《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第一篇】
现代社会,物品越来越注重包装,但这些拆下来的包装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废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结合我园绿色幼儿园的创建,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创造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以参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本次活动的开头,我以故事《奇妙的商店》导入,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也使幼儿懂得: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平时丢弃的废品是可以做成漂亮的礼物的。在第二环节中,我采取直观教学法,以幼儿参观“奇妙的商店”,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在制作活动中我采用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创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新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会运用个别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18课《唯一的听众》,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的跳出来,就是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中的人物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你迅速浏览课文,想想你对课文有了什么想法?
生快速浏览课文,组织语言。
师:想与不想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老师听听你们的看法。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妇人帮助“我”,使“我”成功的事。
师:看来,你把文章读进了心里,你对文章有了高度的概括。
生:读了课文,我认为老妇人是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师:你队老妇人有美好的印象,老师也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下一步》有相似的地方,都说人有信心才能成功。
师:你注意与以前的课文相结合、对照、比较,这样更有助于你的学习。
生:我认为课文中的“我”很坚强。
师:你对课文的感受力比较强。
生:我很喜欢老妇人,她善于鼓励别人。
师:你真会读书,竟看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处。
二、理解课文
师:这1篇课文并不难懂,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都说“风雨过后,就见彩虹”,文中的作者历经风雨,最后见到彩虹了吗?
生:见到了,因为他成功了。
师:你从课文哪些内容知道的?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能深入进去,想想你从句子中哪些词感受到他的成功?
生:“足够熟练、永远无法割舍、成百上千”等词。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成功的喜悦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作者的琴艺水平一直那么好吗?那他的琴艺水平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交流。
生找句子交流。师板书“白痴”―――――“成功”
指导学生读句子。
师:看到板书,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为什么会成功?
师:静静的思考、思考他能由“白痴”最后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走向”
生:他能走向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老妇人的鼓励。
师:看来你深深知道,*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别人的鼓励的,老妇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鼓励他的?当时情景怎样?
生:是在“我”灰心、沮丧的时候,老妇人鼓励我的。
师:请找出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读句子“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师:是呀,难过的是她又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从开始的沮丧到现在的诅咒,这种情景下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劝解他?有用吗?老妇人怎么做的?她的哪方面最打动你?
生交流句子。
生:“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在鼓励她,而且还告诉作者音乐是用心灵去感受的。
生读句子。
师:除了语言,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很平静。
师:是呀!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作为一名小提琴手,面对如同锯床腿的音乐,她的表情如此镇定,没有流露出一丝丝的无奈和烦躁,她帮助别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给予,老师看到了一位老人对别人的“尊重”(板书“尊重”)面对看到的这感人的一幕,你有话要说吗?
生:正是由于老妇人才让作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
师:什么感受?
生:自信。
生:有人夸我。
生:我也有人欣赏。
师:*人的成功仅仅依靠别人的鼓励行吗?还需要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生:*人的成功最主要的需要自己的努力,我是从以下句子知道的:“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
指导全班读句子。
师:我不在乎什么?
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师:我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读一读。
生:“直、又酸又痛、湿透”
师:开始是“沮丧、蹑手蹑脚”现在却不在乎,还能坚持拉琴,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作者不怕吃苦,坚持不懈
师:做事就需要这股韧劲,板书“韧劲”。正是由于老妇人的鼓励,加上我的坚持,才让我最后感觉奏出了真正的音乐,一起读——
生读句子
“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美丽的清晨,*人静静的拉,*人静静的听。”
师:多么温馨感人的一幕,真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谁说他们没有交流,他们只是没有用世俗的语言进行交流,此时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他们是用整个心灵来交流,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交流。只是“*人……
生接着读句子“*人静静的拉,*人静静的听。”
师:让我们再一次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他们情境交融、心灵相通的一幕吧!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第三篇】
1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化》的1篇文章。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学时,我努力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地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通过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
2
一、教学中我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3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 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
四、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
如果再讲这篇课文我将以“文中的老妇人哪里让你感动?”这一问题让学生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来感受。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抓住一点让多生分析,说透,这样一处一处的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时分别从语言和神态入手。体会欣赏和鼓励是小伙子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第四篇】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检查课前预习。
1、了解预习情况,提示预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1篇课文,一起来读课题——
生:《唯一的听众》
师:预习过这篇课文吗?
生:预习过了。
师: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我想知道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是怎么预习的。你们课前做了那些预习工作?
生:我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还查字典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师: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是最基本的预习工作。
生:我了解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刚学小提琴的时候受到家里人的嘲笑,失去了信心,后来一位老奶奶鼓励他,使他有了信心,最后练好了琴。
师:课文是不是讲了这样一件事?
生:(齐)是。
师:读1篇课文,先要整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我写下了读不懂的问题。
师:很好。你记下了什么问题?
生:那老妇人不是聋子,为什么她说自己是聋子?
师:这问题值得思考。你们呢,有别的问题吗?
生:原先我是不敢在家里拉琴的,后来为什么我在拉琴的时候站得很直?
师:你想问的是原先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为什么又敢在家里练,还那么勤奋,是吗?(生点头)
生: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琴拉得那么好,为什么他不直接教我怎么拉琴?
师:为什么隐瞒身份,不直接指导,与第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有联系。
生: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生:我为什么会常常忘记她是一个聋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用心在预习,先记下这些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我们会学得更有效。
2、学习生字词,指导学习方法。
师:刚才大家说学会了生字词,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学得怎样。
大屏幕出示词语:
仪式 抱歉 溜走 无法割舍
师: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
师:这些词语都理解吗?(生:理解)
师:无法割舍什么意思?
生1:就是两样东西无法分开。
生2:某种东西无法舍弃。
师: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无法割舍的?
生:水,水是人生活中无法割舍的。
师:你理解的无法割舍就是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无法分开的意思是吗?(生点头)
师:好,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师抚着学生的肩膀请其坐下)
生:自己的爱好是无法割舍的。
师:你有什么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我喜欢踢足球。双休日我都和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踢足球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看来踢足球是你无法割舍的运动。(生点头坐下)你们呢,有什么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1:我喜欢音乐,弹钢琴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2:画画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3:打篮球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4:唱歌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除了兴趣爱好,还有什么无法割舍?
生1:我和父母的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生2::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无法割舍的。
师:是啊,亲情、友情当然还有师生之情都是让人无法割舍的。
(面向刚才回答不准确的学生)现在你明白无法割舍的意思了吗?(生点头)
大屏幕出示:嘿。师:谁会读这个字?你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是什么词?
生:这是象声词。
师: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当中,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嘿”这个词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感情。
生读,出示句子:
“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个聋子。”
师:谁再来来读读这个句子。(指二生读)这个“嘿”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1:被人夸奖的兴奋之情。
生2:他非常激动,因为以前都没有人夸奖他,父亲和妹妹都说他拉琴像在锯床腿,现在有人愿意听他拉琴还夸奖他,他觉得很高兴。
师:是呀,一个叹词,一个字,在一段文章当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感情。我们再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
生:(齐读这个句子)。
大屏幕出示:悠悠的小令
师:谁来读?一起读一读。
师:小令就是小曲,在小令前加一个“悠悠”,你感觉这小曲怎样?
生:这是一首动听的小曲
生:这是轻轻悠悠的小曲。
生:这小曲感觉很悠扬。
师:我们把这个词也放到课文的句子当中去体会一下,谁能来读出这个句子。
生读:“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个比喻句。
生:林子的静由声音衬托出来。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明白吗?我们说阶梯教室很静,静得——
生1:静得没有一点声音
生2:静得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生3:静得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
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林子的静。(生读)
师:这一句啊,写的是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请你读读所在的这个段落,体会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出示: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生1: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好像要去干一件伟大的事情。
生2: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十分兴奋激动的,从他的行动可以看出来。
生3:我也认为他的心情是很兴奋的,沙沙的足音,他听起来都像悠悠的小令。
师:是啊,是兴奋的,为什么沙沙的足音这种平常的声音,在他听来像悠悠的小令呢?因为心里兴奋。如果他心里很烦闷,这声音听起来会有这种感觉吗?
生:不会。
师:如果今天你们要去春游,外面下雨了,去不成了,那沙沙的雨声你感觉会是悠悠的小令吗?
生:不会。
师:所以,景和情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心情,看到的景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请同学们记住:写景就是写情,写景就是写人。
第二板块: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师:生字词语就学到这里。对我们六年级同学来说,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不难的,但有的词是不能孤零零理解的,要把它放到句子中,甚至放到段落中,它就变得鲜活起来,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读课文也一样,要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体会到作者的心理变化。本文作者在练琴过程中,心理有一系列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一下,作者在拉琴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体会到作者心理变化了吗?心理往往和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又先后拥有哪些听众,分别拥有怎样的心理?
出示: 拉琴的地方 听众 心理
生:作者先是在家里拉琴,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们嘲笑他的琴拉得不好,他的心情很沮丧。
师:是啊,沮丧,就是灰心失望,失去了信心,以致于不敢在家里拉琴了,这也叫自卑。
生:接着作者到树林里去拉琴,一位老妇人鼓励他,使他有了勇气。
师:原来自卑,没信心,现在——
生:有了自信。
生:后来作者又在家里拉琴,他也很有自信。
生:最后作者在舞台上拉琴,听众成百上千,心里很高兴。
师:只是高兴吗?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心里——
生:激动、自豪。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
家里 父亲和妹妹 自卑
树林 一位老人 自信
舞台 成百上千 自豪
师:刚才是一句一句说的,六年级学生可不能这么一句一句说。谁能连起来,用上“先……后来……最后……”说一说。
生1:作者先是在家里拉琴,他的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们说他拉的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作者很自卑。后来他到了树林里拉琴,一位老人是他的听众,老人的鼓励让作者拥有了自信。最后他到了舞台上拉琴,成百上千的观众听他拉琴,使他非常自豪。
师:说得很有条理,还有谁愿意来说,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
生 2:我在家里拉琴的时候,父亲和妹妹说我是音乐白痴,拉的小夜曲像在锯床腿,他们的嘲笑使我非常自卑。后来我来到了树林里拉琴,一位老人成为了我唯一的听众,他的鼓励令我重拾了自信,我又敢于在家里拉琴了。最后我能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拉琴,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我觉得非常自豪。
第三板块:了解作者心理变化原因,体会老人语言和眼神。
1、体会作者自卑心理。
师:作者的心理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呢?先来看看他在家里拉琴的时候,父亲和妹妹这两个听众为什么让他那么沮丧、自卑呢?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
生:父亲和妹妹说他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师:(板书:音乐白痴)什么是白痴?
生1;就是智力低下的人
生2:就是弱智,什么也不会。
师:音乐白痴呢?
生1:音乐白痴就是音乐方面的弱智者。
生2:音乐白痴是练不好琴的。
师:父亲和妹妹还给了他什么评价?
生:说他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
师:听过锯床腿的声音吗?
生1:听过,是非常刺耳的声音。
生2:简直就是一种噪音。
师: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评价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能不能打个比方来说?
生1:我就像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整个身子都凉透了。
生2:我就像从高处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生3:我就像跌下了万丈深渊。
生4:我就像被迎头打了一棒,被打蒙了。
生5: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刀。
生6:我就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心都凉了。
生7:我就像从温暖的春天一下子到了寒冷的冬天。
2、体会老人的四处语言。
师:正因为这样,他才那么沮丧、自卑,他才决定到林子里去拉琴。在林子里,他又怎么找回自信的呢?
生:是那位老人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
师:老人到底说了什么话,让他找到了自信呢?去课文里找一找,画出来。
生读句子,师出示老人的四句话: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老人的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我发现了这位老人,觉得打扰了她,想溜走的时候说的。
出示: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师:我原以为这么僻静的地方不会有人,可却发现一位老人正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于是,准备溜走。这时,老人怎么说?
生:(读)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第一次就说了这一句吗?还说了什么?
生:(读)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生:(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她说这话有什么用意?先来看第一句话。
生1:明明是我打扰了老人,老人却责备自己,说自己打扰了我,她的话让我很动心。
生2:老人说这话是不想让我走。
师:是你打扰了老人,老人却责备自己,听了老人的话,你还想走吗?
生:不走了,走就对不起那老人了。
师:老人一句话,就留住了我的脚步。
师:老人说第二句话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老人说自己是聋子,是因为……是因为……
师:你坐下再想想。刚才有位同学提出,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为什么说自己是聋子,这问题谁提出来的?(生指提问的同学)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她是故意这么说的。
师:你本来拉得那么难听,紧张吗?
生1:紧张,当我发现背后有人,吓了一跳。
生2:我拉得那么难听,觉得自己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现在又被老人听到,就更紧张了。
师:听了老人的话,你还会紧张吗?
生1:我就没那么紧张了,反正她听不到我拉琴的声音。
生2:我不紧张了,我拉得再难听,她也听不到。
师:老人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消除了我的紧张心理。
师:老人说第三句话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1:因为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告诉老人我拉不好。老人在鼓励我。
生2:父亲和妹妹都不愿意听我的琴声,现在老人却说要当我的听众,我很感动。
生3:老人说每天陪我练琴,会用心感受我的音乐,让我不好再推辞。
师:老人与你素不相识,却愿意每天做你的听众,陪你练琴,你能拒绝吗?
生:不能。
师:是啊,你不能拒绝,你也难以拒绝。刚才我们体会了老人的三句话,老人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作者的心里去了,所以作者感觉老人的话像什么?
生:像诗一般的语言。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老人这诗一般的语言。
生:齐读三句话。
师:作者和老人素不相识,怎么知道我心里自卑,需要鼓励呢?
生1:如果不自卑,作者就不会到小树林去拉琴,可以在家里拉。
生2:我想老人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她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3:因为老人听我拉得那么难听,见我一见人就准备溜走,所以她猜到了。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老人为什么不直接教他拉琴。你想,作者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他最需要的是自信。
师:是啊,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教授,她深知此刻这位小伙子最需要的不是琴技上的指导,而是帮助他建立自信。懂了吗?(生点头)
师:再来看第二次老人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出示: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她是为了鼓励我,树立我的自信心练好琴。
师:第一天,我拉完琴停下来时,她说上这样一句——
生:(齐读)“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第二天,我拉完了,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第三天,她又这样说——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以后每一天,老人总不忘说这么一句——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就在这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的鼓励声中,我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了。
3、体会老人的三处眼神。
师:刚才我们体会了老人的语言,是老人的语言使作者找回了自信。给作者自信的除了老人的语言,还有什么?
生:是老人的眼神。
师:把写老人眼神的句子划出来。
(生划句子)
师:谁来说?生答,出示:
①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②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③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大家一起来读第三句。
生读
师:你们发现了吗,在写老人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生:都有“平静”这个词。
师:你们觉得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作者,有什么含义吗?
生:因为她告诉作者自己是聋子,所以就要当成什么都没听到。如果老人表现得不平静,她的身份就会暴露。
师:除了她说的这些还有什么原因?
生:(沉默)
师;如果老人 的眼神闪现一丝异样,你会怎么样?
生:我就会知道她是骗我的,心里有些恐慌。
生:我就会觉察自己拉得不好,也不好意思再在她面前拉琴了。
生:我刚树立起来的自信又要没有了。
师:读一读第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他从老人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刚才有位同学也提出了这问题。
生:老人的眼神中有鼓励。
师:鼓励,肯定有的。生1:有赞赏,当作者有了进步时,老人的眼神中就流露出赞赏。
生2 :老人的眼神中有满意,她相信作者通过努力,一定能练好琴。
师:这也就是期望啊,同学们,鼓励、赞赏、期望、关爱,都蕴含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
生:(齐)深深的潭水。
师:如果说,老人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老人的眼神就是无声的激励。作者在老人的语言和眼神的激励下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作者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感受“我”行动上的变化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老人的语言和眼神。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得像深深的潭水似的眼神,带来了我心理上的变化,使我由自卑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我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课文哪个小节告诉了我们这些?
生:第8小节
师:自己读读第8小节,细细地品味一下我的心理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
学生读后出示: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
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师:体会到这种变化了吗?看上面,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
生: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师:先不忙坐下,我问你,你不怕父亲和妹妹嘲笑了吗?
生:不怕,因为我以前很自卑,现在已经有了自信。
师:有自信也就有了勇气。你呢,你为什么不怕了?
生:因为我有了进步,相信自己会越拉越好。
师:有进步所以不怕了,这也是因为有了自信。谁接下去说。
生: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师:你这样站着练那么久,不感觉累吗?
生:我不感觉累,有了老人的鼓励,累也是快乐的。
生:我已经把练琴当作了快乐的事,所以不感觉累,
师:你已经全身心融入了练琴当中,所以才不感觉累,是吗?你呢,也不感到累吗?
生:我感到累,但只有不怕累才能练好琴。
师:是啊,只有付出艰辛才有——(生齐:收获)。你呢?
生:我也感到累,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父亲和妹妹对我的看法。我不是音乐白痴,我能练好琴。
师:有动力了,也就不怕累了。接下去说。
生: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你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地演奏,她可是个聋子,听不到你的琴声呀?
生:虽然她是聋子,但她天天陪着我练琴,鼓励我练琴,我不能辜负老人的期望。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你呢,你为什么要尽心尽力为老人演奏?
生:老人的耳朵虽然听不见,但她能用心感受我的琴声。
师:我知道,你和老人是用音乐在交流,用心灵在交流。你还当她是聋子吗?
生:不会。
师:上节课有位同学提出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常常忘记那老人是聋子,现在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你觉得老人前后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是在鼓励我,现在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想一定是我的琴技有进步,她才这么说的。
生:以前我拉得那么难听,老人为了增强我的自信才说不错,现在我的琴声可能真的让她享受到快乐。
师:是啊,老人不仅因为你的琴声使她享受到快乐,更因为你的进步使她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生: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师:以前你看到过老人这样的动作吗?
生:以前我的琴声很难听,像是锯床腿,没法打节奏,老人平静地望着我,给我鼓励。
师:老人现在为什么有这样的动作?你来说。
生:现在我的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曲子有节奏感了,所以老人会有这个动作。
生:现在我琴越拉越好,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已经沉醉在我的琴声中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我”已经完全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生:我变得更加自信了。
师:心理变了。
生:我练琴更加刻苦了。
师:态度变了。
生:我的琴艺提高了。
师:我心理和态度上的变化,带来了琴技的提高。请大家齐读这一节,再品味一下我的这种变化。
生:齐读第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