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68232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钓鱼”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

《钓鱼》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1篇课文,属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钓鱼是一件有趣的活动,但想要钓到鱼也是不容易的,需要耐心、技巧、机遇等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2、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板书。

二、课堂活动

(一)、课堂活动一:自读课文,说一说这条鱼该不该放?说出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大胆的站起来说一说。

1、有同学说该放,原因是?(还不到捕鱼的时间;做人要有原则,虽说没人知道,但自己的良心知道?)

2、有同学说不该放,原因是?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到处是静悄悄的?

(二)、课堂活动二:再读课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放掉鱼,做出这个选择“我”是做了激烈的内心斗争的,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1、交流

(1)捕到鱼“我”?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得意、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再读句子。

(2)父亲让我放掉鱼,“我”,读句子:“爸爸!为什么?”(急切、不理解)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委屈、难受)

(3)“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活动三:是谁鼓励“我”做了正确的选择?

1、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2、回顾课文,父亲为何那么“不通情理”?

(四)、课堂活动四:重点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父亲的教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书上找出来,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思考:“鱼”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说明一件小事成就了一个人。那么你呢?

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启发诱导: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班参与。

四、总结积累:

1、老师也送大家两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

2、课下与自己的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与课文相关的事情在日记写一写,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2、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3、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篇】

《听爷爷说汉字》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会用“聪明”、“恍然大悟”造句

2、初步了解汉字的几种构字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准备:磁带、小黑板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汉字的几种构字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字是记录我们汉民族语言的文字,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爷爷说汉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1. 自渎课文提出要求

(1)把课文多读几遍,要读正确、读流利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爷爷说的话,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我”说的话。

2、检查自渎效果

(1)、出示词语

嘿 恍然大悟

A、指名认读

B、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形容突然醒悟过来

C、指导书写: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嘿”的第9画是竖不能写成横

D、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2)、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爷爷说了哪几个汉字,这些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

爷爷说了“木、休、沐”3个字。这几个字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早出来的,下节课我们再听爷爷一一介绍,请你们回去好好读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步了解汉字的几种构字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会用“聪明”、“恍然大悟”造句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擦掉 字义 当初 参天大树

聪明 森林 依靠 恍然大悟

2、指名读课文思考:爷爷说了哪几个汉字(“木、休、沐”)

一、细读课文

1、自由读123自然段,思考:爷爷是怎么样介绍“木”字的?

2、理解爷爷说的话:

(1)、指名读第一句

最早的“木”字就是这样写的,它的上半部分代表枝叶,下半部分代表树根。

A、在这句话中“最早”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B、指导朗读,体会“最早”的含义

(2)、指名读第二句话

你看,这像不像一棵小树呀?

A、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指名读)

B、让学生用不同的句式回答最早的“木”字像不像一棵小树

(这像一棵小树;这多像一棵小树呀)

(3)、出示卡片“木”字

师:这是最早的——“木”字,上半部分代表——“枝叶”,下半部分代表——“书根”;这多像——“一棵小树”

(4)、指名读第3句

我当初给你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你快快长大,成为森林中的一棵大树。

A、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爷爷为什么给“我”起“林木”这个名字

B、理解“参天”的意思:高高耸立在天空中

C、指导朗读

D、教师小结:是啊!林木的名字寄托了爷爷的希望,他多么希望林木长大后能像他的 名字一样成为有用的人才啊!同学们,你们的名字也可能包含了长辈的美好愿望,回去查查自字典,问问家长,好吗?

3、指导朗读 林木的话

师:林木听了爷爷的话该有多高兴啊!林木的话应该把他的那种高兴劲读出来(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

4、分角色朗读1、2、3自然段

教师小结:爷爷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最早的“木”字。这样的字有什么特点呢?(字形像一幅画)。在最早的时候很多的字都像一幅画呢!(出示日、月、水、火等象形字)问:这些字,你们认识吗?看看多有意思啊!

二、读4—9自然段。思考:爷爷又是怎么介绍“休”和“沐”的?

1、说说爷爷是怎样介绍“休”的(一个人依靠早大树旁边,这不是在休息吗?)

A、指导朗读

B、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一个人依靠在“大树”旁,这就是休息)

(让学生明白“休”字就是根据一个人靠在大树上所表示的意思造出来的)

C、理解“恍然大悟”

“我”听了爷爷的话,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字形表示字义)

D、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属于这类字?

E、师:那“沐”又是怎么造出来的呢?(指名读爷爷的话)

F、说说像“沐”这样的字有什么特点?(一部分表示字义,一部分表示字音)

G、小结:像沐这类字在我们汉字中占了80%,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早出的字很多

H、练习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理解“赞叹”

“赞叹”可以换成什么词?(称赞)这里为什么不用“称赞”?

2、、指导朗读

用赞叹的语气齐读“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听爷爷介绍了三种造字的方法,同学们都明白了吗?(看板书)有的字像一幅画,有的字表示字义,有的字一部分表义,一部分表字音,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六布置作业

1、读读下面的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字形

笔 清 燕 王 看 战 雀 灶 醒 鸣

2、造句

聪明······

恍然大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10 听爷爷说汉字

木 字形像一幅画

休 字形表示字义

一部分表音

沐 字形

一部分表义

八、我的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背诵第3、4自然段。

小结: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交流前参知识: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比?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什么性质?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

×5=2 ×5=

2:=2÷=

③ (3/4)÷(5/4)= (3/4)×(4/5)=3/5=

3/4×(2/3)=1/2 4/5×(2/3)=5/6

1/2 :(5/6)=1/2×(5/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出示例题,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6)∶(2/9) ∶2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46“做一做”

2、判断: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②把2:(1/4)化简后的结果是8:1。( )

③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 )

3、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06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