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范文1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我校2010届毕业典礼。同学们经过勤奋的学习,已经顺利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业,即将踏进高一级的学校。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向为培养同学们付出辛勤劳动的六年级任课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届毕业的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你们在母校的这六年,适逢我校办学体制发生变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学校紧紧抓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开拓进取,在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学校用“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全面工作。既关注同学们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保证同学们的考试成绩,更关注同学们一生的幸福,促进同学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学会劳动”的培养目标,奠定同学们终生幸福的基础。
学校始终把培养“学会做人”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开展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同学们学会感恩,珍惜幸福生活,报答父母亲人、社会和国家,美丽的大自然,实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做人目标。
学校始终把培养“学会求知”放在中心位置。通过开展生本教育、尝试教学、综合阅读、汉字书写等课题研究,落实“博学笃行、自主合作”的学风,实现“激发兴趣、学会方法、培养能力、养好习惯、促进个性”的求学目标,奠定同学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校始终把培养“学会审美”、“学会健康”、“学会劳动”放在重要位置,整体设计、系统安排了智慧杯阅读节、健康杯体育节、美好杯艺术节、创造杯科技节等系列活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为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范文2
一、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科学复习
遗忘是由于记忆得不到强化或是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减弱的结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每天忘掉相同数量的内容,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数学知识整体性强,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复习”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牢固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复习计划,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主体,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开展复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复习进度,更好地开展复习课教学。
然而,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习课呢?首先我认为复习课要讲出新意,不能简单重复平时的教学内容,而是要给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上要具有新颖性。所谓新颖性是指“旧题新教”,即旧知识以新形势呈现,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习。其次,复习课要教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复习课的教学应当是对知识进行纵向整理、横向沟通,以便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对此,可以将类似的知识归纳到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相互联系,进行理解和记忆。最后,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注入式”“满堂灌”。可以采用问题式的复习方法,教师根据复习目标的要求,用一些思考题把复习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思考、研究,然后让一个学生回答,不完全的部分再让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由教师将知识归纳成系统。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多做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地把知识掌握牢固。
二、紧抓“有意注意”,巧借“无意注意”
从心理学角度看,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数学课上,“有意注意”占很大的比重。“有意注意”就是明确目标的注意。目标越明确,注意越持久。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了解课程的重难点,使学生自觉而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有意注意”需要付出较大精力,容易疲劳,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较难集中。所以,除“有意注意”之外,有效把握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不易疲劳的“无意注意”也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用无意注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发变化,刺激无意注意,比如讲课语调的高低交替;解题过程中的易错处粉笔颜色的变化。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诱发无意注意,比如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点评教师的教学过程,等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从而诱发学生的兴趣,稳定学生的注意。
三、把握“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重组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从理论上讲,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大或过小,学生注意集中的程度都不理想。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大,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导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小,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也会导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只有所解决问题的难度适中,并逐步递增难度,学生注意集中的程度才最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力,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握好“最近发展区”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由“特殊到一般”引入“最近发展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高估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表现在教师认为问题容易而学生却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其中的一个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引入“最近发展区”。以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例,教师在推导P (x ,y )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时,直接推导,繁琐的运算会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式的内涵。这时候,可以先解决P (-2,4)到直线l:4x+3y+2=0的距离,然后引出一般性的问题,这符合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符合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第二,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引入“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知。那么,旧知识怎样向新知识过渡,进而发展认知结构呢?关键在于引入“最近发展区”,让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比如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知识点中,直接求数列{a }满足a =2,a =3a ,+2 (n∈N*)的通项公式,显然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师不妨先让学生思考如下两个例题:
例1:数列{a }满足a =2,a =3a +2(n∈N*),求通项公式。
例2:数列{a }满足a =2,a =3a +2 (n∈N*),求通项公式。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范文3
一、激发学习兴趣,减少学习的遗忘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它是克服学生数学学习遗忘的基础。
例如:“认识不等式”这一课,这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我做了如下改进:我模仿一个商场的活动设置了个转盘,让学生体验中奖的可能性。我还把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幸运52”中翻笑脸的游戏引入课堂,极大地吸引了同学的兴趣。最后,我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奖品,让同学仿照上面设计一个游戏方案,使自己尽可能的获得这份奖品。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怎么设置方案自己机会才大呢?游戏与数学概念无形中连在了一起。通过这样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抽象问题游戏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合理分层,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根据我所任教的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以及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包括目标分层,问题设计分层、课堂练习分层、目标评价分层、课后作业分层等。教学目标分层要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科类型、学生差异等方面为依据。分层紧扣住课标、大纲中的“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以及“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要求的含义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问题设计,难易程度尽量接近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能让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索,从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课堂练习是新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课堂练习的设计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又有培优扶差性质的,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既有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练习题,也有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的练习巩固题,又有适合较低水平的放缓坡度题。目标评价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设计要围绕学习的内容和评价目的,按一定的比例设计低、中、高档的题组,作到既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分层,首先建立弹性作业制,把作业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的设计和要求是采取“同”和“异”的原则,同:作业规范、整洁、格式等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按照标准去做,基本的练习都要做。异:C层学生要完成基本练习;B层学生除完成基本练习以外,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做一些较高要求的作业;A层学生在完成基本练习的过程中,并加以变形和拓展。
在上面的合理分层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提供素材,依据学生心理智能和学生已有的背景和活动经验,精心设计大量操作性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达到《标准》所说的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描述概念以及知识的应用等).让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取得成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达到克服学习遗忘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解题反思,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如在复习三角形三线(高线、角平分线、中线)这个知识点时,曾发现,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知识点太简单,“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三条角平分线以及三条中线分别相交于同一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合一”,早已烂熟于心,但一解题还是要出错。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背单词,艾宾浩斯,行动研究
一、案例背景
小李作为3个高中生的英语家教,每周末都会去这些高中生的家里辅导英文。他们的英文成绩虽然在年级的排名不低(中间的位置),但总是在这个排名徘徊。为此,小李专门与他们交流,了解原因所在。她将这些学生的意见收集起来,总结发现:虽然学生们列出的原因有很多,但出现频率最高的理由为单词量不够。为此,小李一边找资料文献、一边向自己大学的老师请教,决定在新学期引入一套新的、更为科学的单词的记忆方法作为改进教学的切入点。
二、方案设计
(一)理论基础: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Wazniak, 1999)。对于学习曲线,中国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国内学者杨鹏在其所著书籍《17 天搞定GRE 单词》中详细描述了记忆曲线在记忆GRE等难度较大单词上的应用。在书中他强调,所谓有效的记忆其实便是将容易被遗忘的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有效记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通过针对记忆曲线的不同节点进行反复的复习而得到的。在这本书中记忆的节点进行了细分,并且为学习者制作出了详细的复习节点。即5 分钟,小时,l小时,12小时,24小时(一天),48小时(两天),96 小时(4天),1周为复习的节点。通过不断的反复复习,学习者每次复习的时间逐渐缩短,而记忆也在不断强化中继续加深,最终转化为长期记忆(杨鹏,2006)。
(二)具体方案
小李以记忆曲线作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为这些同学制定了详细的记忆每个新单元词汇的计划表,如表1所示。平时记单词的量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大约30个单词),学习时间为每天早上起床后的10分钟,周末的家教课拿来测试当周的学习成果。因为是从这些学生的新学期开始实施这个方案,所以从第一个单元Unit 1(共8个unit)开始。
三、行动方案实施
(一)动员期。在新一轮的家教课上,小李给同学们讲解了关于新的英语单词复习计划,具体包括单词复习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把本学期的复习方案(即表1)也同时交给了同学,希望他们能参照执行。
(二)试行期。前一周为试行期。毕竟同学们刚开始接触这种新的学习单词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就要求小李在这期间积极引导、多费时费神,不断与同学交流、帮助其养成新的记单词的习惯。
(三)正式实行期。一周的试行情况良好,所以一周后正式进入实行期。期间,小李除了强化同学们单词的新习惯外,更注重同学们记单词的质量。每周日家教课的词汇检测时间,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同学的学习效果。一发现问题,她就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在计划进行的同时,小李也做好对他们日常词汇学习的记录工作,并及时反思、总结。
(四)评估期。第十周的时候,小李用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我评价前九周的词汇学习情况。问卷提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级量表(1=完全不统一;2=不同意;3=不肯定;4=同意;5=完全同意),第二部分要求小亮用文字描述自己词汇记忆中碰到的困难和改进意见。根据问卷,她找到其中认为自己进步不大的同学,分别与他们谈话,进一步了解其困难所在。
四、行动研究评价
一个学习周期结束后,小李对本次关于帮助学生记词汇的行动研究做一个总结和评价。她查看自己日常的记录、回顾学生词汇学习的情况,分析问卷的数据,按照以下思路归纳本次行动研究的效果:
1、学生是否形成定期复习词汇的习惯?
2、词汇记忆的效果是否有所提高?
就定期复习的习惯而言,学生基本上能按照计划表(表1)的要求复习所学单词。大概1/5的孩子坚持得不够好,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定力相对没有年龄大的孩子好的学生。他们反映说这样的记忆法虽然有效果,但比较枯燥、无趣。
词汇记忆的效果有了显著提高,这点可以从每周日的词汇测试成绩逐步提高看出来。令人惊喜的是,同学们在家教课上回答问题时,用到的很多词汇都是新学的。这证明同学们在提取词汇的速度比以前快捷很多。
小结。基于以上,小李肯定了本次行动研究的总体成效,决定今后坚持这种教学方式,一来占用不了多少时间,二来确实效果不错。当然,她还要不定期地就词汇记忆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巩固自己教学的质量以及本次教学的成果。通过总结,她还认识到,如果今后还想继续对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则首先需要判断学生的承受力、年龄是否适合,年龄太小的孩子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参考文献: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范文5
“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基础之上”,这是每位数学教师都深知的一条教学原则。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研究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学完全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的,使学生被动学习数学,造成数学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就要对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前测。下面,笔者以“圆锥的体积”练习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数学教学的前测工作。
一、前测方法
前测,就是在教学之前利用不同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测试,如掌握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什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以下几种前测的方法:(1)测试。课前出一张测试卷,了解学生相关的知识情况,以便在教学时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访谈。课前随机走进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流相关情况,从访谈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在教学时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3)测试与访谈相结合。这种方法是在学生测试之后,针对学生在测试中出现的情况,通过访谈来了解产生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加具体、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4)作业痕迹分析。作业是在一种自然、自主的情况下发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哪些是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等,学生错误的原因也可以通过分析作业来获取信息。
二、前测案例呈现及分析
下面,笔者就结合作业痕迹分析法来谈谈如何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请看下面几个学生的作 业错例:
通过对上述四个作业错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不牢,或者说学生还没有更清晰地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如第一个错例,学生忘记圆锥的体积计算是用底面积来乘的,而不是用半径来乘的;第二个错例,学生忘记了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求出来的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第三个错例,学生忘记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半径的平方,而不是直径乘以直径,所以错误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把直径转化成半径来解答;第四个错例,直接用圆锥的半径平方来乘以高,忘记乘以3.14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了。通过学生所列的算式,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粗心,计算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以3.14了。
三、根据前测信息设计教案及点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
(1)学生作业痕迹分析。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练习。
2.实际应用。
判断:图中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1)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3.拓展提升。
(1)能将直角三角形转成圆锥吗?如果能,请你算算,它的体积是多少?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2)如下图,有一根圆柱体的木料,底面积为6平方分米,长20分米,沿着木料的中点,把头部加工成一个圆锥。已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40立方分米。求加工后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4.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圆锥的体积公式记得不牢,没有厘清圆锥与圆柱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计算时出现丢三落四等现象,在复杂的问题中不能细心、细致地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上述教案完全是根据对学生前测之后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设计的。上述教学中,回顾旧知时简要地与学生一起分析作业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形成要在本节课努力听讲、认真学习的决心与信心。接着,在实际应用环节中,让学生分析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来源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又高于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学生要想解答这一道题目,就必须牢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让学生从更特别的思维角度来厘清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圆锥体积一定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加深了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与掌握,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一公式来解答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拓展提升环节中的两道题可以促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背景出发,加强对圆锥体积的认识。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
通过上述前测分析与依据前测设计的教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前测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明确学生学习起点,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通过前测,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这样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安排,不能过难,也不能没有思维含量。如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是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不牢,不能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一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所以设计教案时,我从学生的这一学习起点出发,让学生重新梳理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明确学生知识缺陷,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前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前测所获取的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查漏补缺。如上述教学通过前测,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不牢,不能够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来解答相关的数学问题。但是从前测来看,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还是比较到位的。就好比最后一道题,学生可以通过周长来求一堆沙子的底面周长,但是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却会出现不同的错误,这就是学生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
3.明确前测内容要求,有效组织前测工作。
组织前测时,前测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来安排;既要为安排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又要为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供帮助。当然,前测的内容还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前测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随手拈来,都能够正确完成任务,又不能难度过大,让学生解答不出来,这两种设计都不能有效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前测内容要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既要有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基础内容,又要有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让前测更有效地服务于新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