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角的度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工具进行角的量化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对角的具体量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角度量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教学流程
1.导入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授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①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②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④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练习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5.作业
向家长介绍量角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设计说明
“商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引导学生由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类推出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紧抓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延伸。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例8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抓住这个知识的增长点,然后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最后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
2、重视合作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与他人分享了学习成果,又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为达到会学、乐学和创造性学习的境界奠定了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画有表格的纸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揭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的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游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也蕴涵很多规律,要想获得知识、发现规律,同学们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幅生动形象的游乐园的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1、探究除数不变时,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8中的(1)题]
(1)课件出示导学要求。
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③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2)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我们再来观察教材87页例8中(2)题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变了)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观察。
①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②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3)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
(4)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从熟悉教室或类似的环境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层次,通过折纸的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材要求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再组织交流进一步明确各自特征。第三层次,把这两种图形特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相互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感知并初步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学生对抽象的图形认识往往空洞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想到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引导他们观察直观的图形及动态演示、操作,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图片。
师:老师拍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你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吗?
2.揭题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以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思维也随之活跃。)
二、探索新知
1.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交流说一说)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学生说,电脑演示)通过验证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确实相等
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得出:
4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演示,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亦能更轻松,自主地获取知识。)
⑷小结:我们把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认真验证得出了长方形的特征。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正方形的特征吗?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汇报。
(学生掌握的不止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本领,小组学习探讨,解决新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填写实验报告表)
4.教学长、宽及边长。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把它们称为边长。
5.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与宽等长,或长方形的宽延伸到与长等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出示图片2
(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35+2,师板书
出示图片3
(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
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利用课件演示算理。
出示图片4
笔算时,第二个加数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笔算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教师板演算法,并对应展示口诀:
数字分开,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习:做一做,图5
2.学习例2
(1)看图片(乘车图片6)提出问题
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答呢?
板书算式:35+32=( )
(2)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一试吗?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合作交流
①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67。
②摆小棒
师:有的同学是这样摆的,先摆3捆与5个单根,再摆3捆和2个单根(上下摆放),合起来就是6捆零7根就是67根。
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整捆和整捆的'合在一起,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在一起?
播放动画
③口算的方法
30+30=60,5+2=7,60+7=67
④竖式计算出示图7
师问:为什么5和2对齐?3和3对齐?
师: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老师板书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观察。
生1:您是先算个位5+2=7,再算十位3+3=6,也就是6个十,把6写在十位。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4)算法对比,理法勾联
指着竖式结果中的“7”,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竖式结果中的“6”,是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做P13第2题“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完后别忘了什么?
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三)拓展延伸
1.看图写竖式。(P12第2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56元,二(2)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