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质8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质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1、知识与技能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确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的确特点,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小的游戏:
游戏一:考听力(出示幻灯二)请你用语言把你听到的描述一下。
游戏二:考眼力(出示幻灯三)请你用语言把你看到的描述一下。
2、刚才,同学们分别利用听觉和视觉描述了公交车的运动过程,表现得很好。不过,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简洁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公交车的运动过程,通过预习,你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吗?(图表)(出示幻灯四:观察)
3、这张图表示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时间和速度)
你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点幻灯四:介绍横轴、纵轴和折线)
4、观察这张图,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怎样的变化。(板书:看图找关系)
1、学生看图找信息,自由发表,教师适时插问,如“你从哪里看出汽车的速度在上升、在下降或汽车速度不变?线往上画往下画分别表示什么?”“纵轴上的400表示什么意思?”“横轴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速度最快达到多少?” “为什么图的上面是平的?” “第4分钟时,速度降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
(1)、现在谁来比较完整地对着这张图来说一说时间和速度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回答)
(2)、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语言来叙述这张图所表示的事件:公共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到商场站共行了4分钟,从0分到1分,汽车的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1到3分,汽车的速度保持400米/分不变,3到4分,汽车的速度在下降,第4分钟,汽车的速度降到0,汽车在商场站停下。
(3)、让学生观察图表和文字叙述表达的是同一事件,但图表更直观、简明。图表叙述则显得抽象、繁杂。从中感受到用图表来描述的好处——直观、简明。
3、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本61面的的填空。(点幻灯五:我会填)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1)从0到第一分钟,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出发,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从第1分钟到第2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从第二分钟到二分半钟汽车的速度从400米/分下降到0,第3分钟又开始行使,到第4分钟汽车从0又提高到400米/分,第4到第5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第5到第6分钟汽车速度减少到0,第6分钟汽车到达商场站,停下来。
(2)、为什么会中途停车?可能是遇到红灯,教师顺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后,小明的母亲独自返回家中。小明的父亲看了一会儿报后回家。下面的两幅图,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出示幻灯七:试一试1)
在观察图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两张图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离家的距离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第一副图,离家的距离变远,再变近,符合小明母亲到读报栏后直接回家的行为。
第二副图,中间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是不变的,这和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相一致。
2、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3、适当拓展:
(1)、仔细看图,(出示幻灯八:
老师对刚才反映父亲和母亲行为的两副图做了些修改。大家仔细观察,两副图有哪些区别?说明了什么?(父亲回家的线段图坡度放缓了,是因为父亲回家用的时间比母亲长。)
(2)、大家再看图,现在请同学来分别说说父亲和母亲离家的距离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小结:所以我们在观察图表是一定要认真,仔细。要能看到图表的细微差别。
1、阅读书62面试一试2,独立思考:学校教学楼有四层。五(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出示幻灯九:试一试2)
集体反馈,说说排除另外两幅图的理由。
为了看起来方便,老师可以给这张图加些辅助线。这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楼层的变化。
1、(出示幻灯十一:实践应用):
(1)登山活动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登到山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中途休息了几分?
(3)下山用了多少时间?
2、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事件或行为可以用图表来表述?
3、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觉得用图表来描述事情有什么好处?(简洁、直观)生活中有很多用图表描述的情况,只要用你的慧眼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图表的美,数学的美。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自读:例5教学面积公式的应用。求出学生最熟悉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并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测量课桌的面积。
做一做,用学生身上的尺子来测量长度,进而求出教室的面积。(反思:知道了这样做,要再深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细读:例5的编排意图与前面“做一做”的编排意图基本相同。在计算数学书封面面积后,又安排利用计算结果估计桌面面积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上面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作为“非标准”的面积单位,估计其他面积,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做一做”利用学生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估测教室面积。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含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的计算;
教学流程
一、面积公式的复习
1.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如果满铺是这样的 如果半铺又是怎样的 你会选择铺吗?
2.完成练习第2题
出示:两个信息,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题目
读题计算
468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熟悉的数学书封面是500平方厘米,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积大约有多少?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计算出桌面面积的大小;但当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已知的数学书封面面积来测量桌面面积。
2.做一做
如果没有尺子,如何测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呢?
生预:用课本面积;
生预:用课桌面积;
生预:用身上的尺子。(脚步的“尺子”)
小结: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
3.目测实物面积和测量计算面积
黑板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地面方格的面积。
猜测 依据 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7题,面积和周长(练习本上)
2.第9题,知道周长,如何求面积?
3.第8题,选择。1.全部的面积;2.正方形的面积;3.剩下的面积
四、拓展题
练习第10题:面积减去后,面积相等,周长变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认识周长”这一课题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1、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3、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情境:在元旦活动中,我们班的相片需要将合影贴上花边,我们来看看怎么贴。
课件演示贴法一(花边贴在相片中间),学生发表意见,贴对了没有?应该怎么贴?根据学生的意见演示贴法二(花边贴边缘但不封闭),学生再踊跃发表意见,学生边在图上指认位置边口述:花边应该贴到起点,才是贴了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一圈演示完全,并指出围着相片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相片一周。(板书:一周)
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贴法,组织学生辨认:相片的一周是不是这样的呢?学生指出不是一周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法。
2、累加长度,明晰相片的周长。
提出问题:把这张相片贴一周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呢?为此老师量了一下这相片的四边的长度,课件依次呈现数据:长20cm,宽10cm。要求学生计算花边的长度,分享计算方法。教师再问:60cm是表示相片哪里的长度?(相片一周的长度),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二、整体理解周长的本质。
1、辨析一周,物化为形。
课件呈现实物:树叶、三角板、数学书、时钟。提问:这些物体表面有没有一周?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把四种事物的一周用水彩笔描出来。个别展示,课件重演描绘过程。
2、操作演示,体会“周长”的本质。
提问:要想知道这个三角板的一周有多长,怎么办?(用尺子量)课件出示三角板三边的长度:10cm、14cm、10cm。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到底是10cm还是14cm?学生辨析后计算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师生互动,辨析34cm的意义。
以钟面为例,问学生怎么测量钟面一周的长度,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方法一一肯定,引导学生使用软绳和直尺进行测量,并问学生如何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
3、辨析并概括概念。
师:刚才我们选研究了什么是一周,这是相片、树叶表面、三角板、数学书封面和钟面的一周。接着我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到了相片一周的长度是60cm,三角板一周长度是34cm,钟面一周的长度是xxcm,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每一个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板书)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五角星、角、饼形,组织学生辨析。提问: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如果没有?说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补充板书。学生齐读。
三、内化巩固,解释应用概念。
1、生活中举例说出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黑板、桌面等)
2、教材p84第3题;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通过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的方法,发现第1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第2组中右图的周长比左图的周长要长。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方法加以肯定。
3、教材p88第9题;下图的长方形被分成两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通过辨析总结出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不是图形大周长就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
总结
提升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五篇】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课后反思:
本课我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制造了认知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六篇】
设计者(姓名、通讯地址)
一、概述
·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
· 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
· 概述学习内容
·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修改后的课标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媒体学生教师进行逻辑选择的运用的活动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科书第106109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4题。
本课内容的编排,注重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材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教学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据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质8篇】”,也体现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旧知识性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能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1、通过实例和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3、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相关数据和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喜欢的各项运动的人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直接出
示条形统计图,如右
图。)板书课题统
计,小黑板出示学 习目标。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学生观察并讨论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 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示扇形 统计图,如右图。 讲述:这个统计图叫做扇形 统计图,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 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人数,其 它各部分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 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 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 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学生根据信息同桌互提问题,互答。
4、回顾知识生成,并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读出很多数学数学信息。)
5、多媒体投影出示做一做, 如下图。
(1)学生自主看图,说一说, 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 学信息?
(2)根据题意自主计算,选五 名学生分别板演五种营养成分各 多少克?
三、解决问题,展示提升
1、多媒体投影出示练习 二十五第13题,如下图。 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这三 道题。
2、完成后小组选题汇报。(小 组汇报时可让学生从板书汇报 和多媒体投影展示汇报中任选 一种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述。)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回扣目标谈话:通过这一 段时间的学习,结合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说一说你觉得你有哪 些收获?(让学生充分发表见 解)
2、根据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在 组内交流,教师可选择几个同 学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进行 展示。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 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 父母、对家庭的爱。
3、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 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教学后记: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紧扣学习目标学习本课内容。并把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分割成几部分来完成。
1、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中总数与各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寻找直观的数学信息。
3、训练学生根据直观信息互问互答,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感性认识。
4、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深刻理解扇形统计图。
5、新知生成后,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13题),从而检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八篇】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