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望乡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选修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边界望乡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选修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湘夫人》教学设计(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味悠深的语言
德育目标:
学习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1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1、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图片)
贡献: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悲秋;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三、学习诗歌,掌握基本内容
1、基础知识巩固
渚 眇 袅袅 X 骋望 萃 罾 沅
澧 潺 麋 蛟 裔 皋 荪
椒 楣 薜荔 擗 蕙 馨 嶷
袂 搴
2、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内容
(1)、第一段
帝子降兮北渚, 渚:水边的浅滩
目眇眇兮愁予。 眇眇:向远看的样子。愁:使发愁。
袅袅兮秋风, 袅袅:绵长不绝的样子。
洞庭波兮木叶下。 波:名用动,波动;下:名用动 ,落下
登白X兮骋望, 骋望:放眼远眺。
与佳期兮夕张。 佳:佳人 期:约会 张:陈设罗帐。
鸟何萃兮O中 ①状语后置 萃:集聚。O:水草名。
罾何为兮木上? ②宾语前置 罾:鱼网。
译: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
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
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X的高地放眼望。
我与佳人约会,一直为晚宴奔忙。
鸟儿啊为何在O草边聚集?
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第一段分析: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2)第二段
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澧:沅水和澧水,均在湖南。芷:即白芷,一种香草。
思公子兮未敢言。 公子:指湘夫人。
荒忽兮远望, 荒忽:犹“恍惚”,迷糊不清的样子。
观流水兮潺。 潺: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
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第二段分析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3)第三段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③ 宾语前置 裔:边沿。
朝驰余马兮江皋, 朝:名作状,在早晨; 驰:使奔驰; 皋:水边高地。
夕济兮西獭 夕:名作状,在晚上; 济:渡。 蹋核边。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 腾:使奔驰。偕逝:同往。
译: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听说佳人召唤我,
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筑室兮水中,④状语后置
葺之兮荷盖。 葺:编结覆盖。盖:指屋顶。
荪壁兮紫坛, 荪:名作状,香草名。紫:名作状,紫贝。
壁、坛:名作动,装饰墙壁、中庭,
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鳎 桂、兰:名作状;栋、鳎好作动,做屋梁、屋椽。
辛夷楣兮药房。辛夷、药:名作状。楣:名作动,做横梁。
罔薜荔兮为帷,罔:同“网”,编结。薜荔:一种蔓生香草。帷:幕帐。
擗蕙≠饧日 擗:掰开。。憾フ恕
白玉兮为镇, 镇:镇压坐席之物。
疏石兰兮为芳。 疏:分列。石兰:香草名。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衡。 缭:缠缭。
合百草兮实庭, 合:会集。实:充实。
建芳馨兮庑门。 馨:远传的香气。庑:走廊。
九嶷缤兮并迎,九嶷:湖南九嶷山,即传说中舜的葬地。缤:众多纷杂的样子。
灵之来兮如云。 灵:神灵。如云:形容众多。
译: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
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
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
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4)第四段
捐余袂兮江中,袂:衣袖,释为“复襦”,也就是夹袄。
遗余兮醴浦。遗:丢下。:单衣。
搴汀洲兮杜若,搴:摘取。汀洲:水中或水边平地。
将以遗兮远者。遗:赠送。
时不可兮骤得,骤:骤然,立即。
聊逍遥兮容与。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
我把那单衣丢在澧水旁。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
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
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
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3、全文总结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4、主题思想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境界非常唯美。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湘夫人》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位等候爱人的神祗的形象,将他由爱人未到时的怅惘,到装饰新居时的欣喜,最后到恋人失约时的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师语)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作者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
提示:
诗歌创作不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九死未悔。
拓展: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3、赋得洞庭一句,遂令1篇生色,可见《楚辞》写景妙。 --孙矿:《楚辞评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提示: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
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这就叫景与情谐。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总结:在这幅清秋候人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拓展:“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板书设计:
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艺 1、情景交融
术 2、 语气词“兮”的运用,有节奏感
特 3、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
点 4、语言很单纯自然,既有民歌的风格,也不失精炼典雅
伶官传序(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篇】
伶官传序(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
周 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指出史论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
对人生的启示。体会本文的现实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诵读指导
总体:
1、回顾一下“什么叫做序”;
(其实我们在高一时就学过一个单元的“序”,比如《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2、什么是“伶”或“伶人”呢?
答:“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3、既然是这样的几个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败政乱国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传呢?(平时我们读到过的传记,一般是为英雄人物、英雄豪杰作传的,是吧?为什么要替伶官作传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 指导诵读第一段
1、 翻译“盛衰之理”一句(注意语气:感叹语气的反问句);从中确定两个内容
(①谈论什么问题②对于“盛衰问题”有怎样的观点)
2、 比较两句话①“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意思改变了,原意是既不否认天命的说法,更强调了人事的作用;现在变成了“完全否定了天命这种传统的说法,而完全是人事的原因”)
②不改变原意,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意思是不违背了,但区别在哪里?语气的变化,从带感叹语气的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意思是一样,但改过之后力度不够,语气不强)
3、 从第二句话“原庄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提出了论题、论点,该去怎么证明?)
答:用“得(失)天下”两方面事例来证明
4、 分析“所以……者”结构(比较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的原因;表作用、表目的
5、 解释“原”;第三段“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
答:推究(原因),做动词 ;现在的一个词语“原本”,是否有所体会?
6、“呜呼”一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唉!”)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叹惋”,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叹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 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矢)(“晋王”和“庄宗”)
1、“得天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概括)具体又怎么做才得到天下的呢?(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话概括)
2、比较《五代史》里怎样得天下的一段话:
(1)先比较前半段“武皇
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我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恨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还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世谓之独眼龙。性喜杀,左右小有过失,必于死。初讳眇,人无敢犯者。尝令写真,画工即为捻箭之状,微瞑一目。图成而进,武皇大悦,赐与甚厚。…一矢灭朱温”,在原文中用哪几句话来叙述这件事情的?哪个更简洁?
答:意思一样,都是为了明确仇敌,欧阳修的文字更简洁、利落一些;
3、“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对应课文的哪句?
答:“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个仇敌是他今生不能灭掉的,抱恨终生,带有抒情的气氛;
“与尔三矢,尔其……”的“其”的翻译(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带有语气:刚才的“抒情的气氛”与这里的“祈使语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父亲在临终之时的嘱咐或者说遗愿,叙说自己今生不能完成的志向,肯定是非常感人的,但《五代史》里则无法体会。体会欧阳修的用语精妙,该渲染的地方渲染了,该简洁的地方简洁了;)
(从新旧五代史的对比,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文笔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4、再从动词上来体会一下本文的。语言,请找出与“矢”有关的动词:
晋王:赐而告 庄宗:受而藏 (用兵时:)请 → 盛 → 负 → 纳
(三) 指导诵读第三段
1、“失天下”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呢?又做出了怎样的行动呢?(有没有讲?为什么?)
答:具体失天下的过程没有,在正文里在《伶官传》,“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正文分解”
2、如何得(失)天下,有怎样的具体描述?我们太简略了,只用了得(失)天下六个字,怎么表明他得天下啊?这里没说他“称帝”,你怎么知道他得天下了呢?
答:“方其系燕父子…”已经报仇成功了,仇人要么抓住了,要么被杀掉了;(“以组”、“函”)
3、又如何表明他“失天下”了呢?(“君臣相顾…”)
(小结:这一段浓缩了一个历史事实,首先庄宗威风凛凛地统一天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意气非常的盛!到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风声鹤唳,特别狼狈
4、一盛一衰,不仅在语言上有强烈的“对比”,本来中间是搁着三年,三年之前威风凛凛地大败敌人,三年之后却是如此的狼狈,但却把三年时间缩在一段里面,或者说是“一夜之间”,放在前后对比,“一盛一衰”,有什么效果?或者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为什么把“盛衰”放在一段里面?中间无任何过度,疾风急转之下,由盛直接到衰
“对比”是一种方法,对比的目的到底何在?(可结合论点进行分析,“盛衰由于人事”)
(用事例对比鲜明的论证出论点)
(拓展:①“项羽”:临死之前怎么总结自己一生的业绩,他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九死一生的一个人,尤其是华容道上,被关羽放掉了,很多人说诸葛亮已经计划周详了,连关羽可能会放掉曹操,他都算到了。就有人说“天不灭曹”)
结合我们课文,大家想想,到底是“天灭”还是“人事”?
5、再回到“庄宗”身上:“得天下”背景、做法都交代了,有父亲的临终遗志,有自己接受遗托之后的励精图治,然后才能“得天下”;等到他平定天下之后,人很容易躺在自己铺好的温床里,“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现在是享受、享乐的时候了,最终导致了“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局面,所以他的“盛、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有具体的做法,才会有这样的结果。结果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有人为的因素,这就证明了本文的论点“盛衰由于人事”。
6、 对于这段历史,欧阳修的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答:《尚书》里的“满招损,谦得益” → 欧阳修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分析:“岂……欤?抑……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哪种句式相同?)
(答:"难道……吗?或者……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
(四)指导诵读第四段
1、结论已经有了,那么写后面的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答:有必要。起到了“照应文题”(“数十伶人困之”)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2、先再进行一次对比,“盛与衰”的对比;分析“为天下笑”的文言句式
3、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教训?关键落脚点还是在“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逸豫可以亡身”,进一步地深入,推出了一个新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并分析其中文言知识
答:“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与所溺”
沙之书(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三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事实”和“真实”的区别
能力方法
培养学生虚构故事的能力
情感意志
情感认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重点
理解“事实”和“真实”的区别,“虚构”在写作中的作用
难点
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编撰故事的能力
板书设计
沙之书
“事实”(事件)≠“真实”(虚构)
↓↓
支撑点艺术加工
效果:艺术的真实,内心的真实
教学过程:
一、检查提问:
1.每组派两个代表,通过生活中的点滴讲述一下“你所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
⑴自己的衣服妈妈到学校来洗。
⑵每天自己回到家妈妈都准时做夜宵。
⑶自己病了,妈妈是那样的担心。
⑷天冷了,妈妈总是让我穿多一点。
注:学生所讲的故事都是自己经历的,都是客观的再现,照相机似的翻版,在听者内心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触动。只能说是事实或事件。伟大的母爱不能感动人。
2.每组再派一个代表,尝试着在这四个故事基础上,以此为支撑点,编撰一个能让你内心真实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⑴冬天的一天,自己手冻伤了不能洗衣服了,让妈妈洗,这回可以有理由轻松了。于是高兴的看电视,听音乐。过了很久,妈妈还是没有洗完,每次早就洗完了,算了不管她了。太晚了,我有些饿了,于是想到厨房吃点东西,推开门,看到妈妈用药水搽拭自己的手,接着又尊下身子给我洗衣服。这时的我心里有种难言的滋味,一下抱住了妈妈,哭着说:“妈妈都是女儿不懂事,让您受苦了,妈,您歇吧,我来洗。
⑵每天下了晚修回到家妈妈都准备好夜宵等我,有一次我有事回家很晚,以为妈妈肯定作好夜宵自己休息了,因为我是让妈妈放心的孩子。当我轻轻推开门时,却看到妈妈伏在桌上已经睡了。看到此景内心好是愧疚,
⑷天冷了,妈妈让我多穿一件衣服,我不肯,穿多了显得会很臃肿。我执拗的拒绝了,匆忙就上学去了。到了教室,打开书包,突然发现里面有一件衣服……
经过学生的编撰、加工后的故事,我们就会在内心深深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创作,达到了生活的升华,艺术的真实。
所以说,事实不等于真实。从事实到真实的过程就是想象力的作用,就是虚构的魅力。
大纲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编撰故事的能力,高考作文要求,感情要真实。这回我们就可以理解了。编撰,虚构决不是胡编乱造,天马行空,也不是照相机似的翻版。有了细节就有了真实,内心的真实才叫真实。
二、今天我们探究一下《沙之书》,它的真实在哪里,小说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叙述文字中可以看出是虚构的。但我们却不感到虚假,在内心却有一种真实的感受-----人类的探求过程。
三、先介绍作家作品:
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
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
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
: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却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四、问题探究:
1.沙之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2.这篇小说的真实性在哪里?
我的心理改变:
好奇----喜欢-----研究-----诡异-----恐惧-----放弃
这个过程与人类的探索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弄清了就知道小说的真实性在哪里了。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品读文本,这部奇幻的沙之书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
项羽之死(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四篇】
项羽之死(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完成)
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2、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对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教学难点
1、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歌曲《霸王别姬》导入新课。
二、朗读感悟
1、配乐朗诵《项羽之死》(作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
“垓下被围”重在抒情,节奏纾缓。
“东城被围”重在叙事,声情激越。
“乌江自刎”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三、分析文章:
(一)第一段:垓下被围
1、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方面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
2、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多愁善感)
(二)第二段 垓下突围 被困东城
1、“田父”为什么“绐”项王,这说明什么问题?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2、由于“田父绐”,项王“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双方的力量非常悬殊,项羽何去何从?他为什么说“天亡我,非战之罪”,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3、这一部分,运用哪些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三)东城溃围
1、分析三次战斗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展现了项羽的什么特点?
(四)乌江自刎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深入探究
1、讨论项羽为什么失败。(合作探究)
2、太史公的观点:
太史公曰:“(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3、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四、拓展延伸
1、 题乌江亭 咏项羽
杜牧 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 生当作人杰,
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 至今思项羽,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项羽该不该渡乌江?(讨论探究)
结论:性格即人生
五、再次感受项羽的豪迈性格,悲剧人生。
欣赏视频《乌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