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
一、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1、我们刚刚学过季羡林爷爷的文章——《怀念母亲》,关于季羡林爷爷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
2、季羡林爷爷留学德国十年,对这个国家,对日耳曼这个民族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独特的异国风情。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惊讶或疑问?怎么读才能表达出你的感受。请你读读!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1、带着这种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课文。
出示课件一
a.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b.用﹏﹏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2、交流:
出示课件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谁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景色的奇丽,读出这个民族的奇特!⑵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板书: 奇丽?(新奇美丽)奇特?(跟寻常不一样)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一)学习2、3自然段。
1、这里的景色的奇丽在何处?这个民族又奇特在何处呢?
请大家默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二)交流。
要求:交流时,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㈠:
出示课件三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体会对“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a .“家家户户”都养花。
b.体会“脊梁”。
①花的脊梁是哪?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背部中间的骨头)(花的脊梁简单地说就是花的“枝干”。)
②那为什么要说成“脊梁”呢?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由“脊梁”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一下。
③你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极力向前倾)由此你感受到这些花都在极力地表达什么?(我多好看哪!)
④总结:你看,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读着“脊粱”,脑中马上浮现出花极力朝路人盛开怒放的形象,妙不妙?
c、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微笑)
①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 “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总结: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平平常常。
③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出示课件四: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谈体会。
2、体会“花的海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看课件)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什么感觉?
出示课件五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山阴道: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一带,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官道。自此西南迤行,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其实,这就是走在德国大街的感觉!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啊!
出示课件六
4、听老师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交流)
5.有滋有味地自由朗读,读出语言的情味。(自由读、指名读)
6、体味语言表达:作者是怎么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运用比喻,以 “山阴道”引发我们的联想。)
7、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香,我会 。
8、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三):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很;相当地)
2、理解“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这种 “境界”是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评:你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大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你谈得很深刻。)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5、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5、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6、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能背诵下来吗?熟读能够成诵,自己背一背。
出示课件七
看提示语背,
出示课件六
看图片配乐背诵。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二、教学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 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4.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有没有没读懂的地方,或者说哪些你觉得需要让大家重点理解的语句吗?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师: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了许多种花,开得特别茂盛。
师:是呀,都有什么颜色。
生:老师,有红的,有绿的,有粉色的,有橘黄色的
师:是呀,这么多的颜色,那真是姹紫——嫣红啊!来,谁愿意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
生读句子。
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闻到了茉莉花的清香。
师:一阵清香飘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一阵微风吹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这时候,你看到都有谁来啦!
生:我看到了有许多人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师:他们仿佛在说些什么?
生:他们在说,这些花真美丽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花!
生:我仿佛看到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花的颜色多。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花的种类多。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养花的人多。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难怪作者说道“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看看这家的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看看哪家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啊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呀,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读到这儿,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
生:我感受到花太美了。
师:看来这美丽的景色已经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里了,是吗?那作者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奇特在哪呢?
师:那作者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作者感受到德国人把花都栽在外面,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走在街上,才能看到每一家载的花,才能看到更多花!
生:老师,我觉得德国人养花首先想到的是为别人,所以人们看到的才是花的海洋。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谈论的焦点都不约而同的聚焦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谁能够说得更清楚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因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
师:是呀,每一个人都去为别人考虑。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方式奇特呢,从中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一画。
生:老师,我找到的一句是“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可见这位女房东想到的是别人。
生:老师,我找到的是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从一个“都”字,说明每一个德国人养花想到的都是给别人看。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走在大街上,才会有人人为我的感觉。
师:你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孩子。抓住了一个都字。这样,请同学们来找找,文章中有几处提到了这个都字。
生找句子。
师:从这么多个都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每一个人想到的是别人。
师:同学们说的别人都包括谁?
生:老人
师:还有什么年龄的人?
生……
师:除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人,还包括……
生:中国人。
生:美国人。
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民,对吗?
师:是呀,所以,每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的是别人的——
生:关心
生:善良
生:友好
生:热情
师:正是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正是因为出于这种关心,所以——引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正是因为人人表现出的善良,所以——
师:正是因为这颗美好的心灵,所以——
师:正因为我为人人,所以对于作者这个身在异乡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关心、善良,友好和热情。于是作者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已经扎根于每一个德国人的心中。于是它成为了一种文化。
师生合作读——多年以后,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师: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
生:友好
生:热情
师: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我不禁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我梦到了——
生:梦到了自己的故乡
生:梦到了故乡的人
生:还梦到了故乡的文化。
师:这种文化就由儒家文化,就有那仁爱,礼让。
三、教学小结:同学们,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儿了,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机会去德国,去感受那的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但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感受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了吗?你感受到中华民族这种仁爱、礼让的文化了吗?请同学们在课下写一写。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风光 善良
异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友爱
文化 热情
中华 仁爱、礼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2分钟)
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1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8分钟)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三个生字。
wǎn
莞 莞尔一笑(抽读。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
ch yān
姹 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我们一齐读两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爱、养<点明让别人看>、赏<点明看别人的花>、梦)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段意连接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年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来归纳。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29分钟)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两层意思,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句话就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汇报,[指导过程:
1、这几句在具体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齐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这两句重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听老师读第一句(读两遍,后一遍从“家家户户”处开始),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丽)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课件: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读(手势):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手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慢慢飞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生说)耐人寻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
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没有改变的。这令作者无比惊叹:(齐读最后三句。)
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句不好懂。我们一起再读读。(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当时就想: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写作背景来帮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写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时候?1935年到45年这十年间,作者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次再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了学生时代所做的梦。
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乡”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
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
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
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
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一起再读读。但愿全
人类都有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5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
(一)、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过预习,你都掌握了这些词语了吗?(找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检查字词:(渐渐小下去的声音说明同学们已经读完,能把自己没读完的地方坚持读完,这是一个几号的品质)下面我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整组词语:谁来帯读一下?(读的又对又响,真不错!)
A正音:脊梁,念轻声,是什么意思?人的脊梁在哪里?
课文中指什么“脊梁”?
花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花朵的反面。
结合图片理解。生:花的枝干、花的叶子、花瓣的背面。
B、莞尔一笑:念wan,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guan,东莞是广东的一个地名。
C、在书写上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应接不暇”是“日”旁,你教教大家怎么记住它?(中国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记住了它的义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记住它的形)
他还有两个形近字呢!谁会组词,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比较难写的生字在生字表旁边写2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温馨提示:(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用“﹏﹏”划出来。(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德国一个爱花的国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体会景色的绮丽
预设1:花美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出示幻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生:我从“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抓词语。
(3)多美的景象!(出示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就可以称之为___,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_____
(4)A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
B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娇艳欲滴),
(5)读的真美,让我们这种感觉再美美地读读课文?
(6)引读:多美的景色啊!
出示幻灯片:
早上,孩子们背上书包,穿过街头,他们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____
傍晚,人们下班回家,走过街上,他们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
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___
(7)、师:正因为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以齐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预设2:花多
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看着这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除了写花的美之外,还写了花的--(多)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花多)
(1)“花的海洋”花像海洋,能不多吗?
(2)“家家户户”(不是一家一户而是家家户户,真是多呀!)
(3)“任何一条街”(是啊,不是一条街而是任何一条街每一条街都有这样美的花,真多呀!)
(4)谁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5)大家都读得很好。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配乐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把整个窗户,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竞相开放,蜜蜂围绕着花朵嗡嗡的歌唱着。
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学走在大街上,听着鸟儿的歌唱,闻着花香,在散步。
生:我看到两个人站在开满鲜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说:你看这景色多美呀。
生:我看到两只蜜蜂嗡嗡的凑在一起聊天:多么美丽的花儿……
师:是呀,欣赏着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文字。
生:想
生:齐读句子
(二)、体会风情的奇特
1、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那又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浏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自由读课文。
师:文章当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民族的奇特?
生:他们把花都养在窗台上。
师:你家花养在哪里?
生:我家养在阳台上;我家养在客厅里
师:可是他们却把花养在窗台上,大家说奇特吧?
生:奇特
师: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从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花的脊梁。
师:你家养花是做什么的?
生:美化环境;绿化空气;释放氧气……
师:可是他们却不这样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
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
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他们一心为了别人,有一种奉献精神。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就是值得细细品味。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敬佩,感动……朗读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吧?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小结:是的,正像你们所说的德国民族是奇特的,他们的奇特表现在他们家家户户都______,并且是把花都栽种在__________,在屋里只能看到_______,而把最美的花给_街上的行人_看。同学们,这就是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我为人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我为人人,德国才堪称一个奇特的民族,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四、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
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
(2)师: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
(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六、抒情总结
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随着季先生一起来读。
(配乐情境朗读,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温馨惬意
遨游于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流连忘返
沐浴着芬芳的花海之香遐想联篇
编织了四五十年的童话倾刻间梦想成真
七、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目不暇接
师:课下自己阅读《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对德国的独特情怀。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