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秋思教学设计【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42104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秋思教学设计【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秋思》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泊: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送进去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秋思》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 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 探究“见”字:

① 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 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 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 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 体会“见”的意蕴。

⑦ 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 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⑵ 重点交流之一:

“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⑶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⑴ 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 回读《秋思》。

四、对比阅读

1、呈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思考: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五、积累延伸

1、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

《秋思》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 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2篇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

(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

(重)

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 (作家书。)(板书:作家书)

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

(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秋风看得见吗?

(看不见)

(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

(父母、妻儿)

(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交流)

(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

(没有)

(5)你是怎么知道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同学们,想象一下,张籍在写这封信时,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苦闷,眉头紧锁?)

(7)这真是(ppt出示: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起来读。

2.张籍的思念还藏在哪句诗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ppt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哪个动作最能表达他的思念?

(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你观察到了这个细节。

(2)这里有一个字与又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到了吗?

(复)

(3)你觉得,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因为他担心有些话没有写到)

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复恐匆匆说不尽)

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谁想补充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怕说不完)

也就是诗中的——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4)(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2-3人)

(左边的是行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

(5)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

(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可能会?

(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6)此时此刻,行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还带走了什么?

(诗人的心)

张籍仅仅用了“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就表达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随着张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时张籍的心情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ppt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这首诗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他们会把诗 写好后挂在墙上,也会写在扇面上,看,有人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草书《秋思》)谁能把张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来,再来读一读。

(8)在学习《秋思》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首诗——《归信吟》。(ppt出示两首诗)归信吟,唐,孟郊,起。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都是思乡的,唐代的,写家书给亲人。)

老师发现,这两首诗都有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又开封,泪洒)

(9)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再读《秋思》。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试着来默写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2、学生自由读悟。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

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心情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 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3、师:我们再来看“封”字。“封”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开封”就是----“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4、师:(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4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