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秋思》教学设计【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秋思》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秋思》教案【第二篇】
一 导入
三年级课本上的1篇课文《秋天的雨》中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 说一说这是个怎么样的秋天?
1课件出示《秋天的雨》片段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丰收 五颜六色 美丽
2 那么在诗人们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
(1)早在一千二百多前的张继这样描写秋天
谁来读? 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感 有古诗味儿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张继笔下的秋天又给你什么感觉?
(2) 早在八百多前诗人叶绍翁这样写秋
谁来读?带着古诗的韵味 有古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朝)叶绍翁 夜书所见
这样的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同样是秋天,七百多年前的诗人马致远这样描写秋天
谁来读?带着你的理解。 有古诗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眼中秋天的景色有哪些?枯藤 老树 乌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由这些景色构成了什么样的秋天?
3,自古以来,秋是最能让人触景生情的季节,难怪刘禹锡这样评价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寞”。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同样也写于秋天,王安石曾经评价这首诗: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坚信。"这首诗和前三首有何不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读课题《秋思》
二 初读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两个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看你们的朗读是是一种投投入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真不错!
2指名读
师评价:字字落实,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念chǒng,你念准了,匆匆是平舌音也读对了。清清爽爽
指名读 不但要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
4齐读 前四(生)后三(师)分 再反过来读
5(师)题目、作者(生)全部
读出味道 读出感觉 读出情绪
三 理解诗意
1从秋风入手理解古诗
诗的题目叫秋思,请你用笔划一划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的秋思呢?用笔在书上画一画!秋风
板书洛阳城里见秋风
大家都知道秋风是无形的,是不可见的,作者在洛阳城看到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想一想。
看来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看到了文字背面的情景
秋风似乎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汉武帝刘彻曾经这样写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唐朝刘禹锡这样写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唐 刘禹锡 《秋风引》
明朝地蔡毅中这样写
木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明 蔡毅中《秋兴》
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却不约而同地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景,到底这秋风与秋思有着怎样的联系?
你走进了古诗!
出示图片配乐引读
是 啊~ “独在异乡为异客,或许一个平常无奇的景在他们本是平静的心中,都会吹起阵阵涟漪。正如李白喜欢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总会说“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曾经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忍不住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思念寄托于月亮,而张籍的思念却化成阵阵秋风。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不免勾起了他的万千感慨。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寂情怀。这时他想起了 ——生:父母
他想对父母说——
惦记着家里的二老
他想对妻子说——
想念自己的妻子
他想对儿女说——
关心许久未见的子女
2虽有着千言万语,却又遥遥相隔。虽满怀思念,却又身不由己。他曾在《行路难》中说到“十年离家归未得”所以一腔思乡之情只能——。板书作家书
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
a理解欲 欲:想要
联接欲的古诗
你理解的非常准确,正是这个欲把诗人的细微情怀描画的如此生动!
b理解意万重
并且带着不同的感受来读古诗
板书 意万重
c生:
匆匆 匆匆(板书)
匆匆什么意思?匆忙 时间紧促
有如此多的思念要表达,有如此多的话语要传递,却为何匆匆呢?
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的环境,交通的不发达,送信人的艰辛。
我们现在有许多传递信息的方式电子邮件、电话、电报,可是当时呢却只有家书!难怪杜甫在诗中写过“家书抵万金啊”。所以同学们,如果有时间也别忘了给你们远在他乡的亲戚朋友寄上一封家书,联络联络感情。
d捎信人刚想走,又被张打开了家书
真不错,你把行人和开封两个字都解正确了,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么?借助注释
开封,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古代的语言是多么精炼。
4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一边满怀的思念一边是匆匆收笔的家书,望着捎信人即将远去的背影张籍是怎样的心情?
这一切的顾虑就化成了诗人的两个字,哪两个?复恐(板书)
复在字典里有4种解释1恢复2报复3重复4又再
这里的复应该选择哪一种?能不能用复的这个意思组词?死灰复燃 一去不复返 旧病复发
一个个的担心使得张籍又把信拆开了,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其实到底说尽了还是说不尽只有拆开信的张籍自己才说的清楚。
写不完的永远是对家乡的思念 所以——生读后两句 板书思念家乡
道不完的永远对亲人的思念所以——生读后两句 板书思念亲人
魂牵梦萦永远是故乡 所以——生读后两句
四拓展
人人都有思念,写思乡的诗歌也举不胜收,尤其是秋思居多。
马致远写过这样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叶绍翁写过这样的秋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朝)叶绍翁 夜书所见
张继写过这样的秋思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看看这三首再看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写于秋天,表达思念
生:诗人就是通过一件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生:诗人通过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样的细节"既照应了"意万重",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正是这个动作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师:诗人张籍就是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难怪王安石说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五 作业
想象秋思的描绘的画面,把他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
秋思 思乡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五年级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哪位同学知道其他关于思乡的诗歌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思》(学生齐读题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在秋天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
明确:
秋天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表达思乡意思即可。
4、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匆匆”也说明了写家书时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作者把想写的内容都写下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 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业:
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秋思》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2、学生自由读悟。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
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心情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 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3、师:我们再来看“封”字。“封”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开封”就是----“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4、师:(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