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元日》教学设计【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62972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元日》教学设计【优秀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元日》精品教材教案【第一篇】

《元日》教学反思

学习《元日》这篇古诗,我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累入手,说说自己过年时最兴奋、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再导入古诗的学习。

本节课最让我感到成功的是,学完古诗后让学生一边背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让学生大胆地汇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穿着新衣裳在开心地玩耍。”有的说:“我看到了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帮小朋友拿着大人给的利是跑向商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说:“千家万户的人们正在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还有的说:“人们正在尽情地喝着屠苏酒。”

就这样,从教学需要出发, 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让孩子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在脑海中播放画面,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着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元日》教学反思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元日”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是指元旦的一天,有的人说花钱的一天。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过春节。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杨宝的意见。

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为此我先让学生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也体会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元日》教学反思

说实话,昨天才结束了对成都市骨干教师的献课,有点倦了,这堂课没有怎么去备,也许是因为看上去是一首古诗的原因吧。前天去龙江路小学听了国学进课堂的理念,被洗了眼睛,今天我也来小试牛刀。这首诗有三个衍生的东西——节气、对联、诗人。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节气,我讲到了很多有介绍,也有互动,特别是一些孩子比较陌生的节气。其次就是对联了,在上一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就有关于对联的内容,今天结合“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讲起了对联,我拿出了一些句子,请孩子们说一说那两句是一对的,大概了解一下对联的对仗方式,就像是做游戏一样。最后讲到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这些对于孩子来说远吗?远!但是不介绍就更远,所以我还是请他们跟我读了介绍诗人的文字,并且讲到了王安石的一些有名的作品,还和孩子一起品读其中的名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国学拓展吧。活学活用谈不上,至少是现学现用,希望以后的这类课还可以有更多的国学文化加载其中,使得课堂内外知识相通。

《元日》教学反思

1《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习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2今天带孩子们学习了本学期最后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元日》,学习的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3)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由此我想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学习。这堂课我的几个教学问题都设计得很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周二,以学案教学的新要求上了《元日》一课。这是一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学生比较熟悉,但有很多过年的习俗因为时代的久远,有些也不是很了解,在设计时,我将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做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就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我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非常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习,通过朗读,默读,学生便很好的把握了“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再学习古诗时很多字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很好的整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也不失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元日》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爆、屠、曈、符”的读音,并认清字形,正确地朗读(停顿要恰当)、背诵本诗,力求有感情;

2.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u”韵。通过查工具书结合上下句学会生词:屠苏、曈曈、桃符,掌握学习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教学准备:

1.歌曲《过大年》、喜庆的图片,用以课前渲染气氛;

2.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做成幻灯课件,用以相机随机出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过大年》,播映喜庆的图片)

一、导入解题

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十分欢快、喜庆,一般在什么时候最常听到、最常见到?[板书:过年]我们说的“过年”一般有两个时间,分别是指什么时候,谁知道?[板书:春节 正月初一(农历)元旦元月一号(公历)]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板书:第一、起始]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元旦就是公历的第一天。我们有两个“过年”,第一个“过年”就是过春节,第二个“过年”就是过元旦。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过哪一个年?(过春节)

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反应的就是过春节的喜庆场景。今天,刘老师要和同学一块儿学一首古人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号、春节)。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得正确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首诗就在我们的书上128页,打开书。请按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诗:(1)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的拼音把诗读正确;(2)结合插图,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学生自学课文两到三分钟)(先让学生打开书,再讲要求,学生会自然地去读书,不易集中注意看清要求。如果讲清要求之后让学生打开书,效果会更好。)

2.(挂出事先抄录的这首诗),指名读,相互正音,点出停顿规律和押韵规律。师生共同抄写这首诗几个难写的词(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词:[爆竹、屠苏(组词:屠杀、苏醒)、曈曈、桃符],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注意指导重点词的结构等书写要点,提醒写字时的姿势和态度。齐读这首诗。(教学时,忘记了写字指导这个环节。)

3.指名说出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不懂的地方。(估计提出的不懂之处有: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三、借助工具书,补充资料,自学、讨论,深入理解,说得明白

1.引导学法。有这么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我们事先没有预习,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指名发言讨论。(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2.事先没让大家预习,为了节省时间老师帮你们初步查了,现在我们就按照诗句的顺序,逐句理解它们的意思。

第一句:

如果学生不理解“除”的意思,就出示“除”的注解:①去掉:~害。斩草~根。②不计算在内:~此以外。~了这个人,我都认识。[除非]1.连词,表示唯一的条件,只有:若要人不知,~~己莫为。2.表示不计算在内,除了:那条山路,~~他,没人认识。[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最后的一天。③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用二~四得二。④台阶:庭~.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师问:为什么要放爆竹呢?(表示祝贺、喜庆)会读出这种感受吗?(学生在质疑时并没有提出“除”这个词,是我提出来的。从课堂实际来看,“除”这个字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计这个查字典、选条的环节了。“为什么要放爆竹呢?”这个提法会让学生联想到“年怪”的传说,我问此问题的本意是引导学生体验过年时的喜庆气氛,以指导朗读。如此问法冲淡了这种体验,应当这样问: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给你什么感受?)

第二句:

如果学生不理解“屠苏”的意思,则问:根据上下文,猜一猜这里的“屠苏”是表示动作,还是表示一个东西,或者别的什么。(一个东西)师追问:《新华字典》中查不到“屠苏”这个词,怎么办?(查《现代汉语词典》)师出示: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师要求:根据以上资料,四人小组研究一下,这句诗怎么理解,能从中看出什么。(三分钟左右)组织交流,(点拨:这里的“温暖”仅仅指身体上感到温暖吗?)可能有两种理解:(1)春风把温暖送进了每一户人家,每一个都感到很温暖,心里充满了希望。(2)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祈祷新的一年里很健康。(这里的“四人小组研究”似乎没有必要,因为前面关于“屠苏”一次的理解已经让学生经历了思考、比较的过程,学生应当已有了正确的选择。而“暖”的引申含义必须要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才能有所感悟,仅让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

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

第三句:

如果学生不理解“曈曈日”,则导:“日”理解吗?(太阳)出示:曈曈:<书>①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初日~~。②(目光)闪烁的样子。师:这儿尖括号里有一个“书”字是什么意思知道吗?(表示“曈曈”这个词在平时说话中是不大用的,一般只用在写文章时。)(这是一个关于查字典的陈述性知识,应该让学生掌握,可以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这里的“曈曈”应该选哪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这里再一次把词典中的不同词条提供出来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教法上与对“除”、“屠苏”的解释有雷同之感。)(点拨:知道这里的“曈”为什么是“日”字旁了吧?)(“曈”虽然是个二类字,不需要识记它的写法,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在理解它的意思时自然地结合它的字型点拨一下,有利于对它的意思的理解。)“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光亮而温暖的太阳)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师指导读:要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第四句:

如果学生不理解“新桃”、“旧符”的意思,则告知:这里的“新桃”和“旧符”指的都是“桃符”,也就是新的桃符、旧的桃符,分别用了“桃符”这个词中的一个字代表这个词。(其实,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虽不需要点出“互文”这个名称,但需要讲清楚它的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这种修辞手法积累间接经验。)那么,“桃符”是什么东西呢?出示:

桃符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在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tú)、郁(yù)垒(lěi)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木板刻制神荼、郁垒的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hàn)林学士辛寅(yín)逊(xùn)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第一句的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的意思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qiàn)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春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春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孟昶的这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写的,史书中有记载,所以保留下来。它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这段文字太长了,有许多词不够常见。另外,教学的方式又一次和前面相同。)

师问:谁能说说最后这句的意思?(每年总是拿新门神换掉旧门神。也可以说:每年春节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意吗?(除旧布新,表达祝福)

3.引导学生欣赏几幅春联

现在的春联当然没有什么压邪驱鬼的功能,但的确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祝福的,我们来欣赏几幅,看看它们分别适合贴在什么地方。出示: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

勤奋学习争三好,刻苦钻研登高峰

引导学生讨论后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感受几幅春联的意蕴,感悟民俗文化的美妙。同时也是为朗读指导奠定情感氛围的基础。)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过元日,也就是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事情,很有代表性。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出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先指名读,再齐读。

4.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背景,体会诗人更深层次的感情

师引导: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出示背景: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20岁以前,随父南北各地游历,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人民安康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元日》这首诗正是担任宰相之后推行新政时写的。

师:此时,他写这首诗还有什么别的用意吗?(在他的心目中,新政好象春风浩荡,势必除旧布新,迎来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尽管看了王安石简介,知道了这首诗是在他任宰相不久后所写的,也难以体会到这层意思。这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决定的。)师小结:这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对他的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四、作业

搜集关于过年(春节)的习俗,在学校举办一个春节习俗展。

《元日》教案【第三篇】

《元日》教学反思

1《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习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2今天带孩子们学习了本学期最后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元日》,学习的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3)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由此我想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学习。这堂课我的几个教学问题都设计得很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周二,以学案教学的新要求上了《元日》一课。这是一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学生比较熟悉,但有很多过年的习俗因为时代的久远,有些也不是很了解,在设计时,我将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做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就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我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非常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习,通过朗读,默读,学生便很好的把握了“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再学习古诗时很多字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很好的整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也不失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元日》教学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2、理解“屠苏”、“瞳瞳”等词语意思,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感受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及诗人除旧布新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音乐导入,引出春节:播放音乐《恭喜恭喜》。

孩子们,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首歌,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这首热闹喜庆的歌曲是在我们过什么节日的时候能在大街小巷能听到的?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根据课文注释,我们知道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出示字典中“元”字义,明确“元”是开始的,第一的意思,“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4、了解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安石的脚步一起去看看七百多年前的宋朝是如何欢度新春佳节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出示自读提示:大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相机正音。注意读准后鼻音“声”、翘舌音“除”、平舌音“苏”。

3、学习生字词

(1)点灯笼游戏:“爆竹屠苏瞳瞳旧符”

老师带来了几个节日的灯笼,快去点亮它们吧!如果点亮了,就请同学们大声跟读。

(2)猜灯谜:

后来者居上—屠

办字头上一颗草—苏

一人一寸高,竹影头上摇—符

(3)指导书写“符”,生练习书写。

4、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朗读节奏,师范读,生跟读。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联系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生交流汇报,师总结: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穿新衣、包饺子、收压岁钱、拜年、祭财神、放烟花爆竹。

2、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中描写了春节的哪几个画面?

放爆竹、饮屠苏、迎朝阳、换桃符

3、“爆竹声中一岁除”

出示“爆竹”资料: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播放音频鞭炮声)想象一下,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都响起了劈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声音震耳欲聋,那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生:热闹,高兴……)还有哪个词可以表示人们当时的心情?(生:兴奋,幸福,开心,欢乐……)谁能用欢乐的语气给我们读一读这一句诗(指生读)。

4、“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展开想象,说一说:大年初一,要是你全家人坐在一起,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说些什么?

喝完屠苏酒,不仅身暖,心也暖,带着暖意齐读这句诗。

5、“千门万户曈曈日”

借助图片加注释理解“曈曈”

(出示图片)这样的太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温暖,日出)

其实在诗人心中这一轮缓缓上升的微光不仅仅是温暖的太阳,更多指的是诗人的内心,这一轮红日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代表的是光明和希望,千家万户的人们都迎着这旭日的光辉在那兴高采烈地换上新的春联,这又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男女生赛读读出希望。

6、“总把新桃换旧符”

视频了解“桃符”。

说一说:你帮家里换过春联吗?换春联有什么含义?

7、联系创作背景,领悟诗情。

其实,诗人写《元日》,并不仅仅是写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当时王安石担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政,想让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人的极力反对。他坚信旧的制度总能被新的制度代替,改革能像这春风一样吹进千家万户,能像这朝阳一样充满照耀千门万户。

配乐读:

此时,你就是王安石,你走在大街上,

听到爆竹声劈里啪啦不绝于耳,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看到一家老小迎着春风饮屠苏,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看到一轮新日照耀着千家万户,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看到人们在晨光熹微中换春联,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一派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景象,让王安石对变法充满了希望,内心充满了喜悦。让我们齐读古诗,会背的同学试着背一背,读出诗人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读诗句,猜传统节日。

同学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七百多年前的宋朝,还是现在,我们过春节的方式都差不多,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叫法不一样而已,古时候叫“元日”,现在叫“春节”,桃符衍变成现在的春联。其实春节最早开始于4000多年前。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至今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春节的古诗、故事、谚语。

七、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

饮屠苏

迎朝阳

换桃符

《元日》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46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