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88624

【导言】此例“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精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第一篇】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6、板书设计:

(美)(宽)(大)(窄)(奇)

金华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第二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

1、 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

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

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具体语段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讨论法、举一反三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三、 说教学程序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1、 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2、 本文是1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设计说明:教师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

入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学生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注意的读音:浙、臀、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簇、蜿、蜒。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长句和生字词比较多的句子,看看他们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3、 课文整体把握: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

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学后小组讨论。

4、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写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观。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板书)

设计说明:课标中年级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导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征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三) 精读部分课文,品读感悟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 汇报交流: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 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出了金华城,向着“双龙洞”出发了,这一路上的美丽风景真让人陶醉呀!

(1) 请同学们自读二自然段,思考:

A、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 勾画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读后,同桌间

讨论交流。

(2) 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作者在沿途所看到的美丽风景和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再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A、 学生边作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B、 “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导语: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去听听溪水的歌唱。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点,圈出重点词语。

B、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5)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溪流的特点,再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板书)

(6)指导朗读:播放音乐,男女生对读。

整段话的对读:女生读写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句子。 设计说明: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抓重点词语,播放音乐、激情朗读,感悟作者通过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特点。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7)课堂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设计说明: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习到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布置作业:

1、 写生字 。

2、 继续课文,搜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3、 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先后顺序)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溪流的特点:宽 窄 缓 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第三篇】

师:(板书:浙江)谁能把它准确地读出来?

生:浙(zhé)江。

师:对吗?

生:浙(zhè)江。

师:(指着zhé)这是同学们的家长常犯的错误,你们该做什么?

生:纠正他们的读音。

师:说得真好!说标准普通话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评:简单一句话,教育功效大。

那么,你知道浙江的哪些城市?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吗?

生:杭州,西湖美名扬天下!

师:你像在写诗!谁还能说?

生:绍兴,鲁迅先生的故乡。

生:温州,穿温州鞋,走天下路。

师:你在做广告。温州鞋确实出名!

生:金华,双龙洞景真神奇!

师:你真聪明!我们今天就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看看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评:学习生字,设置悬念,扩展视野,兴趣盎然。

师:请同学们看完后告诉大家,你随叶老先生看了哪些地方。

(生自由轻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自己看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生:内洞,外洞,路上。

师:最惊险刺激的是哪儿?

生:孔隙。

师:(板书:游览顺序)从老师的板书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师:你真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生开怀一笑)

评:以趣引读,板书示意,颇具匠心。

师:刚才,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我们来细细欣赏。孩子们,上车啦!路上的景色可真美,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师:我听出来了,这位同学今天早上没吃饱,所以没什么精神!

(生会心地笑了,情绪更加激动,要求重读)

师:我听出来了,这位同学招“满”字读得挺重,说明花多。我的确从中感受到花朵和叶子的精神,因为她招“无论……都”和“有精神”都读得特别突出。同学们,我们把“无论……都”去掉看是什么效果。

生:(读后)没劲,没精神!

师:看来这个关联词非常重要,你们想试着用一用吗?

生:在校园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爱护花草。

师: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生:无论雨下得再大。我都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师:精神可佳。不过这个句子必须改一个字,不然就得改关联词。

(板书:雨下得_____大,我_____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生:我认为,应该把“再”改成“多”,因为“再”字表示程度深,一种条件是没法“论”的。

生:我认为“再”字不改也行,可以把关联词改成“哪怕……也……”。

师:你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把两个关联词都用上去再读一遍。

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生读句子)

师:继续往下读。

生:“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师:我是听出来了,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她把“粉红色”读得很突出,我知道了沙土的颜色。

生:她把“似乎”读得很突出,我认为作者没有见过粉红色的沙土。

生:不对,作者见过了。不然为什么加“似乎”呢?

生:对!我也认为作者见过了,但是很少见,所以作者觉得好像见过,又好像没见过。

师:你说得太棒了,老师奖励你3分!

生:“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师:我听出了许多内涵,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新绿怎么会“或浓或淡”?

师:请谁回答?

生:请老师回答。

师:你还真考我?那好……(师略作思考,走出教室,摘了几片颜色深浅不同的树叶进来)你们看──现在明白了吗?

评:充分利用资源,点燃课堂亮点。

师:这句话与前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

师:你能找出一个词来给老师板书吗?

生:一片明艳。

师:这么美的景色我很想再欣赏一遍,你们想吗?

生:想!

师:我们就来再细细赏读一遍。

(师生共同齐读这一段)

师:刚才你们考我,现在我来考你们,怎么样?

生:好!(积极性非常高)

师:请听好──(读)“一路迎着溪流。”

(重读“一路”)

生:我所出路边有条小溪。

(师重读“迎着”)

生:我听出溪流是由上而下,我们是由下而出。双龙洞在山上。

师:还考不倒你们,再来!

生:谁怕谁!(生个个都摩拳擦掌)

师:“随着山势……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生:老师把“时而”读得很突出,因此我听出老师是想告诉我们溪流在不断变化。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溪流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决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理由很简单,书上已经告诉我们:溪流就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老师。我还知道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

师:你真聪明!告诉大家答案在哪儿。

生:“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师:你可以当我老师了!

(全班一阵欢笑)

师:我再考考大家的朗读水平。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再努力一把就赶上我了!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时而……时而……时而……时而……”用得最好。

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生:我们唱歌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

生:老师,您讲课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不胜荣幸!

评:不失时机,创造条件,尝试运用。

师:同学们,别说了,请看洞口。你有什么感觉?

生:大、高。

师:还没把重点词说出来。

生:很有气势。

师:哪个词最能说明有气势?

生:突冗森郁。

师: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树木高高突起,枝叶茂盛。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突兀不是指树木突起:而是指山峰高耸的样子。

师:完全正确请你们把气势读出来!

(指名读)

师:的确很有气势!同学们进洞吧。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觉?

(生自由读文并发表意见)

生:非常大。我还知道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不觉得拥挤。

生:其实就是进一步说明大。

师:说得太棒了!你看到这句话会想到哪些课文?

生:《参观人民大会堂》、《太阳》、《鲸》。

评:知识迁移,复习况固。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大?

生:列数字的方法。

师:叶老先生还用了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生:还用了比喻法。

师:请你找出来,好吗?

生:“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也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的。

师:这么大的外洞,怎么把它读出来呢?

(生非常自觉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评: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探究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师:走进去后,往地上看,你看到什么了?

生:泉水。

师:这泉可真甜啊!喝上一口,休息一下,我给你们讲处故事如何?

生:太好啦!(非常高兴)

师:这件事发生在老师上中学时的一节体育课—上。那会儿,我正练习起跑。突然,体育老师大叫:“黄木生,你把 diàn部拾高点!”生哄堂大笑,我半天听不懂什么叫“ diàn”部。你说我为什么听不懂?

生:(边笑边说)因为他把“臀”字读半边了。这可真是个“半边先生”!

师:(板书:臀)你们可不敢再当“半边先生”了还有哪些生字要老师讲的?

评:自我调侃,笑中识字。

生:wan yan。

(师板书:蜿蜓)

生:老师你写错了!

师:我哪儿写错了?

生:你把“蜿蜒”写成“蜿蜓”了!

师:(装作仔细看的样子)唉,我真粗心,果真写错了!)(用红笔把“壬”改成“正”)你们可不能学我这样的不良习惯!

评:“错误”激趣,集中“注意”。

还有要老师讲的字吗?

生:不需要了,不需要了!

评:抓住重点,组织“强攻”。相信学生,强化自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游览到这儿吧!今天有叶老先生当导游,如果没有导游怎么办呢:

生:买张地图就行了!

生:买地图太浪费,我认为我们可以画张示意图。不然我们不是白学啦!

师:对啊!我们有这个能力干吗不发挥出来?你们行吗?

生:行!

师:那就开始吧!画不出来时可以仔细看看课文,也可以互相讨论。

(生研读课文并画图,师巡视指导,请画完的学生板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集体修正)

评:引导学生画示意图真明智,既承上又启下。布置作业看眼新,重视发展能力。

总评

第一课时是许多老师不敢涉足的“禁地”,他们总以为第一课时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黄老师无疑给我们作了一次成功的示范。纵观全课,有三点值得借鉴,值得学习:

第一、体现第一课时的特点:

我们不反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时划分,但是,如果第一课时没有字词的学习、积累,没有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没有对文章背景的初步了解,且不说它不像第一课时。至少它不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探讨第一课时的教法是我们比赛的目的,黄老师是做得最为出色的一个。

第二、体现课标的两大主题:

实践与探究。在课堂结构上,黄老师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从宏观上把握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使课堂教学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坚实基功上,完全跳出了烦琐分析的泥潭。

第三、体现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身边事物为教学服务,对“或浓或淡的新绿”的解释,对“臀”字的讲解,都体现教师开发资源的匠心。

其次,教师能积极地开发学生中蕴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智慧成为课堂教学的灿烂之花。

再加上教师幽默的语言和机智的引导,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实在。当然,如果教师能更多地、恰当地运用一些现代教学媒体,课堂会更精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第四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情景。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积累语言。

学习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2.复述从外洞进内洞的经过及双龙洞的景象。

学习时数:3课时

课前阅读资料: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1篇游记。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预习导学(家庭作业)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阅读资料”。

2.我读了( )遍课文,已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

3.参见学习目标1画出本课的新词,读一读,写一写,并根据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4.本课中我认为易读错、写错、易混淆的字:

5.借助字典、词典,我能为生字找伙伴。

6.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家长检查评价: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欣赏视频或图片,了解认识“溶洞、石钟乳、石笋”。

二、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组内交流补充完成生字预习,读一读生词,声音洪亮,读正确。

(教师抽查小组自读生词情况)

2、朗读情况检测评价。

(1)二人小组互读评价

(2)教师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出示“自学导航”。( 学生先独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对学或组学。)

(一)基础达标

1、默读全文,完成填空,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作者按(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        )和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        )来到内洞;最后写(       )。

2、对照游览路线找到相应的段落。(在书上作批注)

(二)设问导读

1、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哪句话能概括沿途景物的特点?边读边做批注。

2.我要想象着沿途的美景,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互帮解疑。

2、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五、点拨引导:预设:

重点感悟的句子,注意体会画线的部分。

a.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b.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六、当堂检测

1、完成游览路线图。(全体学生完成)

金华→(      )→入山→(       )→外洞→(       )→内洞→出洞

2、试背二、三自然段。(要求80%的学生完成)

七、自主梳理

读了课文,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去神奇美丽的双龙洞游玩观光好不好?

二、背诵情况检测评价(二、三自然段)

(1)    二人小组互背评价

(2)    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三、出示“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先独学,自学有困难的地方找小对子互帮或组学讨论解决。)

课堂研读: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熟读课文(3—7自然段)。(组长组织,各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默读课文(3—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请同学们运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下列景点的特点。(写在练习本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3、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抓关键词句谈感受)

4、我想象着作者的感受,有感情朗读并试背第5自然段——过孔隙。

四、全班交流展示(以组为单位先交流自己小组未解决的疑问,寻求帮助,再展示学习成果。)

五、点拨引导:预设: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景,详略得当安排内容。

a.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b.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六、检测评价:争当优秀小导游。(小组中练习,选代表参加集体展示)

提示: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以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七、质疑:提出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仍未解决的疑问,集体交流。

八、自主梳理

我最喜欢文中的哪处景点?为什么?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宽

外洞:大

孔隙:窄

内洞:黑、奇、大

第三课时

一、背诵测评(第5自然段)

(1)二人小组互查。

(2)教师抽查背诵。

二、达标检测

(一)读一读,为画线的字注音。

系(        )着绳子  好(             )奇    转(               圈

臀(            )部   石笋 (             ) 一簇 (              )

(二)快乐阅读,轻松练习。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    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        )、(           )、(      )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            )的 石钟乳、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                     );三是洞中的双龙,一条 (             ),一条(            ) 。

2.    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拓展阅读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

1、短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在文中用笔画下来)

2、读画线的句子,作者把青海和          、             、              、

、            、             比较,突出了青海湖的

3、朗读欣赏,积累语言。

教后反思

我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快乐”的教学理念,遵循我们学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以“自学、交流、训练”为主线设计本导学案。教学后,我感到效果良好。

首先,“预习前置” 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并设计了学生的活动程序以及多元评价方式。自学指导分层设计,由易到难;当堂测评,题型多样,重视了阅读训练和语言积累。第三课时的巩固练习完全从实际出发,即学生在前两课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达标设计,扩展阅读重在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学完本课的总体感觉是实实在在。

教学中的不足:1、分析课文的游览路线以填空形式出现,课下感到不如让学生画示意图或简笔画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2、第二课时中让生借助关键语句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的活动,只让生读词句谈感受不够深切,二次跟踪训练让生表演“过孔隙”一环节,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孔隙的窄、矮、险,并学到了作者观察事物的仔细及语言表达的细腻。3、学生活动有部分小组节奏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有待以后加强小组建设。

总之,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要让生不仅能读懂文本,还能产生真切的感受。另外,教学活动也可结合多媒体课件、画图、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快乐阅读的欲望,降低理解的坡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18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