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5759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

青海高原一颗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学会本课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想象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进而品味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 1检查生字读法 2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3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一下这词串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2、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 外形独特(5) 精神顽强(6-9)

3、指名分小节朗读

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读6-9小节) 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读1-2小节)

四、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五节)

2、谁来读?(指名读)

3、就是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青海高原古时候就是边塞战场,诗人们经常将青海高原的荒凉写于诗中。羌笛的哀婉,长云的凝重,无不让青海高原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你看见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从哪里读出来的?

在这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却惊见了一株柳树。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

出示:第五节

你们再读读,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觉?

难怪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惊讶,(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5、小练笔: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想写什么?“哦!_______”

五、总结谈话,提升学生能力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高原之柳所经历的磨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为什么会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凡神奇

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进一步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青海高原一颗柳(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自由读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异常苍茫。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哪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读这些词语的时候,同学们要一边读一边想象那里的环境,这样就能读出意境。再来读读这些词语。

这株柳树就生长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株神奇的柳树?

二、聚焦重点 深入悟读

(一)聚焦神奇 读出形象

出示片段: (自由读读这段话)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挑自己拿手的展示一下。

1.“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那你觉得这株柳树的树干和树枝跟咱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有一个词叫“柔柳”,而这柳树怎么会有这么粗实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呢?太神奇了)

2、“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叶子是什么样的?

师:是嫩绿的翠绿的草绿的鲜绿的。哪里是绿成这样的,柳树的叶子也很神奇。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3、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读着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的形象如何?(高大粗壮)

4、“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高大粗壮。

(你们看,它的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上课的教室大概是六十多平方米,也就是说相当于二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阴,可见树冠的大。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高大粗壮来。)

咱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它高大粗壮的样子。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而粗壮,所以在这里它说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二)聚焦重点语段,体会不易。

师:这样一株柳树竟能在如此苍凉的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成就高原一方壮丽的风景,真是奇迹啊!然而在这奇迹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与磨难呢?咱们来读书。这回请你快速地读读描写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6、7二个自然段,读了之后啊,我相信你对这株柳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始读,快速读。

师:读下来之后你感觉到这株柳树它要在这高原上生存下来容易吗?你从哪些语句当中感受到了它的不容易?赶紧看看,把这些语句语段划下来。 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生读6,7自然段

师:你们查过资料了,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干旱的时候连续二个季节都不下一滴雨,冷的时候是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你们看,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生存下来。容易吗? 太不容易了,好,还有吗?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像这样的苦难只有一次吗?从哪里看出?(点击变红: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变红)谁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

尽管高原上的风雪雷电是这样的凶狠残暴,柳树害怕了吗? 师: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

师:是啊,同学们。让我们不防也像作者那样发挥我们的想象,我们想,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雷电风雪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 师:柳树抱怨了吗?读最后一段

这里边最后一句话当中有二个数字不知道有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一个是—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师:尽管生存的希望是这样的渺小,但柳树放弃了吗? 再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谁来说说,这株柳树是凭着怎样的一种精神撑出了高原上一道独立的、壮丽的风景的?

(坚强不屈地,不屈不挠地,勇敢地,顽强地,) 难怪作者开头要这样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这个地方,说它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你理解这个伫立吗?

是的,这株柳树它已经在高原上撑立了很久很久了,如今它已经是根深叶茂了。我们相信,它还会继续天长日久地撑立下去 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来欣赏这株柳树。

再读句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是啊,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竟然是一株柳树,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你们说,是谁创造了这个可思议的奇迹。

就是它这种“顽强、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创造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真了不起,因为你们通过读懂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老师希望这株柳树的形象、精神能够永久地伫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南燕竹镇中心小学 田丽荣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神奇”的丰富内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神奇”丰富内涵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2、师:提到“柳”,我们自然会想到晚风拂柳、柳叶弯眉等词,柳在我们的心目中常常是柔美、缠绵,婀娜多姿。可今天我们要学的柳并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读题。

师:这是哪里的柳?再读一遍。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过了青海高原的苍凉和荒茫,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出示词语: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二、感受“神奇”

1、在作者眼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

生答,师相机出示第二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引读

2、到底是怎样一棵柳树如此神奇?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柳树外形的句子。

师:从几方面描写柳树的?哪些方面让你感到神奇?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段,把你感触最深的语段,好好地读一读 ,如果能把你的感受在有关词句旁边写一写就更好了。

学生读读画画写写,教师巡视个别交流。

3、师生读书交流。

师:你感触最深的语段是哪些,从这些文字中你觉得这株柳神奇在哪里? (1)生长环境神奇的处理:

①透过这些语句,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抓相关词语,指导朗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②随机讨论: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悲壮苍凉的边塞诗词。

③映示: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被称为世界屋脊,它的平均海拔是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不下一滴雨,那是相当冷,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青海高原上的土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冻土。

④师:是啊!就是在这样要么干旱,要么异常寒冷,寸草不生的恶劣环境中,青海高原上,有了一株大柳树。所以作者说——(指读大屏幕上的语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形态神奇的处理:

①映示第五段内容,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在你心中,这是一株( )的柳树,待会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②讨论:

高大 粗壮 粗实 坚硬 顽强 生命力强„„

先说说在自己心目中,这是一株( )的柳树,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朗读时通过抓关键词句指导朗读。

(3)生长经历神奇的处理:

师: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发出了感叹。这样一株柳,它生存下来容易吗?默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深刻,画出来,做简单批注。 师生交流

①你从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感受到什么?

②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脑海中的这株柳正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学生想象说话:暴风雪来了,我仿佛看到这株柳„„ 一道闪电划过,我仿佛看到这株柳„„

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师:这株柳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教师第一次引读)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被劈断了枝干,又——。

④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谁读? ⑤它在熬、在挺,谁再读。 ⑥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⑦这株柳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了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指导读好三个多少)

⑧这三个“多少”写出了这株柳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没有)(第二次次引读)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被劈断了枝干,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师:用了几个“又”。

⑨这四个“又”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柳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立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学生想象说话

⑩正因为它有这样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第三次引读)

4、现在,你觉得,它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请写在黑板上。

指黑板上学生的板书,教师引读。这是一株 、 、 、的柳树。

这么多词,都可以诠释这个“撑立”,柳树正是凭借这种顽强的精神在青海高原撑了下来,面对这样一株苦苦撑立的柳,作者不由发出感慨:(引读2段)

此时此刻,这株柳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株柳。

三、对比,感悟品质

1、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时,那些江南的柳树可能在干什么?

生:摇摆婀娜多姿的身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享受充足的阳光„„ 师:同是一株柳,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它抱怨了吗?畏怯了吗?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大量的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呢?

3、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这株柳一定入选,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颁奖词的话,你会找那几句呢?

生说,出示最后一段

师:这段话最后一句有两个数字,不知大家注意了没?一个是„一个是„从这两个数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九十九”感受到经历困难多,从“一”感受到生存的希望小。 所以作者这样说,引读最后一句 3师:这株柳凭什么成就了一片绿荫? 生:坚贞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四、体会写法,略谈启示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想到了哪些?(生回答) 师:在这里还写了具有柳树这种品格的人,你想到了谁? 生:霍金,海伦·凯勒„„

2、大家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中也会不断的遇到挫折和考验,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几句话,谁来把它们读完整? 出示:

(1)(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师: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一定能造就自己人生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巍巍然 不可思议 起死回生 附: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荒凉苍茫

绝不宽容

无数摧残

神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3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 1检查生字读法 2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3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一下这词串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2、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 外形独特(5) 精神顽强(6-9)

3、指名分小节朗读

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读6-9小节) 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读1-2小节)

四、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五节)

2、谁来读?(指名读)

3、就是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青海高原古时候就是边塞战场,诗人们经常将青海高原的荒凉写于诗中。羌笛的哀婉,长云的凝重,无不让青海高原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你看见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从哪里读出来的?

在这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却惊见了一株柳树。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 出示:第五节

你们再读读,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觉?

难怪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惊讶,(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5、小练笔: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想写什么?“哦!_______”

五、总结谈话,提升学生能力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高原之柳所经历的磨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为什么会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凡神奇

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4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1篇课文,该组课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作斗争。课文笔触优美,想象大胆,文中神奇的柳树历经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本文以读为主,通过多种读法去感受柳树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的顽强。 教学难点:

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一株柳树,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板书题目)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2、这株柳树首先神奇在它生长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在这儿生长,已然是一个奇迹。你看:出示: 青 海 高 原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起伏)的原地;

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悲壮与苍凉 弥漫在心头

3、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春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常年冻土的高原,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让我们走近这株柳树。 二、一读柳树,感受外形的‚神奇‛。

1、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

2、默读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说)文中是怎样写这株柳树的颜色的?(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苍绿) 看到这株柳树,你想到那些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根深叶茂、遮天蔽日)

3、面对这一株柳树,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最后一句)

什么是‚巍巍然‛(形容高大雄伟的样子。在这儿是指柳树顽强的的生命力。)什么是‚撑‛(手掌用力是撑)从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株柳树在高原上生存的很艰难)

让我们用赞美、感叹的语气读出对这株柳树的敬意。

4、这株柳树生活在苍凉的原本不适合树族生长的青海高原上,而且长得如此粗壮高大。

我们不得不说——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三、二读柳树,生长过程显‚神奇‛

1、此时,我们一定会和作者一样产生疑惑,学生质疑。(指名说)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问句。

2、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想象。默读第6、7自然段,这株柳树从萌发、扎根到生长、壮大,经历了哪些苦难?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树叶被晒得干裂,几乎奄奄一息。柳树的根紧紧抓住泥土,拼命地扎向深处去汲取水份。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树枝被吹得呼呼作响,但仍挺立在风中,冻死过去又复过来。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柳树的枝条被压弯了腰,但倔强的它抖落了积雪又重新站直了身子。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柳树的枝条被劈断,一个月后,它又重新抽出了新枝。)

3、他就是这样顽强地生长着,此时此刻,你对这株柳树只有(崇拜和敬畏)让我们带着这种崇敬和敬畏齐读6-7段。

4、小结: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示第二然段,再读。

四、三读柳树,对比突出‚神奇‚。

1、当青海高原这株柳在为生存顽强抗争的时候,在平原在水边的这些柳树们正在怎样地生长着呢?(自读第八自然段)

2、对比体会:

灞河之柳极易生长,无心插柳柳成行,而高原之柳却要忍受干旱的煎熬。

当家乡灞河之柳在斜风细雨中摇摆着自己婀娜的身姿,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时候,高原之柳却要与严寒抗争。

当这平凡的江南之柳仍满载着历代诗家词人的墨汁和泪水时,高原之柳却在独自与雷轰电击搏斗。

3、如果说,家乡灞河柳树的生活道路是(平坦)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活道路便是(坎坷)的。

4、正如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5、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

(对比反衬手法,突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命力的强大。) 家乡灞河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艰苦卓绝)的。

6、面对逆境,面对命运的坎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齐读最后一段齐读。

在这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命运给予他的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形容(柳树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不,同时也是在写人。他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7、( )就像高原上的这株柳,他(她)( )。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托物抒情,借物喻人)

8、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

( 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读第二小节。(齐读)

最后两节讲的就是它的第四‚奇‛,它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韧性。

五、总结拓展:

1、小结:围绕第二自然段,小结文章内容和中心。 青海高原一株柳

你是这般的神奇,

你是我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你身处逆境,却长得这般粗壮、高大、苍绿。 你毫不畏惧干旱和寒冷,风雪和雷电。

你不抱怨命运,有着超乎想象的韧性和毅力。

你是这般的神奇,因为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生命就会创造奇迹!

2、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当面对困难时你也会这样做:

我不抱怨命运,也不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我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要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让这段话成为你的座右铭。

六、作业:选做一题。

1、我要做这样的一株柳——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2、我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自述的口吻介绍柳树的成长过程。)

3、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一封信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

生长环境: 悲壮 苍凉

外形特点: 粗壮 高大 身处逆境

成长经历: 顽强 努力 百炼成钢

命运道路: 毅力 韧劲

《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环境描写、状物描写、排比句等都很有特色,通过品读这些语言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的精神。教学中,我按照‚读出一株柳——读出一种精神——读出一个人‛的思路,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

1.扣住‚神奇‛,读出一株柳。在作者眼中‚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我请学生带着问题:‚这株柳‘神奇’在哪?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去读3-5节。在自主交流中学生发现它的枝干粗实、坚硬,它的叶子苍郁、深沉,给人总的感觉是粗大、茂盛。接着,我引导学生去比较高原一株柳与平原柳树的不同,并用总-分-总的段式仿说平原柳树。这样,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高原柳高大伟岸的男子汉形象,也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了有效的迁移运用。通过语言表达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对状物的描写方法,实际上是调动了学生学习、记忆、思维等内在行为的一种组织技能,即‚加涅习得结果‛之一的认知策略类型。

2、挖掘‚撑立‛,读出一种精神。这个词语张力十足,柳树的形、神合二为一体现其中。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总结出解词方法。什么叫‚撑‛?我用动作示范了一下,学生立刻感受到‚手掌用力‛的动作就是‚撑’,这是根据它的字形猜测意思;‚撑立‛可以换成什么词?学生说:‚可以换成屹立、矗立、耸立……‛我进一步引导:‚这些立都是立得直、立得高,但撑立与这些词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近义词的对比,学生发现了‚撑立‛更能体现一株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在字典中,这个词有两种意思:①张开。②很不容易地抵住、坚持住。我出示这两种意思,请学生结合第5节再来选择词义,学生都选择了第二种释义,从这个‚很不容易‛又再一次感受到了一株柳的顽强。这样三次理解词语,学生逐一总结出三种解词方法:根据字形猜意思——找近义词释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在自主习得教学方法性原则中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获得能力。‛所以我力求通过这个词语强化学生的解词能力,深化学生的感悟能力。

为什么说‚撑立‛是一种很不容易的坚持呢?我请学生静下心来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6、7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句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体会‚撑立‛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虐杀生灵、高原风雪、复苏、铺天盖地、雷轰电击、重新抽出‛都显示出了‚撑立‛的不容易。在想象那来势凶猛的雷轰电击的场面中反复去读书,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艰难的、痛苦不堪的、千辛万苦的撑立,也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挑战死神的、不向命运妥协的撑立。作者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中的两个数字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从这两个数字中学生又看到了这一株柳‚竭尽全力、百折不挠、九死一生、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坚强不屈‛地撑立在‚广袤无垠、青草覆盖、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简洁而开阔、异常苍茫‛的高原之上,撑出了高原上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和学生一起在回读这个‚撑立‛,它写尽了一株柳的力量与坚持,不屈与抗争。

挖掘一个词,能够品出丰富的内容。据言悟意,取决于课堂之上以‚尊重‛为核心,以‚平等‛为基础的自主习得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能力的成熟,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言。

3.转换‚伫立‛,读出一个人。课文第2节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为什么课文的开头用‚伫立‛而不用‚撑立‛呢?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适合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学生又去读了读描写柳树的语段,有的说:‚柳树在高原上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有的说:‚在作者眼中这不仅仅是一株柳,还是一个人。‛还有的说:‚这个人顶天立地、坚强不屈、百炼成钢,绝不向命运低头,令作者十分敬畏,所以他才会望而生畏。‛此时,一个意志坚强、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的形象已经伫立在学生的心中。

这种精神的感悟,使学生在习得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正如‚加涅习得结果‛的态度类型,这样一种情感萦绕在学生的心间,必将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我安排三课时来上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层次脉络,初步感受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第二课时具体的从字里行间感受柳树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三课时明白作者写灞河柳树的目的,及作者写柳树更在写人的寓意,进一步感受柳树的生命力顽强。

二、说教学目的

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体会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三、说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四、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思、找、写‛,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做到‚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程序分为四个板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近处观察,感受神奇;引发想象,体会艰辛;总结课时,感悟用心。

第一个板块是复习导入,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开始我先把上节课的知识点回顾一下,与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衔接,以便带出这节课的知识。复习完后提出一个问题‚这株柳树神奇在哪?为什么让作者望而生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就很明确了。

第二个板块是近处观察,体会神奇,也就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与文本进行简单的对话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感受写在句子旁边,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与文本近距离的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然后是同桌讨论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是师生交流分享的环节。在交流中感受柳树的生命力旺盛、顽强,之后再把它放到环境中,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第一次见到柳树时发出‚哦‛这声所包含的感情,感受作者的兴奋,赞美。(语文课标指出,要在读中体现学生的个性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三环节是引发想象,感受艰辛。作者通过猜测和想象 来体现柳树的生长过程,是文本的一大写作特色,教这个环节时,我先带学生归纳前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进行方法的迁移、知识的迁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效果比老师的不停讲解更有效。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之后才进行汇报,适时板书关键词,引导学生走到知识点上来,感受柳树生长的艰辛,突出了柳树生命力的顽强。这样的教学既让老师节省了许多的气力,更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帮助,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然后以多种朗读方式去读,引读,去进一步感受精神。

最后的环节是总结课时,感悟用心。出示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株柳树神奇在哪?为什么让作者望而生畏?让学生自己概括回答,而后我才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进一步感受柳树的生命力顽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柳树的精神。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是提取关键词来给学生直观明了地感受课文的中心。

听课心得体会 今天听蔡老师讲课,真是受益匪浅。看到经验丰富的蔡老师自如地驾驶于课堂之上,我很羡慕。羡慕之余,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本次听课更是让我对小学课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谈我听过课的心得体会:

第一,质量分析。蔡老师从看图说话写话讲起,说了出卷的初衷,宣读了各个学校优秀的作品,并注重讲了要让学生平时多读多练多写,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写出一些感动、温暖、让我们出乎意料的文字。 接着蔡老师讲了写字教学。写字课怎么上?蔡老师从三个方面说起。首先要备好教案,从一些细节备起,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板书要在田字格中进行。这一点我就做的不够好。有时为了赶课时,有些简单的字就随便在黑板上书写,没有做到字字都在田字格中进行,以后一定要认真在田字格中书写每一个字,让自己和学生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最后蔡老师说要学会欣赏汉字。让学生认真看田字格,认真观察,然后表达。课文中一个描红,两个书写,书写时要呈阶梯状,也就是说一个比一个好。末了,放了《百日之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怎样教学生们写汉字。

第二朗读。余应元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蔡老师从四个方面说起。一是备好课。二是状态。你要用你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们,因为55%的课堂效果是由你的脸部表情决定的。三是朗读功力。你一定要在课下多读多练,才能更好地教好学生。四是编读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读,老师范读,指名读,比赛读,这样下来,1篇课文很轻松地就能背下来。所以蔡老师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诵读,何来背诵!

第三,课外阅读,丰厚思想。王钢说:读书从绘本开始。我们为什么要选绘本,又如何读绘本?蔡老师从五个方面说起。一是深情导读,激了兴趣;二是引发猜想,激发想像;三是指导看图,教给方法;四是品味语言,感受积累;五是联系生活,感悟内涵。蔡老师自己还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我们分享:一老师给学生诵读;二学生给学生诵读;三学生静静默读;四学生推荐好书。如果我们都能像蔡老师这样注重阅读,指导阅读,相信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会成为让我们骄傲的人。

从蔡老师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同时我也觉得自己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自已,完善课堂:

一语言要更幽默,动作要更到位。要与学生们更贴近些,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王,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善于捕捉。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这里我想真诚地对蔡老师说一声谢谢,谢谢你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和感动,谢谢你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这样的课我希望多参加。那么我也以这一句话而结尾吧: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45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