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3682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青海高原一株柳1

一、读题

二、柳之形象

1、说起柳树,也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一首古诗。

出示:《咏柳》

2、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株高原的柳,它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出示

指读

3、现在这株柳是静止的,仅停留在文字上,品读文字,方能使这株柳的形象植根于你的心间。自己读读看,这株柳与普通的柳有何不同之处?

三、柳之土地

1、是怎样的土地孕育了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浏览3、4自然段,找到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

2、出示图片 配乐

3、把词组连起来  读得很好,如果能边想象意境边读,一定能读得更好

4、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板书:荒凉  茫茫  贫瘠

5、这样贫瘠的土地上居然能长出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所以作者赞叹说——(第二自然段)

6、出示:它巍巍然——

撑立 用手掌支撑着站立  ,可见立得——   板书:撑立

四、柳之精神

1、为什么作者用撑立呢?大家读了6、7自然段后你从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它的生存,生长之艰难?

2、交流:

○自古以来……

○又有哪句话写出了它生长的艰难?   出示

相机板书   风雪  雷电

它就这样撑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至撑成了参天大树,撑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3、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的精神?老师再给你们一个词——刚毅

4、这样的柳树,怎能不让我们敬佩,敬畏?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它——第二自然段

5、这是一株神气的树啊,引读——第五自然段

6、读到这里,我们又想到了那首咏柳的诗,能不能模仿它的样子来写一写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周围的同学商量。

7、交流

8、出示老师写的诗:

咏柳

茫茫高原一株柳,

苍郁深沉独撑立。

风雪雷电何所惧?

九死一生志刚毅。

四、柳之命运

1、作者写柳照理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他笔锋一转,又写了灞河的柳,这是为什么呢?

2、仅仅是写出了柳树的顽强吗?读第八自然段,完成填空:

青海高原的柳啊,命运给了多少坎坷,灞河的柳                   (被诗人赞美/极易生长/道路平坦),                        (选第八自然段中的句子),而你却

3、你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命运不公)引读最后一节。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

填空:

如生活给予我的是                    ,我们也要                      。

是的,生活对每个人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或许你要比别人多经历磨难,或许你要比别人多经历风雨,但命运总是青睐强者,只有不屈不挠的人,才能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2

研究目的: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研究课题:苏教版语文教材第11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研究周期:两周

研究课次:三次

授课教师:孙小静老师

研究主题的蜕变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数周前,初次进行组内教研时,我组成员一致同意把“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为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其原因是课外阅读的意义深远,如果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七嘴八舌,推翻主题

此时,我们年级已有几个班开始了《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外阅读尝试,日常教学中,几位老师经常做经验性的交流,这也就引发了关于课例研究主题可行性的讨论:

孙小静: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宋晓芳:我们班先让学生随意选择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但有一半学生不想做,我觉得一旦把它当成一项作业让学生完成时,他们会产生反抗意识、厌烦情绪。

王金萍:我们如果针对《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做课例研究内容,必然要集体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而这是一项集体性的课外阅读,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及家庭环境所限,不能保证其良好的读书氛围。

惠伟玲: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如果要求他们做批注及读书笔记时,他们就不想做了。

范会超:我们所进行的课例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而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张 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贯彻进行。而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不解的疑问,因此,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短期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集思广义,二次确立

接下来,我们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归纳、整理:

惠伟玲:学习课文时,学生局限于通过查词典理解词语,而对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少运用。

王金萍:学生不理解课文,主要还是一些关键词不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个别关键词句来来去理解全篇内容。

范会超:学生欠缺理解词语的方法。

张 艳:有些学生不经思考,总是从《字词句》等教辅资料直接摘抄词语的意思,缺少理解过程,所以老师应在课堂上有意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宋晓芳:学生理解课文很浅,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体会不深,甚至不到。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实现。

孙小静:学生在习作时用词不注意遣词用句,不注意推敲运用词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文本的学习有意引导。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参考了《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制订了本期课例研究的主题: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组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理解“神奇”、“撑立”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等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4.体会托物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

①这株柳树长得什么样?

②青海高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吗?

④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这株柳树?

3.通过预习,你能试着解决哪个问题?相机指导读有关段落。

预:

①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段落——第5自然段:指名读——生评价——齐读

②读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第3、4自然段中相关句子。师补充相关资料:位于青海省,“世界屋脊”东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缺氧现象严重,长年是冻土,是全国温度最低的地区。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届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能见度很低;夏天有暴雨、雷电、冰雹袭击,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打在身上非常疼痛。

③尝试解决第四个问题:读第6、7、8、9段中相应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

1. 读文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全班交流。

2. 回顾全篇,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写了什么?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

学生自读感受深刻的有关段落。

第二课时

一、感受“神奇”,感悟精神

1.快速浏览课文,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答。

2.课件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神奇的柳树?

②为什么这株柳树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

(2)理解“望而生畏”:顾名思义,你怎么理解?课件:畏:①畏惧;②佩服。

3.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株让作者觉得神奇,且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吧。

(1)课件:第5自然段文字。指名读。

(2)你从哪句话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相机指导读。

预: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

③小结:我们从柳树的样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板书:样子)

4.巍巍然撑立:你怎么理解“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你体会到了什么?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自然段。

(1)你觉得柳树撑立在高原上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经受干旱、寒冷: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时零下几十度。

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什么?(生死考验)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没止一次?(三个“多少”)柳树经受了如此频繁的摧毁,它畏惧了吗?冻死了——又,枝干被雷劈断了——又,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又”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执着、顽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掌不下去时,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2)课件:第七自然段。齐读

(3)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4)小结:柳树种子发芽、长成幼柳,直至长成有两合抱粗,能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树阴的参天大树,从它的生长历程(板书:生长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顽强的生命力)

5.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时,那些平原上的柳树——我家乡的灞河柳是怎样生存、生长的呢?为什么它们却能极易生存、生长呢?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的篇幅写家长灞河边的柳呢?

6.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啊!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有什么感受?(有两个数字,从“一”、“九十九”你感受到了什么?)

7.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文字。

8.这株柳树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二、拓展延伸,感知生活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

2.由此你想到了哪些人?

学生初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感受

六、五班

何金同:当一看到这个题目后,我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看了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树木很难在这里生存。以前来到这里的很多树种,都因忍不住干旱和寒冷袭击,一个个地死去了。而那株柳树最终凭借顽强的精神活了下来。他没有抱怨命运,而是用超乎想象的毅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他最终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这株柳树的命运和我们人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吗,不要总是抱怨命运对你很不公平,让你面临那么多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像那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学会坚强,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人!

王腾飞:我们遇到困难也应该像这棵柳树一样,面对危险应该勇敢面对,即便只有一点希望一丝光线也不要放弃,说不定这条路就是通向幸运之门的大道。我们要记住: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掌控的,只要自己有能力和勇气,一定能冲破困难的封锁线的!

李汶昊: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株柳树的崇拜,为它的惊人毅力和超乎想像的韧劲所折服。这时我想到了我们人类,柳树没有毅力和韧劲就不能生存下来,人缺失了这两条也就不会取得成功的。

张怡聪:我觉得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上,主要是想教育我们,无论生活怎样,自己的一生都应该是奋斗的一生,不能受到了一些打击≤≥就放弃了。不能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我们自己,要顽强的生存,与困难斗争到底,终究会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的。

教师分析: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能够初步感受到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整体把握很好,有些学生还能够由物及人,想到我们人,在生活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应该像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样面对困难才可能取得成功。

《青海高原一株柳》文本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1篇课文,这是1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1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次反思

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丰庆路小学  王金萍

这次授课,小静用的是我们班的学生。这节课结束后,授课老师及听课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生的发言积极,思维活跃。

针对这种可喜的现象的出现,我分析有如下原因:在课前,为了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提前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感受。”也就是你对自己在这堂课上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价,同时,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及体会。

我想,也许是学生事先有了这个目标吧,不想在作业中对自己捻,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的积极性很高,我在听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全班有二十三位同学在课堂上有发言,而且有些同学还多次发言。另外,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没有发言,但也举手了,但只是老师没有叫到。

学生有了回答问题的意识后,在课堂上就有了精彩的表现。,听课老师也都对学生们的发言这精到感叹着。

另外,通过孩子们这次作业,我又发现了一些闪光点:

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比较满意,平时不爱发言的胜杰同学,第一个举手就被老师叫到,他在自己的感受中写道:今天上课我举手发言了,没想到老师第一个叫起了我。今后我还要在课堂上发言,许多同学分析自己在这堂课上发言的原因是由于孙老师,她在课上微笑着面对大家,并且当回答错的时候也不批评,而是鼓励。而平时我上课时,提出的总是难,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不敢说,这是我要向孙老师学习的方面。

接下来,我就课本身来谈一下自己的困惑:

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孙老师就一下子抓住了“神奇”二字,这正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谈到的一样,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应该说条理非常清楚了,提纲挈领做到了,可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们在寻找相应的句子时,通篇来找,感觉比较散,这时,老师好像是被学生牵着走了,而这次的研究主题“抓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的目标却没有达成。

我觉得可能是老师自己在对抓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心里就不太清楚。这些都需要在下备课的时候,再着重注意的。

《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第三次听后反思

第三次上课,听课的不仅仅有听课的老师,还有学过这一课的六二班学生。

一、抓住关键词的理解来让学生从中理解文本

在理解“巍巍然”时,老师先问“巍然”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巍然是形容高山的,老师再问“巍巍然呢?”学生答:就是更加高大的样子,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学生深切地读出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的神奇。

在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从理解“九十九”“一”来让学生畅谈感受,让这些温室里花朵明白一个人的成长要会付出许多辛劳,要面临许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从中让他们明白生活与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着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二、学生来当主人,亲自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要学习,同时他们也具有评课的权力,在讲课之后,留下部分时间让学生来做一回老师,来评价学生的听课。学生在评课时不仅能够正确地指出优点,并同时指出了学生的缺点,这是老师们所料想不到的,看来学生真正地把课文学到了心中,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道路上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遇到的困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3

课文很长,很美,很深,这样的课文对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教此文的教师来说,也同样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如第5节,如第7节,可惜没有要求背诵,只要求背诵最后一节,这节当然好,但前两节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学生背诵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让人无法想象这一“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读后震撼,但与生活实际却很远,学生怎么能感悟?

还是开门见山,循着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谁读了此文,不也会“哦”几声呢?那就在学课文的时候一起“哦”几声吧。

为什么?为柳树独特刚毅的外形,为柳树生存环境之无法想象的艰难,为柳树生存的奇迹,为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为柳树傲然于世的气概……

“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称,但在不一样的环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刚强坚韧,环境造树之必然啊!

直奔第5节,三句话,写了树阴、树干和树叶:一句一句地读,树阴如此之广,百十余平方米;树干如生铁锭般坚硬;树叶却是深沉苍郁的;这样的一株粗实坚硬的柳树真是“奇迹”!

感悟“撑立”,支撑着站立,多不容易呀!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个月都难,一年也绝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况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与严酷寒冷的挑战,它要接受虐杀生灵的风霜雨雪的打击,它要接受铺天盖地的雷电轰击的灭顶之灾,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九死一生的柳树啊!那是怎样的“撑立”?我们不难道要“哦”吗?

这“一株”中,我们看出了什么?一种奇迹,一种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

青海高原一株柳4

教材分析: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理解字词,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  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2.提到“柳”,我们自然会想到晚风拂柳、柳叶弯眉等词,柳在我们的心目中常常是柔美、缠绵,婀娜多姿。可今天我们要学的柳并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读题。3.这是哪里的柳?再读一遍。二、  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  学习字词:可以就一个生字说说意思,说说字形,你也可以就某一个或某一些字读一读,当然,你也可以就某一个字想到的说一说。出示生字:铸  抑  虐  摧  诵  卓  怨  韧

2.  课文内容:

a  自读,这篇课文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b  课文写了这么多内容,你觉得文中那句话最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估计学生回答: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3)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4)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

启发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引导到“神奇”上,即第(1)句最具概括性。

c  出示第(1)句,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究重点

1.如果把“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浓缩成一个词,你觉得哪个词最合适?

2.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段,把你感触最深的语段,好好地读一读,如果能把你的感受在有关词句旁边写一写就更好了。

3.学生读读画画写写,教师巡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23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