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92688

【导言】此例“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月光曲》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总结课文、练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

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板书:月亮升起)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板书:月亮升高)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

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板书:月光照耀)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课件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板书:创作《月光曲》 感动)

出示课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第二篇】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同时了解乐曲的意境;并在感受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语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思想感情。

目标预设:

1、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了解月光曲的内容,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感。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

(难点)2、感受月光曲所表现地意境与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通过朗读来了解音乐中蕴含的意境,并通过读练结合,让学生知道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贝多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1、欣赏音乐: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

2、听完这段乐曲,你想说些什么?

(说得不错。看来,你们是根据自己的在生活中的感受来理解这段乐曲。)

一、谈话导入

1、谈话:知道刚才这首曲子是哪位音乐家创作的吗?

2、简介贝多芬:(出示课件)

内容:贝多芬简介:1770年生于德国,10岁首次举行公开演奏会。12岁)山草香●(开始作曲。50岁时两耳完全失聪。1827年去世时才五十七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曲子,就是他在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的。

3、导入:

(1)、板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月光曲。(板书课题)

(2)、读题:一齐读

过渡:这既是课题,又是曲名。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课文,还要感受月光曲。

二、学习2——7小节,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1、快速读2——7小节。

打开课文,快速读2——7小节,读完后想一想,这个练习该怎么做。(课件出示)

指名汇报(板书:走近走进弹曲)

2、说话:(课件出示)

用上“先……接着……然后……”,再加上上面的3个词语,来说说贝多芬是怎样认识兄妹俩。

学生自己试说——指名汇报

3、再仔细读读2——7小节,读完后,4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选择的理由。)

(课件出示练习:)根据2——7小节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的填空。

懂事、善良懂音乐意志坚强

万分感动一分感动十分感动

当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俩谈话后,他觉得妹妹是个(懂事、善良)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有了(一分触动);

找出重点句——妹妹只是随便说说罢了吗?——指名分角色读读相应句子。

当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妹妹是个盲姑娘时,他觉得此时的妹妹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有了(十分感动);

作为一个盲姑娘,她在弹琴时,会碰到哪些困难?

——是呀,家里穷,眼睛又瞎了,可她并没有被生活吓倒,靠着自已的耳朵,自己的手,依然练琴,可见,她是多么喜欢弹琴,多么地热爱生活,真是个意志坚强的姑娘。

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话时,他觉得盲姑娘是个(懂音乐)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是(万分激动)。

对于盲姑娘的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盲姑娘是个懂音乐的人。

你理解地很好,能不能用读来告诉大家,盲姑娘懂音乐,会听音乐。

(1)、小组交流练习。

(2)、全班交流反馈,指导理解相应的句子和词语。

4、小结: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俩谈话后,他的心里有了一分感动;而当看到妹妹是个盲姑娘时,他的内心十分感动;弹完一首曲子,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话语时,他的内心真是万分感动。

过渡:此时此刻,他就借着窗外的月光,即兴弹起了第二首曲子。

这首曲子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习第九节,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课件出示第九节)

1、大声地朗读第九节。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板书:升起升高照耀)

2、朗读指导: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好好地读读这一节,感受一下,海上升明月的情景。

课件出示海上升明月的句子。

(1)、自由读(自由地读读这一部分,细细地感受一下。)

(2)、范读。你能听出老师朗读时的变化吗?——指名交流

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这种变化吗?

(3)、学生再读课文。

(4)、师生合作分组“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亮照耀”三个过程指导朗读。

师生合作试读——师生合作读

3、小结:兄妹俩真真切切地看到海上升明月地过程吗?为什么?

这种写法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上,称它为联想。

四、情感升华

1、课文内容前后相联:月光曲的曲调变化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有什么联系?

指名汇报

2、总结:

这首曲子兄妹俩听了,内心激动不已。贝多芬自己也深深地被音乐所感动。所以,他来不及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一工夫,记录了这首曲子。(板书:记谱)

3、情感升华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之前,他的耳朵就开始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还是继续深入到劳动人民当中;继续体验生活,(板书:生活)进行艺术的创作。(板书:艺术)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艺术来源于生活!”

同学们,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每个人没有理由不热爱它!也许生活给予你的不是快乐、欢笑和甜蜜;而是痛苦、泪水与磨难。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像盲姑娘和贝多芬一样,热爱生活。用微笑来面对生活,用双手来拥抱生活!

过渡:现在,我们来欣赏月光曲。(课件播放)

五、作业布置

(课件播放《月光曲》)

自选作业:

1、找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进一步认识他。

2、找找贝多芬的其他音乐来听一听。

3、找找其他“身残志坚”的故事读一读。(比如张海迪的故事)

板书

月光曲

艺术

月光照耀 记谱

月亮升高 弹曲(万分感动)

月亮升起 走进(十分感动)

生活 走近(一分感动

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三、据题提问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四、学习课文2~8自然段,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情(遇知音):

①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景(清幽、幽静):

①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1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堂,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月光曲》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谈话导入

1、古往今来,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阿炳的《二泉映月》凄婉、绵长,而世界著名钢琴曲《月光曲》表达了音乐家内心的独白,倾入了作者炽热的、真挚的情感,关于它的谱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吗?那么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月光曲》,去聆听那美妙的乐章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读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隐藏在课文中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3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

(1)贝多芬是谁?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课文几次提到弹曲子?分别是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

3、卡片出示: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等词语。并相机提问: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的含义。

4、刚才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了吗?谁来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5、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读到课题时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记住,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读课文之时,无论是看到了课题,还是读里面的内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解决它。你们的疑问全部都解决完了,那现在老师还几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课文中哪部分描写月光曲音乐的内容了呢?《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

课件出示:

(1)课文的哪部分写了《月光曲》音乐的内容?

(2)皮鞋匠兄妹看到了什么?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景象吗?

(3)《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

a舒缓—渐强—高昂b高昂—舒缓—较弱c较弱—舒缓—高昂

6、小组汇报,师让学生不看课文说他们看到的画面,相机出示图片。

7、穷鞋匠兄妹真的看到这些景象了吗?那是什么呢?对,是听到《月光曲》后穷鞋匠兄妹听后产生的联想。

8、 “月光曲”音乐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谁能结合板书中的图片说一说,什么时候它的旋律应该是舒缓的,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渐强,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是高昂?

9、大家到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去读一读,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再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10、谁来读一读?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应用平静、舒缓、柔和的语气去读)大家试着读一读,声音要轻,语速要慢。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渐强,语稍速快一些)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激昂,语速要快)

11、月光曲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盲姑娘兄妹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大家想不想听听?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播放音乐)

12、听完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

13、同学们,关于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疑惑?

15、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要为她弹奏两首曲子呢?弹奏每一首曲子的原因都是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6、从贝多芬在清幽的小路上散步到走进茅屋为盲娘兄妹弹奏一曲,再到弹奏一曲之后盲姑娘懂他的音乐,贝多芬即兴又创作一曲,你认为贝多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板书:平静——同情——激动)

16、请大家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16、由此可见,乐曲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是统一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17、贝多芬胸中的情感,犹如大海的波涛,他用音符把他这些情感献给了这对特殊的知音,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送给这对贫苦却热爱生活的兄妹。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0、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而创作,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做到这一点了吗?此时,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盲姑娘及穷鞋匠说些什么?

11、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被贝多芬及盲姑娘兄妹深深地感动着。被皮鞋匠虽然想满足妹妹愿望但因生活贫穷而无法实现的无奈感动,被他们兄妹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感动,被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不放弃对音乐的痴迷与执著感动,更被贝多芬高超的音乐造诣及他对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那么同学们,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你想怎么做?

12、《月光曲》的谱成是一个传说。有人说,传说是假的,不是真的,但也有人说,传说也许不真实,但传说是美的,它让那么多人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又让那么多人从此留下了这一页,但无论是穷苦的鞋匠兄妹,还是大音乐家贝多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相信一点,真正的音乐是献给那些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就像海面上的月光,它也许会被乌云笼罩,但它最终会走向光明。

作业: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传说吧!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其它音乐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写下自己听后感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59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