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9565

【导言】此例“《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优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第一篇】

一、导入

1、同学们平时喜欢看故事书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晋代名士言谈、行事的一本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1篇《陈太丘与友期》。

2、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县令,所以称陈太丘。期,就是约定。整个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陈太丘和友人约定”。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

2、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

3、打开课本,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同学们刚才自读的时候,能看懂这篇文章的意思吗?有哪些字、词、句不太清楚、不太理解呢?提出来,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

3、师读一句,生齐翻译一句

4、字词梳理

三、品文研析

1、读了这篇短文,

8、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更能突显“信”的重要)

9、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家父”

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恰恰今天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

四、课堂回眸

1、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决不姑息不守时守信的人,是一种正直;

友人面对一个孩子合理的批评,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知错能改,是一种正直;

元方不因对方是大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过错,对自己的爱憎不遮不掩,也是一种正直。

1篇135字的小文,讲了一个关于信和礼的故事,塑造了三个正直的形象,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守信讲理的人,要做一个正直不阿的人,这恐怕就是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收录在“方正门”的意图了。

2、这么涵义丰富的小文,不把它背下来总觉得有点缺憾。我们一起背背这个小故事把,老师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六、板书

七、反思

本次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朗读中解决字词积累与运用,通过分析三个人的语言、动作描写,体味人物内心、品格,把握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的人,符合刘义庆把这个故事收入“方正门”的意图。课堂总会有一些遗憾,时间把握上还有一点欠缺,还要努力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利用率能更高效。在品析部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自己再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再多讲一些。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 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

3、认识并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

2、认识并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对象分析: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1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4、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请一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课文。

(二)理解文意

1、快 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3、疏通文意后齐读课文。

(三)探究人物

1、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的故事?

2、除了他,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谁呢?

3、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请结合 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

4、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三、我来演一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内容;

2、熟读并背诵短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 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

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 争 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 进行思维,鼓励学生 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 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 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较多的反应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我们认为处理这篇教材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主要通过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宣讲古人所崇尚的美德——守信、有礼,而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顺应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要求,在质疑中求真知,在质疑中求进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自我探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乐趣,加之前四个单元已学了3篇文言文,小学时也接触过少量文言文,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据以上两个方面分析,我们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期、去、引、顾”几个常用的文言词语。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3、感受古人崇尚守信、有礼的美德。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互动过程

(一)示范质疑

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老师提问:本文的作者是谁?

部分学生会回答:刘义庆。

于是老师提出第一个疑问,明确编者与作者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生通过阅读注释①学生发现本文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而本文的总课题是《<世说新语>两则》,从而提出第二个质疑,明确“笺疏”一词的含义。

《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

(二)读顺语句

出示读懂1篇文章第一层次要求:读顺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推荐朗读——学生教读——抽查朗读

(三)读懂文意

出示读懂1篇文章第二层次要求:读懂文意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文意;

准备从元方或友人的角度复述内容。

要求学生从元方的角度复述,从友人的角度复述,通过复述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和要点的理解或记忆,同时分角色复述为下一个环节讨论人物形象,读出疑问打下基础。

(四)读出疑问

到此同学们真正读懂文章了吗?不,读懂文章还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胡适

“在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有疑。”——《大学原下》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课文,用心钻研,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提问,教师汇总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讨论,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五)读明启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该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无元方机智刚正

疑友人无信无礼信

处知错就改

有陈太丘守信礼

疑教子有方

课前设计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认真思考。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主要教会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但是在长期老师负责提问、学生负责回答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不习惯提问,不善于提问,难以提出契合文本的问题,难以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本节课中老师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所以必须在方法指导上,气氛渲染上下点心思,不然一堂课容易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学(常说的叫失败的课)。但我以为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教师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过多的预设和框框必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个性,与其上一堂步步为营、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的课,不如上一堂可以让学生自由思维,能产生不少问题的课。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第四篇】

张笑天——《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案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文章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8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