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488977

【导言】此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编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鹬蚌相争》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两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想象、评说,明白“双方相争、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的道理。

课前游戏

1、看图片猜故事题目,复习寓言的特点

2、历史故事揭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认识“鹬”“蚌”

1、揭题,认识鹬和蚌,了解其特点。

2、引导读文:鹬蚌相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紧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毫不示弱(音、形、义、读好词语)

2、夹住(选择字义,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3、词语串教学,读准、读好,并加以记忆。

4、回忆词语并选择词语填入句子。

5、引导学生发现填空的三句话和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感知故事情节,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起因

1、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起因,鹬是怎么啄,蚌又是怎么夹的?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读一读,练一练。

2、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

3、小结板书:这一啄一夹,鹬和蚌之间的。争斗就开始了!

四、聚焦“相争”

1、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第2、3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聚焦“威胁”

1)“威胁”:怎么理解?(吓唬、恐吓)

2)看看鹬是抓住什么来威胁蚌的?

3)把自己当做那只鹬,赶紧威胁一下蚌吧!自己练练,指名读,加以评点。

4)结合语境,想象鹬的心情,再次朗读。

3、聚焦“毫不示弱”

1)像刚才那样把自己当做蚌,毫不示弱地跟鹬争一争。练习朗读。

2)朗读评点(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3)分角色朗读。

4、抓住“相持”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鹬和蚌还会怎么争呢?

1)同桌合作练说

2)创设情境,指名交流

3)小结:再这样争下去,鹬就会——蚌就会——,用个成语来形容就叫——

五、学习相争的结果,感悟寓意

1、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筋疲力尽时,渔夫来了!结果如何呢?请女生一起读。

2、瞧这渔夫,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3、小结板书:渔翁得利

4、齐读体会

5、写话练习:同学们,假如你看到了这一幕,你想对鹬和蚌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写一写,组织交流,加以小结。

6、回扣开头:这就是苏代讲给赵王听的故事。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就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现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吗?

7、小结:一个小故事还化解了一场纷争,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作用!

六、布置作业:

选择阅读练习中的寓言故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3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的相关认知。

《鹬蚌相争》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鹬蚌相争》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懂得“通假字”的含义。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虚词、代词。明确汉语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曝、雨、箝、喙、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渲染:(出示课件:视频)。回溯中华悠远的历史长河,两千多年前有一个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征战不断,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大的秦国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六国间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大兴刀兵。有一次,赵王因故对燕国不满,欲兴兵讨伐。燕王委托辩士苏代去赵国游说。

2、出示原文、播放课文录音。

3、认识“鹬”“蚌”,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明确字音,一直将文句读到通顺、流利为止。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三、精读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师从这篇简洁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是:(出示课件:曝、啄、箝、舍、禽。)

2、齐读。

3、这五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联系句子,(出示课件)结合译文来理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句话。

5、请同学们结合这五个动词简单叙述这个小故。

6、逐句理解五个词意以及五个句意。重点强调:“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1、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当初他们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它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读。

3、指导朗读“鹬”的话:

A、“鹬”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气急败坏的说;它咬牙切齿的说;它火冒三丈的说。

4、指导朗读“蚌”的话:

A、“蚌”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说;它气势汹汹的说;他怒气冲天的说:

5、分角色练读。

6、齐读全文。

7、此时此刻,鹬和蚌都落入了渔夫的手中,他们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讨论:为什么它们宁可“两败俱伤”也“互不相让”?(教师板书)指名回答。

9、小结:它们只想着自己所拥有的有利条件,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处于死亡的边缘。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最终(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10、教师小结,画出箭头,完成板书。

11、配乐朗读。

12、全体起立,配乐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听了这则小故事,此时的赵王会怎么想?(出示七国图)。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师小结战国时期辩士的才华同时展示寓言的魅力。

3、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体会。

4、今天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同学们能牢记鹬蚌相争所揭示的道理。我们要对这些人说:(指名说)。

5、出示寓意。齐读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个故事被西汉的文学家刘向收录在《战国策》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战国策》一书,它对我们的思想、行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 渔翁得利

↑ ↑

互不相让 → 两败俱伤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488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