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雨霖铃》教学设计(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97314

【导言】此例“《雨霖铃》教学设计(精彩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雨霖铃》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四是要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五是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集中注意、认真听讲和做好课堂笔记。

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突破难点的方法:第一,多媒体辅助法。第二,补充背景知识、相关文学常识和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第三,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感受意境,进而了解作者的情感。第四,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第五,精讲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环节一:学情诊测

要求学生展示学案或作业。

1.生生互查。

2.教师抽查。

3.学生反映预习中的问题。

环节二:修正教学目标,确认教学重点。

二、导学阶段

环节三:激趣导入。

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现在我们来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环节四:自主学习,自我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揣摩,感悟。

学生梳理、积累相关知识,组内交流,互相订正。

学生反复诵读。

环节五:问题引路,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启发设疑、展示预设问题: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2.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5.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教师巡查时渗透强调教学重点,发现或提出预设教学难点。

环节六: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各组推荐代表朗读比赛。

各组推荐代表发言。

预设问题答案:

1.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回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词人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2.明确:①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②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3.明确: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4.明确: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5.明确:(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阕想象部分与上阕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三、四环节落实解决重点、难点,学生讲不到、讲不透的地方教师补充深化。

环节七:练习巩固、迁移拓展。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请你将《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三、评价阶段

环节八:自测互评。

1.自我评价。

2.组内评价,课堂表现分出甲、乙、丙。

环节九:补充完善学案。完成学案相关作业。

《雨霖铃》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

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

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

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1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雨霖铃,柳永,

(线索):帐饮无绪、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情景:伤离别、别时

描写情态:留恋、难舍、交融、

(主题):望空凝思、情意绵绵、

(特点):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别后:刻画心理伤感、苦涩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雨霖铃》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

预设学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

课情前置

(1)学案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2)作业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情景设置

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

(A级)问题一

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

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

(B级)问题一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

(B级)问题二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情景交融

(B级)问题三

探讨古典诗词中代表性意象的内涵。

(1)意象内涵——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思人、思乡。

意象内涵——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即挽留之意,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意象内涵——风

古语有云: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B级)问题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历来被称颂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B级)问题五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眼前景,哪些是虚设景?

虚实相生

(B级)问题六

根据以上的分析,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创读拓展(以下项目供选择):

1、诗意仿写:从词作核心意象中任选一二,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2、为词配画:根据词作意境,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并说明你的构思。

四、练测拓展、达成目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凄切(qiè)执拗(niù)良辰美景(chén)

B、凝噎(yè)吮吸(yǔn)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恪守(kè)数见不鲜(xiān)

D、血液(xuè)脑髓(suǐ)兰舟催发(fà)

2、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柳永和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学会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这两种表现手法。这首词的确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了,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感受蕴含其中的无尽韵味!

布置作业

1、背诵

2、优化学案相应练习题

《雨霖铃》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重点

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㈠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㈡具体分析

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例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例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例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㈢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㈣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㈤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上片:话别之时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下片:别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写作技巧:

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19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