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精编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雨霖铃》教学设计(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雨霖铃》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柳永(约9xx—10xx)
北宋(朝代)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
凄()切骤()雨
都()门凝噎()
暮aǐ()良chén()好景
今xiāo()云xiāo()
三、课文对译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
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
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
四、全词内容概括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五、背诵全词
二(合作探究)
一、B案学习效果检测
1、作者及作品概况
2、生字词
3、检查背诵
二、听录音,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1、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词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从而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五、快乐创意
请根据《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及文中出现的人物拍一段MTV,要求:
1、有画面的描述,有人物的语言(唱词)及动作、神情等
2、有环境(镜头)的转换,有配乐(古典、现代均可,但一定要与表现的氛围一致)
3、想象合理,不可脱离本词随意揣度。
4、
六:课堂小结
三(课后巩固)
一、基础落实,默写名句
1、寒蝉凄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
二、能力提升,诗歌鉴赏练习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①潇潇:雨声急骤;②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③关河:关山河流;④是处红衰翠减: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⑤苒苒:渐渐地;⑥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⑦淹留:久留;⑧顒:抬头;⑨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⑩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⑾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1、上片中,词人抓住了哪些典型的景物来渲染萧条、冷落的气氛?
2、下片中,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三、知识拓展,有关送别、离愁的名句
1、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4、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0、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1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四、课外阅读
梁衡《读柳永》
《雨霖铃》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假想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豪情战意蕴,以读带析,正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豪情战意境;
2.行使教师博客建坐多重的交互性学习平台;
3.以听助析,以读代析;通过音乐想象空间的延伸,提降审美感知能力;
4.通过作品不同的演绎圆式(读与唱)的比较辨别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生的审美感知降华成为一种审美领略战审美体悟;通过领略词句,说明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5.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提高资源整合挑选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说明及策略
主要难点:学生无法体验《雨霖铃》豪情的层次变化。
教学策略:通过现代音乐(邓丽君战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应这种演绎战《雨霖铃》豪情的强烈差别性。由这种差别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考虑,于是再用适当的诵读圆式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感知,由审美的感知上降到审美鉴赏,从而以听战读两种圆式读懂《雨霖铃》的词境。
假想按照:尊重审美心思的形陈规律,从感知、想像到[]豪情、领略,这是一个上降的过程,又是一个交叉的联系的网络,把诗歌鉴赏从抽象的层面拉返来,回到了审美感知的层面。(参见拙作《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感悟》,《根本教育研究》20xx年第7期)
3、教学对象说明及讲堂经管策略
1.网络时代的学生也是信息化的主体,充裕发扬他们的这种优势,正确指导学生的网络文化;教师假想教学博客,公布预习学案,学生行使网络资源学习;通过量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
2.执行任务驱动经管模式,每6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朗读者一名,书记打字员一名。合作小组正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作合作学习。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
基于博客的教学法、预习学案导学法、合作探修业习法、诵读法等。
我、教学媒体假想
教师博客、课件、多媒体影音等。
6、教学过程假想与说明
教学过程
[课前自立性学习]
通过教师博客公布预习学案及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进行自立性学习;设坐讨论栏目,学生可以颁发疑惑、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检查]
1.各合作小组明确任务战角色。
2.选与正在博客上颁发的相关留言战评论进行反馈。
3.让学生谈谈柳永的生平。
4.对学生听了博客中邓丽君战包美圣所演唱的《雨霖铃》的留言进行点评。
5.学生齐读《雨霖铃》,请一些同窗评价。
[播放音乐战诵读灌音]
听音乐战诵读,对其进行评价,进一步深进体验这首词的意境。
按照分组进行商量,评价这两种声音对《雨霖铃》的演绎。
[互动交流]
组长组织组员公布观点,可以公布正在教师博客上,也可以由发言人讲堂发言。教师充裕与学生交流听后心得。
[学生诵读]
学生推荐部分小组的诵读者诵读《雨霖铃》,学生点评。
[课后任务]
学生通过教师博客进行延伸学习,例如可以安插部分学生将其诵读灌音上传到教师博客等等。
假想思路及多媒体行使说明
①博客存身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 “交流”战“分享”变得十分轻松,可以坐即编辑坐即公布、迅速传布,浏览者可以随时评点进行交流。相对于论坛而言,论坛是公共的,而博客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战行使。
②自立、合作、探求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模式,没有教学策略的指导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我使用“预习学案”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立、合作、探求性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①博客的开放性战兼容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正在传统讲堂上学生发言会有很多的瞅虑,博客留言使得学生可以果敢放言,可以留名也可以匿名,可以有很多创造性的奇思妙想。
②通过网络的资源挑选,整合课程资源,突破语文学习的封闭空间。更多地了解柳永的生平才能够更深进的体悟《雨霖铃》的词境。
③通过现代音乐(邓丽君战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应这种演绎战《雨霖铃》豪情的强烈差别性,由这种差别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考虑。
④初步感知。
①选与另一个演唱(有肯定的古典意蕴,能正在肯定层面上反应原词的豪情战意境)战诵读灌音(较能反应原词的豪情层次的变化),学生按照博客中的《〈雨霖铃〉学案》战《〈雨霖铃〉诵读指导》一边听灌音一边进行鉴赏。从审美感知动身,触发审美领略。
②通过量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建构诗词欣赏的场域。
③正在任务驱动经管模式中合作小组成员按照角色分工正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作合作学习。
①以听助析,以读代析。
②行使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生的审美感知降华成为一种审美领略战审美体悟。
①教师博客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络尽更新观点见证考虑的进程的平台。
《雨霖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 经年(11), 应是 良辰好景 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该是)形同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 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 有千种风情(12),更 与何 人说!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