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003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桃花心木》教案【第一篇】

《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名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茁壮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

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如何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 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4、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回顾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反思其中所得所失:

一、导入

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别担心我会跌跤,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在风雨里浑身发抖。妈妈,请你相信。我不是一只胆小的狗。在一次次摔跤之后,我才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妈妈,亲爱的妈妈,请松开你慈爱的手,让我踩着坚实的土地,跟困难和胜利交朋友。

读诗后交流,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反思:以同类主题的课文来引出对新课文中心的把握,使学生带着对主题的了解解读课文,直截了当。

二、种树部分教学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如此,种树又怎么样呢?让我们来听一段录音,想一想种树人种桃花心木苗的特点。

2、交流:种树无规律。

3、没有规律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浇水不同时,浇水量也不相等。

反思:找出句子并不难,对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出无规律的两方面,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字面转入对作者的写者意图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4、看着种树人如此种树,我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同学们,如果我是种树人,你是林清玄,你们想问些什么问题呢?

5、同桌之间一个演作者,一个演种树人,进行一问一答式对话。

6、请同桌上台展示:

注意与人对话时的称呼和礼貌。

有些句子可以与原文不同,可以增可以减。

反思:在读中整体感知,通过与文本的多维对话,来感知文本所蕴含的哲理。情境展示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运用于生活实际中的口语交际,使文本生活化,恰当的称呼要求使学生体会交际时的“有礼”。

7、投影出示填空题: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而且水量___,那么树苗就会养成___,根就会___。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___,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___,也会___。

因此,我浇水只是模仿___,让树苗在___汲水生长,这样,树木就学会了___。这种在不确定中存活的树木,要___是不成问题的。

反思:从开放式的对话交流,再以填空形式出现,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再度认识。读后的活用,用后的对知识的再理解,使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更加牢固。

8、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的桃花心木苗们听到了,他们会怎么想呢?投影出示:如果我是一棵___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___。

理解,读。

(提示:茁壮成长、即将枯萎、已经枯萎。)

9、读到这里,让我明白了一个种树的道理。同学们,课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如何种树呢?

读: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0、前后联系,种树与育人融合。

(投影出示)

读,感受。

育人如种树,在不确定中生活,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1、种树人自信地种树,长大后的桃花心木怎么样了呢?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

我想对对种树人说:……

我想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我想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

我想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反思:以想象性的说话训练,再次要求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说话训练,使文本中的重要句子通过不同方式来品味,来运用,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和创新。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三、积累句子

不经风雨,难成大树。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总结

1篇散文、一卷书香、一个道理、照亮一生。

教后思所失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而教师的过程设计环节太多,学生的说话训练与问题思考都欠缺一定的时间。这样就影响了教学设计的落实,也难以体现学生个性阅读的亮点。

文本中有一条作者的思想情感线路: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如果教学中沿着这条线索设计,可能更能挖掘文本的情感意识,而在教师的引领下,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走入文本,应该能更深地走入本进行感悟。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第二篇】

课文解读

《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1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极具教育意义。在本课教学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同时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意思。

2、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流程

一、学言语,导入课

1、课件出示词语:

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

2、看看这些词,哪个同学会读?你对哪个词最最敏感?比较“锻炼”与“磨练”,再齐读。

3、提问:这些词都和什么有关?(板题:桃花心木)

4、口语训练:

桃花心木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词语简单地说一说。

5、小结:

词语在运用中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学课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6、课件演示:

这就是桃花心木。它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一棵高大的桃花心木可以产生相当于33台吨冷气机的清凉效果。

7、过渡:

今天我们跟随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听听他的见解。

二、初读文,明做法

1、默读课文,回答:课文主要写谁?写种树人干什么?

2、划出种树人给树苖浇水的句子(“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读后谈体会。

3、他这样做对吗?说明理由。

4、过渡:作者又是怎样理解种树人说的话呢?

三、读语段,思其理

1、出示语段: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多读几遍,理解“不确定”: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指生活变化无常,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独立自主的心”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这段话?(艰苦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出示:“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证实了种树人说得正确。)

四、联实际,话感受

1、故事:《可悲的大学生》。他为什么落下可悲的下场?

2、学了《桃花心木》你有什么启发?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最困难的时候,往往就是离成功不远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你见过“桃花心木”一样的人?联系实际。

4、小结:

林清玄就是这样的人。(简介作者)出示:用生命实践书写着起承转合的散文,林清玄随心所欲地化平凡为神奇,展现出一位东方禅者的风范。谈到文学,也谈到人生,林清玄面对着生命中生老病死等不可管理部分的悲欢离合,心平气和的讲起了自撰的寓言来,勉励自己和他人:“文学家的小艇在海上遇险,惊涛骇浪瞬息万变,这时一架直升机飞过,上面写着‘名利’,一艘快艇驶过,上面写着‘权力’,当文学家孤立无援时,一位老人划着小艇来救他。老人把文学家交给了真理,而小艇上写着两个字──时间。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只有追求真理,才能真正了解人生和文学的本质,人生才能真正通过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好更动人。”

5、作业: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种树     育人

(不确定)   (不确定)

会找水源     经受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第三篇】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来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情,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创设与学生生活相似的情景,接近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索、感受、体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读、悟、议、联系实际谈感受等形式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借物喻人的意图及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2、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人话中蕴含的哲理,体会文本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样照顾他们的?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所种的花都是精心照料的,今天有位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树形优美,高大笔直,是一种世界名贵木材,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它叫——

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随即设问,引发好奇,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整体感知。

2、读读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指名读)

3、这位种树人古怪吗?哪里古怪?(读读相关内容)

4、如果这位种树人在你面前,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问,自由读文,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细多读几遍。

6、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说说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师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真正达到阅读的理想境界。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读中抓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学生找一找相关内容,细细品味。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或联系名人实例来体会,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4、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来体会)

5、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

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们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在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本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四、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1、种树人的一番话让我们得到很多启示,那当初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读一读)

2、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古怪吗?你又想对他说什么呢?

3、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4、看来大家对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那文中的“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生交流。

5、品读文本中心句,领会作者的意图。

6、师生总结: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迈向成功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及学生的独特体验谈对文本的感悟,充实升华了文本的主旨,使整个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出灵动的智慧之光。

《桃花心木》教案【第四篇】

一、激趣――迁移――导入

1猜年龄 明方法(看――想――问――知)。

2读课文 理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看、想、问、知)。

二、学习――探究――训练

1、学习“看”的部分。

a读课文,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b请学生用最精炼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所见。

c根据练习,训练语言,检验所知,出示小黑板,填空:

种桃花心木的人(  )常来浇水,(  )没有规律,既不(  ),也不(  )。

时间与水量都___  ___  ___。

2、学习“想”的部分。

a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想什么?

b将带问号的句子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c再读课文,让学生明白同一个句子在表达上可用不同的形式。

d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学习“问”的部分。

a根据内容,分小组读课文。

b将转述句改为直述句,强调注意标点的运用。

c抓“忍不住”引导学生朗读。

4、学习“知”的部分。

a抓“笑”拓展,说说种树人为什么笑了?

b读课文,说已知。

c出示一段话,与文本对比体会。

树苗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自然就会枯萎了;如果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d抓“语重心长”,先理解,再读段落。

e质疑。

三、学文――谈话――明理

a读倒数后两个自然段,联系生活谈“独立自主”。

b师质疑:课文为什么要写这两个自然段?

c抓最后一段中的“再”“也”两个字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d扮演角色(种树人、“我”、桃花心木),检验学习效果,升华思想感情。

四、总结

a从种树人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b从“我”身上我们又明白的了什么?

c结合板书,谈学习的方法(看――想――问――知)。

(本教案由李素娥老师根据听课记录整理而成,在此表示感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