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903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们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某校老师在假期中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1、逐个通知。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最少要几分钟?(15分钟)

2、分组通知。你准备分几组?怎么分?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

3、人人参与。除此之外,你们认为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呢?(每个人都参与,接到通知后再去通知另一个人,包括老师在内,都不空闲)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想不想知道结果?咱们一起来动手验证。看看每种方法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二、分组研究,发现规律。

1、分配任务,各组研究,可参照教材画出示意图。(1)分3组。(2)、分4组。(3)、分5组。(4)(5)人人参与,接到通知后再通知另外的人。

2、展示结果。优化方案。

(1)-(3)组得出结论:并非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

师: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好?第三组方法最快。()(板书:费时、节时、最优)

3、根据学生展示,引导完成表格。

4、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每次新接到通知队员数都是前一分钟接到通知队员数的2倍。

师:照这样看来,第6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是多少?(32)

(2)引导观察: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

三、应用

1、测评:写7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写出8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5分钟)如果由一位老师一个一个地通知,那要多少分钟呢?我们可能看到采用最优通知方式,整整节省了 45分钟。

2、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这样的规律吗?

在我们身边,细菌繁衍的速度非常快,一个细菌可以分裂成两个一模一样的同类。所以它能从1个变成2个,2个变成4个,4个变成8个这样高效率的繁衍,这样导致流感等一些疾病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春天正是流感传染的高峰时期,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疾病的传染。

四、小结: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避免重复通知,事先约定好传达对象,还要说清楚事情)

生活中许多看似很复杂、很费时间的事情,利用数学知识去合理地安排,不仅会使事情进行的有条不紊,更重要的是,能够节省出宝贵的时间。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计划、讲效率的人。

拓展:有人说“将一张足够大的纸连续对折二十五次,这摞纸的高度将超过南岳衡山的海拔高度”,他说的是真的吗?下去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尝试解决一下。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寻求“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画图、填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画图等方式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通过图表等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彩笔、圆形和方形磁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个星期天,学校有一些事情要通知一些老师到校完成。校长让我和刘老师每人打电话通知7位老师到学校。(板书课题:打电话)通知一位老师大约需要1分钟。我和刘老师赶紧拿出电话,正准备通知呢,刘老师却说:“我们玩个比赛吧!谁用的时间少就算谁赢。”

设计意图:本课要教学的打电话,属于经过抽象的“理想模式”。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避免非数学因素的干扰。这里,直接提出打电话,规避学生对通知方式(邮件、短信、广播)的讨论;借助学生对教师传递信息可靠性的信任,规避学生对信息传递中的保真度的怀疑。同时借助比赛引导学生感受节省时间的必要性。

二、探究方案。

1、整理信息。

师:你从我刚才的介绍里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A、每人通知7位老师到校。

B、通知一位老师要1分钟。

C、我完成通知的时间越少越好。

设计意图:将杂乱的情境进行“化简”,从中提取信息,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这里一方面对此进行训练;另一方面通过整理,让学生清晰要做什么,怎么做,为后面的探究做好准备。

2、初步感知。

A、逐一打。用图片的形式出示我自己逐一打的方案。

师:这样打电话行吗?为什么?

B、讨论。

师:要想赢过刘老师,完成通知的时间当然是越少越好。同学们帮帮我吧,有什么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话说清楚,或通过简单表演的形式让其他学生明白他们的意思。

设计意图:展开讨论,激发思考,在交流中体会节省时间的方法,减缓教学坡度,为后面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2、开放探究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我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能认识你们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就同学们帮我设计一个方案,看一看最少需要几分钟?好吗?

呈现合作要求:

(1)同桌合作,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

(2)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作业纸上。

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听取学生对方案的解说,并发现典型设计。

设计意图:删繁为简,尽量减少对学生合作的要求(要求也是束缚)。因为还缺乏对打电话的理性认识,在设计方案时,学生的意见分歧会比较多,所以采用人数较少的同桌合作来开展。

3、对比分析

A、展示部分方案,带领学生读一读。

学生设计的方案按照表达形式来分,可能有如下几种:一是纯文字表达的;二是图文结合记录的;三是借助符号来表示的。

教师展示若干份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采用不同形式表达的方案。

师:你喜欢哪个方案,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优化方案,选取用借助符号来表达的方案,实现数学化。

设计意图:在展示与评价方案中,引导学生体会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表达的简洁,感知数学的简洁美。

B、选取一个方案解析,优化形成最优方案。

师:请这个方案的设计师上前来解释一下。符号分别代表什么?你能将这个方案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方案你看懂了吗?我一个一个通知需要7分钟,可是他的方案只要×分钟,时间怎么变少了?

设计意图:时间怎么变少了?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考节省时间的方法,从而发现“同时打能节省时间”。

师:那就用这个方案和刘老师进行比赛,好吗?

师:哪里还可以节省时间?怎样修改?

引导学生优化形成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进行整理,将每一分钟所通知的人放在一起(如上图)。

师:还有用的时间更少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哪里还可以节省时间”引导学生结合“同时打”进一步优化方案。对最优方案进行整理,将同一分钟通知的人放在一起,清晰表象,梳理思路。“还有用时更少的方案吗?”引导学生反思最优方案,并用“不空闲”的标准对方案进行评价。

C、反思“不空闲”,形成全面认识。

师:想一想,如果要通知8人,需要几分钟?

师:第1分钟通知了一人,第二分钟通知了2人,第三分钟通知了4人。要通知第8位老师,明明只多了一人,为什么就要一分钟呢?

设计意图:这里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在最后一分钟,即使“有空闲”,也是最省时间的方案,形成对“不空闲”这一标准的全面认识;二是初步体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能通知的人数是一个“区间数”。

4、整理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打电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用时最省的方案。现在让我们一边回顾,一边填写表格。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我自己吗?

师:第4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会是多少呢?猜一猜吧!为什么是16人?

师:那第5分钟呢?第6分钟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第9分钟已经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第20分钟呢?第n分钟呢?

师:已经通知的人数是什么意思,不包括谁?怎样计算?

师:第n分钟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按照最优方案打电话过程的回顾与猜想,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索总结“人数倍增”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

1、结合填写的表格,师生一起讨论解答如下的问题。

A、照这样,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人?

B、照这样,要通知50人至少需要几分钟?

C、照这样,通知33个人与通知多少个人所用的最少时间是一样的?

2、师:找到了这个最优方案,现在我可以通知了吧?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梯度安排,逐步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会出现什么情况”的追问,让学生感受到,按照最优方案进行通知,还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要通知的对象,感受“预案”的必要性。

四、总结全课。

1、回顾优化过程,感悟优化思想。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案。通过对方案的思考,我们知道需要“同时打,不空闲”才能实现“最节省时间”的目标。后来我们通过修改方案,找到了最优方案。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追问自己,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案吗?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体验。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想和大家说说吗?

五、数学欣赏。

师:在这里,我们看到打电话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倍地增长。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成倍增长的事情还有很多。

课件播放:你知道吗:拉面、阿米巴原虫、纸的折叠。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相声《打电话》和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相声的语言艺术特点,让学生对相声产生兴趣。

2、通过浏览课文,了解说话啰嗦的不便,明白简洁得体说话的重要性。

3、向学生 渗透讲文明,懂礼貌的思想,知道在与人交往中要礼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知道通电话时做到讲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洁,得体。

教学难点:

(1)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声情并茂。

(2)打电话时说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洁得体。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平常与人交流离不开说话,说话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这两篇课文都让我们领略了的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声《打电话》,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 模拟表演,新知铺垫

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那么,谁能说说打电话时应注意什么?(自由发言师归纳并板书:省时简明得体)

说的不错,可是不能光说不练啊,我倒想考考你们,怕不怕?(不怕)请接题,题目:模拟打电话,如果你要给好朋友打电话,约他下午一点在学校见面,一块去老师家,你会怎么说呢?(两名学生模仿打电话)。

三、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可是如果有人为这么一点儿事而打了两三个小时电话,你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片段。

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提出问题。

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件什么事?

四、 精读感悟,理解语言特色

1、 这个相声是几人表演的?你认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呢?简介相声(幻灯片)。

相声的特点:相声是所有说唱艺术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组织包袱逗观众哈哈一笑,并有寓教于乐的功能。

相声的分类:相声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现在的相声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人以上)三种形式。单口相声是一人表演,对口相声是由两人表演,群口相声最少三人表演。

2、 问:文中年轻人的是这个相声的主角,他名叫啰嗦,你认为给他取这个名字怎么样?

给人物起名叫啰嗦,是编创者有意安排的,暗示此人说话絮絮叨叨,重复烦琐。姓氏没有姓啰的,主要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幽默感,突出了对文中打电话人的讽刺意味。

3、 追问: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读,谈谈你的感受?(快速浏览课文,同桌交流后,教师引导汇报。)

4、 交流:

过渡语:学习到这里,我很想知道你们的真实想法,能告诉我吗?

(1)你想对啰嗦说点儿什么? (此人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2)通过学习这个相声,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引导归纳:

(1)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2)在打电话时要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再见、没关系、打扰等。)

6、 情景再现

学生向班主任请假(即兴表演)

五、 角色朗读,尝试表演

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2至10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寻求“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画图、填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画图等方式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等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彩笔、圆形和方形磁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个星期天,学校有一些事情要通知一些老师到校完成。校长让我和刘老师每人打电话通知7位老师到学校。(板书课题:打电话)通知一位老师大约需要1分钟。我和刘老师赶紧拿出电话,正准备通知呢,刘老师却说:“我们玩个比赛吧!谁用的时间少就算谁赢。”……

设计意图:本课要教学的打电话,属于经过抽象的“理想模式”。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避免非数学因素的干扰。这里,直接提出打电话,规避学生对通知方式(邮件、短信、广播)的讨论;借助学生对教师传递信息可靠性的信任,规避学生对信息传递中的保真度的怀疑。同时借助比赛引导学生感受节省时间的必要性。

二、探究方案。

1、整理信息。

师:你从我刚才的介绍里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A、每人通知7位老师到校。B、通知一位老师要1分钟。C、我完成通知的时间越少越好。

设计意图:将杂乱的情境进行“化简”,从中提取信息,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这里一方面对此进行训练;另一方面通过整理,让学生清晰要做什么,怎么做,为后面的探究做好准备。

2、初步感知。

A、逐一打。用图片的形式出示我自己逐一打的方案。

师:这样打电话行吗?为什么?

B、讨论。

师:要想赢过刘老师,完成通知的时间当然是越少越好。同学们帮帮我吧,有什么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话说清楚,或通过简单表演的形式让其他学生明白他们的意思。

设计意图:展开讨论,激发思考,在交流中体会节省时间的方法,减缓教学坡度,为后面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2、开放探究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我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能认识你们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就同学们帮我设计一个方案,看一看最少需要几分钟?好吗?

呈现合作要求:

(1)同桌合作,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

(2)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作业纸上。

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听取学生对方案的解说,并发现典型设计。

设计意图:删繁为简,尽量减少对学生合作的要求(要求也是束缚)。因为还缺乏对打电话的理性认识,在设计方案时,学生的意见分歧会比较多,所以采用人数较少的同桌合作来开展。

3、对比分析

A、展示部分方案,带领学生读一读。

学生设计的方案按照表达形式来分,可能有如下几种:一是纯文字表达的;二是图文结合记录的;三是借助符号来表示的。

教师展示若干份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采用不同形式表达的方案。

师:你喜欢哪个方案,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优化方案,选取用借助符号来表达的方案,实现数学化。

设计意图:在展示与评价方案中,引导学生体会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表达的简洁,感知数学的简洁美。

B、选取一个方案解析,优化形成最优方案。

师:请这个方案的设计师上前来解释一下。符号分别代表什么?你能将这个方案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方案你看懂了吗?我一个一个通知需要7分钟,可是他的方案只要×分钟,时间怎么变少了?

设计意图:时间怎么变少了?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考节省时间的方法,从而发现“同时打能节省时间”。

师:那就用这个方案和刘老师进行比赛,好吗?

师:哪里还可以节省时间?怎样修改?

引导学生优化形成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进行整理,将每一分钟所通知的人放在一起(如上图)。

师:还有用的时间更少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哪里还可以节省时间”引导学生结合“同时打”进一步优化方案。对最优方案进行整理,将同一分钟通知的人放在一起,清晰表象,梳理思路。“还有用时更少的方案吗?”引导学生反思最优方案,并用“不空闲”的标准对方案进行评价。

C、反思“不空闲”,形成全面认识。

师:想一想,如果要通知8人,需要几分钟?

师:第1分钟通知了一人,第二分钟通知了2人,第三分钟通知了4人。要通知第8位老师,明明只多了一人,为什么就要一分钟呢?

设计意图:这里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在最后一分钟,即使“有空闲”,也是最省时间的方案,形成对“不空闲”这一标准的全面认识;二是初步体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能通知的人数是一个“区间数”。

4、整理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打电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用时最省的方案。现在让我们一边回顾,一边填写表格。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我自己吗?

师:第4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会是多少呢?猜一猜吧!为什么是16人?

师:那第5分钟呢?第6分钟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第9分钟已经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第20分钟呢?第n分钟呢?

师:已经通知的人数是什么意思,不包括谁?怎样计算?

师:第n分钟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按照最优方案打电话过程的回顾与猜想,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索总结“人数倍增”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

1、结合填写的表格,师生一起讨论解答如下的问题。

A、照这样,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人?

B、照这样,要通知50人至少需要几分钟?

C、照这样,通知33个人与通知多少个人所用的最少时间是一样的?

2、师:找到了这个最优方案,现在我可以通知了吧?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梯度安排,逐步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会出现什么情况”的追问,让学生感受到,按照最优方案进行通知,还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要通知的对象,感受“预案”的必要性。

四、总结全课。

1、回顾优化过程,感悟优化思想。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案。通过对方案的思考,我们知道需要“同时打,不空闲”才能实现“最节省时间”的目标。后来我们通过修改方案,找到了最优方案。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追问自己,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案吗?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体验。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想和大家说说吗?

五、数学欣赏。

师:在这里,我们看到打电话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倍地增长。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成倍增长的事情还有很多。

课件播放:你知道吗:拉面、阿米巴原虫、纸的折叠。

设计意图:在优美的音乐播放中,补充介绍生活中的倍增现象,丰富学生的认知,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24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