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贞观之治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2747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贞观之治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贞观之治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贞观之治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中>初一>初一历史教案

贞观之治教学反思3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在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古代历史的重点,所以本课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为了上好本课,我在课下备课时候做了充分准备,从网上搜集了相当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图片等资料。我对上好这节课信心十足。希望学生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课堂上学生的状态看上去也不错,被很多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史料所吸引,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所以上完这节课我的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一定会很成功。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却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有很多很重要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住。我很纳闷,于是问学生缘故。学生大都反应:资料、史料太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还没把资料看完,我就已经讲课,因此学生反应不过来,教学效果就不是那么好。

这节课之后我查看了课标要求,才知道七年级的历史课不必讲述太多的课外知识,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实就可以了。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为了将课上的生动一些,补充一些必要的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并不是补充的资料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一个度,教学内容要适当,要看实际情况去定夺,当然也不要太少。

贞观之治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3)“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提出问题:武则天对唐朝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为两点:第一,继续发展生产,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开元盛世”一目,教师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的前提条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贤相姚崇、宋壕,整顿吏治。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盘时期,它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走了出来。首先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后又历经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学们应该从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统治期间,弊政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广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武则天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是分不开的。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他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民,重视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相同点: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灭亡原因都因统治者残暴无度,滥用民力,使统治秩序很快崩溃,农民起义很快爆发,这都给后继的汉、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因此,汉、唐两代初期的统治者都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唐都出现繁荣局面。不同点:时代不同,继承关系不同。秦汉处于封建制开始阶段,因此,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隋唐则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隋与唐完全是继承关系,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亡与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尖锐即亡,矛盾缓和即兴。这是因为,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农民起义使秦、隋灭亡,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接受教训,注意适当减轻剥削程度,又促使汉、唐兴盛。这是农民战争推动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书面作业)

2.资料使用指导。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虚怀纳谏可以补充以下“唐太宗令众臣知而必谏”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对朝中大臣们说:“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书信中发现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使者带回来,我看了看,字写的很乱,惟有前数行稍能分辨。魏征说:“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人,有好人有坏人,任用了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有的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只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的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太宗又说:“这是魏征未写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过错时,随时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2)在介绍武则天其人其事时,可引述其《腊日宣幸上苑》一诗:“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短短20个字,将武则天泼辣专断(有时又表现为创造性与勇气)的性格勾勒得再鲜明不过了。这是典型的自我写照的佳作。

八板书

贞观之治教学反思5

《贞观之治》这节课主要介绍唐太宗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和维护统治,最后开启大唐盛世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先有学生课本对主要知识进行填空梳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和指导,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容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教学的整体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课前的设想,但经过昨天张局长和丁科长的点评,发现自己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1、从课的设计上还要多研磨。从问题的设计、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的手段设计和采用上都还要再下功夫来研讨,在上课形式上还要加以改进,要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去收集材料、多发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要有高度的驾驭能力。

2、教学手段还没有发挥到极致。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课堂的容量,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针对重点知识要反复讲,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刺激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1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