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优秀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经典教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内化、巩固。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20分钟。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生字,而且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但基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仍欠缺,因此,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读书、边思考,一切都在自读、自悟、自冶中完成。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含量,营造了创造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将儿童引向创新学习之路。
一、运用媒体 以画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媒体演示 体验 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我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利用媒体 以实引虚 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评析与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并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分析这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验课:教师的工作富有创新性;学生的学习体现研究性、实践性;信息技术与设备体现了工具性。创设了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师生、生生沟通情境和关系,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行为,使之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基于“整合”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能力培养、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现实学习的承担者与发动者的教学活动观;以及信息技术是学习工具与资源的技术观。
整合的课堂,学生需注重读书、注重发现、注重质疑、注重探究、注重辩论、注重想象、注重合作、注重感悟,需最大限度地接触和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才有希望达到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改善的目的。只要我们能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于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说话想象训练: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
⑶小结: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同法相机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五一”长假快到了,溧阳的天目湖旅行社准备开辟“竹箦——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交流汇报。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3、你知道黄山“四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姿态?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笔。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
(一)迎客松
1、师:谁来告诉大家,让你感受到黄山松奇的词句是哪些?(指名说)
2、师:很好。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吧!
出示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师:谁愿意来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2)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迎客松的什么?
3)师:怎么奇呢?你能具体说说吗?(板书: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4)师:“枝干遒劲”是什么意思?(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5)师:(出示实物:一丛松树枝干)你们看这一丛枝干能用“枝干遒劲”形容吗?为什么?(因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饱经风霜”。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教师黄山奇松课件;一丛松树枝干。
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板书课题:黄山奇松(“奇”用红笔写)学生读。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奇”是什么意思?
3、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神奇的黄山感受奇特、美丽的黄山奇松吧!
二、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美
1、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松的奇,请你轻声地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
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
2、最好的观松处就是——
(玉屏楼)
(1)、课文哪句话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齐读)
(2)、作者主要描写玉屏楼前看到的哪些奇松?(指名学生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遒劲”应该是刚劲有力,很难折断,而这一丛枝干很弱小,一折即断。)
(3)、你是怎么理解“郁郁苍苍”的?能给它换一个词吗?(郁郁葱葱)
(4)、“饱经风霜”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5)、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迎客松在高高的悬崖上可能会经历哪些艰难困苦?(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干旱……)它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6)、是呀,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一千多年了,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而它的叶却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怎样的?(那么的顽强。)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这是多么奇特的迎客松呀!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
(7)、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的人或物他们也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风霜,谁来用上“饱经风霜”这个词说一说。(学生造句,指名说)
3、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出示句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1)集体读
(2)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
(3)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奇)
(4)怎么奇呢?你能具体说说吗?(板书:枝干斜伸)
(5)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4、迎客松不愧为第一大奇松,它姿态优美奇特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出示句三: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指名读、齐读。
(2)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
5、迎客松小结:
(1)(课件展示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你喜欢吗?
(2)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
(3)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它的神奇它的美读出来吗?(齐读、诵读)
(二)陪客松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迎客松的奇美,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欣赏陪客松吧。谁来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1、指名读一读描写陪客松的语句。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绿色巨人陪同观赏
3、在你印象中“巨人”是怎样的?从“绿色的巨人”你体会到什么?(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4、(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的绿色巨人啊!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送客松
过渡:见过了迎客松和陪客松,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出示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指名读、集体读
2、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你能具体说说吗?
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板书:姿态独特枝干斜伸天然盆景伸出“手臂”告别)
3、从“依依不舍”你体会它的什么?(热情)
4、(出示送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送客松,多么奇特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奇特美美地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欣赏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同学们能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背诵一遍吗?
三、角色表演
师:欣赏完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你觉得黄山松怎么样?你喜欢吗?请同学选择一种你喜爱的黄山奇松,上台来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迎接或告别的话,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
四、总结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寒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五、布置作业
1、黄山奇松果然名副其实,但是老师心中仍然有个疑问,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和我一样——黄山奇松为什么会长得如此奇特,这样形态各异呢?你从黄山奇松身上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并跟同学讨论讨论。
2、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枝干斜伸
陪客松绿色巨人陪同观赏奇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伸出手臂
《黄山奇松》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出示黄山全景图课件。
同学们,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出示徐霞客诗句
2、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
出示第一段课件,齐读、理解。
3、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松树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用因为所以说话
这就叫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
出示玉屏楼图课件。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著名的奇松呢?它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己读读课文第2小节。
出示学习提纲课件。
(1)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
表示出来。
(3)这三大奇松
奇在哪里?在表示特点的词句下加小圆圈。
3、交流学习成果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过度:这三棵松到底奇在哪呢?我们一一来学习
板书:奇?
学习迎客松部分
1、出示迎客松图片
瞧,迎客松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课文里是怎样来描写迎客松的呢?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请一个同学找出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老师的问题
(出示句子)
2、听了朗读之后,你觉得迎客松奇在哪里(指名说)
(1)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怎样的枝干才是遒劲的?结合图片说说(枝干苍劲有力)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之奇
指名读,齐读
(2)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
*
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课文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饱经风霜)
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
虽然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
多少风吹雨打,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生命力之顽强
指名读,齐读
(3)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
指名读,齐读
(学生做动作、读课文)
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想象:如果现在老师是宾客,在座的各位同学来演一演迎客松,说说在宾客到来时,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
3、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朗读课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让我们怀着赞叹,喜爱之情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陪客松部分
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接到黄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陪客松)
1、出示图片,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陪客松又奇在哪呢?
2、绿色的巨人说明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过度:是呀,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正在陪同客人欣赏黄山风光呢!所以给它取名叫陪客松。
3、指名读,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棵松,介绍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齐读
学习送客松部分
当游人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谁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送客松)
1、指名读送客松的句子,想想送客松奇在哪里?
出示送客松图文课件,
(1)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刚才学习的迎客松,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陪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抓住枝干的特点来写,我们读读送客松的句子。
(2)理解天然盆景
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什么是盆景?
(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
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
(3)指名回答:谁来说说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送客松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小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三棵奇松,好吗?
出示描写三松的文字课件
配乐齐读
总结:黄山松真是很神奇!(板书:?改!)
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文中描写的三种松树,其中迎客松写得比较具体,而陪客松、送客松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是不是陪客松和送客松没有迎客松长得好呢?
(习作时有详有略,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其实黄山松数量成千上万,形态不一,用一个词那就叫千姿百态。
出示第3自然段课件。
这样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你们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齐读
2、黄山奇松的姿态仅仅是课文里介绍的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山松都有哪些姿态?
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课件,
3、发挥你的想象,仔细观察它们的姿态,试着给这些松树取名字,并说说理由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全文围绕一个奇字,为我们具体介绍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作者用词贴切,比喻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带着赞美之情,来赞美一下黄山奇松!
五、布置作业,总结延伸。出示作业课件。
1、记一记把奇特的黄山松记在脑海里。
2、找一找收集更多的关于黄山资料。
(可以是黄山的来历;
关于黄山的传说;有关黄山的诗词;有关黄山的名言;黄山风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人文景观;)
板书设计:
迎客松
16、黄山奇松
陪客松
奇?(!)
送客松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卧龙松的腾云驾雾,有凤凰松的展翅高翔,有团结松的簇拥相抱,有扇子松的娇小玲珑,有贴壁松的攀龙附凤,有蒲团松的厚重稳健,有黑虎松的虎虎生威它们有的倚岸而立,有的独钓寒江,有的悬空绝壁;它们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尖削似剑,有的迎风展翅它们在风雨中碧如大海,在阳光下颜如翠玉,在大雪中状若珊瑚每一棵黄山松都是一处独立的风景,以各自独有的本色展示其个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