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017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杨氏之子》评课稿1

今天有幸聆听了吴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1篇文言文,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开玩笑,而杨氏子以同样的方法予以回敬,表现杨氏子的“聪惠”。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吴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吴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一、课堂导入的趣味性——未成曲调先有情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上课伊始,吴老师便和学生一起玩了 两个游戏。第一个是以不同的语气、轻重、停顿来接读已学过的古文名句。如: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仅复习旧知,而且营造出浓浓的古文味。第二个游戏是让学生区分古文中 “我”“你”的称呼,像吾、尔、在下、阁下、小生、君、朕,并且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称呼自己。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行归类积累。

二、课堂诵读的有效性——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吴老师在本堂课中引导学生读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由易到难,读出文言味道,为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做准备。吴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画出节奏线,然后再让学生下水一试,学生一下就掌握了读的要领,效果可见一斑。

2、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吴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这个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识符自家禽。”吴老师抓住契机又问孩子:“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子的话?”“杨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约而同。“为什么?”大家无语了,在孩子看来,喜欢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刨根问底。吴老师一句巧妙的点拨:“杨氏子为什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说大象,熊猫呢?”一石掀起千层浪,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杨氏的回答的绝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在体会“应声大曰”时,王老师更是引导的巧妙。她和学生对话,并且面带微笑,伴随着动作,惟妙惟肖地说;“此是君家果。”学生对答不及时,吴老师笑着说应答不够及时,仅这又示范了一次,孩子这次迅速应答。吴老师又通过同桌对答,指明对话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绝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将“未闻”加上好还是去掉好进行对比,吴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

然后,吴老师又把句子放在语境中让大家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吴老师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接着吴老师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孩子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学生却体会不到。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吴老师在课文学习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来的是李君平,该怎样回答?”学生几乎是脱口而出,说明了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吴老师放手让孩子参考课文注释,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此时,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孩子读得越来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读懂了故事内容。这也很好的完成了“读懂文言文的句子,了解故事内容”这个学习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继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不足之处表现在: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这样一个问题,我以为此环节设计多余,可删掉,把时间花在课外拓展《世说新语》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那这节课就更成功了。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说教法:2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说学法:3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杨氏之子》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阿拉文库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板书设计: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杨梅

语言风趣幽默

孔君平 孔雀

说教材:5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1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1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