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52518

【导言】此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教学用具

投影仪、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一、新课引入

师:要求同学们闭目凝神,当同学们听到老师说出“运动”一词时,呈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情景?

师:这些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所有运动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进而提出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播放诗配画《早发白帝城》,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物理学描述物体的运动所用的距离、时间

学生列举脑海中呈现的情景:飞奔的火车、骏马;飞流直下的瀑布;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

学生列举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再次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长度测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师: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师: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

投影:“方法”: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就称为单位。

投影:“信息快递”:SI制中长度单位及常用单位了解: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看课本“信息快递”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目测后交流目测结果

学生汇报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的办法:用一张纸条(或一根线)、一拃或课本的宽度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注意到大家的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的知道长比宽长多少,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和测量。

学生阅读,并比较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数量级的差别

由于学生使用的课桌、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呈现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i用估测法对下列数值做出判断:

(1)中学生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

(2)你的手指食指的宽度大约是________cm。

ii一名男排运动员的身高大约是2013____=______。

iii万里长城大约是×103____

教师讲评

深化对长度单位一—米的认识

师:上节课学习了长度测量及单位,那么什么是测量SI制中长度单位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师:这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测量的问题、想一想,如何测出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与同学交流,决定自己的测量方案,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学生作答

学生亲身实践、

1、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走进课堂,一下子就攫取了学生的心。

2、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必须运用间接测量——“累积法”的思想才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二、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师: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不能保证每次读出的数据都完全相同,据此提出误差概念:物体真实长度只有一个,由于测量中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师: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学生讨论、交流。

师:误差能绝对避免吗

误差和和错误一样吗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1、纸的张数要尽可能多一些;

2、在测量时尽可能将纸压紧;

3、活动中应多测几次,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少测量误差、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学会一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⑴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

⑵领会积累法和以直代曲法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劣估测长度和时间。

教学关键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圆规、秒表、量筒、量杯、水、金属块。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几个实际的测量问题,比如能否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和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新授

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⑴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刻度尺测出一张纸有多厚?

生交流回答,师总结:

纸张的厚度:h1=h/n

提醒学生注意:h是一摞纸的厚度

n是纸张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测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

交流测量结果。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______________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__mm。(多媒体出示)

累积法: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

⑵教师提出问题:测量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以直代曲法”:用圆规

“滚轮法”。用硬币或圆环(实用于长曲线)

“化曲为直法”:用细软的棉线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测量曲线的长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以直代曲法)

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2、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提出问题:立方体、长方体、球形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算出来,那么对一个任意形状的物体,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

问题1:如何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教师提示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展示量筒和量杯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刻度的不同。

讲解:量筒的刻度线分布均匀,量杯的刻度线分布不均匀。

指出:使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媒体展示)

问题2:如何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

生讨论交流,师分析总结

教育学生要爱护仪器。

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要准确地测量长度和时间,都要用到测量工具,假如你身边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时间进行一些估测?

⑴长度的估测。

①先请同学们合作,测出你的手的中指的长度是多少?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多少?一拃的长度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

②先用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再用你身体上的“尺”粗测,最后用刻度尺测定,看看这三个结果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讲解:要提高眼睛的估测能力,就要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有具体的印象,同时要多进行估测练习。

⑵时间的估测。

通过上节课对脉搏的测量,大家已经知道自己脉博跳动一次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它作为“表”估测时间。

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用停表测出一段时间,同时让学生用身上的“表”估测这段时间。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由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归纳)

作业

1、怎样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2、课本P17第1、2、3题。

板书设计

1、测量纸张的厚度:

2、测量曲线的长度。

3、测量液体的体积

4、测量固体的体积

5、估测长度

6、估测时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基于此考虑,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长度单位的换算。过程是循序渐进,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时”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

第二个重点处理了刻度尺的使用。学生有基础,反而给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我尝试了一下几种处理方法。一、利用五分钟时间自学并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再指出数据的不科学性,给学生以震撼。这种方法虽然能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但是由于活动时间在前,加上人数众多,很耽误时间,课堂效率不高。二、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学使用方法并对比插图找出你认为的关键词,并尝试理解其意思,若有疑问可以小组内讨论,讨论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然后学生回答找到的关键词,并板书到黑板。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此项任务。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关键词的意义,解决疑难问题,如“分度值是什么、为什么要估读等”。接着练习读数,学生批判对错,并找出原因。再留五分钟时间进行活动测量。这种方法目的性更强,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教学效果要相对好一些。即使这样,学生的数据依然会出现问题,如“单位多此一举,没有估读等”。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学习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二.新知预习

1.长度的单位

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

⑵长度的常用单位: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

2.正确使用刻度尺

⑴会认: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

⑵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⑶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清楚数值刻度线 待测物的起始端或整刻度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 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⑷会看:视线与刻度尺尺面 。

⑸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⑹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⑴累积法:测纸厚,测细丝的直径。

⑵辅助工具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⑶替代法: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测较长的曲线,例如运动场的跑道长。

4.时间的测量工具

⑴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比秒大的单位:分(min)、时(h)36⑵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10ms=10μs。

5.误差

⑴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 。

⑵误差的来源:

①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②仪器本身不准确。

③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注意:⑴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⑵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⑶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三.探究演练

1.长度测量:用 测量。

⑴看: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它的。

⑵调:刻度尺放置时 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 ,不能 。

⑶读数时,视线要 刻度线。

⑷记录的结果包括 和 两部分。

2.误差的特点:误差 (选填“能”或“不能”)避免。

⑴ 只能减小误差的方法;

⑵选用 ;

⑶改进 。

3.观察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它的零刻度线在 端(选填“左”或“右”),量程是 ,分度值是 。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该刻度尺还能否使用?若能使用,应怎样读数?

四.拓展提升

1.如图所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cm。第4题图 第5题图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该木块的长度是 。

3.李阳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采用了以下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的在一支铅笔上单层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 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

五.知识整理与反思

1.长度的测量:

⑴单位及换算;

⑵刻度尺的使用;

⑶特殊的测量方法。

2.时间的测量:

⑴测量工具;

⑵单位及换算。

3.误差:定义,来源,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六.成果检测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A.秒 B.千米 C.米 D.厘米

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图中的四种工具不属于测量长度的工具的是( )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4.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只要我们认真测量,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

C.误差只可能尽量减小,但不可能避免

D.只要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消除误差

5.(2011凉山)如图所示,用A、B两个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

6.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是最后一次使用机械停表计时的奥运会。下图表示的是某运动员在长跑比赛到达终点时停表指针的情况,它表示的时间为 min s,合 s。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教学反思第4

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8以为的看图列式计算。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近: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近。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近。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45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