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25342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将心比心》教学设计(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受到“将心比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夹叙夹议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如果你遇到困难时,你最希望——如果你正看见别人遇到困难,你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就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看老师写——(板书:将心比心)

2、谁来说说将心比心的意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1篇略读课文,先来看一看预习提示,看预习提示给我们提出了那些读书要求?(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画下来)

师: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将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首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句并正音。

2、读的不错,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哪些地方使你感动?默读课文,用_______划出使你感动的词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一会我们交流。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生可能会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一直”。

(2)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

(3)让我们把自己暖暖的感觉送进课文读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她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四、眷注文本,升华情感

朗读品情: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

1、文中的阿姨这样想:阿姨对奶奶的话。(男生读:“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文中的母亲这样想:妈妈对护士的话。(女生读:“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我们应该这样想着:(齐读: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五、拓展内涵,提升品味

1.(板画出心,)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写一件“将心比心”的事情。

板书设计

将心比心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2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篇略读课文《8将心比心》,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常说将心比心,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将心比心就是拿自己的心对照别人的心。

生:将心比心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然后做一些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那么课文中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咸知内容。

师进行自学指导(出示自读提示)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重点访问学困生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情?

引导生会概括

一、在商店里,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二、母亲去医院打针,宽容、体贴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即将当护士的女儿。

三、汇报交流,理解重点

师:老师观察到同学们都学得十分认真。你能把你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文章写了两件事:

一、在商店里,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说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的妈妈;

二、母亲去医院打针,宽容鼓励护士,然后说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的女儿。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师:好,看来,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已经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不过,读书啊,还得深究,才能有更多的收获。你有没有关注到文中的一些触动你的语句?

生:有,我感受最深的是阿姨说的一段话。

师:哦,在哪儿呢,你能读一读吗?

生:在课文第一段,大家请看——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我读懂了那位阿姨十分善良。

师:这是你的理解。咱们再来听听别人怎么说。

生:让我感动的是母亲的话——母亲用另一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我体会到母亲多么为别人着想啊。

师:你们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无论是阿姨的话还是母亲的话语给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用书上的两个词来概括,就是——

生:温暖幸福。

师:好,咱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带着美好感受的温暖幸福。

(师板书,生跟着书空)。温暖幸福

师:咱们再来重点品悟这些令人温暖幸福的话语。谁来读读这段话?(出示)

生: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请大家先自个儿练练。

(生同桌互相练读)。

师:大家齐读。(出示词语)

生:我觉得阿姨很爱她的妈妈,她也爱别人的妈妈。

师:是啊,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着自己的妈妈,可她首先想到的是去关心、帮助他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

(师板书)以爱换爱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8课《将心比心》教学设计3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1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人与人要宽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关心他人。

2、教学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⑵ 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⑵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抓重点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引导法,以生活实际熟悉的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朗读,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本周律师事务所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引导揭题──检查预习──阅读体会──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

⑴ 本环节主要抓住化合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化合物品质。

⑵ 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交流,讨论后,板书:处处为他人着想,然后移情体会,让学生思考:要是你是这位阿姨会怎么做?

⑶ 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女儿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的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动?

(宽容、理解、鼓励)

⑷ 移情体会:

如果这位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

⑸ 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板书)

⑹ 过渡:

你读了这两件事有什么体会?作者有什么体会?齐读第三自然段。

⑹ 你认为“将心比心”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4、设置情景,说话练习,深化认识:

⑴ 提出说话要求。

⑵ 学生练习写话。

⑶ 交流。(可对话表演)

5、课堂小结:

本环节用中国台湾作家罗兰的话,深化学生情感。

体会

通过按照以上思路进行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对“将心比心”这一传统美德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是:阅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化,不能很好地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老师讲得过多,放手不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课堂气氛不活跃,主要是引导不当,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在“读”上下功夫,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在阅读教学中有新突破。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教学反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体,将心比心”显然,“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这是1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尽量想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在体会了文章中感人的语言,了解了文章思想后,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将心比心”的含义,情绪也上来了。可是时间在启发诱导中被浪费了,没有时间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更别说联系实际来谈体会了。只有课后通过练笔去了解学生的思想了。

在教学本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在初读时,引导学生复述“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再读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你是这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被扎针的母亲,会这样做吗?从而进行移情体会,并创设其他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课后,我不由得也反思起来,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在我们要求学生时,将心比心也尤为重要。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现在角色转换成老师了,站在讲台上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他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而孩子不一定理解,接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62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