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806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一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提问”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多数会以问题来引导,而问题设计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为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采用有效的问题教学模式,去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倡导以“主题式提问”教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主题式提问”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快速地去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继而实现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而言,主题式教学方法较多,笔者尝试选取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M行论述。

一、提问抓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提问教学过程中,懂得立足关键词汇,将关键词作为问题设置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跟随着关键词去进行联想、分析、剖析,是小学语文主题式提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策略之一。关键词往往是对应内容的“主人公”,对于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就是不断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理解程度的过程,更是贯穿整个文章主题的重要因子。由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行为可以从关键词的角度入手。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中,此阅读课程可以以“丝绸之路”这样的关键词作为设问的切入点,以此去推动阅读课程的顺利开展。

师: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请在文中找出对古代丝绸之路描述的语句。

生: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师:丝绸之路是怎样的一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师:分析一下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对于每个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来探讨,接着派小组代表来给出答案。上述的问题明显是有层次性的,每个问题都是围绕“丝绸之路”这个关键词来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与文章主题之间的不断接近。在这样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认知也开始不断加深,并且由此达到理解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状态,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所乐见的。

二、提问抓中心句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涉及要求学生寻找文章中心句的问题。中心句是文章或者段落的核心内容,整个文章或者段落都是以中心句为基础来开展的,掌握了中心句,自然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是说,在主题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中心句。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教学中,对于说明文性质的课文而言,阅读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中心句,这样就可以找到文章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文章主题所在。对此,教师提问可以按以下方式来进行。

首先,要求学生梳理课文的每个段落,熟悉每个段落讲述的内容,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去阐述对应段落的内容;接着,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提出以下问题:请问本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该中心句能不能概括文章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分组探究之后,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可见,文章中心句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由此在提问的过程中,以中心句为目标,实现问题的合理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宏观地去了解阅读课堂的内容,而这些也成为主题式提问教学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

三、提问抓细节处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对不同阅读元素不断剖析的过程,对词组进行剖析,对句子进行分析,对段落进行归纳,这样才能够保证对于文章的理解达到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细节处,这些往往成为教师解读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在主题式提问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运用这样的思维。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阅读课程的教学的步骤:

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意境,可以是雄浑的瀑布,可以是清澈的泉水;其次,过渡到人的沟通属性上去,指出人的需求和难求是一对矛盾体,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解决这样矛盾的;最后,使用音频或者视频去营造课文意境,并且依照主题提出以下问题:(1)笔者是如何找到自己朋友的?(2)笔者找到了多少个朋友?他们的名字都叫什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3)笔者是怎样与朋友们实现交流的?(4)笔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他的朋友?

无论是课前的多媒体导入细节,还是后面的多个问题,都抓住了文章细节性的东西,而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作者的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的阅读课程效果也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四、提问抓空白处

留白是很多作者都喜欢运用的手法,通过留白的方式,能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内容,但是凭借主观臆想,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解答,这可以实现读者与笔者之间的充分互动。在实际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还可以从抓住空白处的角度入手,继而保证实际阅读问题的开放性,使得阅读效果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课程中,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这样来进行:如果人是有灵魂的,那么小女孩的灵魂会到哪里去?请开动脑筋,想象一下小女孩死后会发生什么?要求学生以续写故事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对于故事主题的认知,写出更多版本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面对这样的问题,续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于文章主题进行拓展和思考的过程,而抓住留白处,就成为此次问题设置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关注的环节。从上述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材料空白处,有时候甚至成为阅读深刻剖析的重点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懂得运用留白填补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以保证实际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题式提问教学法的渗透,需要教师从多个维度入手,找到阅读教学契机,在阅读主题启蒙理论的引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提问教学法,这样可以保证小学阅读教学效果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懂得合理地运用主题式提问教学法来改变阅读教学格局。

[参 考 文 献]

[1]董志彪,李文光。网络环境下主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07(8).

[2]杨昌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例谈[J].文科爱好者,2010(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篇】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通过景区景点的参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2)调整教材教学内容顺序,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进步之路。(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将采用旅游式历史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次旅游活动。根据课本内容将本次旅游活动的主题确定()为重走丝绸之路,具体旅游路线为:古都西安――张骞纪念馆――阳关和玉门关――新疆乌鲁木齐。根据旅游的先后顺序将教材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依次是:丝绸之路的概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作用。同时,这一课将采取多媒体的形式授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所参观景区景点,这样使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马踏飞燕》的文物图)

简要介绍文物马踏飞燕,并指出1985年该文物以“马超龙雀”的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说到旅游,大家想不想去旅游呢?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进行一次长途旅行,我们这次旅行的主题就是重走丝绸之路,大家愿不愿意和我共同完成这次旅行。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所熟知的文物导入新课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过渡:在踏上丝绸之路之前,我们首先对丝绸之路进行一番了解。

1、丝绸之路的概况(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况,并指出丝绸之路分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多媒体展示素纱衣)

在学生观察思考回答上指出,这说明中国汉朝丝织技术高超并指出该道路名称的来由。(多媒体展示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丝绸之路的介绍,使同学们明确丝绸之路的概况和路线,同时也明确此次旅行的路线。

2、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站 陕西西安 (多媒体出示图片西安古城墙)

设计意图:虽然教材中专门讲述西安即古长安,但是有必要让同学们明确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过渡:说到丝绸之路不得不提这条路的先行者,那就是张骞。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张骞纪念馆。

第二站 张骞纪念馆 (多媒体展示张骞纪念馆)

简要张骞纪念馆 (多媒体展示张骞的雕像)

让同学们介绍张骞(多媒体展示纪念馆献殿图片,着重指出其门口的对联“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横批是“大汉之魂”的横匾。)

设计意图:通过对联指出张骞的功绩,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汉初由于国力有限被迫实施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决定军事打击匈奴。

简单介绍大月氏以及与匈奴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多媒体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多媒体展示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困难)

提问: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他怎么面对挫折?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设计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张骞事迹的讲述,以及学生对张骞精神品质的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的意识。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多媒体展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受尽挫折,第二次却异常顺利出访。一方面是由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的地理情况,所以再次去就轻车熟路,异常顺利。另外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发动漠北战役打败了匈奴人,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和西域的威胁。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都想和西汉往来,纷纷派出使者到长安,后来很多国家愿意依附西汉。

(多媒体展示中原和西域物质文化交流图)

提问:张骞都有哪些功绩呢?

学生看图并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张骞的功绩。

对内:加强了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外:打通了一条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过渡: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商队络绎不绝,正应验了鲁迅的一句话: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从此以后在西域和西汉之间形成了一条著名的路即丝绸之路。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第三站 玉门关和阳关 (多媒体展示玉门关和阳关,并且展示《凉州词》《渭城曲》)

设计意图:阳关和玉门关虽然不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但对这两个地方的掌握有助于明确西域的地理概念。(多媒体展示秦朝和汉朝疆域图)

设计意图:通过秦朝和西汉疆域图的对比,让同学们形象直观的掌握西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多媒体展示新疆喀什巴楚县2013年4月23日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新疆暴力恐怖事件的本质就是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

第四站 新疆一日游(多媒体展示图片新疆所见所闻)

在人类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产的交流。中国物产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物产流入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的生活。

提问:丝绸之路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在以上文化成就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哪些?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指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国文化在她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创设情境列举在乌鲁木齐的所见所闻,使同学们形象生动的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作用。(多媒体展示现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纽带,然而到了今天古代的丝绸之路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现代化的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如今的丝绸之路,公路成网,铁路纵横,机场分布,形成了陆空交织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课堂小结:多媒体出示板书

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二、张骞通西域

1、张骞简介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1、西域

2、西域都护的设置

四、丝绸之路的作用

课堂巩固(多媒体出示)

教学反思

笔者曾经在《中学教学参考》杂志提出了旅游式历史教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首先,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听课者的反馈意见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很新颖。这种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设计为了旅游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该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三围教学目标的落实,尤其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习历史能够让同学们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

虽然这样,但是在此次尝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知识巩固不够。在目前升学考试压力之下,该教学模式还需要注重对知识的巩固,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有兴趣,而且学得还有效。此外,课件页数过多。多媒体课件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媒介,但是不是我们教学的内容,我们要用课件而不能教课件。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三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OK!(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培训资料教学设计与反思JIAOXUESHEJIYUFANSI(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还经过哪些地区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啊?(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表演得很棒!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问题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近,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国、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

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新课改将初中历史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贞观之治"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我在组织这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利用课本小字提供的材料及课外收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编成台词,组织学生上台进行对话表演;还让学生穿上唐朝的服装或配上相应的道具进行对话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贞观之治"这段历史的感受和体验。

二、新课改下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的教学方式应该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如,讲授"中国远古人类"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后,提出"你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样来的吗"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说出了很多的想法,如妈妈是怎么说的,传说中的故事,某些科学的推断或假设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得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转化而来的。然后,我又继续提问,将课堂教学引入深处。这种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的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疑问与见解。

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例如,我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岳飞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在道光年间的形势下,除了林则徐的禁烟办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还可以围绕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例如,"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角色扮演活动:就是选择教材中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以西安事变为例,把学生分成八组,分别代表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中国共产党,日本政府方面,共产国际,英美政府方面,国民党亲英美派,国民党亲日派。各组按照自己所代表的那一派,发表对西安事变的看法,提出杀,放或不杀也不放蒋介石的理由。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以初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哪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这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

三、新课改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历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丝绸之路"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语文,生物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历史小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各胜古迹,如西安大雁塔、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楼兰古国、安西四镇等,寻访名胜古迹,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使学生触摸历史,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地理小组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搜集了大量有关描写大漠西域的诗歌,如,王之涣、张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的《从军行》等,在课堂上配乐朗诵,活跃了课堂气氛,陶冶了情操。生物小组从生态环境出发,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植物,如,葡萄、胡萝卜、胡杨树、哈密瓜等,并从环保意识出发,对丝绸之路兴盛一时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进行探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这种学习效果是个体学习方式难以达到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588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