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2126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劳动实践教学设计【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第一篇】

1、劳动观念:学生在动手、动脑、尝试、探究中,体验到劳动与创造的乐趣,树立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2、劳动精神: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制肥料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乐于实践的精神。

3、劳动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自制肥料的技术,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劳动习惯和品质:学生在自制肥料的过程中养成细心严谨的劳动习惯,培养严谨踏实、迎难而上的良好品质。

环保酵素的制作方法。

调制酵素比例。

1个课时。

一、看看讲讲

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每日家里的厨余垃圾都是如何处理的,引出可以用来制作环保酵素的处理方式。还可开展“猜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环保酵素的制作材料有哪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环保酵素制作方法的兴趣。

二、巧手工作坊

环保酵素的制作方法相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教师可手把手演示制作方法,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实践操作。过程中要与学生保持互动交流。在“学学试试"环节中,第一步“收集淘米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淘米水更合适制作环保酵素。第二步“切碎果皮”,指导学生安全使用水果刀,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保持安全距离。第四步“按照比例制作酵素”是酵素能否制作成功的关键一步,务必让学生按照比例添加红糖。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融入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操作,适时提供帮助,同时适当记录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面的点评做准备。

三、劳动小奥秘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思考制成的环保酵素除了做肥料外还有哪些用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拓展探究。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再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环保酵素的妙用,比如可以用来清洗水果和蔬菜、洗马桶等,鼓励学生将这些生活小妙招分享给家长。

四、我来实践

提供一种新的肥料制作方法,让学生回家后自行完成,并记录各个时间段制作肥料的进展情况。

五、拓展资料

1.氮肥的制作方法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氮肥起到促进植物生长、促使枝叶茂盛的作用。

制作方法:将发霉的豆类、花生米、瓜子,切碎的剩菜叶、豆壳、瓜果皮,过期变质的奶粉等煮烂,放在小坛子里,加满水,再密封起来发酵腐熟。为了缩短腐熟周期,我们可以将小坛子放置在阳光照射处,增加温度。当坛内的这些物质全部下沉,水发黑、无臭味时,说明已发酵腐熟,可以使用。

2.磷肥的制作方法

磷肥的作用是使植物的茎枝坚韧、挺拔,促使花芽生长、果实成型,促进植物根系的发展,提高植物抗寒、抗旱能力。

制作方法:吃剩的鱼刺、骨头、蛋壳、淡水鱼的鱼鳞不要扔掉,将它们收集起来,倒入缸内并加入少量水密封,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熟便可掺水使用。

3.钾肥的制作方法

钾肥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植物在不良环境下的可逆性,如干旱、低温、有病虫害等环境。

制作方法:喝剩的茶水、淘米水、泔水等都是上好的钾肥,可直接用来种菜,既能保持土壤水分充足,又能给植物增添养料,促使根系发达,有效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六、自我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分享和反思劳动过程中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教师要适当给予评价和鼓励,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七、学习劳动故事:“造园鼻祖”计成

学生自读故事,放学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借鉴一些造园方法,对我们的家居环境进行美化。

八、展示台:“美化我们生活的劳动者”图片展

1、学生分工合作,在班里进行“美化我们生活的劳动者”图片展。

2、全班同学为本次活动中表现较好,值得你学习的同学进行点赞。

九、课堂小结

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第二篇】

劳动技术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技术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技术的实践活动,是我在这学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技术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技术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小学劳动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技术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技术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技术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这学期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动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技术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五年级上册劳动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学期劳动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五年级劳动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第三篇】

1.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形象,体会本课“爱劳动”的主题。

2.学会与他人一道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人人叫我好儿童》。

3.通过复习歌表演《粉刷匠》,学生能够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劳动的乐趣。

学会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在学习中懂得“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人文思想。

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愉快地与他人合作。

二课时。

钢琴、小房子图片、彩笔、爱劳动星。

(第二课时)。

一.兴趣导入——《劳动最光荣》。

1.随着上课音乐《铃儿响叮当》做律动。

2.欣赏《劳动最光荣》,导入主题。

师:欢迎小朋友们走进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们来听一首歌,看谁听得认真,听得仔细,能够听出歌曲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谁爱劳动,谁不爱劳动?(播放音乐《劳动最光荣》)。

师生围绕以下问题对话:

(1)歌曲中都有谁?

(2)歌曲告诉我们谁爱劳动?谁不爱劳动?

(3)它们是怎样劳动的?

(4)我们该向谁学习呢?

(5)在你们家谁最爱劳动呀?他是怎样劳动的?能学学吗?

生自由说,边说边做动作。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和他们一起,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吧!

3.播放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旋律(反复播放),学生在旋律中做拖地、洗衣、切菜等劳动动作。)。

4.师:和家人在一起劳动是多么快乐的事呀,有人还把它编成了一首歌曲呢,老师唱给你们听!(范唱。)。

(歌曲《劳动最光荣》首先从思想上启发学生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应该像热爱劳动的人学习,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场景的表演自然地进入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的音乐氛围中去,并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起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二.学习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

1.读一读(出示歌单,熟悉歌词)。

(1)教师按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2)学生跟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3)分小组边拍手边接龙读。

2.唱一唱。

(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模唱旋律。

(2)齐唱、各组接龙唱。

(3)指导演唱。

师:这首歌曲该用什么情绪演唱呢?

生:欢快、高兴……。

(4)齐唱——分组唱——个人唱。

(5)评价。

3.演一演。

师:除了演唱之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呢?

生:加上动作,拍手,跺脚,用打击乐器……。

师:那就让我们先用自己喜欢的动作随音乐边演边唱吧。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教唱歌曲的环节,巧妙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唱歌,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愉悦身心,并能用正确的情绪表现歌曲,最后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感受美、表现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编一编。

师:你们还能帮大人们做什么事呢?

生:洗碗、扫地、关灯、……。

师:把你们能帮大人们做的事编成儿歌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好吗?

要求:学生先尝试独立创编,然后组内分享,最后全班交流。

(1)学生创编,教师指导。

(2)交流汇报。

例如:妈妈……,我……,爸爸……,我……。

爷爷……,我……,奶奶……,我……。等等。

(3)师生共同演唱新创编的歌词,并评选出最佳作品。

(该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编活动,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互相交流、一起表演,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从小应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也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综合活动——做一个勤劳的“粉刷匠”。

1.师:有的劳动我们可以一个人干,有的劳动我们却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老师这里有几栋漂亮的房子,可是还没来得及粉刷呢,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当“粉刷匠”,把我们的小房子刷得漂漂亮亮的,好吗?刷的又快又好的小组,老师颁发“爱劳动”星。

2.小组合作,给事先准备好的“小房子图片”涂上颜色,感受大家在一起协作劳动的快乐。

3.播放《粉刷匠》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完成作品。

4.教师评价,发“爱劳动”星星。

(提倡学科的综合是新课标的一大理念,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进而理解音乐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协调精神,这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该活动的设计既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师:是啊,我们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不但要为爸爸、妈妈做事,还要为社会、为我们的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我们用勤快的双手,一起将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加美丽吧。

在音乐声中,将自己的作品展在教室四周。

(将学生引到为家庭社会做贡献的道路上来,实现了音乐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第四篇】

1.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光荣。

2.知道懒惰的人不爱劳动,想别人生活是可耻的。

3.知道一些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故事和谚语。

情感目标

1.赞美、尊重热爱劳动的人和事。

2.不喜欢懒惰的人。

3.愿意参加劳动,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进行劳动观点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语:同学们,大家猜一个谜语,看那一位聪明的同学能很快猜出。

1.出示谜语:一棵摇钱树,长着两个杈,每个杈上五个芽,摇一摇,开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

2.学生猜出谜语后举手回答。

3.说一说根据什么猜出谜底是“手”的?你怎样理解谜面的意思?

过渡语:“我们用双手劳动,创造了生活中的一切,现在,我们做个比赛。”

4.抢答比:说一说经过双手的劳动,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抢答中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比一比,谁知道得多。)

5.通过刚才的抢答,你想说什么?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6.对学生的感受进行点拨并小结。

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只有劳动,我们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起过起好。

过渡语: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跟同学们所猜的谜语它们有什么联系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学文明理,揭示主题

1.出示故事图片,合着音乐,给学生讲述故事。

2.听了故事,对故事中的老大、老二的行为,你想说什么?

3、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4.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不懂,把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句号。

5.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各自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问题,教师并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不了的向老师提出。

6.教师检查小组的学习情况,并相机点拨学生在学习中已明白的道理,使学生从中进一步受到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爱劳动,愿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对于学生不明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如: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再次组织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允许学生下位去自由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8.如果你是老二,请你劝劝老大。(先同座分角色练习,再抽学生上台表演。)

9.续编故事:老大听了老二的话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讲,最后由小组推选几人上台续编故事。)

10.总结明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二通过劳动创造了财富,他自己的劳动生活下去,他是光荣的,受到人们的尊敬。而老大懒惰,不爱劳动,想靠别人的劳动来活自己,人们瞧不起他,都不愿理他,他是可耻的。所以劳动是伟大的,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社会不仅不能进步,而且也不会存在。没有劳动,人们生活不仅不能改善,而且根本无法生活。因此,劳动最光荣,爱劳动的人都受到了尊敬。反之,懒惰是可耻的,不爱劳动,靠别人生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鄙视。

三、巩固深化,激励上进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老二那样爱劳动的人,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美。

1.学生读《甘祖昌将军当农民的故事》和《劳动模范王进喜的故事》。

2.请几个学生上台讲关于“劳动光荣或懒惰可耻”方面的故事。

小结: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劳动光荣,受到人们的尊敬,懒惰可耻人取笑。

3.夸一夸班上爱劳动的同学。

《1》在小组内评选。

《2》评上的同学上台接受颁发的小红花。

《3》让爱劳动的同学说说自己劳动后的感受,(由下面的同学充当小记者,轮流上台采访爱劳动的同学。)

《4》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受到表扬的同学对班上同学说一句话:希望班上同学今后如何对待劳动。

小结:劳动是光荣的希望同学们能象他们这样,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同时用我们的劳动来装扮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校园和教室,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四、运用观点,辨析导行

1.说一说

读下面的话,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1》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2》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3》辛勤劳动样样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2.辨一辨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清洁工人用他们的劳动保持了环境卫生,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2》在家里有大人做事,我们小学生只要在学校爱劳动就行了。

《3》小明喜做事,可他总是玩够了才想起要爱劳动。

《4》我家里有很多钱,我不用参加劳动。

3.帮一帮

自由选择,让爱劳动的同学主动去帮一帮贪玩或懒惰的同学出一个好主意,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让他们成为爱劳动的好孩子。

4.试一试

自已试说关于“劳动光荣或懒惰可耻”的谚语和格言,以此鼓励自已或劝说别人。

五、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1.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

2.对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今后以劳动模范、劳动人民、爱劳动的同学为榜样,做一个爱劳动生活能力强的好学生。)

师生齐唱《劳动最光荣》升华感情。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第五篇】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直研究的一个问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坚信,只要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文档为doc格式。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第六篇】

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在德、知、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3―6年级安排了劳动课程,每周各年级一节,由各综合实践老师或劳动课老师来上这节课,并根据大纲对各年级的不同要求,按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

一、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

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二、认真备课,加强现场教学。

劳动课也要认真备课,选好教学内容、劳动场地,通知学生带好劳动工具,加强现场教学,并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操作示范。例如《钉钮扣》一课,教师备好课后,事先通知学生带好缝衣针一枚,两眼扣两粒,四眼扣两粒,碎布一块,小剪刀一把,线团一个。在劳动课上,老师用投影机出示两眼扣和四眼扣的图片和一件上衣的图示,让学生懂得钉扣子钉在什么位置合适,又动手做示范怎样握针,怎样穿针引线,并教学生:“注意线不能太长,否则容易绕结。”并告诉学生左手怎样按紧扣子,左右手怎样配合,防止被针刺手指或不小心钉在自己穿的衣服上。老师讲完钉扣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钉扣子的比赛,最后引导学生针线和小刀要放好,不要乱丢乱放,以免扎伤自己或别人,并让学生谈谈学会钉扣子的好处,()进行思想教育。

三、加强与社会、学生家庭的联系。

利用劳动课时或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社队、车站和军烈属、五保户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学到劳动本领。我校有综合实践基地,在劳动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基地观察、探究、劳动和体验,真正做到教学做和一。

四、积极开展科技文体活动。

我校根据新课程计划,把“兴趣小组”活动列入课程。做到课堂打基础,课外多实践。我校设有10多个活动小组。每逢这节课,各辅导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编织、折叠、绘画等手工,并动手做发豆芽、种花、种菜、植树等试验,开展穿袜子、系鞋带、扣扣子、戴红领的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使儿童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通过劳动课,学生掌握了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技能和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劳动技术课,是小学设置的一门对学生实施劳动技能教育、训练的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劳动兴趣。如我在教学《包饺子》一课时,书本上把需要的'配料和制作过程介绍得很清楚,学生自己就能看懂,学会。如何教学呢?我课前先作调查,有哪些同学在家自己独立做过或和家长一起做过,课上请他们起来介绍包饺子过程,并与大家交流在包饺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不到这些独生子女们在包饺子方面还挺有体会。有同学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配料;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第一次擀皮时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还有的学生介绍煮饺子不易煮烂的一些小窍门……这样的劳动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第七篇】

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道理。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参见第18~22页。

1.教材中以冬小麦、玉米、黄瓜为例,展示了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到收获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农时安排和分配上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对本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或蔬菜)从种植到收获的农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使教学与本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一致。

2.准备日历(应同时标注有公历、农历和节气)、中国政区图及用于标注的相关农作物的图例。

3.教师应注意搜集与本课题内容有关的资料。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3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2.解决问题讨论。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讨论: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还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回家以后对父母和长辈的调查,谈一谈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季节和时间,由此得出“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结论。

阅读课文中虎子的话,结合观察教科书中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知道在农村,一年之中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体会,谈一谈四季里温度和天气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通过讨论知道:“春季天气开始回暖,我们逐渐换上了夹衣,万物复苏,这是农村播种的繁忙季节;夏季烈日炎炎,我们身着夏装适应着暑热,高温和丰沛的雨水促使农作物旺盛地生长,农民却要冒着高温从事中耕、除草,进行田间管理;金色的秋天我们觉得舒爽,这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收获着丰硕的劳动成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严寒的冬天,我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装,大地在冬眠,人们在期待和准备着来年农业生产的开始,很多农民利用冬闲的这段时间进城打工,以多获得一些收入。”“一年之中,农业生产为什么分为这四个阶段?”并最终归纳出,这是因为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光照、温度适合农作物从种植到生长、到成熟的不同阶段,才有了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

3.教师讲解。“我们的祖先按照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出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你听说过这二十四节气吗?”组织学生阅读本课题的第二段课文和表格,明白表格中的冬小麦、玉米、黄瓜的种植、生长和收获的节气是固定的,知道“每年的寒露之前要把冬小麦播种完毕。入冬的时候,小麦已经离地有一寸高了。经过漫长的越冬期,小麦到来年春季返青,然后拔节生长,孕穗、扬花、灌浆,初夏时节成熟,小满到芒种之间的时间里,各地就会陆续开镰收割冬小麦了。玉米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种,到秋季成熟收获;也有晚玉米(俗称麦茬玉米)是在收割后的麦田里种植的,经过三个月的生长,秋季成熟收获。黄瓜在每年的春分至谷雨时节之间种植,立夏起逐渐开始采摘上市。”

二十四节气和我们平常使用的公历是有固定联系的。例如,春分是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夏至是每年的6月22日,秋分是每年的9月23日,冬至是每年的12月22日,每年的变化不大。公历是根据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制定出来的,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公历的这种固定联系,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

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什么时候要换单衣、夹衣和棉衣,什么时候要铺凉席,什么时候妈妈要腌菜,什么时候放暑假和寒假等等,都是和节气有关的。而每年的“大寒”这一节气之后,就到了我们盼望的春节了。

4.教师小结。朗读并学习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1.结合日历,熟悉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了解一种农作物的来历。

〖评价建议评价〗

学生对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观察学生是否具有对祖先伟大科学发现的自豪感。

1.导入。“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2.全班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页的课文,讨论:“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通过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农作物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在讨论过程中,不一定只有教师讲,可以由学生汇报作业成果,教师做适当补充。

通过探究知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易结穗。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

(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

(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

(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

(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其中光照、温度、水、土壤等条件是最重要的。由于土壤、气候条件的不同,农作物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我们这个地区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哪些是本地出产的?哪些是从外地运来的?”教师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把握。有些问题暂时未解决的,可以留作课外作业。

3.探究活动。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讨论明确:现在人类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

4.阅读与总结。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教师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2.教师要对本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本地的主要食物构成十分了解。

〖家庭作业〗

了解商店和市场出售的食物、蔬菜和水果中,哪些是本地出产的;为什么本地区适合种植这些农作物。

观察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关注态度,对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进行简单评价。

课文用虎子的话说明农业生产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以冬小麦、玉米、黄瓜为例展示与节气的关系,意在说明二十四节气对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公历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育秧。插秧。二十四节气。锄草、追肥。丰收在望。这四幅图画及20页的3幅图画以一年为周期,以水稻为例,展现了农业劳动的季节性。三幅图画与前面四幅图画在时间、季节上相衔接。继续展示农业劳动的季节性。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进城打工。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以及它对于农业生产的巨大意义。脱粒打场。售粮。说明农作物生长与土壤、气候等等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下面的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用图像标出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可用于课堂教学,供学生联系实际认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强化本单元根本观点:土地养育着我们。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活动。这里展示的几种农作物都是在我国普遍种植的,相应的文字分别简述了它的来源和历史。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农作物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反映着历史的变迁。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第八篇】

1.知识:进一步观察和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特点。

2.方法与能力:通过编哑谜、演哑剧,加深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

重点:进一步观察和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特点。

难点:自编谜语,自演哑剧。

一、谈话导入。

二、演哑剧,加深体验。

1.老师一声不吭,扮演农民给庄稼除草、捉虫、浇水、施肥。(学生说,并说出怎么看出来的,体会农民的劳动特点。)。

2.猜猜我是谁:一学生演,其他学生猜。(随机结合动作,谈谈说说做做,进一步体会各种劳动的特点。)。

三、编谜语,加深认识。

1.小朋友,你喜欢猜谜语吗?猜书上的谜语:你发现了什么?

2.编谜语活动:发下小卡片,每个合作小组讨论并写出2~3个谜语。

3.活动交流。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

劳动者在自己的行业中用智慧和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可敬可爱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你们的几句话语、几个动作表达了大家对劳动者深深的理解和尊重。相信那些劳动者听到、看到小朋友这么热爱他们,一定会很高兴,很欣慰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82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