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实用技术 教学设计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412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实用技术 教学设计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通用技术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 通讯技术 创新 应用

一、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通讯技术已经经历多年发展,我国通讯产业从小到大,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网络以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以及制造大国,与此同时,通讯技术创新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在通讯大多数领域中,我国已经基本具备生产世界先进产品的能力,同时很多企业也拥有加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层面上也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1)固定通讯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国产交换设备已经达到较强水平,而且在国内市场中也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高端路由器,可以使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得以缩小,同时形成相应规模。(2)移动通讯领域。GSM 和 CDMA全线产品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和研究。在3G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中,TD-SCDM A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也实现了较大突破性成就,促使核心网、基站、终端以及各种芯片的配套产品体系也得以初步形成,从而形成一条完成的产业链,形成了在自主核心技术基础上的产业群体,拥有具备重要商业价值的核心专利数百项。在世界中,WCDMA 系统设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在发达国家市场中推广,自主研发的数字集群系统使国际空白得以填补。(3)光通讯领域。在我国,多项国际标准建立并开始实施,商用光通信系统基本上同步于国外先进水平,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40 Gbit/sSDH系统开发和研制出来。(4)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在世界范围内,软交换设备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也实现了广泛应用。IPv6路由器也开始投入生产和研发,同时在CNGI示范工程中也得到了推广应用。

二、通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要措施

(1)建立健全有利于通讯技术人员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通讯技术,促使通讯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挥推动作用。而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人才一直都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如果人是蓄电池,那么就需要不断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需要的时候进行放电,可以实现二次开发。通讯技术的创新过程其实也是二次开发的过程。因此,要对通讯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竞争机制,使研发人员可以得到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大胆运用有潜质的年轻员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研发位置,使通讯研发人员可以进行有序竞争,进而创新出更多通讯产品,从而使有才能、具备创新意识以及有较多创新成果的优秀研发人员脱颖而出,使通讯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保障。(2)强力推进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在通讯技术创新过程中,强力推进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开展通讯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创新不可或缺,同时也在通讯技术核心竞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创新必定会在人类社会和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上,也会比其他技术更胜一筹。因此,要在通讯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创新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使通讯关键技术以及基础技术的创新可以在开发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进而使通讯技术实现全面创新。只有坚持技术创新,才能够不断开发和研究出新技术,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通讯国际市场中占据不败之地。(3)始终坚持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通讯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坚持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讯技术在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兼容的问题,每一个电子产品都具备自己的连接方式和端口,使各类通讯产品之间的通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在通讯技术创新过程中,实现通讯产品产业化,采取积极向外发展政策,加大通讯产品的创新力度,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而使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可以实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与通讯核心技术相结合,开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通讯产业中将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制定出来,积极开展通讯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业务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马劲辕。 通信产业价值链分析与业务发展及监管探讨[J]. 电脑与电信,2009(2)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第二篇】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

汉中市2327学校

课 题 系统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 材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必修2 教 师 大 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理解系统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能对简单系统的进行应用案例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用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系统的含义,系统的构成三、教学难点:系统的基本特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辩论。

回忆所学过系统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教师总结→案例分析→复习巩固

五、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集中了“系统、子系统、优化、系统分析、系统思维”等许多核心概念和“结构决定功能、系统优化”等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本单元分三节来组织教材内容,它们分别是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本节系统的结构包括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类型和系统的基本特性三个部分;同学们学完本节后,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建立系统意识,学会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处理问题。第一节系统的结构包括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类型和系统的基本特性三个部分。本节的重要概念是:系统、子系统、整体性。系统的结构是与系统的功能相对应的,用系统的结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系统的结构可以从空间上架构系统的定义、类型和基本特性,涵盖本节的内容;二是系统本身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前者决定了后者,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功能的变化。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接触过系统,知道系统这个名词(如人体系统),但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是系统。因此,本节是系统教学的入门知识,学习系统的概念、含义及其特性,了解学习系统知识的价值。而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的是运用理论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因此,如何用系统的基本特性解决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并加以说明。有条件时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有人认为,“系统”对于中学生太深奥、枯燥,其实这是误解,本单元尽可能地回避生涩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俗地引出系统概念,通过对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谚语的理解,以及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循序渐进地探讨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的分析、优化和设计,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本节从同学们最熟悉的自行车着手,通过认识自行车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联系和它们的功能,学习一些关于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有关系统的基本概念。同时通过多个案例与小试验,帮助同学们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性。

六、教学准备:相关的挂图、自行车等实物或模型、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系统”一词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课前可请同学们从各大搜索引擎对“系统”一词进行搜索统计,查阅概念、定义。

我们发现,系统似乎看不清,摸不透,有些神秘。那么,什么是系统?它有什么特性?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回忆,要渗透“利用情景学习”的教学设计思想。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在理解系统的含义前,先给学生们讲个故事:我国古代《申鉴时事》中记载的有关用网眼捕鸟的故事。课堂讨论:(1)上述故事说明了什么?分别造成了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和举例来说明故事体现出来的什么思想。)

(2)展示汽车图片,让学生大致了解汽车四大组成部分,教师得出答案,汽车四大组成部分:

①发动机系统

②底盘系统

③车身系统

④电气系统

教师分析汽车组成部分相关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正常行驶。提问:

a.有人说汽车行驶时是车轮在路上滚动,才能行驶,所以人就可以坐在车轮走。

b.有人说汽车行驶时是发动机动力驱驶汽车行驶,所以人可以坐发动机走。

通过对汽车结构的简单分析,得出:汽车行驶不是单一组成部分能完成,各组成部分间要相互作用和依赖,才能使汽车能正常行驶,这就是我们技术中所要学的: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去处理问题。

(二)新课

第一节 系统的结构

1.系统

教师:系统是什么?如何更深入理解系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下面以对“自行车”的结构分析,来更深理解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展示自行车实物。

教师:自行车是同学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提问学生,自行车由哪些构件组成。

学生:(略)

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由教师照实物再详细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重点分析各组成构件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然后得出“课件”中系统的定义。由此提出相互概念:

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子系统:子系统是相对于大系统而言的,它是大系统中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功能的组成部分。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最主要的元素。

教师介绍了相关概〈WWW.〉念后,让学生回过头来进一步对自行车进行分析,并能区分出自行车整车系统中的各子系统(最好让学生按照实物进行子系统分析)。

学生分析:(略)

教师根据部分同学的分析进行总结,强调对系统正确分析的重要性,要改进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正确分析系统的结构及其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

形成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

(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这些要素(部分)可以是组件、零件、个体,也可能是子系统。

(2)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一定的结构。(3)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组成要素所不具备的。

课堂练习:

自行车的子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承重系统;方向控制系统等等。

(对系统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关键在于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能举出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提升,由感性的认识向理性分析转化。)

展示“电动自行车”,使学生加深对子系统的理解。2.系统的分类

系统可按不同的标准和需要来分类:

(1)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如:人体系统是自然系统;城市系统是人造系统

(2)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

如:自行车的传动系统是实体系统;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抽象系统

(3)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如:静态和动态是相对的。

(4)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如:氨气的合成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是开发的系统。

(5)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拓展)

(6)黑色系统和白色系统(拓展)

(教师举例,让学生举相似的案例来补充。)

3.系统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功能之和 分组辩论:在一个系统中,各要素好,则整体性能是否好?(2)相关性:

相关性: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关的并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案例分析:厨具的安装

学生分组阐述“厨房装修”案例所体现的系统相关性。(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实现一定的功能

案例:分析企业管理系统 P71(4)动态性:系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例:生病、看病

P72(5)环境适应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视频案例:观看“挑战者航天飞机发射爆炸”

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复习巩固:

用系统的基本特性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木桶理论” 八.教学反思

在内容设计上选用了大量案例,依照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进程来组织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把系统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整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以基本特性作为教学主线,并进一步展开。以案例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资源不等于教学设备,它包含学生身边所有的事物,因此,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通用技术【第三篇】

跟有线通信技术相比,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无线通信技术具有较好的移动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在通信区域内都可以访问信息。(2)无线通信技术的安装更加快速便捷和灵活,避免了穿墙及挖沟布线的繁杂工作,还可以遍布各个区域。(3)无线通信技术的投资较低,尽管初始投资较高,但是避免了布线和线路维护费用。(4)无线通信技术具有较高的升级扩展能力,通过组成多种拓扑结构,使得扩展节点非常容易。(5)从性能上来看,无线通信技术所传输的信息量和以太网持平,但是其传输的速率可以达到54Mbit/s,还可以采取不同的传输速率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使得其完全能够满足国际大电网提出的关于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的要求。(6)从误码率方面来看,以太网技术在所有通信方式中的误码率最低,现场总线的误码率最高。而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了大量的现场总线技术,表明其通信技术是可靠的;而无线通信技术的误码率和现场总线相当,所以无线通信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只要存在相对完善的检查误码重发机制。(7)从价格方面来看,在现实生活和工程实践中,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大,设备的生产数量逐渐增加,制造成本将会逐渐下降,价格也肯定会越来越低。

2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时要重点考虑如何在强电磁场的环境中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进行数据通信,即保证通信的可靠和安全是首要问题。

确保可靠性的措施(1)提高处理差错的能力,降低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进而提高可靠性。具体可以采取剔除原始误码、处理丢失的数据包以及前向纠错技术等。(2)改善无线网络结构,以增强传输可靠性。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①使用纠错技术,发现错误立刻重发,以提高软件的可靠性;①不放过每一个硬件实现环节,以提高硬件的可靠性;③选择网络连接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以确保网络结构稳定可靠;④对于一些关键设备,可以采取冗余设计等。

确保安全性的措施安全性主要从保密性和访问控制两个角度进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1)采取调频和扩频技术,使得盗听者无法接受有用数据;(2)采取严密的认证方式,避免非法用户进入;(3)附加设置第三方加密技术,即使盗听了也无法理解数据等。

3结语

通用技术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技术素养;设计;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通用技术是2004年国家在普通高中增设的一门技术课程。众所周知,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是希望增强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课程标准里面规定高一高二都开设通用技术课,每周保证至少一个课时。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通用技术课时或多或少地被压缩,教材里面的很多内容无法在有限的课时里突显出来,相反还必须进行适当的删减。面对这种情况,通用技术教师在开展通用技术教学上将面临极大地变革和挑战。现在很多学校只有高一开设通用技术课,有些学校是一周一节课,有些是两周才一节课。面对如此紧张的课时,只能对通用技术的常规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一)加强对通用技术的认知

尽管通用技术已经开设了近十年,但绝大部分高一学生还是第一次听说通用技术这门课程。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通用技术。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在普通高中开始通用技术?通用技术有哪些重要性?通用技术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学习通用技术?对以上知识的学习不难发现通用技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而且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明白什么是通用技术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对其进行升华,即要对技术进行认知。对技术的认知简单点说就是培养技术素养,而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那么如何来理解技术素养呢?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技术素养个体在技术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涵养。然而现阶段的中学普遍缺乏这种能力和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涵养。因此首先让学生明确技术知识包括技术本身内在的知识和关于技术的知识两方面。其中技术本身内在的知识包括工具使用、材料加工、产品设计、制作工艺、制作过程、产品检测等;关于技术的知识包括技术的概念、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知识。技术知识是技术素养的基础,课程中技术知识是学生通过学习比较而获得的,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的知识。加强对技术的认知简单总结就是:了解技术的概念和日常术语;能够从技术和设计的角度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了解技术的发展以及最新的技术成果。

(二)重点突出设计

技术和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加强对通用技术的认知可以看成是将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兴趣吸引过来,那么对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才是通用技术的重点。因为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是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模块的始终。比如《技术与设计1》,从第二章开始都是围绕设计来展开的,《技术与设计2》的四章分别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和控制与设计,每一章都离不开设计。围绕这一主线,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设计的过程,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优化及改进等进行重点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教材中有关设计的知识外,还可以给学生尽可能多地观看设计性的图片和与设计相关的视频。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进行设计,还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

(三)设计图样的绘制

设计图样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交流媒介的它在设计思想逐步展开和确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规范与应用范围。学生有了详细的设计图后,他们的制作思路才会清晰,目的才会非常的明确,制作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对于一般的中学生来说主要经历草图的绘制和详细的设计图。而绝大部分学生的绘图主要是进行草图的绘制。草图也叫方案草图或设计速写,它能迅速捕捉和记录设计者转瞬即逝的创造灵感,表达设计创意,确定设计的主体构思。详细的设计图就是在草图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化、补充和完善而得到的。它主要包括立体图形(正等轴测图)、平面图形(三视图)和加工制作切割图等。而这些图形的准确绘制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必须要进过学习后才能准确的掌握绘制方法。

二、提高中学生动手能力

(一)明确制作项目

由于课时的压缩,通用技术教学内容就没法按照通用技术教学大纲上的要求去进行。通过第一学期对通用技术以及对设计相关知识的整体了解和有针对性的重点学习后,第二学期将通用技术后面的章节全部集中到一块来进行学习。即两人或者三人一组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是对设计相关知识消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性,尤其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下学期通用技术课的第一个需要落实的内容就是“每个学生要明确自己做什么类型的作品”。有人曾建议让所有的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做相同的作品,这样老师可以很好的规划通用技术课的内容,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制作。让学生去进行制作比赛,最后看哪些小组做的比较好,哪些小组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这些信息从而判断学生的动手能力。后来经过仔细的思考后,个人觉得这种方式会束缚部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评价也并不是很科学。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也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完全相同的。动手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通用技术本身也是多方面的,各个选修模块无法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学。那么,学生在明确制作项目时,尽可能地让他们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要做的作品。根据我的教学经历发现,有的学生想做各国标志性建筑的模型,有的想做家居室内设计,有的学生还有自己的一些创意(将一个鞋盒设计成一个防风的垃圾铲,有的想做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比如小型验钞器),有的想做一些布艺类的作品等等。总而言之,学生做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作品。

(二)完善制作计划

学生完成分组并明确自己的制作项目后紧接着就是要做出详细的计划,这其中包括他们需要用到什么材料,需要多少材料;需要用到哪几种工具,需要用到哪些连接方式,小组内的分工情况如何,大概需要用多少时间,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自己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充分了,才能在以后的制作过程中不浪费课堂上的制作时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画出设计图,并作出相关的说明,让老师知道每个小组的大致思路。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填写一个计划表格来完成制作计划。

完成计划表不仅仅能使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制作效率,同时也是老师提前了解学生制作情况的有效途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的计划表弄清楚每个小组选做的作品内容,也可以通过这个表格判断哪些小组在哪些方面是准备比较充分的,哪些方面是准备不足的,老师可以“对症下药”,对学生的计划作出补充,或者是在制作过程中给予每个小组充分的有目的地帮助。比如他们有用到木板和锯子时,有很多问题是他们不曾经历的。比如在选择木板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太厚的木板,否则会消耗大量切割木板的时间。木板太薄,那么将面临一些连接方面的问题(不能直接用钉子或螺丝去连接)。还有一些锯子的使用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要向学生补充说明的,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

(三)加工制作

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而且每个组所遇到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这些问题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切割方面的问题,包括什么样的材料应该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切割,每种工具该如何正确使用,切割每种材料时应该注意哪些技巧等;一个是连接方面的问题,包括什么结构应该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什么样的材料可以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不同材料之间应该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每种连接方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或者是掌握哪些技巧等。在制作的时候就需要老师逐一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亲自向每个小组示范每种工具的正确使用以及其它与制作相关的技巧。这需要教师在加工制作这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有几个通用技术教师的话,几个教师可以同时对学生的制作进行指导。

(四)总结评价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制作后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小作品。那么教师在最后两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所做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最后两节课时首先让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这学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总结。包括以下内容:介绍小组成员,作品类型,所用的材料,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相关问题等内容。每个小组所做的作品不一样,用到的材料不一样,用到的连接方式也有差异,所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通过这样的总结,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最后的交流,共同学习。

每个小组代表都进行总结后,教师再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考核。教师首先要制定出作品评价表。包括学生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做的是否细致和全面,比如计划表的填写,重点考察设计图是否详细;其次是看学生的工具选择是否恰当,材料切割是否整齐,考察学生对工具的使用情况;第三是要考察学生在做连接的时候,连接方式是否选取恰当,是否连接到位;第四要看作品的完整情况以及整外观设计;最后将校科技节的参与情况、获奖情况以及其他科技实践活动也纳入通用技术课的最终评价。最后这一项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学校每年都有科技节,而且科技节都是学生制作各种各样作品进行比赛。具体评价表如下,评价表中黑体字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填写。

姓名 班级 总成绩

合作成员

上学期理论课成绩 平均成绩

下学期制作课成绩

作品名称

设计图 10分 有(5分)或无 是否详细(5分)

外观设计 20分

材料切割

(包括工具选择是否恰当,材料切割是否整齐) 20分

(列举三种主要材料) 材料 工具 是否整齐 得分

连接方式

(包括胶水、钉子、螺丝和合页的使用) 20分

(列举两个主要连接方式) 连接方式 连接效果 得分

作品完整情况 20分 是否完整(15分) 优秀作品(5分)

科技节参与情况(选填参与比赛项目或工作人员) 10分(比赛获前8名另加5分) 参与比赛项目(10分) 获奖情况(加5分)

职务(工作人员,10分)

其它科技实践活动的参与和 5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53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