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14522

【导言】此例“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第1课时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不足之处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

第2课时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__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会格外注意这一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1篇散文或1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1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参考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二十四节气释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有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早晨我们打开窗,会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夜晚我们打开窗,又会看到灯火阑珊的都市,今天我们要打开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到的却是一段美丽的谎言,一起感受人间的善恶美丑。

二、 赏析“窗”的美点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这篇小小说发表在了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上,不久入选了中学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小说的亮点,通过这篇小说让同学们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请看大屏幕上我为大家提示的亮点(题目、写法、结尾)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一一赏析亮点。

1、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以后同学们在给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也应该像《窗》一样,精炼、含蓄。

2、写法

(1)对比。

人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 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残忍、卑劣丑恶(恶、丑)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亚也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风景优美

不靠窗的人:秃墙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写景色非常优美,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在我的朗读声中去感受这些美好吧!

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能够突出靠窗病人为病友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说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美丽谎言。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造成了一种落差。

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无比赞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无情地嘲讽和鞭挞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们在《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中已学过对比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2)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

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3、结尾

本文的结尾巧妙在何处?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这个结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1)如果给《窗》的结尾再加两个字,你们猜我会加哪两个字?“活该!”。这是高中时代学习的鲁迅先生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一个词成一段,多么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学借用到《窗》的结尾,由此可见,同学们要多读书,多看书,这样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将自己所学都用上了。

(2)如果结尾改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这样的结局仿佛就告诉人们做一个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的人是有善报的,是有好结果的。这就违背了世人的正确的道德观。

三、畅所欲言说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们的微博上每个人发表一条学完《窗》后的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我的微博: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远窗人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我们该怎么抑恶扬善?

四、教师赠言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五、回顾目标

1、题目含蓄简洁。

2、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4、结尾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学会写作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原来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大家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要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nian3)繁衍(yan3)迁徙(xi3)觅食(mi)惭愧(kui4)譬如(pi4)栖息(qi1)小憩(qi4)遨游(ao2)花团锦簇(cu4)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3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再塑生命》教学杂谈

大篇幅的文章更需要通过读来解决,只不过方式上灵活一点。教授新课《再塑生命》一文时,文章比较长,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先熟悉内容,而学生往往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于是我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展开小组轮读比赛,并且有相应的比赛规则。这样,长文章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头痛的事,个个精神十足,认真准备,比赛时,由同学们推举出三位评委,加上我一共四人,由数学课代表计算分数,令人惊喜的是傅笑岑组竟然还加入了动作表演,在读到海伦与沙利文老师谈论什么是爱时,王丹丹同学竟然被感动得满眼泪花,最终长长的课文就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结束了。无须过多的讲解,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海伦那种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学生,为她再塑生命的沙利文老师更是令人难忘。

〖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学习领会浅析〗

《再塑生命》就课题而言,寓意深刻,内含丰富,充满了博大而深厚的爱。最关键的一个字“塑”(塑造),作者由一个因病而落为盲聋哑人成为美国著名作家(作者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之所以有此辉煌,是与她的恩师莎莉文分不开的。从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作家背后的伟大的教师形象。“教育的灵魂是爱”在莎莉文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作者海伦凯勒惊人得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值得学习和称道。(课文的插图和课前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作者和读者一同走入莎莉文的内心世界)。“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等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发生意外。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这是海伦凯斯第一次见到莎莉文之前的一段话。(两幅教学插图)是心里独白,表现对光明的渴望。这种光明是来自于莎莉文那光芒四射的“太阳”。

〖农村学生写作方法指导的尝试·抓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学完1篇作品,学生情绪高昂意犹未尽时,我会抓住这一契机,师生共做小作文,然后再互相交流共同赏读。这样既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再塑生命》后,我和学生都写了读后感,学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认为海伦不简单的深受鼓励和启发的,有认为老师莎莉文很厉害的,说如果自己能有幸遇此良师,一定会成功等等。我也和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样长期训练,不但慢慢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让他们明白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心中想说的用笔表达出来而已。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正真达到了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需要开放·语文教学须走出小课堂,走向大语文〗

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中写到“莎莉文老师是在我的手接触到那清凉的水的流动的时候,在我的另一只手上写下了‘water’单词的,就在刹那间,我领悟了‘water’指的就是那种奇妙、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是这个单词唤醒了我的心灵,并使我的心得到自由。“就这样莎莉文老师用这种走进生活的情境教学法把海伦·凯勒──一个失明、失聪、失音的女孩培养成一个世界著名的作家。我想,我们与其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写那些干瘪文字符号,到不如让他们走出井底,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他们感悟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是和宇宙万物相对应的,是与世间万物的和谐美妙共存的,从而起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作用。

〖利用语文课外阅读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为此,每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我都向学生推荐和这位作家相关的有关书籍,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后,让学生去读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巧妙化解课堂遭遇的尴尬〗

八年级语文下册还有1篇课文是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文中的莎莉文老师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她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讲究方法,开启了海伦·凯勒的智慧、思维和情感,使爱的阳光照耀到作者的生命中。当我问学生,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师时,学生的回答却是异常地响亮:“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感到羞愧和尴尬。可是,这样的问题又不能在一片否定声中结束,怎么办?──只能找闪光点了。我说,莎莉文老师是我们全体老师学习的楷模,与她相比,我们的确差得很多、很远,但是我们也是在尽心尽力地帮助同学们走向成功,虽然有时候方法不是很好,但为你们着想的一颗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请大家相信这一点。听了我一番诚恳的言辞,同学们都露出了赞同的神情,我就抓住时机,让同学们给老师找闪光点,结果学生们踊跃发言,争相说出了自己对某个老师最佩服的地方。这样既化解了尴尬,又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情感,还是不错的。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地教育〗

在教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时,我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海伦是一个聋哑人,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因为她有超乎寻常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她的事迹鼓舞着每一个学生。

〖巧用导语,激发兴趣·标题诠释法〗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以标题诠释为导入点,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再塑生命》的导入:“教育一名六岁的盲聋儿童会有什么样的成效?大多数人可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安妮·莎莉文老师却用自己的爱心和以此为基础的高超的教育艺术,诠释了一个教育历史上的奇迹──用“竹篮”不但打到了水,而且打到的是不断生成的“自来水”──海伦·凯勒这个六岁的盲聋儿童自从接受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之后,便重塑了生命并将之演绎得精彩辉煌。”

〖师者,人之大宝也·教师是多彩人生的助绘师〗

“授业”是教师的又一项义务和职责,给予学生知识、思想的同时,我们更要焕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去开辟自己的人生路,以求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使其人生更加光彩照人。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中告诉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海伦凯勒本是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但因为安妮·莎莉文老师凭着她那份博大的“爱”和因材施教唤醒了她的灵魂,引领她走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从而创造了奇迹,转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走出与一般盲哑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最终彩绘出绚丽多彩的美好人生,成为一个较具国际影响的文豪。

〖语文作业需要个性元素·预习作业之“课文感悟”〗

读《再塑生命》:您知道吗?在我六岁零九个月之前,我所看得见的,都是地狱的模样。那些进入到我梦乡里的,都是丑恶可憎的魔鬼。直到您的出现。我不知道您的眼睛是大是小,但我坚信那里有最柔美最和善的目光;我不知道你的嘴唇是美是丑,但我坚信它能展现出纯真最温暖的微笑。而这一切,都归结于您那颗充满爱的心。我的生命原本就是杂乱无章的音符,是您,这世上最美的人,用这些本注定淘汰的音符重新谱写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我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株即将枯萎的小草,是您,这世上最美的人,用爱的雨水浇灌出了一个顽强的奇迹。您教我填补生命原本的不完美,您教我寻找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幸福!我不会用世上所有绝美的文字去形容您的美,可我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默念:老师,您就是世上最美的人!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点拨性,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时给予学生思维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德强中学赵汉老师在上《再塑生命》一课时,语言就极具启发性,无论是问题设计,教学过渡,还是评判学生发言,都在不断进行启发铺垫,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爱”这个抽象词语含义,使同学们在分析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挥动破冰之剑·直面人生,痛快漓淋〗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有篇文章叫《再塑生命》。学完此文,我问同学们:“莎莉文老师以其出色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大家能敞开心扉,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绝大部分同学都说这样的老师真好。突然,一个不谐调的音符蹦了出来:“海伦太幸运了,我们多不幸啊,我们的老师一点也不好!”全班同学都惊呆了。我的心也咯噔一下:咦,这家伙怎么突然冒出这句话,说话不经过脑子吗,老师不是常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吗,说话也得三思啊。但这只是我一瞬间的想法,我没有说出来,也不能说出来,我要想个江湖救急之策。

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人遇正事易糊涂。但万事皆有例外,我眼珠一转,有了。于是我当场给同学们剖析了这些所谓的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好像没有莎莉文老师那么有耐心,有公心,有爱心?那是因为大家都是正常人,正常人有正常人的爱的方式,对一个一切正常的人有必要事事呵护吗?没必要!那样只会惯坏孩子,那是宠爱,是溺爱,是不正常的爱!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应该懂得很多道理了,很多事情是老师轻轻一点拨就过了,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当然喽,学生不小心或是故意犯了错误,老师会及时批评教育,说不定有时口气还会严厉些呢,那没办法,素质教育不是赞美加表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而莎莉文老师呢,她作为海伦这位特殊学生的老师,只能用特殊的方法去教育。她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像春天的种子常常植于海伦的心田,以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的生命。她不愧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也是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好榜样。

还别说,我这番话竟然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直面人生,痛快漓淋,巧妙的打破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局面。

《再塑生命》词义辨析

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都是成语,都含有“小心谨慎”的意思。

“小心翼翼”多形容“十分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的样子,如“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而“谨小慎微”虽有“十分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的意思,但多指对细小的事情过分小心,以致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常作贬义用,如“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这是很大的危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111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