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育教学故事范例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62708

【导言】此例“教育教学故事范例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教学故事1

[关键词]古代蒙学;知识与道德;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事情之一。同时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些教育思想和文化是人民长期教育探索精华的结晶。继承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蒙学教育作为自古以来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在民族发展历程中对启蒙教育的艰辛探索,继往才能够开来,只有继承古代优秀的蒙学教育思想,才能够搞好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整理了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精华,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阐述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期望能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对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建议,进而达到促进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初衷。

一、古代蒙学教育思想

笔者通过对古人启蒙教育思想的有关论著进行整理,得出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知识与道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其非常重视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启蒙阶段就将做人应该了解的知识及道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纵观古代的蒙学教材便会发现其中无不贯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将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蕴藏在教育教学中。如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这句话的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通过12个字,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同时将做人应该具有的天性及教育对人后天造成的影响这一道理都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被称为百科全书的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里面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知识,还有许多蕴藏着深刻做人做事道理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内容,可谓是古人启蒙教育做人与做事最完美的结合。以“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2]为例,蜀犬吠日和吴牛喘月等作为成语和典故,囊括了丰富知识的同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巧妙地将知识教育与道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弟子规》也是我过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教材,如“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3],古人在开头几句就将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道理及知识完美的展现出来了。古代很多蒙学教材的共同思想理念就是让学生从刚接触正式教育起就将知识与道理完美融合起来。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知识与道理相融合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行动指南。

(二)侧重做人的教育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教育为核心,兼收佛、道等各家学派思想文化。各家思想文化的共同点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实就是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是我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教育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一切教育的目的。如古代儒家《大学》中的8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修身,而修身其实就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做人教育。8条目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总的来讲其欲阐述的意义都是以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提倡修身之道。蒙学教育也是始终以教人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如《三字经》中有“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进行学习,就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自我。小的时候不进行学习,等到长大后什么也干不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学”不仅仅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泛指后天所接受的各种习染本领。通过教育达到做人的目的,其实就是做人教育。蒙学教材《幼学琼林》,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阐述了做人教育,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5],这些成语典故其实就是通过古人做人的方式方法来教人如何做人,都是在进行做人教育。《弟子规》通篇都在阐述如何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6]等,这些知识看似浅显易懂,其实都在宣传如何进行做人。蒙学关于做人教育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方面,而是蕴含于古代一切蒙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注重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拥有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于其非常注重对本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地继承,这一点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方面最为突出。蒙学的教育内容便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十分注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蒙学教育内容多是对前人积累的智慧进行总结归纳,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述,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人类的精华能够方便快捷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可见,蒙学在民族文明传承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载体。如家喻户晓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在这本书中随处就可以发掘到有关人类文明传承的内容,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7],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将孟母善于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变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身教育子女的母亲形象展示出来,蒙学教材以这种方式将人类文明继承了下来,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作用。又如《幼学琼林》里的“《大学》首重夫明新,小于莫先于应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8],寥寥数语便将古代教育典藉《大学》及其阐明的事理展现了出来。再如《弟子规》中提到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9],通过简短的12个字告诉人类应该怎样传承人类文明。不难看出,蒙学做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注重的人类文明传承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

古代蒙学的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字的教育,其将教会学生掌握汉字做为教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形成 了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蒙学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从蒙学教材的名称及编排均可以看出其非常重视汉字教育,如3字连在一起的《三字经》《弟子规》,二者都是通过3个字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如4个字连在一起的《幼学琼林》,其通过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类3个字和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的教育较容易帮助学生记忆,且这些教材非常重视从易到难的编排理念。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蒙学的教学都是教师读一句,同时要求学生字正腔圆的跟着教师读,且必须能够准确无误的读出来,直到能够读得滚瓜烂熟为止,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传统蒙学教学还非常重视习字的教育,如对学生习字的坐姿、笔画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还规定了习字的顺序:先临摹仿写、后自己写。文字作为民族的符号,重视文字教育,将文字教育视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确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

(五)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

古代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如宋代的大儒朱熹,就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学问需要你自己去学,某不过是个共同商量的人”。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还体现在蒙学的写作教学之中。我们知道古人非常乐于并善于写文章,其基础多是在蒙学阶段打下的,具体体现在古代蒙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将现实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对对子,均是从现实中取材进行对,好处在于可锻炼学生运用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对现实的仔细观察和体悟,便很难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语句。另外,古代蒙学注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用在生活和学习中,激励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在《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都有体现,特别是教育学生为人处世规范的《弟子规》,先生将规范、做人的要求等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

二、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贯彻落实育人理念

各级各类教育中,教书与育人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对中学来说亦是如此。随着高考改革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且将语文分数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30分,这便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群体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关注学生在语文科目上的分数情况。处于基础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学得到重视本是一件好事,但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单纯为了学生考试分数而教的突出问题:教学跟着考试走,考试怎样出题,教师就怎样教,如教师在教学生作文写作中就流传着龙头、猪肚、凤尾等“投机取巧”的教学方式。这是典型地过分追求教书职能而忽视育人职能的教学模式,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呢?首先,学校等有关部门应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师育人职能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育人方向进行正确地价值引导,可通过专家讲座、转变教师的量化考核方式等进行引导;其次,教师自身应该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可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最后,需要教师逐渐养成自觉地将育人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的良好习惯。

(二)强化立德树人教育

古代蒙学侧重做人教育的目的与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呢?首先,教师应该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教师拥有树人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关注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可塑型的人才看,才能够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其次,教师应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如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方针等,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不但可以扩充学识,开拓视野,同时利于其形成全新的育人自觉性;最后,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将立德树人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三)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民族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符号,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培养能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眼光,同时能够掌握建设现代中国所需才能的人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及教师应认识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通过时代需要及语文教学的目的进行思想动员;二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发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文言文、诗词等,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鼓励学生多诵读国学经典三、百、千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古代传统文化兴趣。

(四)重视字词教学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轻视对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教学,许多学生存在不会写甚或不会读字的现象。古代蒙学重视习字的教育特色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字词教学有哪些启示呢?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中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认识。需要有关部门及教师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字词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遇到生字、生词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字词教学。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习惯,教师可适时地教学生一些学习字词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字词,这也是字词教学的终极追求。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故事案例2

关键词: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59-03

在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法学人才的主阵地和重要环节,即课堂教学是法学教育的中心环节。学生上课,更多的应是追求为未来的法律职业准备知识与能力,而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林院校的法学专业教学都只注重知识量的灌输,而轻视法律智慧能力的构建,即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教与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共鸣,学生毕业后难于适应市场的需要,甚至陷入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这就为农林院校等专业类院校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即如何改革和转型法学课堂教学,使其真正以学生职业培养为中心,为市场输入各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在与法律相关的行业就业,从而扩充法学学生的就业面。

众所周知,西方的法学教育一直注重职业化,关注市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讲,法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都尽量为此服务。对于如何学习西方的法学教学模式,我们要遵循几百年前徐光启的教诲,“先行会通,进而超胜”。下面笔者就从改革法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角度,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学教学方法来探讨如何转型我国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教学及进行多元化构建。

一、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中明确指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该意见还明确了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目标也应定位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同时要强调特色培养、交叉培养,即培养既具有农林科技知识、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学人才。

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实干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大学四年的法学本科学习之后,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基本的案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纠纷。如果未能达到此目标,则我们的大学本科四年教育就是失败的,自然法学学生对法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兴趣和听讲的动力。所以我们认为法学教育的归属应是法学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法学课堂教学。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了许多关于法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比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这些措施虽然对法学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只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并不是根本性的转变。[1]当前,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一定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但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实践教学课堂资源的有限性,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接受实践教育,所以当前课堂教学仍是法学教学的主阵地。

二、西方国家法学课堂教学的借鉴

西方国家的课堂教学十分推崇“案例教学法”,第一个运用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是美国的John Pomeroy。他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纽约大学教授衡平法时,最早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将“案例教学法”定格为制度化法律教学方法的是前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从“讲座法”到“案例教学法”的转变,在于从抽象、一般过渡到具体与个别。[2]这种方法目前仍是美国法学院教育的支配模式,并且有了发展,即出现了“故事叙述法”。

美国基础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法律故事”丛书,它们以现代人的兴趣,利用新的科技工具,用故事的方式来叙述和讲述法律。“法律故事”丛书提供了额外的资料,来提升对不同法部门的基础性案例的学习。如其第一本书《税法故事》讲述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十大经典联邦所得税案例背后的故事,探讨这些案例的历史环境以及对当前税法仍然扮演的角色。伴随这本书的出现还设立了一个网站(http:),该网站公布了最高法院关于这些案例的全部档案,包括下级法院的意见、当事人和利益相关人的辩护状、口头辩论和最高法院的意见。在美国,新的税收立法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美国高校的税法课程将税法的体系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每日变化的税法,所以重要的判例是最好的风向标,吸引学生去学习税法理论知识。由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决定,美国以判例法作为它的法律渊源,“用故事讲述法律”是在案例教学法基础上的深化,选择更少的案例,重视案情故事的真实和叙述,追求案例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法律进化的时间,来探讨案例背后的法律、政策与社会问题。[3]

目前,我国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也引进了案例教学法,我们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导学生去寻找适当可用的法律,归类法律问题的事实,运用适当的解释技术去赞成或反对归类,考虑每一个判决的结果,考虑法律的差距,中立地适用法律原则,密切地和某些法律概念相关联。我们的案例教学法与概念法学有着紧密的关系,法律渊源的体系,将成文法置于首要位置,不承认司法判决作为独立的法源,法律推理中推崇演绎法。因此,我们的案例讨论相对于美国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有限得多,更多地集中于个案判决对特定法律领域的发展贡献,以及法律推理的力量,很少涉及事实、利益和案例背后的政策争论。

教育故事案例3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6]陈莉亚。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Z].研究与探索。2004

教育故事案例4

由此迁移到学校管理者身上,特别是校长,在对教师进行师德、品性、纪律、规范等教育时,若只是一味采用生硬、条条框框的禁止、规定、制度、纯理论等“官方语言”,对教师念“紧箍咒”的话。相信教师接受起来绝对是不愉快的。因为刚性语言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冰冷、没有温度的。其实。成人与小学生有时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位教师都渴望得到学校领导的赏识、关注、尊重,因为那是个人工作价值所在。对教师,校长应抱着充分信任的心胸去看待。假若校长也能像班主任那样。也能成为一位善于讲故事,特别擅长讲故事的人,在大小会上不断地以讲故事方式向全体教师传递自己的办学理念、理想、目标、愿景等,长此以往,相信每位教师都能把校长的内心渴望转化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动。若校长经常地采用讲故事方式与教师谈心,委婉地指出教师平时工作中的暂时“短缺”,并以宽厚的期待鼓励教师扬长避短的话,相信每位接受过校长谈心的教师,心中是充满温暖的,相信老师定会以加倍努力工作来回报学校。因此笔者认为,有水平的小学校长理应努力成为善于讲故事的人。

故事深入浅出,能激发教师的倾听兴趣。枯燥的理论、僵硬的教条说教,教师与学生一样。也不爱听,甚至更会左耳进、右耳出。电视台节目《今日说法》《拍案惊奇》《王刚讲故事》等,笔者甚是爱看,因为这些节目都是采用讲故事与案例模拟回放的方式进行,再不留痕迹地将法律的意识传递给观众,接受起来一点也不难受。若小学校长能用生动、言简意赅的描述,将故事、案例娓娓地陈述出来,定能诱发教师倾听的兴致。在聆听过程中。校长再择机引导教师对此故事、案例进行追问与思索,明晰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哪些符合教师职业身份。若转换身份体验的话,哪些不可接受。以深入浅出的故事、案例,激荡教师的思维,辨是非,明善恶,教育效益也就会显而易见。

故事平易近人,能起到亲和、尊重的作用。当校长以讲述故事与案例的口吻,跌宕起伏、波澜起伏地推进故事情节,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其个中曲折,定会把全体教师带进故事、案例现场,让全体教师“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进入故事、案例的情景中。由于故事、案例具有生动性与平和性,让倾听的教师有了受尊重的温暖感。讲故事的校长与当听众的教师,很快便会融成一体。没有了上下级的距离感,故事、案例就像一条纽带,缩短了校长与全体教师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以故事为载体,校长与教师之间实现平等交流与商榷也就在情理之中。

故事“余味犹存”。可以激发教师的多元思维。故事的优势是什么?故事能制造余味,会让人回味。若校长在讲述故事与案例时。采用“开放式”方式,故意“留白”中间或是结尾部分,引发全体教师的“补白”。特别是开放式的结尾续说,可以引发教师对结局的多元猜测,引导教师的多元思考。对于教师的答案,校长先不置可否,待教师“接龙”讨论:结局呈现出来后,校长再组织教师从中筛选,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欠妥的,缘由何在?最后校长才抛出自己的思考,与教师分享,激荡教师的思维。围绕故事与案例,挖掘其教育性。这样的教育活动,无意中蕴藏有意的匠心。在不经意间,教师便会在校长所描述的故事、案例中,生发出对教育问题的深究与思考。

故事“身先士卒”,引领教师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擅长讲故事的小学校长,会根据教育主题的需要,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待学生,都会巧妙地改编、创编故事,将自己所要阐发的道理、要义等“隐藏”在其中。在进行故事、案例选择与建构过程中。校长实际上是在进行教育“案例研究”,这也是行动研究的方法。讲故事,陈述案例的过程。校长实际上是率先垂范,在全体教师面前做行动研究“标本”。在校长的积极引领下,势必在全校掀起时时处处“说故事”、“研案例”的风潮。“好故事本身会说话”,在这样氛围熏染下。行动研究的习惯便有望在全校教师中蔚然成风。

校长讲故事所存在的优势不言而喻。那么,小学校长如何成为善于讲故事的人呢?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多向书本、音像媒体学习。会讲故事的校长。一定是口才过人的校长。校长除了要读管理类书籍外,还要腾出一定的时间。关注教育类报刊,同时又不忽视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等社科类书籍,特别要留心语言艺术书籍,诸如《演讲与口才》《视野》《格言》等类型期刊。这些期刊的定位都是“以故事说理”,选辑的篇幅都不是很长,但意味隽永。校长可以通过阅读此类书籍。增加讲故事的“容量储备”。此外,校长也应关注音像媒体资源,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观摩一些优秀、深受观众欢迎与肯定的讲故事类栏目,揣摩主持人能揪住观众眼球的艺术与技巧。观其形,悟其神,努力形成自我讲述故事、案例的风格。

二是要多向身边、远近生活留心。校长讲故事,目的性比较强烈,指向对师学的教育与引导。校长讲述的故事、案例多与教育工作有关,多与引导向善、向美、向上有关。因此,校长应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校长要经常巡视校园,时刻关注、留心每天发生在校园中的事件,寻找故事的素材。同时,校长要每天阅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教育类报刊,留意教育的新政策、新声音,特别要关注与师德、育人等相关报道、信息、案例等,诸如校园安全事故。校长拿到这样的报道、消息后,就要思考,这起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在平时工作中,要在哪方面加强预防,是否可以避免?自己所在学校是否也存在类似隐患,该如何利用此案例,对全校教师的安全意识敲响警钟等。校长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时时处处关注校园内外,以及国、省、室内外发生的事例,从中积累校长讲述故事、案例的素材,为讲好故事、案例做好积淀工程。

三是要多向笔记、电脑屏幕记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校长一旦当了生活中的有心人,眼里、心里就会装着众多故事、案例的素材。这些素材刚看到。一定会印象深刻。但随着时间推移。若没有即时运用的话,隔一段时间有可能就会淡忘。因此,想用故事、案例进行有效教育的校长。一定要养成随时记录案例、故事素材“碎片”的习惯,比如随身准备笔记本,对亲眼看到、报刊上阅读、有感触、有思考的素材,即刻三言两语摘录。若在学校,就可以立刻坐到电脑桌前,将这些“碎片”随手记录。一段时间以后,校长就要静下心来。腾出一点时间,将这些故事、案例的“碎片”进行拼装与归类。并在每一类故事、案例的后面,标注出想要表达的意图与深意。

四是要多把自己、匿名现象“纳入”。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现场,采用讲故事方式陈述自己的创作主张,被认为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莫言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把自己摆进去,故事更真实可信。因此,校长在进行故事、案例改编与创编时,要学会把自己摆进去,采用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来感染、影响教师。当然,在描述校园中一些不和谐、不和美的事例时,校长要懂得匿名,不指向具体的人,只拿发生的事例说话。若要深入教育一些教师的话,宜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这样就做到了真正尊重教师,因为“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与尊严的权利”,教师概莫能外。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76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