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国际会议论文【推荐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3445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国际会议论文【推荐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会议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 检索工具 论文统计 评价指标 纺织特色 工科院校

1 引 言

高校教职工论著的产出,是学校教学科研阶段性研究的相关成果。其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尤其是被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其数量和质量更是衡量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 & Human Citation Index,A&HCI)、科技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PCI-S原ISTP)、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CPCI-SSH,原ISSHP)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检索工具,收录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文献类型的学术成果。这些数据库不仅具有文献检索和情报研究功能, 同时也具有对科研绩效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等功能。在我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课题查新、基金资助、项目评估、成果申报、晋级考评、人才选拔、学科评价等多方面作为权威文献检索工具获得了广泛应用[2]。

本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上述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希望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决策能够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国际著名检索工具介绍

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61年创办并编辑出版,覆盖数、理、化、工、农、林、医及生物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SCI数据库主要反映基础学科的研究状况,SCI的引文索引具有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2]。

SSCI、A&HCI均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与SCI基于同一个Web of Science 的检索平台,收录的论文覆盖人文、社科、艺术领域,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突显的今天,对SSCI、A&HCI论文的统计分析对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人员也是很有意义的[3]。

EI创办于1884年,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目前基于EV2的平台可检索EI、INSPEC、NTIS。EI数据库较全面地覆盖了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领域[3]。

CPCI-S也是由ISI出版,1978年创办,报道世界上每年召开的科技会议的会议论文。CPCI-S(ISTP)数据库汇集了自然科学、医学、农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每年全世界出版的会议文献的80-90%[3]; CPCI-SSH数据库汇集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会议文献。 目前CPCI-S、CPCI-SSH两大会议录索引基于Web of Science 的同一个检索平台。会议文献对于期刊论文是一个重要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前沿和最新研究动向。

3 收录情况分析

论文数量

通过作者所在机构( author affiliation)字段以 “Xian Univ. E*.S*. T*.”+“Xi′an Univ. E*.S*. T*.”+“Xi′an Poly* Univ*”+“Xian Poly* Univ*”等为检索词,查询了学校被SSCI、A & HCI、CPCI-S、CPCI-SSH收录的论文数量[4],重点分析了2006-2009年被收录的情况,并以同样的方法检索了其他几所同类高校论文被收录的情况。

EI收录情况已另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截止至2010年12月21日,共检索到我校2006-2009年被SCI收录的论文136篇,被CPCI-S(ISTP)收录的论文181篇,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为0篇,被CPCI-SSH收录的论文数量为21篇。2010年EI已收录论文150篇,SCI已收录论文51篇,CPCI-S(ISTP)收录论文119篇,SSCI和A&HCI收录数量仍为0篇,CPCI-SSH已收录17篇。因二次文献数据库有3-6个月的滞后期,故2010年的数据仅作参考。第一著者机构收录的论文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0、100%。检索结果表明,西安工程大学整体学术论文的产出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在不断进步,但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偏差较大,人文、艺术、管理等社科方面的科研实力较为薄弱,研究深度需加强。

表1 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国外著名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说明:若著者在标注学校名称或校名英文名称时有拼写错误且未标注邮政编码,可能会引起漏检。

论文著者

以下列出被SCI收录2篇以上、CPCI-S(ISTP)收录3篇以上署名为第一的著者。从中可以看出,SCI收录重点在基础学科领域,排在前列的主要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在读或已毕业的博士们,包括侯海云、郑长征、武俊梅、马明明等老师,另外纺织与材料学院从事功能性纺织材料方面研究的张辉博士也较为突出。理学院的朱长军和吴俊芳博士也一直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生力军。

CPCI-S(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较多,电子信息学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学科带头人刘曙光教授和主攻电力系统在线监测技术和无线网络传感器的黄新波教授无论在科研能力还是学术成果方面均位居前列,且近几年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他们的论文EI收录量较多。此外,空调领域的领头军黄翔教授论文产出也颇丰,计算机科学学院引进的陈宁博士的课题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近两年,服装与艺术学院参加的国际会议较多,因而被CPCI-S收录的作者较多,以蒋晓文博士的第一著者论文收录最多,但张欣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发表的总论文收录量居全校CPCI-S收录的首位。在CPCI-SSH收录的21篇论文中,只有两篇论文是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王会燃老师和张晓滨老师所著,另有1篇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文力老师所著,其余均为管理学院教师撰写的论文,其中以张克英老师被收录的论文最多,4篇均为第一作者;郭伟教授被收录的论文共有7篇,第一作者为3篇,另外作为第一作者被收录2篇的有周镭和贾艳玲老师。

表2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著者情况

说明:若著者在标注学校名称或校名英文名称拼写时有错误且未标注邮政编码,可能会引起漏检。

论文机构

SCI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文献共计136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87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该校SCI收录的论文作者中,仅有5篇合作作者为外国人,其余均为中国人。合作机构以西安交通大学最多,有28篇,占收录总量的%。主要源于该校目前还无独立博士点,很多教师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合作对象也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主。其中17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收录总量占%。

排在首位的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其SCI论文收录量几乎占全校收录总量的一半,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说明在基础学科领域,该院的学科优势较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学科研究与国际接轨,争取同步性,在学校基础研究方面起主导作用。理学院在引进了数位博士后,其基础科学研究有显著的进步。纺织与材料学院的研究重点在于应用领域,横向课题较多,相对于学校的重点特色学科来说,优质论文的产出优势不明显。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3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机构情况

CPCI-S(ISTP)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ISTP)收录的文献共计181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177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因服装与艺术学院和纺织与材料学院参会人数较多,故论文收录量居前列。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4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收录的机构情况

CPCI-SSH(ISSHP)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SH(ISSHP)收录的文献共计21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21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其中管理学院被收录的会议论文为18篇,占收录总量的%。与CPCI-SSH收录社科领域的国际会议文献是相对应的。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5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SH收录的机构情况

SCI收录来源分布 SCI Expande目前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已达百余种,但相对我国大陆每年出版近万种科技期刊而言, 所收录的期刊可谓是凤毛麟角。从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来看, SCI覆盖的仍是重要的、公认的和一些主流学科的期刊,对一些局部的研究领域则无法反映。中国源期刊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医药等有限专业范围的基础研究领域, 特别是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期刊居多[2]。目前SCI收录材料科学-纺织领域的期刊为20种。

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论文的源期刊前6名分别为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structure Reports Online(《结晶学报E辑》――结构报告在线)、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Textile Research Journal(纺织研究杂志)、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Fibers and Polymers(纤维与聚合物)、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应用聚合物科学)、SEN-I Gakkaishi(日本纤维学会志)。说明学校在化学、物理、材料学科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这也是与SCI收录的源期刊范围相对应的。

CPCI-S收录来源分布 CPCI-S收录会议论文较多的会议录名称前两位分别是:①Textile Bio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Symposium Proceedings, vols 1 and 2 。共收录了55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②Proceedings of 2006 China International Wool Textile Conference & Iwto Wool Forum。收录34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

上述会议主题均为纺织相关学科,所以纺织、服装学院参加会议的人数较多,其论文收录量占CPCI-S收录总量的近50%。其余会议均为收录3篇以下(含3篇)的会议。

CPCI-SSH收录来源分布 CPCI-SSH收录社科类会议论文的会议名称较多但却各不相同,相对集中的少,收录2篇以上的会议名称分别是:①8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收录3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②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收录2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

其余16分别来自不同的国际商业及管理类会议。

主题分布

SCI收录论文主题分析 SCI收录论文中按主题内容分类排序,研究热点领域依次为:crystallography(结晶学);materials science, textiles(材料科学,纺织品);chemistry, physical(物理化学);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物理,多学科方向);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材料科学,多学科方向)。基本上是与SCI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相对应的。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的热点多集中在物理、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的纺织品、聚合物及多学科方向。

CPCI-S收录论文主题分析 CPCI-S收录论文中按主题内容分类,超过收录量10%以上篇幅的主题依次是:①materials science, textiles(材料科学,纺织品领域)有93篇,占收录总量的%。②engineering, biomedical(工程,生物医学领域)有55篇,占收录总量的%;③mathematics, applied(数学,应用领域)有35篇,占收录总量的%;④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工程,制造业领域)有30篇,占收录总量的%;⑤materials science, biomaterials(材料科学,生物材料领域)有27篇,占收录总量的%;⑥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应用)有21篇,占收录总量的%;⑦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工程,电气与电子领域)有20篇,占收录总量的%;⑧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有19篇,占收录总量的%。国际会议的主题内容比较明确,专指度比较高,从收录的会议名称和主题来看,学校的纺织学科特色比较明显。

CPCI-SSH 学科类别 CPCI-SSH虽然收录的论文量不是很多,但也可以归纳出目前社科领域研究的主题内容,涉及较多的主题是:management(管理类)有17篇,占收录总量的%;business(商业类)有14篇,占收录总量的% ;economics(经济类)有11篇,占收录总量的%;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应用)有9篇,占收录总量的%;business, finance(商业类,金融领域)有7篇,占收录总量的%;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有5篇,占收录总量的%;engineering, industrial(工业工程)有5篇,占收录总量的%;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经营研究和管理科学)有5篇,占收录总量的%等。

从SCI和CPCI-S收录的论文主题可以看出,研究的主题内容多集中在纺织学科,但纺织材料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正向多学科方向扩展(如生物医学材料领域)。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辅以先进的数学建模和物理化学性能优化方法以及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监测手段,可不断提高织物和材料的性能,扩展应用领域,达到性能、技术和手段的创新。即便是CPCI-SSH收录的商业、经济、管理类论文,也更多地融入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严谨的数学分析方法,使学科研究不断深入。

论文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被引频次是文献计量学中被用来测度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论文被引频次越高,论文的学术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说明该论文的学术价值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5]。

由于2009年的时段较短,与读者的学术交流机会少,所以其被引频次数据相对较少。目前被引频次在5次以上的论文见表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6篇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著者来自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说明西安工程大学在环境与化学工程领域的学术成果被关注度较高,这些论文基本上是被EI、SCI双收录,排在前列的还有多数作者不是第一著者,为合作机构所著,说明真正学术价值很高,被同行认可的本机构文章还不是很多。另外也可以看出各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差距较大。

表6 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被引频次5次以上的论文

4 对比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在陕西的8个同类工科高校中,SCI的收录量西安理工大学居于前列,其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直是二本院校的领头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紧随其后;陕西科技大学以轻工为特色,是一本重点院校,但在基础学科领域较前两所大学稍逊一筹,前三所院校基本处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中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排名在先, 在第二梯队中处于首位,但与第一梯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西安理工大学的SCI收录量是西安工程大学的倍。单纯从排名来看,与另文所述的EI情况相比,西安工程大学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要好过工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这与近年来该校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方面的进步是分不开的。西安科技大学的收录量与之相差不是很多,还要看今后的发展。西安邮电学院与西安工业大学基本在同一个线上,有波动下滑的趋势;西安石油大学亦起伏较大,没有太大的进步,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从SSCI和A&HCI以及CPCI-SSH收录情况来看,陕西地区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与艺术领域科研实力普遍较弱,论文收录量都偏少甚至为0,说明各工科院校的综合实力还需加强。

表72006-2009年陕西部分同类高校被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统计

与全国部分纺织特色高校对比

从全国部分纺织特色工科院校来看,这些高校均是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校。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同类学科第一[6]。现在原隶属于纺织工业部的三大高校(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中,东华大学已遥遥领先;天津工业大学的发展不如江浙地区大学发展速度快,但学科优势根基较深;武汉纺织大学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并在2009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地位在逐步提升,实力不容小觑;西安工程大学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学科优势在逐步萎缩,重点学科的梯队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原工学院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进步较快,但基础科学领域还比较薄弱。

从SSCI和A&HCI以及CPCI-SSH收录情况来看,全国部分纺织特色院校比陕西地方院校的情况稍好些,尤其是东华大学。

表82006-2009年全国部分纺织特色院校被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统计

由此可见,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要靠平时点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管理体制、政治和学术大环境都对整个学校的科研学术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交叉学科的融合日益凸显,工程应用领域和基础科学领域已密不可分,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学科覆盖范围会越来越宽,文章被EI、SCI双收录的作者会越来越多。

5 结 语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陕西同类高校和全国纺织同类高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学科发展还不平衡。要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建设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特色大学,学校还需根据总体定位与发展,统筹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的科研力量,重点扶持培养有发展前途的科研项目和创新人才,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优势,瞄准前沿,找准对学科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自己的科研优势方向和学科特色领域[1]。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科研人员多向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高质量刊物投稿, 在扩大科研产出的同时,努力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多出“精优”论文,以提高学术影响力,从而扩大国际著名检索工具的收录率,这样才能在在学科领域中具有话语权, 才能被同行所认识和承认。才能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地位。

另一方面,论文只是基础研究工作的表现形式, 而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能将论文作为最终目标去追求,而不去关心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 造成科研产出单一, 论文形式多, 应用成果少。科技创新评价标准要实现从以成果、论文与专利的数量为主,向以实际的创新贡献质量与水平为主的跨越[7]。

参考文献:

[1] 孟春全。EI Compendex收录西安科技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28(1):203-206.

[2] SCI、EI收录论文写作指南。 [2010-11-02].http://省略/content/10/1102/20/153092_

[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0-11-02]. http://省略/upload/news/

[4] Web of Science.[2010-12-21].http://apps.省略/WOS_GeneralSearch_?product=

WOS&SID=2DJ3JkFKHe6Ni9CGi8A&search_mode=GeneralSearch.

[5] 邱燕燕。SCI与科研成果评价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5(5):67-69.

[6] 东华大学简介。[2010-11-02].http://省略/dhuzy/dhuyl/

[7] 刘俊英,张爱梅,林本兰。浅析EI收录偏向对工科院校高质量论文产出的影响――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94-96.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PBL;校际视频会议;毕业论文研究;学习效果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19―05

一 序言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PBL)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育领域,由美国的Barrows首创。PBL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1]。它强调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来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PBL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培养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方面,普遍认为PBL超过“学科教学”(Subject-Based Learning)[2]。

目前,我国有关PBL研究集中于基本理论的引入和哲学思辨层次上,而关于实践和应用创新方面的研究则很少[3]。国外有一些具体的实践报告,但是,大部分是集中在医学和工学领域上,而且普遍是基于班级内部的形式[4]。随着进入信息化时代,基于班级内部的PBL有着以下缺点被指出[5]。

第一,学习社群狭窄。基于班级内部的PBL,学习社群主要局限于班级同学,而班级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学习小组总体思维层次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也就决定了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缺乏较高的创新层次。第二,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基于班级内部的PBL,学习资料仅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第三,PBL的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在已往的PBL中,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必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效果方面产生影响。

为了弥补上述基于班级内部的传统PBL的缺点,我们导入视频会议系统,与其他院校共同设计和实施了以视频会议交流为平台的PBL。之所以选择视频会议作为PBL的平台,是因为视频会议可以实现跨地区(跨国)实时的面对面交流[6]。利用视频会议的这一特点,可以将学习社群和资源获取扩大到校外乃至国外,从而将有利于解决上述传统PBL的缺点。

本研究,首先分析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优势,然后参考PBL的一般过程,设计出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实施流程,最后通过实际实施基于视频会议的PBL,考察其学习效果。

二 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学习设计

1 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的优势分析

第一,学习群体范围广阔。通过视频会议可以与国内外其他院校交流,因此,基于视频会议交流的PBL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国内外更为广泛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伙伴可跨越地域的限制,学生可在共同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了解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从而可以拓展视野和思维。另外,由于每个地区(或国家)的每所学校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思维层次,这样在进行共同学习过程中,小组的总体智慧水平与课堂环境下的PBL的学习小组相比显然会有所提高,这对提高小组的总体创造性思维是极具帮助的。第二,资源获取途径多样,可以突破地理区域的限制,资源获取可以扩大到校外乃至国外。第三,群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课堂环境下的PBL,教师需要扮演多重角色,而作为单个教师能力极有限,在指导学生时往往会觉得心有余力而不足。通过视频会议交流,将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师生连接起来,因此基于视频会议的PB,教师马上由单个教师扩展成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学生可在这个群体中选择所需要的指导教师,而学生从这一群体教师中获得的指导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

2 学习活动的结构与流程

Majumdar将基于班级内部的PBL的过程归纳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实际运用,形成评价等 [7]。而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活动,主要围绕视频会议交流展开。所以,其结果与流程也都区别于传统的PBL。

基于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PBL,首先由双方(或多方)共同提出一个问题。为了在有限的视频会议交流时间内,通过校际交流解决更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各方学生需要通过预先查找资料等个别学习形成基模(Schema)。之后通过班级内部讨论,先解决一部分问题。等到视频会议交流时,则提出和交流那些个人以及班级内部所没能解决的问题。以此在有限的视频会议交流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还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互评,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提出如图1所示的PBL的学习活动结构及流程。

3 视频会议系统的搭建

(1)通信方式的确定。由于地区(国家)间的通信状况不同,首先要共同确定通信方式。目前,视频会议有三种通信方式。一是基于卫星传输的方式,第二是基于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的协议,利用ISDN回线的方式,第三是基于协议,利用因特网IP地址的方式。其中,基于卫星的方式,其建设费和维护费都十分昂贵。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以及因特网的普遍接入,使得基于因特网的通讯方式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通讯费用。

(2)设备的选型。视频会议交流中,需要同时承传视频、音频、幻灯片等多种媒体信息。这些媒体信息除了需要较好的压缩编码方式之外,还需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若需要高质量的媒体或者多方共同进行交流,则可以选用具有国际会议电视标准的系统作为基本架构,主要通过多点控制器MCU进行中心控制,参与同步教学的学校以会议电视终端的方式与MCU 相连。而对于学校领域,对于媒体质量要求不是很高的交流,从节省成本费用的角度出发,可以选用NetMeeting、CUseeMe等软件系统。

4 师生角色的定位

PBL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路依据,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包括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所有PBL过程中,学生是问题解决者和意义建构者。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作。而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最初可能感到不适应。所以,有必要对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的主人。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所有者和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联系外校,构建视频会议平台以及监控学习的进程,而不直接参与视频会议交流。

三 实施过程

为了考察基于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PBL的学习效果,我们与日本一所大学合作,围绕毕业论文的相关问题,从2007年开始连续两年实施了定期(一周一次,每年1-2个月)的基于视频会议的PBL。其目标是通过与国外同专业学生共同解决有关毕业论文的问题,从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其他成员协作的能力。同时,通过国际交流,扩展研究视野,掌握国外的专业动态和研究方法。其学习情景如图2所示。

参加者分别是东北师大硕士生11人和冈山理科大学大四学生5人。实施主要按照上一节的图1所示流程进行。

首先,由双方的教师共同搭建校际视频会议交流平台。期中,通过曾到日本留学过的人员的介绍,与日本一大学建立了合作。根据双方都接入了因特网,而有一方不具备接入MCU的专业设备的实情,选用了Windows Live Meeting软件系统。与国外院校的视频会议交流中,除了视频会议系统之外,还要解决语言的问题。通常国际交流中使用的是英语,但是,日方学生不能用英语进行自如的对话,中方学生也更擅长用母语进行表达。为了使双方学生不受语言的障碍而专注于问题的思考和交流,交流中导入了一名翻译,翻译工作由精通汉语和日语的作者中的一人担任。这样一来,中方就可使用汉语、日方则使用日语,即双方使用各自的母语交流。

然后,由双方的学生围绕视频会议交流平台进行个别或交流学习。由于视频会议交流的时间有限(每次一个半小时),为了提高交流学习的效率,在视频会议开始之前,提前将所要交流的问题传给对方。所要交流的问题主要是毕业论文的内容、研究进展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得知所要交流的问题之后,学生们通过个别学习,搜集有关问题的资料,进行预习和准备。关于班级讨论和校际视频会议交流,为了在校际视频会议交流时解决更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视频会议交流之前,先进性班级讨论,即通过班级讨论先解决一部分问题,等到与国外学生视频会议交流时,则提出和讨论个别学习以及班级内部讨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视频会议交流中,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与外校学生进行实时地交流探讨,借鉴对方院校学生的智慧和方法。

最后,为提升学习效果,还进行了评价活动。双方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和评价的机会。在每一位学生的论文介绍结束之后,双方学生对发表者的论文进行评价。评价内容由“(1)选题合适吗?(2)研究方法得当吗?(3)理论依据充分吗?(4)数据充分吗?(5)课题新颖吗?(6)结构合适吗?”等6项问题组成。评价标准是“1.不恰当,2.有点不恰当,3.一般,4.比较恰当,5. 十分恰当”等五个等级。

四 学习效果

为了调查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学习效果,每一年都在学习前后,对双方学生的相关能力和意识变化进行了调查。要求学生将个人的能力和意识,用九段评价法进行评价。问卷项目主要参考宫地(2007)[8]所开发的30项21世纪大学生必备能力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以及13项有关毕业论文方面的问题组成。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因此,选用Wilcoxon法,分别对两国学生的43个项目的学习前和学习后的评定值进行了统计分析。

1 对两校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

对中日两国学生的2007年度学习效果进行Wilcoxon检验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全部43项问题的平均分别在1%水平和5%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说,通过基于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PBL,两国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了。

2 对两年的学习效果比较

通过2007年的学习效果调查,发现两国学生的发表能力都比较弱。为此,2008年的实践中,交流的前半部分,要求将毕业论文的有关问题用Word文稿进行整理和介绍,后半部分的交流中用Power Point作成课件再次进行说明介绍,以此增加了发表的机会。同时还导入对发表的评价活动,要求学生们对他人的发表活动进行评价。其评价项目由“(1)发表容易听懂吗?(2)能脱稿进行发表吗?(3)PPT的颜色合适吗?(4)PPT的文字大小合适吗?(5)时间分配合理吗?(6)声音大小合适吗?(7)对提问回答的好吗?”等7项问题组成。评价标准是“1.不恰当,2.有点不恰当,3.一般,4.比较恰当,5.十分恰当”等五个等级。实践结果,关于表3、表4所示的项目,2008年的变化量(即能力和意识的提高程度),要显著高于2007年的变化量。

五 总结

本研究明确传统的基于班级内部的PBL的缺点,利用视频会议系统的跨地区(跨国)实时面对面交流的特点,率先迈进PBL研究的新阶段,实施了基于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PBL。

在连续两年的实践中,每年都通过学习前后的能力和意识调查,详细考察了其学习结果。通过表1-表2得知,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意识。另外,在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可以根据各方共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第二节所述的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优势,设计学习活动。如2008年的实践中,为强化学生的发表能力,特增加了发表机会以及对发表的评价等学习活动。其效果如表3-表4所示。

本次实践是由两所学校围绕毕业论文的相关问题,实施了基于视频会议的PBL。之所以将毕业论文作为主题,是因为毕业论文是学生在专业领域所要遇到的实际存在的非结构化的问题,这符合PBL理论的现实性问题和非良构性问题的要求。今后,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其他符合要求的问题,尝试多所学校(三所以上)共同参与的基于视频会议的PBL。

参考文献

[1] Bligh learning in medicine: an introduction[J]. Post-Graduate Medial Journal,1995,71:323-326.

[2] 马红亮。PBL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3, 13(5):30-33.

[3] 肖晓飞,贾颖。我国PBL教育应用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A].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6-78.

[4] 井上明。Problem Based Learningによる情リテラシ教育[J].同志社政策科学研究,2005,36(12):62-67.

[5] 陈宁,张庆林。基于问题学习的实施及对教师的挑战[J].基础教育研究,2006,21(1):27-29.

[6] 王以宁,宫地功,李在荣。基于母语和视频会议促进学生发展的国际交流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 143-146.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第三篇】

本届大会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同。中国作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秉承“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理念,对不同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必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依存和兼收并蓄。我们希冀本次大会总结和阐释民族、民间和地方性知识,以探索更为健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根本需求和发展的内在含义,更深入地探讨在保障生态安全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路径的选择,更积极地发挥人类学、民族学在构建人文与自然和谐的世界方面的重大作用。

本届大会日程安排包括开、闭幕式,主旨发言,分机构会议,专题会议,学者论坛,影视及各类展映、展览,学术考察等,其中专题会议是本次世界大会的主体内容。大会还将借助云南省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组织与会的数千名学者进行学术考察,考察地点既有民族博物馆,也有原生态民族乡村。此外,大会还将展映24部由学者提供的人类学影视片,举办若干场影视人类学学术专题会议,会议进程间隙将安排有精彩演出和其他文化活动。

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胡小明教授领衔的学术研究团队的策划下,于2007年初着手申请专题会议,2007年6月“体育人类学的国际视野”与“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人类学”两个专题会议获大会组委会确认并着手征集专题会议论文。“体育人类学的国际视野”专题,主要是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关注体育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各种身体运动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起源、进化、发展、传播和变异,在人类整个文化制度中的功能以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人类学”专题,关注体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及研究成果,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问题,同质化与多样性对民族体育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生态体育与休闲娱乐等。为推动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开发西部文化资源中的应用,胡教授近期率青年研究人员与贵州民族学院教师组成苗族独木龙舟联合考察队,前往黔东南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为专题会的学术交流提供最新鲜的实证材料。

截至2009年4月,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筹备组先后两次征集与会代表论文,共收到日本、韩国、爱尔兰、中国的70余位学者提交的论文议题与摘要。论文经认真评选,并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审核,确定本次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将邀请正式代表30人、非正式代表10人参加。根据大会组委会安排,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将于7月27日参加会议开幕式及主旨报告,28~29日将安排参观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与博物馆。与会学者还将商讨筹建东亚体育人类学研究会等事宜。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Georgia Southwestern State University,GSW)校长、世界第一部体育人类学专著(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An Introduction,1985)的作者肯达尔•布兰查德教授(Pro. Kendall Blanchard),得悉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即将召开的消息后,欣然发来贺信。

专题会议相关信息可登陆本届大会网站(省略)与体育在线论坛“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板块()查询。会后,我们将选择优秀的学术成果,出版会议论文选集。相信本次世界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定将在加强东亚体育人类学学界的联系,促进世界体育文化交流,推动体育人类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国际会议论文【第四篇】

一、政府绩效管理与智慧城市管理

政府如何才能更快地提供服务、同时节省纳税人的钱?许多国家都迫切需要智慧治理。也许在众多手段当中,通过向企业家公开政府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够促进智慧政府的建设。毫无疑问,国际、国家、州和地方的电子政务已经变得更加智能。然而,我们需要更准确地知道,电子政务能带来什么益处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益处。一些国家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印度计算机化火车票订票系统研究(艾什沃V.阿纳德),尼日利亚无纸化行政的前景(A.I.尤瓦捷赫),哈萨克斯坦电子政务政策的实施和演化,印度警务行政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拉姆•雷迪M.文卡特),信息技术在印度部落生活中的渗透(拉奥K.阿尔琼)。智慧政府建设引起了数位学者的关注。大卫•奥利弗•卡斯丹研究了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紧急事件财务管理的战略途径;萨科瑞•纳亚麦评估了泰国教育分散化作为促进智慧管理的工具的效果;贾斯汀娜•纳姆库伯和金塞利•纳曼加拉研究了赞比亚地方治理为提升效果和效率而采取的新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构;远藤哲也研究了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灾后复原过程中的农村创新型领导;莱布赛探讨了澳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此外,其他论文也对南非公共基准管理以及欺诈和腐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善治与行政体制改革

什么是善治?这个问题的答案广泛,颇有争议。善治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公正?还是主张伦理型政治领导?印度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印度的善治》(甘塔•多莱葛•拉奥),《基层治理授权》(K.希瑟拉玛•拉奥),《高效和善治促进繁荣发展》(N.N.奈克),《印度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困境》(D.斯里拉姆,阿姆瑞塔•杰哈),《公平选举的善治的基础》(拉内哈左维)。此外,俄罗斯学者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俄罗斯在建立促进金融和经济稳定的机制方面的经验,对善治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叶林等人的论文《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挑战、政策和善治》基于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搬迁至城市的农民工选择是否定居在某个区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许多制度因素都会影响农民工的选择,决定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成为长期的城市居民。这些因素包括生活福利、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就业保险以及工作保障。

三、网络化和合作伙伴关系

公共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国内甚至跨国合作。这方面的论文主要研究这些机构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合作伙伴和,探讨协作组织/管理的新特点。其中,有几篇论文以印度公私合作关系的迅速扩张为背景,讨论了医疗服务供给(南迪塔•考沙尔,拉维德尔•考尔,瓦桑塔•古里,D.斯里拉姆),高等教育(妮哈),以及现代化公共汽车站建设(L.斯蒂霍)。此外,美国72个政府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了多样支持活动,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会计(加里•施瓦尔茨)。还有学者从倡导联盟框架视角出发,研究韩国医疗改革中的非政府组织(洪秀珍、孟相浩)。另外,南非学者提出了一种整体性管理方法,来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活动(弗雷德里克M.尤以斯)。

四、“大数据”与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和专业,尽管未来的事情不可预测,有少部分学者对即将面临的或是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课题包括全球环境下的应变策略,改变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跨边境治理,创造新型行政过程和结构,培养新技能和新能力,提升行政领导力,采纳新的财政和问责工具,探讨新的伦理挑战。涉及以上一个或几个话题的论文包括:《全球公共管理:推动力和约束力》(Y.帕哈萨拉蒂),《公共管理在线项目典范—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华莱士•斯旺),《政策魔力:领导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里安特•努格罗霍),《危机和应急管理中的合作:单个任务多个部门模式》(辛格纳特•拉波汉达拉克),《援助美国无家可归者策略研究》(乔安妮•格拉姆),《公共管理/行政相关性作为南非公共发展模范的一个条件》(哈利•赫伯特•巴拉德),《财务可持续的地方政府未来面临的挑战:南非案例分析》(恩瑞•库盖姆普),《中国公共管理大问题初探》(马修S.明格斯),《非洲理智主义促进未来行政领导和专业人才行政发展和领导力提升的模型研究》(卡里•莫夫奥),《印度警务改革潜能挖掘:猎狗突击队研究》(N.柴坦亚•普拉迪普),《成熟度模型在新兴民主/冲突国家能力开发中的潜在用途》(利达•波斯维尔,塔努施里•巴格瓦),《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内容优化研究———以中国21个省会城市为例》(汤志伟、易可、张会平)。汤志伟等人通过实证分析了中国21个省会城市医疗卫生政务微博的26994条微博数据,研究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提供现状以及供需存在的问题。

五、社会管理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包括:核心价值的鉴定和评估,专业行政建设和择优雇用,公职人员招聘和保留的人口统计学影响,重视和促进种族多样性,人才招募,能力评估,引介和评价绩效管理,培训需求和策略,同种工作和不同工作的薪资福利对比研究。涉及这些研究课题的论文有:《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和公共组织离职意向:具有变革导向的公民行为的作用》(杰西W.坎贝尔,托宾尹),《南非基于性别敏感的服务提供》(B.C.姆邦奇兹),《公共管理行为培养和研究》(雷蒙R.布鲁斯)。本届会议特设2014年暨第二届国际行政伦理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行政伦理专家围绕主题“善治与反腐倡廉”讨论了当前行政伦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借鉴与比较各国廉政反腐的经验,共商廉政反腐的对策与建议。大会组委会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共679篇,录用333篇,会议论文集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委员会评选出8篇最佳论文及10篇最佳提名论文,并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从2005年至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前九届会议论文集已成功获得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WebofKnowledge(CPCI-SSH)的收录。2014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已送检。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国际会议;文化差异;参会者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会议产业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已迅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会议产业中,大型国际会议又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往往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现代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和高级形式。

国际会议的参会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国家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对会议产品的需求点不一样,文化差异往往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消费产品推广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作为大型国际会议的主办方来说,明确参会者国家文化差异,能够在会议筹备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会者,以他们各自不同的诉求点出发,在会议营销和会议活动安排方面有的放矢。

本文从主要文化差异维度入手,分析文化差异使潜在参会者在面对国际会议时的不同选择倾向。

二、国际会议和国际会议市场现状

1、国际会议的概念

对会议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本文按照会议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和影响力,分为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那么具体何为国际会议,纳入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统计范畴的国际协会会议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1)主办单位只能是国际协会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协会;(2)至少有50个参会者;(3)必须定期召开;(4)必须在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轮流举办。

按照国际社团组织联盟(UIA)的国际会议标准,至少有300个参会者,国外参加者至少占总量的40%,参加会议的国家至少有5个,最短会期为3天。

我国目前尚无国际会议权威统计标准。

2、国际会议市场现状

过去十年间,全球国际会议的数量不断增长,已经由2002年的每年6155个国际会议,增长到2010年的历史最高水平10406个,2011年,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全年举办国际协会会议10070个。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第52届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的年会上,该组织公2012年接接待国际会议数量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北京以接待109个国际会议的成绩列居全球第13位,在亚太排名第二,仅次于新加坡。2012年,中国接待的国际会议数量总数为311个,在全球排第10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在北京举办。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会展城市以外,近年来,不少大型国际会议频频光临西部会展之都――成都,随着《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两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会在2013年齐聚蓉城,成都成为了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个在同一年度吸引两大盛会落户的城市。此前,仅有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泰国曼谷分别在不同年度举办过两大盛会。

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有关专家曾指出,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议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图1 ICCA统计的国际会议数量走势

三、文化差异维度分析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他对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文化进行过调查、分析、比较,得出了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五个文化尺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这五个维度文化维度有利于帮助跨文化管理者更加明晰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由于前四个维度在国家文化差异中较为明显,所以对这四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

权利距离是指在一个组织或社会中,权利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社会对权利分配不平等情况所能接受的程度。高权利距离的文化价值中,消费者注重身份、品味、地位的追求,注重对产品心理价值的追求,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暗示,赢得社会和个人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

所谓的“不确定性避免”是指在一个社会感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并试图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的规则,不容忍偏离的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表现最明显的国家应当是日本。相反,美国是一个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维度也是全球性文化范畴中截然对立的两大文化。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比较松散的组织结构,每个人重视自己的需要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集体主义则是指一种紧密的社会组织,群体之内的成员希望能够互相帮助和关心,但同时也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

男性度和女性度是指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是男性价值观占优势还是女性价值观占优势。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社会竞争意识强烈,成功的尺度就是财富功名,社会鼓励和赞赏工作狂,其文化强调公平、竞争,注重工作绩效。最典型的代表是日本。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其文化强调和谐、平等、团结,人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占有,而是心灵的沟通,关注生活质量,信奉工作是为了生活。

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哪怕是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所以本文只选取东西方文化为比较对象,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总结出以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东西方文化特点比较

四、文化对国际会议产品消费倾向的影响

以上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差异维度分析可知,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会者由于受其各个国家根深蒂固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在跨文化消费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选择。那么对国际会议市场这种新兴的跨文化消费形式来说,文化在参会者参会决策过程中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从不同维度来分析文化对国际会议产品消费倾向的影响。

1、权利距离维度。在权利距离大的文化价值中,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人们对上级、对权威有一种强烈的依附感和崇拜感,并且把这种依附感和崇拜感认为理所当然。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选择会议产品时,会有一种“象征性”消费,对会议产品会有一种“心里价值”的追求,即参加某个重要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可以获得一种社会心理暗示,赢得社会和个人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比如中国的会议在宣传或者在评价其效果时,都会列举某权威专家或领导人出席会议,或者是说明此次会议在国际上或者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以此来激起参会者对会议产品的购买欲。而权利距离小的文化中,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人们不是很看着权利而更看重个人的能力的发挥,对权威追捧和崇拜的程度要小得多。因此这种文化背景的潜在参会者在选择会议产品时,关注点不在会议有多大的影响力或者有多少权威专家参加,更多的是从自身职业发展或学术发展来的角度来衡量此次会议,进而决定是否参加。

2、不确定性避免维度。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强的东方文化中,人们会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模糊的场景感到威胁,在消费方式上更是会货比三家,谨慎选择,对新颖的事物会保持谨慎的态度并且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潜在参会者在参会决策时,考虑的因素更多,比如会议时间是否冲突、目的地是否安全、是否有语言交流障碍、签证是否方便等等,因此会更加周全的考虑是否参加一次远程跨国会议。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弱的西方文化中,由于人们习惯接受新的环境和产品,所以在参加远程跨国会议时,不会有太强的恐惧感和陌生感,相反会对不太了解的地方或事物跃跃欲试,乐于亲身体验和挑战新奇的东西。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东方文化呈明显的集体主义,在消费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从众性,在对国际会议产品的选择,也往往是以团体或者某种紧密的组织为代表一起参会。所以在跨国参会行为上往往也体现出强烈的集体色彩,而个人行为或意志会受到抑制。西方文化具有浓烈的个人主义。人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消费,表现出与众不同以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在国际会议产品的选择也主要从个人的立场考虑,偏好新颖的会议活动安排。

4、男性度/女性度维度。在女性价值观占优势的东方文化中,人们不急功近利而更多关注生活品质,消费者比较注重产品的内在文化和一些列附加值。因此在参会决策时候,除了会议本身内容以外,会更多关心会后康乐活动或者旅游安排。因为这种文化中,人们信奉的是工作是为了生活。而在男性价值观占优势的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工作的结果,而不是工作的过程。比如美国偏爱的快餐文化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更重视方便、快捷、高效。因此在选择会议产品时,还是最看着会议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而很少考虑除了会议内容本身以外,还能在这过程中享受工作以外的事情。

五、启示及总结

鉴于我国国际会议市场的蓬勃发展,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入手,从参会者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参会者对国际会议产品的选择。分析得出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参会者在对会议产品选择时候的不同需求。西方参会者更多的是从自身职业发展角度出发,关注国际会议本质的内容,注重快捷、高效。对会议无关的因素考虑得比较少。而以中国为代表东方文化参会者更会被会议本身的影响力或者参会专家的权威性所吸引,偏爱会后的旅游活动,而且参会行为带有集体色彩。

对于目前的国际会议主办方来说,面对有较大文化差异的潜在参会者,在营销方式或者活动安排方面应该区别对待,以他们实际的需求点出发,更有侧重和针对性的去进行国际会议的筹备、营销和活动安排。

参考文献

[1] Oppermann M,Chon K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1) :178-191.

[2] Zhang H Q,Leung V,Qu H. Arefined model of factors affecting convention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1123-1127.

[3]郭英之,王云龙。会展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4]北京市东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会议产业统计体系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2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