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教学法精编4篇
【导言】此例“案例分析教学法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案例教学法1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最早提出“案例教学法”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原本是指讨论问题的方式。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上教师将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讨论,使理论知识与实际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中,为更明确地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进行举例,举例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但这种举例教学法只是基础性的,往往对学生学习起不到实质的作用。案例分析法所采用的案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实质意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案例中的实际问题更切合实际,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学生会针对这一案例对该记账凭证中涉及的会计科目的知识及记账凭证的填写要求进行回顾,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建立知识网络,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组织高职院校案例教学,教师应该把案例材料提前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复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案例查阅相关书籍,并针对案例中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并写出讨论提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应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应锻炼自己的团队组织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在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后,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例如,在对会计基础中的账务处理进行讲解前,教师要多选取几个账务处理案例进行备课分析,账务处理涉及的会计科目中,成本及负债类的比较多,也是实际经济活动中参与最多的两个会计科目,对企业的成本核算起重要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重点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标记,反复强调,重点讲解,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重点掌握。通过对案例的备课,将知识的重点进行提炼、划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会计的案例教学法模式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因此对高职院校阶段的会计案例教学来说,课堂上要求师生间更多地互动,要求学生多角度分析案例,出现多种观点和看法。以如下案例探讨为例:“某单位购入A材料48000元,货款以银行存款支付40000元,其余8000元未支付,暂欠,该单位某会计人员对该笔业务编制了一张转账凭证,但在期末进行余额结算时,发现借贷不平,请对此进行分析。”该案例是对记账凭证填写原则进行考察,教师可将该案例考察的知识点透露给学生,让学生对该笔业务的记账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该案例涉及的会计科目有成本中的银行存款、原材料及负债中的应付账款,考察记账凭证的填写原则,通过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各自意见的整合,最终得出结论:该笔业务还应编制一张付款凭证,才能满足借贷平衡。在讨论中,教师不应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对学生产生暗示效果。对学生的错误之处不应立即纠正,而应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自我纠正。也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提问,这样能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以加强学生对实际案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处理复杂经济业务的能力。3.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的学习处于刚刚入门阶段,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全面,而案例中的内容偏于实际,具有综合性,因此,在案例分析上存在一定难度,难免对案例中的内容存在疑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案例教学总结,将案例中学生疏漏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对学生对该案例的疑点进行归类总结,并在下堂课开始前进行答疑,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通过对教学效果的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进行改善。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必将成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主要方法,必将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更能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当然,案例教学并不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有效的教学法,应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李伟霞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法浅探2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真实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与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基本环节及当前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优点 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做是案例教学的雏形。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运用于教育界。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进入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法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优点如下。
1.能让学生得到内化了的知识,并逐步掌握疑难问题的处理。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使学生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些知识、才干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学生知识与才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
2.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能,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及增加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较大的自,他们的讨论与交流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主要起主导作用。
3.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从所处场景出发场景出发,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未来走上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处理能力。
4.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培养反思意识与能力。学生从书本上了解到的有关内容,常常以“分析”的面目出现,难以有切身的体会,案例就把“两难”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5.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即使是结构性较强的知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使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和运用,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较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其主要表现为脱离实际的教条式的学科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在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是没有地位的。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的功效已渐渐被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认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1.课前准备
分为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师的准备主要是指课程设计方面的,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学材料才能有机地组合起来,确定目标以后,再进行案例的选择。一般来说,教师首先要注意到不同的案例形式,然后从中选出与教学目标相应的案例来。比如,案例中包括说明性案例、历史案例、诊断性案例、决策案例,等等。教师在头脑中要有关于各种各样案例的概念框架,并掌握运用不同案例的方法。另外,就课堂本身而言,教师的准备主要包括内容的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的组织。学生的准备大致可分为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与思考;小组讨论是学生准备阶段的第二种水平,是学生准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组讨论提出的种种认识,常常超越个人的局限。由于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在讨论中会涉及案例中各种问题与认识,使课前准备更有效。
2.课堂教学过程
包括课前准备、案例讨论前的“热身”、案例讨论和结论。这里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指不迟到,不占用课堂时间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可以按照案例要求重新布置课桌椅,准备提示板或其他设备,也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交谈,了解班级状况,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等。
案例讨论前的“热身”是指教师一上课并不是马上投入教学,而是运用与学生打招呼、讲故事、介绍本次课的安排或用其他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热身活动一般可分为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引入三部分。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讨论以下类似问题:
(1)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
(2)哪些信息至关重要?
(3)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4)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
(5)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
(6)应制订怎样的实施计划?
(7)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及如何付诸?
(8)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在许多案例讨论中,核心是解决案例中所包含的疑难问题或是作出具体的决定,所以案例讨论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讨论疑难问题;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如何实施。
结论阶段就是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准备。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作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作总结,说明案例中的关键点及该案例讨论中发现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3.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把学生的行为作为注意焦点,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得怎样,它分为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
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包括课堂参与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主动性不够,就不能真正把握案例教学的真谛。有意义地参与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做出有意义的、对理解问题有帮助的分析;指出案例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某些方面;把前面所学的知识与正在学习的案例结合起来,并能引出合理的结论;提出其他人没有谈到的备择方案;提出行动或实施计划的建议;确定案例中关键性的假设;用图表等形式来表示案例中涉及的内容或问题或作出定量性的分析;做出有意义的总结。教师应在每节课后及时对学生做出的课堂评价参与,这样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考核案例分析的两种普遍运用的方式是测验和报告。
案例分析教学法3
关键词:案例教学 曲式分析教学 应用 启示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案例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过教师的引导,按照教学的目的,加强特殊案例的学习,以此巩固基础知识的,并且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的“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育形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处在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地位,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自主学习与解决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的改革。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很多优势。首先从教学目的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案例教学法注重的则是学生们学习的综合能力;其次从教学体裁来看,传统教学的工具就是课本,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则是实际、生动的案例进行教学,具有更加直观的教学效果;最后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渠道上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而案例教学法注重的启发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曲式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曲式分析,指的就是对乐曲进行和声上的、结构形式上的等方面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际案例,对各种乐曲总结归纳出其曲式、结构与规律,并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进而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异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再运用所掌握的发展原则进行进一步的乐曲创作实践。
(一)课前准备
一般曲式分析的课程都是大学二、三年级音乐表演与音乐学的学生学习。这时的学生已经修过了《乐理》、《和声学》、《复调》等基础课程,具备了学习更复杂的理论知识的基本能力。作为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以教材中的二段体教学为例,将教材内的知识点,划分为再现二段体、无再现二段体以及这两种曲式结构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三个专题,每一个专题中都要选择出两到三个具有典型特殊意义的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分析;二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大概了解教授学生的基础情况,例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水平程度等等,也就是说任课教师要对自己教授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预想到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况,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做出相适宜的教学安排。
在上曲式分析的课程之前学生也需要进行课前准备,例如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中各种曲式的结构,方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网络,以二段体为例,对再现式二段体、无再现的二段体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调查,了解其典型结构、创作手法等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堂的实施
以学生为主体是案例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显著特征,它的实现是由教师来引导的。所以,在课堂中,良好的实施案例教学法,就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实施不同的课堂环节。
1.提出案例任务
首先教师提出一个案例总的任务:以教材中的二段体教学为例,辨析再现式二段体和无再现二段体。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再现式二段体的结构特征?什么是无再现式二段体的结构特征?再现式二段体与无再现式二段体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问题提出之后,鼓励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阅读,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在这个大的前提下,进一步讨论第三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提高取长补短的能力。在他们讨论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加以点通与讲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两者之间的不同,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两种曲式结构的辨析能力,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2.案例讲解
首先提出问题,而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是案例讲解的最终目的。曲式作品的案例讲解,主要是通过对具体曲式结构的分析,进而使学生们能够比较深刻的掌握作品的内容以及表达方法。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再现式二段体的代表作品《摇篮曲》,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作品的印象,为接下来的理性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是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明确再现式二段体“a+a1+b+ a1”的结构特征。然后在通过分析无再现式二段体的典型乐曲《我的祖国》,让学生们了解无再现式二段体的最大特征就是“A+B”,没有再现的内容。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与分析,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主题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对于曲式分析教学中的启示
首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其针对性。案例教学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教学实践,通过一种丰富、立体的表达方法向人们展示了包含了一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感情的故事。因此能不能选择一个有针对性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其次案例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案例教学不能仅仅是引导学生们去追求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追求任务完成的一个思维过程。最后案例教学要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几个学生发言包揽的现象,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这种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四、结语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注重实践活动并且提高其实践能力,将学习有效的转化为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是有效提高曲式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实例教学法4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实例讲解;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引物污染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主的核酸试验应用越来越广泛[1],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是PCR技术初学者应掌握的重要内容[2]。不论是中学、大学实验课的学生还是实验技术方面的初学者对避免核酸污染等质量控制的意识均不强。由于PCR耗时较长,注意力不易集中[3],容易受核酸污染,必须设计空白对照才能及时发现假阳性结果[4],但枯燥的理论讲解学生不易接受,教学效果不好。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山草香●(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法。案例选择和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法的主要切入点,对初学者理解抽象问题非常有帮助。本文围绕在一次PCR教学试验中发现空白对照管中有核酸污染的实例,遂把PBL教学法应用于枯燥的对照重复试验,理清了发现和判定核酸污染来源的过程,学生们反映教学效果很好,理解较为深刻。
1资料与方法
学生情况及试验事件
小班教学,学生5人,教学过程发现空白对照管有核酸扩增,于是采用PBL教学法[5],以实例为引导,设计教学试验,结合实际图表,启发学生分层思维,最终引导学生们找到污染源。
一般资料
组织来源为6份液氮冻存的SD大鼠肝脏组织。大鼠来源的Yes相关蛋白(YAP)引物两种,分别由美国Invitrogen和中国上海生工公司设计合成,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仪器与试剂
荧光定量PCR仪为RocheLightCycle()系统,软件版本。采用Trizol总RNA试剂提取总RNA,取材器械、冻存管及双蒸水(ddH2O)均经1%二乙基焦碳酸酯水处理。反转录试剂盒(DRR03S)及荧光定量PCR试剂盒(DRR041S)均购自TaKaRa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方法
PBL教学法采用案例选择、问题设计、思维导图、情景教学等,以实例为线索,以学生为主导。
试验技术方法
RNA提取应用Trizol、氯仿、异丙醇提取,75%乙醇洗涤RNA沉淀。应用凝胶电泳法(琼脂糖)鉴定RNA未被降解,以紫外分光光度计对RNA样品进行纯度分析和定量。反转录合成cD-NA按试剂盒配制反应体系。统计学处理采用LightCycler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直观比较Ct值[6],Ct值越大,起始模板数越低。
2结果
以实例为引导,使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核酸污染
PCR扩增试验结束后发现“空白对照管”的反应曲线清晰可见,说明该反应体系内有核酸扩增,可推断空白对照管反应体系内存在核酸污染。通过反应曲线图学生们对“假阳性”有了直观认识。
问题出在哪里?
引导学生自问自答空白对照管中含有3种成分:ddH2O、引物及PCR试剂,其中ddH2O的配制、分装、加样过程操作较多,比较容易污染,而且ddH2O较引物和PCR试剂更容易获取,应作为首先排除对象。
与学生一道设计验证试验
选用新的ddH2O作为对照,重复试验,同时原ddH2O同步参与重复试验,试验反应条件不变,引物不变,挑选扩增曲线较好的7号样品作为cDNA模板,观察在含新ddH2O的反应体系中是否有核酸扩增,结果见表1。通过比较PCR结束后的Ct值可比较反应体系的起始模板核酸量,Ct值越大,核酸量越小。
污染的可能性很小
学生们一致认为,B管和D管均无模板,但均有核酸扩增,Ct值差别不大(即起始模板数差别不大),所以2个反应体系均有核酸污染,且污染程度相近。因B、D这2管分别为不同的ddH2O,2次配制的ddH2O均有污染的可能性较小。特别是B、D这2管的Ct值相近,污染程度相同,故暂不考虑污染源是ddH2O。另外,学生们认为,A管和C管有相等数量模板,ddH2O不同,因Ct值差别不大,说明起始模板数差别不大,同样说明2次配制的ddH2O无明显差别。因此,前、后2次ddH2O均被污染的可能性均很小,综合分析后考虑为ddH2O以外的试剂有污染。
教员思维引导,学生制订方案
教员提示:试验所用引物一般来自2家公司,每次所用引物是经过分装的。学生们思考后认为,分装引物过程存在污染的可能,如需验证引物污染,可以选取未开封、未分装的原引物。另外,可选用另一家公司的引物同时做对照,发现原引物出厂时已被污染。进一步重复试验,试验条件不变,目的是验证原分装引物中是否有核酸污染。见表2。Ct值很大说明起始模板的核酸量很小,Ct值为,说明反应体系内不含核酸模板。
引物
1(首次试验分装后的引物)为污染源学生们逐条分析:H管含标准模板,扩增同前,提示引物2可用。F管、G管无扩增,说明ddH2O、PCR试剂、引物1'(新开封的引物1原装液)及引物2(另一家引物公司设计及制备的引物)均无核酸污染。E管反应体系未加入cDNA模板但仍有核酸扩增,考虑引物1有污染,结合E管扩增曲线Ct值远远大于有标准模板扩增的H管,说明起始模板数很小,这符合试验中引物加样量较小的实际情况。全体学生一致认为,分装引物1内的核酸污染是污染源,推测是引物分装或加样过程中污染。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