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53976

【导言】此例“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优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师德建设

教师专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和职业工作关系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师魂的核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执教之本,是教育绩效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响应以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号召,教师道德建设也必须要加强。

一、我国传统教师道德的现状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德的传统,对教师道德建设相当重视,因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师道德及其规范中,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在激发和指导教师的行为修养上发挥过很好的作用,大多数教师自觉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规范教学行为,做到为人师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专业整体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师道德及其规范中凸显出诸多不足,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也时有发生。

(一)教师道德的专业性不明显,结构单薄

我国并不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都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专业道德”的特征。具有普遍含义的职业道德规范只能约束教师的行为,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无法引发教师自身内在的自觉自律精神。如果我们仍然这样去界定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继续停滞在一般性行业道德的非专业水平上,很难体现教师道德的专业特性。同时,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随意性很大,不全面,结构单薄。仅仅是随意的几句空泛的表层语句,既不像教师专业技术的规范那样细致,具有能反映教师职业本性、具有充足的专业理论依据、清晰的逻辑体系;也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开发出与教师技术行为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专业技术操作和应用中就能具体感悟到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力量。

(二)个别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影响恶劣

教师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1)不能公正对待学生。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是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但是有的教师偏袒学习好的学生,瞧不起学习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即使做了好事,有了优点,也得不到承认和重视。(2)依法执教观念淡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3)使用语言暴力,给学生造成心灵创伤。(4)消极怠岗。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根本没有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教育教学中,厌岗怠业,不思进取。

二、教师专业化趋势对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运动肇始于17世纪末专门教师培训机构的产生,但是早期的教师培训学校学徒制或者经验型的教师培训实际上是职业训练而非专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问题就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日益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包括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道德等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专业水准不断提高,教师获得持续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教师专业道德是与教师教育活动紧密相联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并提升的一种专业性的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统帅,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教师专业化昭示着承担培养人职责的教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

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道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在承认教师道德专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伦理基础、能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师德规范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

(二)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

1.增强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师德教育

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师德教育是教师专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在职前教育阶段也要重视师德教育。首先,必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确立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中心的课程观,增设师德修养课,使学生通过专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理解专业道德对其今后专业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原则、规范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把师德教育融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专业道德行为并体验专业道德情感。

2.重视在职训练,把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

新教师入职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道德的养成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新教师接受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应该充分利用这次培训机会,专门对新教师进行专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调师德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全面掌握最基本的师德规范。还有,建议把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制度化,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恰当的场景,使宣誓者通过庄严的仪式激发起内在的需要,提醒教师记住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让教师尽早把责任意识融入专业工作中。

职后教育是师德向高水平发展的阶段,学校要经常开展师德师能教育。师德学习应纳入教师的业务学习范畴,定期进行,要注意通过学习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引导教师经常进行反思,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养成教师的专业自律。

(三)完善师德规范评价体系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 终身体育 职业道德 行为规范 法制化

[作者简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县人,西京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方法论的高校阳光体育模块化管理体系”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K107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念意识的冲突和矛盾。以“八荣八耻”为精神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适时提出,准确、科学、客观地对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理想、行为规范等提出了总得要求。高校是社会集合中的重要元素,高校体育教师承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输送学习型、健康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其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将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广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总的精神概括,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设计蓝本,以“终身体育”为最终培养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说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建立起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在师德行为规范、培育养成机制、评价奖惩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职业道德观念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建立起来的,是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对工作等一切教育行为的理想化要求,但其缺乏社会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第二,职业道德结构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大多只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作出比较粗糙、抽象和一般要求,而很少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则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便于操作的结构设计。第三,职业道德内容的不完整性。内容上多缺乏涉及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从事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第四,职业道德执行效度不足和具体评价的不易操作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师德理想高度的东西,但是缺少社会现实背景下的易于达到的、可操作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导致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同时也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带来极大的操作难度。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思路

1.以专业化思想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理念。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属性通常都被定位于社会道德属性范围内,但我们更应看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属性和专业属性。当前,全面达成“终身体育”培养目标已然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顺应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师生关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客观规律为发展主线,引入专业化思想来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进行重新认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内涵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应关注职业道德内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仅仅是作为现代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条件,而非全部,因此,我们必须以专业化精神来塑造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

2.以专业化思想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与内容。依据上述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的从新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归纳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应涵盖以下三个层次结构及其对应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是体育教师从事专业化教育实践行为的最高境界要求,是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较高层次愿望,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创新发展的方向。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决定忠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体育教师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博爱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职业的发展;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言行的楷模并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广泛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牺牲,甘愿奉献,以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来体验教师独有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第二,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原则以职业道德理想为基础,对体育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约束,是指导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在现实社会中,使教师的职业行为始终适应和符合社会大众的理论道德需要,并进行职业演化;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使教育行为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尊重教育及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和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的职业纪律观念,自觉接受和服从相关工作纪律管理,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顺利的完成;善于从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专业化保障;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格魅力,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团结同事,增进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注重职业团队的建立,以期更好地形成创新能力;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借鉴和吸收各类有益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职业道德规则。职业道德规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师在课堂内外及人际交往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行为约束。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都可以设立较明确的观测点,具有外显性和可操作性,一般都是以否定句式来告知教师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及不恰当行为。例如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不能体罚、变现体罚或言语态度侮辱;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及观点;不能在课堂打电话等。

3.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角色被赋予崇高的道德示范,使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化期待固然美好,但也正因为他的理想化和崇高化,使其远离了法律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道德土壤,而高高飘在空中,人们必须仰视才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置于法律和公民社会义务、社会公德的框架下,结合教师职业行为特点和要求,演化出符合现行法律对社会公民及公务人员所规定的基本理论道德和品质修养,并将其细化成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在教师职业行为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那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法律问题,从而以法律的强制性促使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教育过程乃至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国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把教师的教育行为比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认为对于一名优秀教师而言,所传授的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大多不会记得,而只会记得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因此,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确立一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发展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

5.提高可操作性是建立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技术保障。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为理想和原则层面上表述,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感到难以找到对应点和观测点,也就缺少了现实意义上的指导和评判功能。在具体环境下,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直观的和易于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准确指导和评判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发展。偏重完美理想的师德规范只会使广大教师内心产生具有距离感的敬畏,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剧,并最终因其高远而形同虚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须朝着更具可操作性、更加朴实的方向发展,力求基本道德要求与最高道德理想相统一,原则引导与规则操作相融合。

6.机制健全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还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确保形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导向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持续发展格局。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首先,应完善教师选聘制度,严把教师职业道德关。在教师选聘制度中,应特别注重对教师人格、品质、修养、责任心、工作态度、价值观等职业道德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进行考量和评价,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水平,并确保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导向性。其次,应健全教师工作制度,严把职业道德纪律关。健全的教师工作制度可以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业务学习、科研创新等诸多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在尊重教师人格的前提条件下,引导教师不断的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自觉、自律和自省,促使其真正成为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再次,应以内化和渗透来优化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质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任用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教师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同的不自信。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彷徨”,甚至“退化”。因此,采取强制和硬性灌输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应顺应时代变化,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要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间接教育、一般教育及价值澄清模式等非直接的教育培养方法。同时,还应强调教师个体的道德践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仅通过对规范条文的学习是不能养成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践行过程中去经历、感受、思考,最终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理想。最后,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预防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中是必要且重要的。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评、自评体系,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但应注意的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考评时应科学界定考评的范畴,合理细化具体评价内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岗位任用、工资晋升、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应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利用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师的优秀职业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表彰,从而提高教师道德践行的积极性,预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瑞阳。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李国庆,赵国金。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研究及借鉴[J].高校教育管理,2011(5).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篇】

论文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素质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2008年9月 1日,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 国委员会向全国发出了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与 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比,新 《规 范》坚 持“以人为本”,强调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当前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平台,是维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保障。将师德纳入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内容,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表现,但这同时也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提 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能增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是维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保障。新《规范》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也要多元化、个性化,应树立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观,通过开展全方位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支持,引导教师的职业道德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应立足于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主体活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道德实现的根基。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不能把道德教育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根植于教师职业生活这一土壤。因此,必须让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最前线。教师应通过 日常的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不断感悟和反思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成为 自身职业生涯的常态。新 《规范》 的每一条都是为教育教学活动保驾护航,特别是“教书育人 ”,明确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支持,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 。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规范》特别强调 了教师的“终身学习 ”,使其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须。终身学习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为教师个性的张扬与主体地位的凸显提供保障。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强调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职 业道德的一个重 要特征是 自律,而教师职业道德作为面向学生、面向教育的一种特殊专业活动,仅靠自律是不够的。因此,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他律,贵自律”,强调自律与他律的紧密结合。如新《规范》从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若干禁行性规定。这些‘他律”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逐步深入,将最终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实现传统性与时效性完美结合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篇】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在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表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年修订)》的基本内容

《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的许多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习贯彻时应注意和教育法规的学习结合进行。

三、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年修订)》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系统工会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好《规范》的学习宣传。要通过开展主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和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规范》,帮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学校领导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753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