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汇总4篇
【导言】此例“估算教学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估算教学【第一篇】
一、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
估算不是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用一种简便的方法知道答案的范围。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主要是围绕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的。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取近似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结合规律估算、联系实际生活估算等。
当然,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不断去发现和总结,从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估算能力。
二、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估算。
1.在计算前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2.在计算后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经常在计算后,问一问学生:计算结果对吗?为什么错了?是否符合在计算前的估算范围,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等。平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在计算后估算,在发现问题后,做到及时改正。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估算教学范文【第二篇】
1.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
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在平时精算时,估算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在精算前进行估算,可使学生自由而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精算后进行估算,可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如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等,以检验笔算或计算器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习惯,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找出问题所在,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估算教学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运算和测量结果的概括性的认识,如估计物体的大小(如树的高度、树干粗细等)、事物的属性(如洗澡水的温度)、事物的变化(如学生不断变化的身高)等等。只有这样,学生在直面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有所取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增强他们认识事物的整体感。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估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时时处处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许多常量(如一桶水的体积),并积淀成生活的常识。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观察力。
2.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估算内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基本的计算内容和技能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的计算内容过了关,估算才有基础。教师选择估算内容应以学生所学计算内容为基础。这样,学生一方面理解起来不吃力;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让学生估计课桌重多少,或根据自己的体重估计其他同学的体重;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后,学生知了黑板的高度,可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高度;学生学习了“目测”方法后,教师可让他们估计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或估计他们各自与讲台的距离。
采取有效合理的估算评价策略。
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某某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48+310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400+300即可判断。
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比如,估算2176×4,一般的方法是2176×4≈2000×4=8000,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别的方法,像2176×4≈2200×4=8800,如果有学生这样算:2176×4≈2100×4=8400,我们予以肯定。再比如,估算232÷4,除了介绍一般的232÷4≈200÷4=50外同时不妨介绍一下别的方法像232÷4≈240÷4=60,232÷4≈220÷4=55等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对于计算题的估算,我们提倡以“快、灵”为原则,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不拘一格地思考。我们的标准答案应提供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3.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把握《课标》对估算的要求。第一学段要“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等等。第二学段要“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纸的面积”等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估算教学【第三篇】
某校二年级期末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爸爸抓一把黄豆,数一数是98颗,爸爸连续抓了3把,大约抓了( )颗。
阅卷后,教师对(二年级5个班共220份试卷)这道题的答题情况进行了统计:
任课老师与答案是294的学生进行交谈。
话题一:你是怎样想的?(98+98+98=294)
话题二:可能有其他的答案吗?(没有。)
话题三:有的小朋友认为是300颗,你觉得可以吗?(可以。)
――还可能是302,303等。
话题四:为什么可以看做100?(因为问题中是大约。)
教师接着呈现问题:不同品牌的两支钢笔,一支19元,一支52元,买这两支笔大约要多少元?
生脱口而出:71元。
师:大约(重读)要多少元?
生:那就70元吧!
……
现象二:以猜为主,缺乏“估”的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容积单位“升”,知道了1升水究竟有多少。现在请同学们估一估这个电热水器大约能装水多少升水?
生:我觉得大约能装5升水。
师:太少了。
生:能装大约15升。
师:还是少了。
生:会不会装50升?
师:还是少了。
生:装90升。
师:这回多了/
生:那就装75升吧。
师:稍少了些。
生:装80升。
师:对了,这个电热水器的容量恰好是80升。
估计很开放,气氛也很热烈。但仔细思量不难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估算”。这一教学环节在师生“一猜一答”中进行,答案是在逐次缩小的区间中被“估”出来的。整个估算过程,学生随心所欲,所能体现的数学思维仅仅是数的大小比较而已。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估算教学呢?
1重视估算教学,把估算教学目标融入计算教学。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手段。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得数的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估算素材,把握教学契机,将估算教学纵向贯穿于每一个学段,横向渗透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学习领域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单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按照教材编排,第一次正式的估算教学应在加、减法笔算的后面,我在教学时先安排学生进行估算,将估算与笔算有机结合。教学过程如下。
呈现情境:二年级四个班学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学校只租了两辆车。怎样安排学生乘车?(相关信息:四个班学生人数分别是二(1)班42人;二(2)班36人;二(3)班25人;二(4)班28人。限乘70人。)学生很快提出方案:两个班学生合乘一辆车。
师: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生1:二(1)和二(2):42+36;二(3)和二(4):25+28。
生2:二(1)和二(3):42+25;二(2)和二(4):36+28。
生3:二(2)和二(3):36+25;二(1)和二(4):42+28。
(此刻学生的注意力落在如何搭配上,忽视搭配结果的可行性。)
师:这三种搭配方案都行吗?
生:因为40人加30人是70人,42+36就一定超过了70人。所以二(1)班和二(2)班搭配的方案不可行。
师:能不能让三个班的小朋友合乘一辆车?
生:把人数少的三个班相加36+25+28,只取30+20+20就等于70,说明三个班人数也一定超过70人。
笔者认为,在探究笔算方法前,先鼓励学生估算,有利于学生感知估算的必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这样自然会选择估算。
2体验价值,形成估算意识。据调查分析,学生估算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教材中的估算内容缺乏生动性和生活色彩。因此,要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估算的意义,提高他们学习估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要给估算教学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估算比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没什么用,还不如动笔计算。那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如,在学习“加法”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聪聪一家去吃饭,点菜如下:葱油鳊鱼18元;青菜粉丝煲9元;千张肉丝12元;盐水河虾2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果需要得到准确的答案,学生只需要把这4个数加起来就可以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来说客户是不太会算出准确的得数的,因为那是营业员的事情,所以只需要估算一下要多少钱,何况情境中有4个数量,学生不能很快得到精算的结果。再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
3掌握方法,提高估算能力。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又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提高估算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教给学生,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算着估”这一现状。
估算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不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在估算过程中,有以下具体的估算方法。
4增强运用估算意识,促进精算质量。笔算、估算在解决问题中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让学生在精算前估算结果,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估算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可有可无”为“无处不在”,增强学生自觉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乘法估算:张老师要买8套舞蹈服装,每套售价83元。请你估算一下,张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钱,才能把8套舞蹈服装全买回来?
生1:83×8≈80×8=640(元)
师:张老师带640元真的可以买回来8套舞蹈服装吗?大家先笔算,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2:83×8=664(元),估算的640元比实际用钱少了24元,所以无法全部买回来。
生3:购买东西应多带一些钱,我认为用90×8进行估算比较合适。
师:用90×8进行估算有没有道理?(许多学生表示赞同。)
师(小结):大家只会解答书本上的练习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结合具体情况,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估算教学【第四篇】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为了较准确地刻画现实世界,生动形象地描述身边的各种事物,很多时候需要用到数据,其中一部分数据是准确的数,而绝大多数的数据都是通过估算和近似得到的。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估算能力。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估算又是《新课程标准》中要加强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计算技能。
教材把估算安排在有理数的学习之后,既是对有理数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本节内容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为背景,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具体的身边事物,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强化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在数学的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对估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估算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估算的意义,探索具体问题中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感知估算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感,从而理解观察、比较、实验等数学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最佳方案。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因此,首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为了美化古城,区政府决定今年扩建几条旧街道,小明家在规划之内,为支持政府工作,小明父母决定在搬迁之前在本区的幸福家苑购买一套楼房。房价情况如下:
建筑面积:为、和三种户型。经过全家商量决定购买平方米的户型,小明家现有存款12万元,不足部分可以从银行贷款,你估计小明家会买几楼?买此楼层需要贷款吗?如果选择贷款,需要贷多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买房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学生对此类问题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用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不会觉得陌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热情地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来。学生会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得到不同答案,无论哪种答案都需要用到估算,自然引出课题。
本题设计得比较开放,教师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2)积极尝试,探索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问题:对全校学生人数进行估算。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首先安排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完整的估算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估算的全过程,为总结估算的具体步骤提供感性认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多数学生得出估算结果后,组织全班同学交流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课前预想,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估算方法:方法一:班级数量×一个班的人数;方法二:年级数量×一个年级人数。若学生还有其他方法,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刚才多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估算的一般步骤:①设计方案,②收集数据,③进行计算。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估算是包含算法设计和计算在内的活动过程。
(3)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应用于实际生活。要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也体现了新课标所谓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理念。因此,要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的应用触手可及。
在学生掌握了估算的意义和一般步骤之后,及时安排一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
练习:估算学校教学楼的高度。
出示题目之后,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我们的课堂需要静思默想,表面的热闹只会掩盖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才会有交流的欲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策略多样化。对于不同的方法,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丰富自己的经验,增长阅历和才干。体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理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但应注意,可能有学生用一根较长的绳子直接测出楼房的高度,如果出现这种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法是否符合题意,结合估算的含义,学生会发现这种方法只进行测量,没有进行计算,所以此法不属于估算。通过完成这个练习,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估算的理解和掌握。
(4)比较筛选,总结提高。
众言之,“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争论才能明辨是非。”方法的掌握只是达到本节课的初步目标,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才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在上一练习中就出现了对于一个问题的多种估算方法,在这众多的方法中,是否存在一种最佳的方案呢?所以又安排了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要估算出它的长度,有下面两种方法:
1)从中先取出1米长的电线,称出它的质量为a千克,再称得电线总质量为b千克,则这种电线的总长度为_______米。
2)从中称出1千克的电线,量出它的长度为m米,再称出电线总质量为n千克,则这捆电线的总长度为________米。
哪一种方法比较符合实际,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计算会比较容易,而确定方法的实际可行性会遇到一些困难。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会发现方法2)中称出1千克电线比较难操作,所以会认可方法1)比较符合实际。
通过此题让学生认识到估算方法不但要理论正确,还要有可操作性。
问题二:学校准备修建一段长50米,高2米,厚米的围墙。
大家一起算一算,学校修建这段围墙大约需要用多少块砖?
小明的方法:
1)先测出一块砖的尺寸:长约24厘米,宽约厘米,厚约厘米。由此算出一块砖的体积。
2)计算出要建的围墙体积。
3)用围墙的体积除以一块砖的体积,就得到用到砖的块数。
小亮的方法:
在砌墙时,砖与砖之间的缝隙要用水泥粘连,水泥的厚度约为1厘米,这样砌在墙上的砖,每块的厚度就大约相当于厘米,宽大约相当于厘米。其他计算方法与小明的相同。
小惠的方法:
她先到其他地方测量厚度也是24厘米的墙,并计算出1平方米的墙壁对应的墙体约用了120块砖,最后计算出所需砖的块数。
请分别按小明、小亮、小惠的方法计算出所需的砖数。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更接近实际?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思考计算,在多数学生完成计算,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小组成员间交流探讨。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可以解决少数学生计算方面遇到的困难,并就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全班一起交流,达成以下共识:小明的方法没有考虑砖缝,因此估算结果比实际用量要偏大;小亮的方法考虑砖缝,比较合理;小惠的方法计算简便,但需要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有不同的结果,有时差距还很大。因此,估算时,要深入实际,把各种因素考虑齐全。
综合以上两个问题得到的感受,可以归纳出最佳的估算方案应满足以下条件:①符合实际情况;②便于操作。
(5)开放性作业
调查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及全区人口数,估算全区一个月的生活用水总量。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00克水,那么全区人民一个月节约下来的水可供一个家庭用多长时间。
通过完成以上题目,学生不但对估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节约意识,体现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法与学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