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国际汉语教师【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23309

【导言】此例“国际汉语教师【热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汉语教师【第一篇】

关键词:微格理论;国际汉语教师;培训

一、微格理论内涵

微格理论指通过录音系统、音频遥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对教师进行训练,使教师快速掌握相应教学技能。有学者认为:“微格教学是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教师集中解决某一特定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1]有学者认为微格教学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上,借助视听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它是一种缩小的教学,即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教学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教师进行反复训练[2]。微格教学具有直观性、针对性、生动性、反复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国际汉语教师培训特点不谋而合,能为汉语师资培养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微格理论,将其在汉语教师培养中的经验总结,推动汉语师资培养事业的前进。

二、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目前至少有140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各国学习汉语人数超过了230万,学习需求的增长,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对师资队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师资力量专业化水平待提高

尽管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在增加,但是师资的建设却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目前国际汉语教师主要包括:一类是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培训的老师,这类教师数量少,同时这类教师的理论性知识远超过实践知识,一类是其他专业教师转行做汉语老师,这类教师缺乏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和逻辑,还有一类并非老师,连教育理论都不具备,但因为各种原因做了汉语教师,这类教师常见于国外,许多国外的汉语教师都是留学人员及其家属,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也没有经验,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教学技能水平待提高

汉语教学针对二语学习者,涉及到语言、文化教学等方面,最为重要的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还可以细分为:听力,阅读,口语,综合,写作教学等方面,每一门课的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国家,教学方法也不同,同时这些课还涉及文化教学,因此这对老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有很高的要求。现在的课堂不乏有不熟悉课程大纲和教材的老师,也有完全不分析教材和对象的老师,上课没有缜密设计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教学缺乏趣味性和技巧性…这都是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不佳的表现。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待提高

汉语国际教师因为面对的都是不同国家,背景,文化的学生,因此,必须练就极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这种能力于老师自身以及教学过程都十分受用。有的老师出国以后会有严重的文化休克反应,有的老师,在国外任教时间即将结束仍然处于挫折期,这都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达标的表现;还有的老师,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入,对教学对象分析不到位,导致在课堂上出现各种冲突,严重影响教学,这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的表现。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通过场景训练,案例剖析训练的,这种培训需求微格教学正好能够满足。

(四)创新与学习能力待提高

很多老师教学方法没有变化,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课堂例子陈旧,随着技术发展,现在有很多十分有益于课堂学习软件,但是却未能有助于老师们,这和老师们的思维有关也和老师们学习动力有关,同时也是老师们需要不断创新,翻转课堂的表现之一。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对学习提出了更加高效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这种足不出户的方式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同时这种新模式新趋势对国际汉语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老师们能够善于运用新媒体,新元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三、微格理论对强化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培训的意义

微格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具有模块化,情景化,互动式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强化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模块化教学的针对性意义

汉语国际教师的培训特殊之处在于要将教学技能不断分解,只有分解,才能在短时间内将教学内容细化成一项项技能,从而高效地将这些技能教给老师。微格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就是一个缩小的教学环境,能将繁复的教学过程分解,分解成导入,讲解,板书等环节,这样一个个技能循序渐进,老师们就能熟练地掌握全部技能。

(二)情景化教学的生动性意义

情景化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涉及到跨文化的部分。微格教学中的情景化特点能够通过组织,实现案例化,真实化,让大家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分析自己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这种情景化教学中,老师更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印象也会更深刻,这比理论带给大家收获会更多。

(三)互动式教学的丰富性意义

微格教学是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大家可以分小组进行,三五个,七八个成员都可以。主要特点就是互评。一个老师讲,其他老师听评,这样大家都有机会讲课同时点评,大家在现场点评或者通过录像在别的地方点评都可以,这种小范围的教学相长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参与度,调动了大家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大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反复式指导的便利性意义

微格理论指导的国际汉语教师培训能够直播也能够录播。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视频,寻找教学的资源,不论你在哪儿,只要有网络就能观看整个教学,这种可以反复学习的特点,极大地便利了老师,大家课后能够自主学习、研究。对于个体来说,老师们还能根据自己的视频,不断评析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微格理论指导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四、微格理论指导下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强化培训途径

根据目前国际汉语师资队伍的问题,以及微格教学对国际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培养的重大意义,我们准备通过下面几个路径来改变现状,提高国际汉语教师队伍质量。

(一)增加资金,健全国际汉语教师培

养微格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队伍,第一步,要全面普及微格教学。许多高校及培训机构尽管开设了相关专业或培训,但缺乏微格教学意识,因此也缺乏微格教学设施。因此,第一步,要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微格教学基础设施,从各种渠道获得资金,时时更新设施,建立微格教学教室,实验室;同时,健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软件体系,例如师资教学结构、微格技能培训等;另外,还要探索符合国际汉语教师发展的教学理论,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从各方面完善微格教学体系。

(二)细化教学模块与步骤,完善课程体系

微格的优势是能细化教学模块,精分教学步骤。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必须按照教学模块学习,明白技能课和综合训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都不相同,所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因此,在培训中,我们要利用微格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模块培训。国际汉语教师培训要实现精分步骤化,完善每一环。汉语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理论。因此,培训的第一步,要加强老师的理论学习,通过理论+案例的模式强化理论基础;在老师演练之前,大家必须先观摩,观摩优秀的微格教学示范,学习其优质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学习后,教学前,老师先定计划,写教案,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等,然后找专业老师指导,这样才能进入微格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以后,要及时评价和反馈,进行深刻剖析,找到问题,然后再次实践。最后,经过反复训练,相关单位还可以展开微格教学评比,对老师进行考核,让老师们从理论升华到实践。

国际汉语教师范文【第二篇】

[摘要]借鉴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应如何培养职前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从反思内容、反思层次、反思过程的视角,重点深入考察一门语言教学类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反思性教学环节。研究发现,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应从促进职前教师学习、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对教师教育者的要求三个方面,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汉语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学习汉语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进而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更加迫切与多元。培养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是汉语国际推广的必然要求。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能够指导职前教师学习教学、形成与发展教学信念,是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主要途径,是国际汉语职前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反思性语言教学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系统、基于证据地(evidence-based)思考教学”[1],反思性语言教学已被普遍认同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国际汉语教师来说,反思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寻找教学环境中出现问题”的“目的意义”,以及“挖掘问题成因并采取策略”的“工具意义”[2]。具有反思性教学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应将反思性教学融入职前教师的学习过程,将培养反思性教学、发展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

目前关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与解释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现有课程的体系与设置,提出改进建议或后续设想;介绍国外第二语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将其与汉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借鉴或建议;对反思性汉语教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探讨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探讨反思性教学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较为稀少,以应然、思辨性研究为主,只有少量的实证研究。[2-9]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与反思性教学关系的探讨,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鉴于此,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借鉴反思性教学理论,对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全面、深度考察教师教育者的教学过程,以及职前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研究问题是: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如何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职前教师(选课研究生)在课程中如何学习反思性教学?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Valli、Van Mannen认为,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需从社会学(反思内容或范围)、心理学(反思质量)两方面入手,还需考察反思的水平或层次。[1]反思内容体现在反思过程中的各环节,有不同的反思层次。因此,借鉴颜奕、罗少茜研究中搭建的理论框架(见图1),从反思内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师生关系、教师自我、教育环境)、反思层次(技术性、实践性、批判性)、反思过程(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付诸行动)的多维视角,考察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如何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

(二)研究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国内某重点大学开设的语言教学类教师教育硕士课程“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开展全面、深入的个案研究,关注教学过程的发展与变化,从教师教育者与汉语职前教师的视角,全方位考察课程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以及职前教师反思性教学水平的发展与进步。文中“学生”是指选课研究生即汉语职前教师,“教师”是指本课程的教师即教师教育者,“留学生”是指在语言课堂上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按照时间进度,由图2中所示的五个环节依次组成。其中,“理论储备”环节与“观课感悟”环节同时进行,学生课堂上学习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教师制定的“观课指南”的指导下,进入熟手或专家型教师的对外汉语语言课堂,进行课堂观察。这为后续的“教学体验”“教学反思”奠定基础。与培养反思性教学能力最为密切的反思性教学环节,是“教学体验”“教学反思”,这是本文重点关注与分析的部分。“教学反思”由课上“学生互评”与“教师总评”、课后“学生反思形成研究论文”构成。采取目的性抽样原则。目的性抽样是指按照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由于质性研究注重对研究对象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比较小。[10]103该课程在语言教学类汉语教师教育课程中,具备典型性与代表性,可以为本文提供充分的信息量,[11]因此符合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原则。课程教师齐老师(即教师教育者)是拥有数十年汉语教学经验的专家型教师,教授汉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上课学生为2014级全体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即职前教师),共九人(使用S1、S2、……S9来指代上课的硕士研究生)。遵循质性研究方法的伦理原则,匿名处理所有参与者的姓名与信息。研究数据的收集阶段为2015年春季学期,收集方式为课堂观察、访谈、文字资料采集、非正式交谈,整理后共约万字。②对收集数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连续比较法,对数据进行类属分析,从反思内容、反思层次、反思过程的角度,重点分析课程的“教学体验”环节、“教学反思”环节与培养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一)反思内容

经过教师教育者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体验”环节,留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生参与其中,职前教师得以开展真正的语言课堂教学,有效弥补了观摩教学示范录像与模拟课堂教学的缺陷。紧随其后的“教学反思”环节,学生就刚刚结束的教学体验进行即时反思,即有意识、系统地基于刚刚结束的教学体验,思考与点评教学。S6谈到:“点评别人(的教学示范录像),我们可能在他身上发现很多问题,但是这种点评很难和我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可能我自己实践的时候会犯同样的问题和错误。大家点评会让我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意识”。由此可见,紧密结合、前后呼应的课程环节设计,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反思,从而进一步明确与深化反思内容。S1也谈到:“自己在讲课当中,不会发现有那些问题……自己在上课的时候,真的没有意识到,……但是作为旁观者大家就提出来了。”从语言课堂教学、留学生学习、师生(指职前教师与留学生)关系、职前教师自我发展、教育环境五方面考察学生的教学反思的内容。其中,关于课堂教学与师生关系方面的内容最多,占到约一半以上。对于教育环境方面的关注,尚未进入学生的视野,主要受学生成长、学习经历与科研能力所限。而对于留学生学习、教师自我发展两方面的关注,不同于贯穿始终的对课堂教学与师生关系的关注,学生在进入“教学反思”环节之后,才逐渐明晰与加强了对这两方面的关注。这充分体现出本课程的指导性,以及反思内容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不断深化扩展的。以语言教师自我发展为例,在“教学反思”环节之前,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尚未树立,更多是以学生的心态看待教学实践:认为“教学体验”只是完成本课程的作业(S2)、不考虑学生是否快乐(S4)、没觉得自己是教师(S3)。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学生对语言教师角色有了初步认识。齐老师在教师总评时就提到:“经过一个学期,(同学们)现在就可以做起来的是,进入课堂以后,怎么让留学生感觉到自己现在就是一个老师。(同学们)现在可能还是身份定位在学生,如果(定位)是个老师的话,就会在很多方面要求自己,和过去就不一样了。”

(二)反思层次

在教师总评的示范与推动之下,每一次学生互评都在不断进步,从关注教学方法效率与效果、忽视学生学习的技术性反思,上升到关注与聚焦教学后果、分析学生行为与教师行为动因的实践性反思;从以学生互评时的技术性反思为主,上升到以课后反思论文的实践性反思为主。例如,S7从第一次学生互评时批评同学拿教杆的姿势,到第三次学生互评时关注得体恰当的教学体态语;S1从只在意自己上课时生词讲解得好不好,到反思自己的生词讲解是不是符合留学生的习得规律。在点评结束之后的课后反思部分,大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聚焦而明确的研究问题,深入开展理论与学术研究,提交了分析“汉语教学中的非预设事件”“课堂节奏掌控”“教师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提问话语分析”等问题的科研论文,由此可见,学生实践性反思的层次普遍得到了较大提升。批判性反思是最高水平的反思,强调教师对社会变革的主动促进作用。[1]囿于学生学习经历与教学经验的局限,对学科发展与课堂教学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反思层次尚未上升到批判性反思的高度是可以理解的。在职前学习阶段,要引起学生对最高水平的反思———批判性反思的关注,更多需要教师教育者的引导与示范。

(三)反思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与描述问题,是反思过程的起点与必经阶段。通过“教学体验”环节的实践与教师的现场点评,学生开始用专业的眼光发现教学问题,用齐老师的话说,就是“从看热闹到看门道”。S5谈到:“比如说经过前几课的教学体验,同学讲完课以后,老师就会点评。上课之前,我会把我之前包括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发的评课表再翻一翻,上面记了他们有哪些做得好的,哪些做得不好,我下意识地学习一下,避免出现这种问题。”经过学生互评与教师总评,汉语职前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如下:其一,如何讲解、练习生词与语言点,是职前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共7人)。例如,S3对于抽样名词“性质”一词应如何讲解,感到十分棘手。其二,掌控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差(共6人)。例如,S8由于在备课时课件设计得过于死板,没有预留出课堂中随机应变的时间,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分析问题是反思过程的重点与关键。在教师总评部分,教师教育者通过分析学生在教学体验与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不但为学生示范如何从技术性反思上升到实践性反思,而且展示了如何从实践性与专业性的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在分析学生课上展示的多媒体课件的问题时,齐老师认为,课件设计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让留学生一下子就能注意到”“要呈现出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在课件运用中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依赖PPT,课文都呈现在PPT上了。

如果留学生直接看课本,会更有利于他们记录”。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有度,不要让留学生过度依赖视觉,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听觉和口语表达”。有8位学生认为,教师总评“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是课程学习中收获最大之处,因为全是“击中要害的精华”(S9),可以帮助改进具体的教学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利用专业理论深入分析教学问题的视角。限于课程设置与学年教学计划的要求,反思过程的结果———付诸行动,在本课程中没有体现。所有学生在访谈中都提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即将迎来的长达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实习≮≯,充满期待。他们期待,在“教学体验”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后续的教学行动———教学实习中避免或改进;在“教学反思”环节中学习到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教学实习中得以体现。由此可知,本课程对于反思过程中的“付诸行动”步骤,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四、结论

运用反思性教学理论,分析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反思性教学环节”,探究课程该环节在培养学生反思性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反思型教学中的作用,着重探讨课程教学的过程如何关注、引导职前教师反思性教学水平的变化与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从促进职前教师学习、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对教师教育者的要求三个方面,培养反思型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在反思内容上,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到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与教师自我发展;在反思层次上,由技术性上升到实践性,受到学习水平与教学经验的局限,批判性反思有待进行;在反思过程上,发现与描述问题开始具备专业眼光,分析问题的专业水平提升,将通过后续的教学实习,采取改进问题的行动。总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有效提升了反思性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在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方面,教师教育者应注重过程性教学,合理设置教学环节,使学生的语言教学实践与课堂即时反思、同伴互评反思、课后书面反思有机结合,同时推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教育者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引导职前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水平不断发展与进步。作为课程教学与指导职前教师学习反思性语言教学的灵魂人物———教师教育者,应在课程教学中不断研究与改进课程内容与设置;增加在语言教学课堂现场的反思示范;促进反思示范与职前教师自我反思的有机结合,将指导职前教师学习反思型教学落实到教师教育者的反思示范中去。

注释:

①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举办的“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第八届年会”国际研讨会报告(2016年10月28日-30日,北京)。

②数据收集详情:课堂过程观察(15次,观课笔记约3万字);正式访谈教师(2次,录音整理约万字);正式访谈学生(每人1次,共9次,录音整理约万字);试讲反思观察(4次,录音整理约万字);此外还收集到教师所发课程资料,并在课后多次与师生非正式交谈。

参考文献:

[1]颜奕,罗少茜.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性语言教学研究[J].中国外语,2014(2):4-9,38

[2]王添淼.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由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引发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2):25-30.

[3]吴英成.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课程与教材建设[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2(4).

[4]丁安琪.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2009(2):13-18.

[5]刘元满.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领域与硕士课程设置研究———与英语、日语第二语言教学比较[J].国际汉语教育,2014(1):110-120,204.

[6]孙德坤.国际汉语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1):128-141.

[7]吴勇毅,华霄颖,储文怡.叙事探究下的CSL教师成长史研究———实践性知识的积累[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1):75-80.

[8]鲁承发,李艳丽.反思性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解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1-73.

[9]王爽.反思性教学培训对对外汉语职前教师教学思想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国际汉语教师范文【第三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全球汉语需求剧增,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蒸蒸日上,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此后,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在世界各地成立,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和输出也逐步制度化专门化。但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汉语学习人数的剧增,海外汉语教师的供需矛盾仍旧日益突出,加强国际汉语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推动和发展国际汉语教学,必须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国际汉语教师队伍。为了促进国际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专业性、高质量的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国家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分别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20014年国家教育部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从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登记认定;2005年国家汉办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等级标准及考试大纲》,分别从专业知识、教师素养、教学理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分别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了要求和界定;2007年,国家汉办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这一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描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总体分为五个模块: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综合素质,共计十项标准,即汉语知识与技能、外语知识与技能、中国文化、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汉语教学课程、大纲、教学与辅助材料、现代教育技术及运用以及教师综合素质。《标准》系统全面地描述了当下以及未来国际汉语教学活动中对汉语教师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是统领国际汉语教学发展、培养优秀国际汉语教师的纲领性文件和要求。

对照《标准》,结合对南美洲国际汉语教师队伍现状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南美洲各国国际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大致略同,呈现出的问题也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现有教师的来历和背景各不相同,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弱等等方面。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标准,以哥伦比亚为例对南美洲国际汉语教师现状作以分析,指出目前南美洲国际汉语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行为、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二、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与南美洲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两国之间的人文差异巨大,但由于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繁荣和“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南美洲也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课堂和其他汉语教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时而生。截至目前,格伦比亚共建有三所孔子学院、四所孔子课堂;墨西哥五所孔子课堂;秘鲁四所孔子学院;智利两所孔院、六所课堂;巴西十所孔院、两所课堂;阿根廷两所孔院;哥斯达黎加一所孔院;玻利维亚一所孔院;厄瓜多尔一所孔院、一所课堂;委内瑞拉一所孔院。汉语在南美的土地上可谓遍地开花。中国语言和文化传播在南美洲发展态势良好,汉语需求太失旺盛,但较之旺盛的需求,汉语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则凸显出了欠缺之处,对照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南美的汉语教师队伍在知识、技能和素养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国际汉语教师师资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不高

南美洲距离中国地理位置遥远,其使用的语言西班牙语与汉语的语音、语法差距巨大,这些因素无疑都给汉语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较之其他地区更大的困难和障碍。目前,南美洲汉语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是由国家汉办派遣的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部分孔院和课堂有当地本土教师,但其数量较之公派教师则显得微乎其微。公派教师中西班牙语专业教师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本土教师中部分是有中国留学经验的汉语专业人士,同时也存在部分中资企业家属等。由此可见,南美汉语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相当部分的教师并非专业出身,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要求的国际汉语教师必须掌握的汉语知识、中华文化知识和外语教学知识等要求无法满足。《标准》要求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语言学、语法学知识,掌握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以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主要的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理念和方法等等。南美洲汉语教师队伍在这些知识方面的欠缺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汉语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则无法保障汉语教学的长足可持续发展,如此恶性循环。

2.国际汉语教师基本技能运用程度较低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提出具体要求,总个体来说可概括为对汉语解释能力的要求、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学评估能力的要求。目前,大部分的南美汉语教师能做到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氛围良好。但仍由于受教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影响,对汉语结构规则和表达规律的阐释,对常见偏误的分析和纠正以及对汉语结构和使用规则的总结传授方面显示出了很大的欠缺,加之由于部分教师不了解当地人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教学安排不够合理,课堂表现松散,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养成。

教师对教学评估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和落实,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之中和之后教师的自我教学评估活动尤为重要,适时进行准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估可以有效促进汉语教学的效果。

3.国际汉语教师基本素养有待提升

国际汉语教学不同于国内面向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外语能力等等。鉴于南美洲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因此对教师的西班牙语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南美公派教师大致均为西语或者中文两个专业,中文专业教师掌握西语的总体比例较低,且西语水平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流的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汉语教师师资队伍水平的建议

结合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要求和南美洲汉语教师师资队伍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南美的传播和发展,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加强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培训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汉语学习活动,要求教师首先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因此加强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实为重事,应在目前开展的培训活动基础上尽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孔院和课堂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修。

2.调整培训结构

培训应基于需求,在培训之前可进行调研咨询,使培训活动更具针对性,调整培训形式和内容比例,针对本土教师可增加专家示范的培训内容,针对专业教师则可以融入更多的新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

3.建立国际汉语教师联盟

国际汉语教学是一个大的体系,无论本土教师还是公派教师应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习,由此来带进和推动整体汉语教学活动和效果,建议成立南美教师联盟,为教师的交流沟通搭建合理和便利的平台。

4.加强公派教师职业体系建设

南美汉语教师整体流动性大,并不利于教学活动和研究项目的开展和延续。因此,加强公派教师职业体系的建设,减少教师流动的频率,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系列的教学和管理项目的研究和开展。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J].汉语教学,2007

[2]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国际汉语教师【第四篇】

关键词:中美文化;认知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97-02

一、中美两国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的差异性

1. 中美对“软实力”内涵的认知差异。美国专家认为,软实力包括三个维度,即文化、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中国学者将软实力研究的重点落在“文化”层面上,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来自于民众对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2]中国政府已经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战略的层面上。

2. 中美对“软实力普世价值”的认知差异。美国一些专家所推行的普世价值观集中在文化领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大众文化,比如好莱坞电影式的娱乐文化、麦当劳肯德基式的生活方式等;二是精英文化,比如传播领域的系列理论、政治层面的制度建设等。而中国学者虽认为“软实力”具有普世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但是认为还包括经济实力,这种普世价值的载体是话语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话语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主要是以流动转移为表现特色,并且可以通过具体的指标进行测量:“文化软实力=政治制度的效率与国内外认同程度”,而后者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比较主要的,具体来说,“国内外认同程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内认同程度,指的是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文化创新能力、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以及社会道德水准;二是国外认同程度,指的是国际形象、国际文化产品推广力以及国际影响力[3] 。

3. 中美对“中国软实力现状”的认知差异。美国一些专家对“中国软实力”现状的评价比较悲观,他们认为中国在“软实力”的指标,如“国家凝聚力”、“文化全球普及性”、“国际机构中的作用”等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否认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文化发展成果。而中国专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全球文化吸引力的,目前中美之间在文化领域处于一种“竞合关系”,而非“零和关系”, 倡导建立多元化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这就否认了美国一些专家的西方霸权中心的观点。

4. 中美在意识形态层面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一是美国的“霸权主义”与中国的“以和为贵”,美国文化精神中以自我主义为中心,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不顾他国利益,强权侵略他国,而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二是美国的独立竞争意识与中国的集体观念,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美国人侧重个体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三是在也是中美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这2000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5. 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育者的必备素质,提升国际汉语教育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发展使然

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1959年,在其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科可以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沟通与管理上的冲突。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如果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来界定,国内专家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人际鸿沟、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国际汉语教育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务必要突破跨文化交际的瓶颈制约,方能成功地对交际与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活动。

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发展情况看,有学者做了一个统计:2003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是2000万;2004年是2500万;2005年已达3000万;2006年超过3000万;2007年达到了4000万;但从2007年到2011年,年均4000万的数字没有发生变化[4]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停滞不前?有不少专家分析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不足成为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升国际汉语教育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必然。

三、克服认知差异性,提升国际汉语教育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树立国际化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态度

国际意识(International awareness)“指的是对跨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认识和了解,国际意识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或者社会团体在看待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及整个国际形势发展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度、关注度极其了解的深度等。简而言之,国际意识就是是否能够自觉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5] 目前, 国际汉语教师应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树立国际化思维方式,具有多元文化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已渐成专家学者的共识。要增强国际意识,必须做到第一,自我“切割”,即暂时搁置在国内使用的观点、角度与方法。第二,积极参与,融入世界语言教学大家庭,认识、了解教学环境、对象,过于强调汉语的特殊性而拒绝与外国同事进行教学上的沟通,对汉语教学有害而无益。第三,主动借鉴,国际汉语教师通常与多国籍、多语种外语教师相处,有机会见识各种类型的语言教学活动与文化传播活动,了解不同的语言教学理念和文化传播特点,在教学进程、学生评估中“左顾右盼”、反观自己也大有益处。

跨文化意识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从事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特定的思维。它需要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思维模式、非语言行为规则、时空观念、礼仪习俗等诸方面打破在相同文化背景下从事交流的思维定势,使其在主观上能够对异质文化获得正确的反应和理解,以保障跨文化间的交流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国际汉语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同时对中国与所在国的文化认知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差异等有清晰认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自然地包容并欣赏学习者的文化特性、,从而达到缓解文化休克带来的巨大冲击,可以减轻精神压力提高工作效能。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正确的跨文化态度,则可以在教育活动中突破教育瓶颈,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转变观念,丰富内涵,创新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单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美国学习汉语的人有疲倦之感。为此,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在汉语词汇、字句教学中,要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说文解字等途径对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汉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美语、英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如: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二是在汉语教学中增加介绍中国独具特色的食文化、庆典习俗文化、自然遗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娱乐文化、武术文化等等,以吸引美国学习汉语者对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达到预期的汉语对外教学与汉语对外交流传播的目的。

同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利用游戏、娱乐、文体表演活动,采取开放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知晓中华民族交际的基本礼仪,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组织开展汉语和中国问题研究等学术活动;推介中国的各类文化产品(如图书及音像制品、传统艺术品、纪念品等),不同文化的学习者展开文化辩论赛,促进文化交流,从而调动汉语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重视对自身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四)培养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交往心态,把握平等待人的人际交往基调,养成宽诚待人的做人品格

现代人际关系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中应该遵循主动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正直原则、换位原则。

1. 要主动沟通。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美国,有许多汉语教师尽管与人沟通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要知道,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要想赢得美国汉语学员的好感,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沟通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

2. 培养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交往心态。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与美国学习汉语者人际交往中,只有以诚实的心境、率真的态度对待,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接纳和认同,才能更好地融洽人际关系。一般而言,美国人的性格比较直爽,你在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之后,他是会有所感悟的,是会接纳和理解的。

3. 把握平等待人的人际交往基调。现实生活中,人际之间真正要做到平等交往比较困难,特别是汉语教师身在异国他乡,美国人的高傲时不时流露出来,所以国际汉语教育者要克服自卑心理,不要妄自菲薄,自视低人一等。

4. 养成宽以待人的做人品格。每个人自尊心都很强,不允许别人冒犯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也要学会忍耐。这就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恪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

5. 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美国汉语学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感受他们的感觉如何,知道该如何行事而不会把事情搞砸,这就是换位思考的好处。适当地运用换位思考,可以使沟通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更容易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思想被对方所接受。

综上所述,国际汉语教学主要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学,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重视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培育提升国际汉语教育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交流与传播,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2年4月13日,搜狐新闻[Z],作者:孙浩 杜静

[2]胡惠林:“文化民权: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战略基础和价值取向” [J],《文化研究》(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11年第6期,第3页。

[3]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评公式” [J],《文化研究》(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11年第7期,第44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42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