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师节散文(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45488

【导言】此例“教师节散文(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节散文【第一篇】

关键词:幼儿散文诗欣赏能力 评价体系 实践研究 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90-03

当前,幼儿散文诗欣赏在幼儿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难的局面,关键在于我们的评价体系出现了问题。确定了什么该评,什么不该评,该重视什么,该忽略什么,教师就能真正了解幼儿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因此我园将幼儿散文诗欣赏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通过建立适合幼儿发展的评价体系来促进散文诗教学,提升全园教学水平。

1 如何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散文诗评价体系

细看传统的语言教育评价,你会发现它更为关注对幼儿语法、词汇、语音、句型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然而新《纲要》指出“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仿止片面性,尤其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对应该评什么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看幼儿学到了多少词汇,会用多少句型,读音有多准,会背多少散文诗等知识、技能,更应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情感、交往等,尤其要着眼于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们达成了共识:评价重在促进发展。随着贯彻《纲要》的进一步深入,幼儿散文诗欣赏能力评价体系无论从功能、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都较从前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的目的不再是把幼儿分成优劣几等,给幼儿进行排队,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导向作用,关注幼儿的成长与进步情况。如: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情况,分析教育目标是否恰当,了解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是否适宜,是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从中教师发现自己的成功方面和需要改进的问题,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换句话来说,评价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幼儿的发展为评价服务。注重评价幼儿的学习过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目标重在发展,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教师,不是鉴别教师的优劣,而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从而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评价的内容从感受理解散文诗基本内容的能力,感受理解散文诗语言美的能力,朗诵散文诗的能力,仿编、创编散文诗的能力,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能力。评价方法由过分强调“量化”到现在的定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的主体重视参与互动。制定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能力评价体系和幼儿散文诗欣赏能力评价体系如下:

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能力评价体系(见文后)

附:幼儿散文诗欣赏能力评价体系(见文后)

2 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秀感受理解散文诗内容的能力、表演、绘画等多种方式恰当、完整表达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表演、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但语言不够流畅,表演不够形象,表达不够完整。表演、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语言比较零碎,动作、表情不恰当,表达不完整。

感受理解散文诗语言美的能力诗语言文字的韵律、节奏产生愉悦的情感反应:喜欢散文诗里重叠、象声、拟人、夸张等词语,并在复述、表演散文诗内容及日常用语中自发地使用。诗语言文字的韵律、节奏产生愉悦的情感反应;喜欢散文诗里重叠、象声、拟人、夸张等词语,并在复述、表演散文诗内容及日常用语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尝试使用。诗语言文字的韵律、节奏产生愉悦的情感反应;喜欢散文诗里重叠、象声、拟人、夸张等词语,在复述、表演散文诗内容及日常用语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仍然不能尝试使用。散文诗的能力解散文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并能用相应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诵作品。引导下尝试使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诵,感情不够丰富。地背诵作品,无感彩。仿编、创编散文诗的能力散文诗格式进行创编、仿编,情节合乎情理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导下,尝试用散文诗的格式进行创编、仿编,情节较合乎情理并用简单的词汇进行表述。引导下不能用散文诗的格式进行创编、仿编。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能力活中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需要,叙述过程中语言清晰、条理清楚,无语病。活中能基本表达清楚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需要,用较简单的字、词、句表达,条理较清楚。活中对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需要表述不清,叙述过程中词不达意,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导向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用评价体系评价幼儿,根据幼儿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导向作用。

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为了了解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特制定了幼几语言发展水平能力现状调查分析表。调查分析表分别从对文学作品内容的了解,对文学作品中优美字、词、句的学习与运用,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情感的理解与共鸣,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能力这几方面综合评价幼儿。为了让评价客观,全面,课题组还就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学习的故事设计问题进行评价,把幼儿回答的情况真实记录下来,以方便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作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无明显差异,证明了样本提取的科学性。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通过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梳理散文诗的脉络,为了评价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我们用评价体系对幼儿进行评价,以此检查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并帮助教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理清散文诗《微笑》的脉络时所提问题是、鸟为朋友们做了什么,让它们怎么样?小蜗牛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为朋友们做了什么,让朋友高兴呢?通过第一次拙样评价发现幼儿对散文诗的脉络不清楚,说明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低,建议教师把问题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问题为:散文诗里有哪些小动物?小鸟怎么说?小兔怎么说?大象怎么说?小蜗牛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教师根据调整后的问题进行教学,我们再次进行全面评价,发现80%的幼儿很好的掌握了散文诗的脉络,说明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得到提升,较好的达到了评价的诊断、导向作用。

综合利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幼儿能力

(1)评价体系中强调用多种方式评价幼儿

在实践中我们鼓励幼儿用绘画、表演、复述等方式展现对

散文诗的理解。例如幼儿通过绘画方式展现对散文诗的理解,评价者和幼儿都可以通过画面评价幼儿理解能力的高低。宋忆删小朋友的画面上有一只小鸟在唱歌,嘴边还画了一些“3”字形的图案,美名其日这是它唱的歌:“啦啦啦,你记住,我很美丽;啦啦啦,你记住,我很美丽。”还画了一只小蝴蝶,小蝴蝶说:“你唱得很好。”最后总结性的说:所以我喜欢小鸟。所有幼儿都认为宋忆删小朋友画得好,说得也很。幼儿在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情感得到满足,能激励他们更加喜欢欣赏散文诗。

(2)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为了用好评价体系,我们采用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有时为了评价教师的某一个教学行为或是某一个问题的有效性,会采用即时评价;有时为了评价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会采用阶段性评价,本次课题研究我们做了四个阶段性研究;为了对幼儿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我们还做了总结性评价。具体做法如下: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欣赏同一首未欣赏过的散文诗,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评价幼儿欣赏散文诗欣赏能力的高低。通过描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评价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总结性评价能真实的反映幼儿的能力和水平。

3 评价后的收获

教师发现了幼儿的学习潜能

我们看到了幼儿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都说散文诗难学,幼儿最多只能理解散文诗的某一片段而不可能对散文诗进行仿编和创编。通过评价,我们发现幼儿的能力大大超过预期。创编的内容多种多样,还具备了押韵能力,做到句式美和语言美统一。例如,幼儿对散文诗《夏天的歌》进行仿编时编出了很多内容:夏天的歌在哪里?啊啊啊,在小朋友的嘴巴里。夏天的歌在哪里?叽叽叽,在青青的草堆里。夏天的歌在哪里?嗡嗡嗡,在大大的蜂巢里……只要我们为幼儿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时间,再加上教师足够的耐心,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教师学会了细致观察幼儿的方法

教师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讲述,认真记录幼儿的话语会逐渐听懂孩子的语言和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教师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幼儿的一言一行,包括幼儿的表情等,能进入孩子的思维世界,体验他们的情感,教师一下子感觉离孩子更近了,发现平时在我们面前太多一闪而过的东西。

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反思的依据

教师节散文【第二篇】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分散实习 管理 评价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深入实践课程教学理论,树立教师职业意识的重要环节。目前,集中实习是学生教育实习的主要形式,集中实习固然有其优势,教师可以集中指导,学生能进行系统的实习,但由于人数过多,每个学生得到的讲课、指导机会显得不够,每个学生的也情况及需求各不相同,集中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教育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现状

综观当前的教育实习,以W学院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把教育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进行整合,过程管理规范性不足;如何整合教学与管理资源,如何让管理评价体系与教育实习模式结合,从而达到最优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实习前教学技能训练与试讲规范要求尚有差距,亟待健全评价标准;三是教育实习形式单一,满足不了学生多元化需求,教育实习形式可多样化,有必要建立多元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建构符合学院实际的教育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关键问题是构建教育实习与管理评价模式系统;建立健全对实习生、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管理者的评价标准及管理规定。

2 构建教育分散式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的方法及内容

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构建方法

W学院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的方法构建教育分散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通过对相关教育实习与管理评价实践与理论的整理研究,为教育实习与管理评价模式系统构建提供初步的理论框架。同时对W学院的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探索与总结,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性、可推广的教育实习与管理评价模式系统。具体为:首先,对W学院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总结;其次,反思W学院教育实习与管理评价模式系统的优缺点;再次,将教育实习指导手册与教育实习管理手册修改定稿,提出可供借鉴的教育实习与管理评价模式系统。

教育分散式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构建的内容

教育分散式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构建的内容主要是:构建教育实习的具体操作流程模式;研制教育分散实习管理规定;研制教育实习指导手册(学生版、教师版)、教育实习管理手册(教师用);编制《教育实纲》、《教育实习管理规定(分散)》、《教育实习指导手册》、《教育分散实习实施细则》等。通过相关管理文件和规定的制订,规范教育分散实习管理、评价的原则、方式方法。

3 构建分散式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的步骤

准备阶段

编制教育实习管理大纲和实施细则

编制《教育实纲》,在借鉴W学院旧版《教育实纲》的基础上,根据当前W学院教育实习情况的变化制定新的《教育实纲》,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用统一一份大纲。编制《专业分散实习实施细则》,明确分散实习实施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编制教育实习指导与评价标准

编制《教育实习指导手册》,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明确了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具体指导任务和方法;学生版对教育实习目标,要求,具体任务,实习考核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编制《教育实习生手册》,供学生实习期间填写相关表格、听课记录、指导教师评价表等,以备考核评价学生实习情况。通过上述文件编制,明确了教育实习指导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确立了教育实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实施阶段

开展教育学生分散实习前指导

把分散实习学生按已联系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分组,如按小学、初中、高中和年级加以分组,并从学院选派相应的指导教师对分散实习学生进行实习前撰写教案、试讲、评价等指导,各个环节均保证在两轮以上,每次试讲均填写《教育实习课堂教学试讲测评表》,以保证分散实习生能熟练掌握教学技能和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保证实习期间能顺利完成实习内容。由此,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施行,以保证分散实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教育分散实习过程管理

由于分散实习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指导教师不能亲自到每个学校了解情况和进行指导,鉴于此,W学院成立临时分散实习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管理、联系工作。学生定期通过办公室电话或电子邮件汇报实习情况,并咨询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习期间不得少于3次汇报。以便学院实时掌握实习生的情况。学生分散实习期间严格按照要求向办公室汇报实习情况,办公室针对不同实习生情况给予相应指导。

分散实习考核评价

分散实习学生完成实习任务返校后,学院组织相关指导教师对分散实习生进行考核,选择学实习期间的教学篇目进行课后说课,并填写《教育实习课堂教学课后说课测评表》,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前试讲情况与实习后说课情况进行对比,给出考核成绩。同时,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期间所填写的《实习生手册》,并上交实习调查报告,根据实习生提供的实习资料,及教学考核最终评定实习成绩,并选出以百分之五的比例选出优秀实习生给予表彰。这样的考核评价可以据此判定学生的实习等级,也是对学生分散实习的一种间接监控方式,可以从实习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实习进行管理和评价,提高了分散实习管理的效果。

总结阶段

总结分散实习模式为:实习前指导——实习过程管理与指导——实习后考核评价。整个过程指导教师均参与其中,对实习生的实习全程监控和管理,同时管理内容又可以作为学生实习考核和评价的依据之一;整个过程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让实习生在不断地训练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当然,在教育分散实习管理与评价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仍对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具体实习效果的监测有一定难度,对实习生实习期间的指导显得不够充分,如何对分散实习生在实习学校的教学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仍将继续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跃光。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8(7).

[2]崔雪梅。地方综合性民族大学教育实习模式的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廖红。“三段四模块”教育实习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4]王后雄,李香艳。两岸四地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2).

教师节散文【第三篇】

关键词:离散数学;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离散数学课程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致使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课程组近年来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在教学中增加实验环节的必要性,讨论了实验教学具体安排。

2离散数学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离散数学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少数顶尖院校(清华,北大、南京大学等)为强化基础理论,将离散数学课程分拆为多门课程,如北大分成三门:集合论与图论、数理逻辑、代数系统与组合数学,他们的学时达200学时左右。二、大多数部属重点院校的离散数学课程,兼顾信息科学技术所涉及的离散结构数学模型的讲授,内容较为宽广深入,讲授课时大约在80~120学时。三、相当一部分院校要求略低,只讲授和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离散结构数学模型。经过调查,目前大多数院校是属于第三种情况。教学模式大多数以“课堂讲授+课后作业+习题课”为主,部分学校引入了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和实验环节。

我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下设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都将离散数学列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3级开始将离散数学拆分为集合与图论、代数结构与数理逻辑,学时达到102个学时,其中集合与图论增加了12学时的上机实验。

3离散数学增加实验环节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离散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定义定理多、方法性强、有穷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质疑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反映求解方法灵活,不易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力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经调研,针对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多数侧重教学内容探讨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对于实践教学涉及的很少。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将实验环节引入离散数学课程理论教学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 符合认知事物的规律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理解知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升华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渐渐推进和深入的。离散数学课程很多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上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理解与消化,进一步加深理解离散数学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软件开发的能力。

(2)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由以老师讲授为主,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思想和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3) 增强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有助于学生对课程体系的了解与认识

以离散数学与数据结构为例。数据结构中将操作对象间的关系分为四类: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或网状结构。离散数学中集合与图论的各章节就反映了数据结构中四大结构的知识。通过相关实验设计再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不仅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4) 有助于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通过面对面的实验辅导,特别是对于大课堂授课的情况,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就在首先接受教师的前提下,接受其所讲授的课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改革离散数学课程,增加实验教学环节课时,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

4实验教学实践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离散数学拆分为集合与图论、代数结构与数理逻辑分两个学期上。集合与图论总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12学时。代数结构与数理逻辑总学时48学时,暂时没有开设实验。

(1) 集合论部分

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分析、计算机理论等课程的数学基础或数学工具。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原因之一是许多教材没有从计算机学科的角度进行考虑,偏重于从数学的层面进行理论描述。因此,在二元关系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引入了实验内容(见表1),主要针对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和关系运算,以及等价关系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线性代数、程序设计等知识与关系的学习相结合,增加学生对关系知识的亲切感,降低学习过程的难度。

(2) 图论部分

图是一类相当广泛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其应用已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网络理论等诸多领域。特别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图论是直接后继课程数据结构中树与图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上机实验设计结合数据结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见表2),主要针对图的表示与基本性质、树的表示与性质等知识点,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另一方面直接为数据结构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组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级开始试行实验教学,从2003级开始正式执行实验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增开学生上机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了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尤其是本专业继本课程之后紧接着开设了数据结构课程,该课程授课教师也反映图论部分的上机安排有助于数据结构课程中树形及图状结构部分的教学。

课程组下一步计划在此基础上改进实验设计,结合相关后续课程,以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来组织实验项目。同时准备将代数结构与数理逻辑部分的上机实验纳入新的教学计划,完善实验教学环节。

4结论

如何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离散数学课程来说,增加上机实验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逐步形成“抓好课堂讲授、上机实验、课后作业三个基本环节,采取多种形式课后辅导与交流”的教学模式。课程组将在完善实验环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改进离散数学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参 考 文 献

[1] 游文杰。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J].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4,(2):16-18.

[2] 肖坚。离散数学学习之我见[J]. 今日科苑, 2007,(14):268-268.

[3] 杨淑群,李小英,黄高昂。计算机本科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94-197.

[4] 周小燕,胡丰华。对提高离散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19(2):156-158.

[5] 苏蕊,苏伟,赵春燕等。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279-282.

[6] 皋军。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6) :65-65.

[7] 黄长虹, 对离散数学的教学探讨[J]. 科技资讯,2007,(8):143-143.

[8] 曹丹。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文汇,2007,(6):55-55.

[9] 曹鸿霞。《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2(1):28-30.

[10] 尚莉,李妍。有关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 2005,21(9):

111-112.

[11] 文玉婵。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改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25(3):116-119.

[12] 翁梅,刘倩,冯志慧。“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4,(12):62-63.

[13] 陈展衡。关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3):98-99.

[14] 林尚垣,《离散数学与C++程序设计》项目研究总结[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6):91-92.

教师节散文【第四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求知欲 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96-0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带给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开创新局面呢?下面是笔者的探索与思考。

一 建立轻松、愉快、民主的人际关系,营造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会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取决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改变。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学习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出现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是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造过程。

1.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从不同的感官刺激学生,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语言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声情并茂。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为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运用的积极参与者。

2.课堂上利用中西文化的不同及思维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些中西之间的文化不同,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之处。如围绕“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告诉同学们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备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等。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搜集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搜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如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的《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等。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各国的节日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有以下特点:(1)“多”,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从而产生许多联想,归纳出各种结果;(2)“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3)“全”,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细节,而且考虑问题所涉及的其他方面;(4)“新”,答案可以各不相同,可以创新。发散性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特性和流畅性,让发散思维者思想活泼,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结论的传授,而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联想活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提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进行头脑风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会给出很多灵活多样且趋于合理的答案。这样就因势利导地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创设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定会熠熠生辉,就一定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84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