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5649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第一篇】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三点:第一,尽可能减少教师课堂叙述式讲述的时间;第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三,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开展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由此,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发现学习规律,主动拓展个性化探究思路,最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与其他教学模式的结合应用,将新的活力注入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中,使学生在问题中自主分析、在观察中比较探究、在困难中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成分析

1、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研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情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态度转换为主动学习的态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了解数学历史、感受数学魅力。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要科学合理,同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的本身也要以理论研究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时要尽量选取代表性强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认知差异、兴趣差异等,最终把握好探究问题提出的时间。

3、学生发散思维探究

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拓展多种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个人独立思考,同时不能忽略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身体会,达到认知目的,由此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4、组织开展总结评价

从教学评价主体层面上来说,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又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评价。从评价对象方面来开,既包括了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也包括了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探究式数学命题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

数学命题教学指的是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数学公式、定理是数学推理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数学思维的保障,学生利用数学公式、定理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因此,想要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深入研究,发掘其与其他学科和证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和使用方法,加强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案例: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性质”课堂教学。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在等差数列{an}中,an=a1+(n-1)d作为通项公式,怎样可以用其他的形式表达?问题2:已知数列通项公式为an=pn+q,p,q均为常数,p≠0,请问该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请给出其首项和公差;如果不是等差数列,请说明理由。问题3:如果在a与b之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请问A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相反,A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教师追问:等差数列{an}中,an、an+1、an+2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大家都有哪些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悉心引导下,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积极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构成了适合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时间不长,但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  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3根据a的相反数是-a,能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二、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找出表示+6和-6的点,看一看表示这两个数的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数本身有什么特点。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生:人人动用手画数轴,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深入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讨论结束后,提问1、2人,帮助全班同学理清思考问题的思路。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相反数,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生:阅读课本第59页,并完成练习一第(1)~(4)题。

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0的相反数是0”也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a可以表示一个什么数,a与-a有什么关系。然后阅读课本第60页,并完成剩余的练习题,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练习情况。

师:认真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简化符号的题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对待。

生:认真思考,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小组长、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及时进行辅导。

师:请同学们先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看一看习题中,哪些题你能不动笔说出结果,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除A组第2题外都可以直接说出结果)

生:小结。完成习题中的有关练习。

练习

1在下列各式中分别填上适当的符号,使等号左右两端的数相等;

-(+19)=____________19;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2)=-12;

____________(-25)=+25。

2把下面的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50)]=____________。

3根据a+(-a)=0,那么(-8)+x=0可得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y+(+)=0,可得y=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对不对?请举列说明。

(1)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就是这个有理数本身。

(2)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原来的有理数小。

(3)-a是一个负数。

作业

在数轴上记出2,-,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并指出表示这些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数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三、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计算:(1)(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习:P1411,2、

例3把1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吨。

练习:P1421,2.

四总结、扩展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五、布置作业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六、板书设计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习

练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45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