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有哪些好的教学方法(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67314

【导言】此例“有哪些好的教学方法(通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第一篇】

1.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含有“为了读”、“会读”、“在读中”、“多读”、“自己读”等意思。

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说,阅读教学有着多重任务,但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读;从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途径来说,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进行,靠阅读实践完成,阅读教学所承载的培养识字与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以及拓展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多种任务,也是“在读中”、“凭借着读”来完成的;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来说,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慢读、速读,这些既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离开了读,就谈不上阅读教学;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掌握,都依赖于“多读”、“自己读”。

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训练中要注意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和机械的练习,以及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要注意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有的教师上阅读课,整堂课都在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只是变着花样一遍一遍地读,读得很无聊。也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读的趣味,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注意朗读指导的策略。要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举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几个例子:

“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的民族小学》

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美(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个主要目标。

“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金色的草地》

这个提示突出了通过“多读”,读出“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这个明确的目标。

“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爬天都峰》

这个提示点明了朗读的方式,突出了学习扮角色朗读这个目标。

“我们分角色读读课文,把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小摄影师》

这个提示更明确指出了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这个目标。

“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多读几遍。”——《奇怪的大石头》

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故事对我们的启发”这个目标。

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要系统安排每个阶段朗读指导的重点。比如,低年级要注意纠正“念字”现象,抓好“念词”的训练,养成词儿连读的习惯,逐步按语节朗读,加强朗读速度训练,慎用齐读。这对避免出现“唱读”“顿读”现象极为重要。在朗读目标要求上,要注意不同年级的层次性。《课标》对三个学段的朗读目标注意了体现层次性: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训练中还要注意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要自然,掌握好分寸;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要按正常朗读的形式背诵,避免念经式的背诵方式,倡导用正常朗读的方式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而且“背下”思想感情,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重要意义;要处理好大声读与小声读的关系。不要片面强调大声读,要根据表达需要确定声音的高低强弱,增强朗读的美感;朗读指导时要重视正音训练,不能有错不纠,但也不宜有错必纠、有错即纠,要培养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

2.加强整合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阅读能力外,还承担着不可忽视的多方面的任务。阅读课的设计要以读为主要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要多用读代替分析,代替问答。也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让学生要在读中产生感受,有了感受,也可以通过“读”表达感受。

要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往往把生字当成阅读的障碍,第一课时要扫除这个障碍,第二课时才能进行阅读教学。生字确实是阅读的障碍,但扫除这个障碍,既可以在阅读前,也可以在阅读中,还可以在阅读后。比如,在初读时可以结合上下文猜读识字,在细读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巩固识字,这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和阅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然,也不排除先把生字单独抽出来初步认读,再在读课文的时候进一步认读和巩固的做法,但那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词句的训练也是如此,应该提倡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词句训练,反对孤立、机械、“单打一”地进行字词句训练。

要重视整体读,整体把握,不能把1篇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专注于细节的分析、品味,忘了整体把握。要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平时强调“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关键是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总之,阅读课堂要体现出“读”具特色。

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哪些【第二篇】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以音乐感受体验为主,通过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感受鉴赏音乐美,情感体验外化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音乐欣赏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作品进行聆听、联想、想象、模仿、分析、比较等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促其形成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求知欲望。

(2)演示法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际音响、示范、直观等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深化学习内容的方法。

(3)参观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

(1)练习法

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

(2)律动教学法

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的动作。

(3)创作教学法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包括即兴创作、表演创作等。

(4)游戏教学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通过老师和学生口头语言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音乐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读、讲解、讲演等。

(2)谈话法

师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启发式、问答式、指导式谈话。

(3)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进行学习的的方法。

4、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收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学习并的出结论的方法。

1.、是动作要与鼓声相合,能走在点上,迅速反应鼓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可加上音量、速度的变化;前后转向的变化;开始与停止的训练等等,还可以在停止时下一个动作口令;训练反应能力。这种口令包括一个规定的动作如"蹲下"、"趴下"、"一条腿抬起";也可以不规定动作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造型动作:还可发口令:"几人一组!"(数字)或规定二人一组,用身体某部位相碰等等"、等等。这方面的游戏特别多,只要教师不断开动脑筋会有更多可能性挖掘出来。

2、声势练习奥尔夫和凯特曼创造的用具体动作发出响声的练习"声势"是对世界音乐教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称为"古典声势",这是根据四部合唱设计的控指(女高音)、拍手(男高音)、拍腿(女低音)、跺脚(男低音)四个声部。它们的记谱是这样的:符干朝上为右(指、腿、脚),符干朝下为左(指、腿、脚〕捻指一般是双手,少数才分开左右由于不易打出声响,可建议学生用弹舌协助动作发声。在他们二人合作的《学校教育》第一卷中专门有一部分"节奏一旋律练习"。这是最早的成果之一,里面提供了大量声势训练及教学中应用《合奏、伴奏、即兴等等)的练习范例,有极高的价值,是一部传世佳典。

3、声势可以说是动作教学的最基础方法,它可以从拍手开始,发展到四种方式,现在各国还有根据非洲、拉丁美洲以及美国本土的民间歌舞中原有的形式增添不少新的内容如拍胸、拍头、拍臀,脚下音色丰富的踢吐节奏等。对训练节奏感、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孩于们欢迎。

4、声势与节奏朗诵结合,如为儿歌童谣伴奏。使学生一脑多用,丰富的声响与多声部的合作令他们学习兴趣更浓。

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第三篇】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1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和情感体验,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

四、品味语言,获得感悟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我们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抽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抽后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五、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六、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1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哪些【第四篇】

1、设问引入法

读书需要思维,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2、悬念激趣法

在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高二的原电池的知识时,引言可这样设计:“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突然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它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的暗礁?都不是,是钢制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吗?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究竟是何原因?原因是船上的货物:精铜矿砂。为什么精铜矿砂可使钢板出现漏洞呢?!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就可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讲关于原电池的知识。”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了。

3、开门见山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强调重要性也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引入方法。有些化学知识十分重要,且抽象难学,在上新课前先强调学好这些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努力学好这些知识是大有帮助的。如,在讲解摩尔知识前,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十分重要,它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4、激情引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联想,自然地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化学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碱金属部分知识时,可先告诉学生金属钠是由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的。戴维用电解法电解钾后,将分解得到的生成物倒入盛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时,“轰”的一声发生了猛烈的燃烧和爆炸,戴维从此失去了一支眼睛,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戴维酷爱科学,勇于攀高峰的决心,他十分风趣地说:“幸好只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还可以继续为化学事业工作。”后来戴维更加努力工作,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钾和钠,还成功地制得了钡、钙、锶、镁等金属,此外还制取了非金属硼和氢气(N2O)等。我们九十年代的青年学生,要好好向戴维学习,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5、化学魔术引入法

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比如,在讲解氨的结构和性质一节时,可先给学生做“空瓶生烟”的小魔术,然后指出:氨气除了具有与氯化氢作用生成氯化铵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我们这节课就详细讨论氨气的结构和性质。

6、类比引入法

有些化学概念,表面看来很相近,但实际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易把它们混淆起来。在上新课时,采用类比引入,便于学生把新旧概念区分开来。 例如,讲电解时,可先让同学回忆电脑的知识,然后再提出电解与电脑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它们又有何区别与联系?我们学习了电解的知识,这个问题就不难解答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电解的有关知识。

7、以旧拓新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有经验的教师,常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能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在学习之始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样的导入,教师要摸清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

8、实验引入法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电诸方面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通过实验巧疑布阵、设置悬念。

9、设问引疑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之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联想,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

10、借助事例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11、故事引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化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06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