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样例(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0810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样例(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一篇】

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和谐”一词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1、教育内容的和谐———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2、教育过程的和谐———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切忌无章法的教育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3、教育互动的和谐———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亲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4、教育环境的和谐———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参考文献:

[1]俞卫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11).

[2]史立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8).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模板【第二篇】

摘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院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特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干预提出建议。

关键词:卫生类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健康

特困生是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甚至无法负担学费、生活费,进而影响学业的完成。家庭经济状况与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1],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而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卫生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医护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医护人员是无法做好医护工作的。因此,了解卫生类职业院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次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选取我院2015级和2016级高职特困生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5级和2016级400名高职特困生为研究对象,特困生由自己申报、班级评选、系部认定产生。

测评方法

采用SCL-90量表,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发放问卷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我院特困生与江西省全日制大学生常模[2]比较,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P<)。

特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仲稳山等[3]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表现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偏执。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我院特困生的心理特点与仲稳山等的研究总体趋势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强迫症状和抑郁表现突出,得分≥3分的因子前3位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焦虑,阳性率高达%、%和%,而人际关系敏感为%,排在第4位。

3讨论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后发现,导致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校园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特困生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无法为其提供与其他学生一样的生活条件,在物质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种与周围学生之间的对比落差,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因素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不得不说,在幼年时期,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对子女影响巨大,而学生成年后在心理上出现的某些偏差往往由此引起[4]。一方面,特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因为疲于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特困生是单亲或重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受到的负面评价较多,成年后容易产生自卑、敌对、叛逆等性格。

校园文化因素

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而不良的校园风气也会影响每一位学生。比如校园内互相攀比等不良之风就容易使特困生的心理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

4对策与建议

引导特困生正确认识贫困

家庭贫困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让特困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它。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引导特困生正确认识贫困,要让他们懂得贫困是暂时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另外,贫困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种磨炼,是锻炼出坚强意志最好的试金石;同时,引导特困生树立合理的理想和目标,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学习和生活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必将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意志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特困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置身于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可以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心灵得到净化,进而能够保持身心健康[5]。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职业院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学校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宣传,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让特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特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一般来讲,父母是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通过多年的抚养和陪伴,父母往往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会给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6]。因此,学校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与特困生家长保持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参与到特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中来。

建立心理问题预警干预长效机制

我校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办法,具体措施是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评估,筛查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并发出预警。将通过这种办法选出的预警学生名单反馈到系部,通过系里的辅导员及班级学生干部的关心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以及辅导员的观察,学生心理问题持续得不到缓解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将会介入,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24-27.

[2]陈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6.

[4]张丁香,顾昭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35-737.

[5]郑舒婷。试论如何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8):168-169.

[6]孙曼。加强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64-65.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模板【第三篇】

摘要:正确的心理教育可以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形成健康的心理体系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文章通过对茶文化的介绍和阐述,以及高校大学生心理的分析研究,总结高效课堂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成长;茶文化

1茶文化的概念

茶文化最早形成于我国,早在4700多年前,我国茶文化就已经具备了集茶道、茶具、茶叶、茶艺为一体的系统性的茶文化体系。并且在历史发展中,茶文化以茶道为核心内容,融合了我国道家、佛家、儒家等多派系思想。容诸子百家,却又独自形成一种体系。茶文化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缩影。

2茶文化的产生

最初茶叶被于云南贵州一带,在后期的发展中,才由人工培育发展为全国性的种植,并传播于海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茶的饮用,对茶文化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最早对茶叶的记载,出于《神农本草》一书,早期茶叶并非作为饮品被人所知,而是作为一种具有生津止渴、醒脑作用的药材被发现。后经过发展,在唐代由茶圣陆羽,对茶的种植品评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著《茶经》一书。现代社会,由某些原因和部分学者的推动,茶文化走入高效课堂,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茶文化在高校课堂中的运用还不完善,很多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3茶文化内涵精神

茶叶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津止渴的饮品,它更是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饮茶也不再是只为身体补充水分,而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中国茶文化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而是庞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物质文化方面,如种茶、采茶、炒茶等,还包含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方面,涵盖了文学、艺术、宗教、医学各个方面。与此同时,茶文化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凝聚深厚的民族精神。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最原始单一的物质文化,逐渐吸收其他学说思想,形成庞大深厚的文化体系。它主要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却又在以三家精髓为基础的情况下给人留有极大的选择余地,让不同人在感悟茶道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多方面的对茶文化精髓进行理解。不同的理解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茶道“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思想。近些年茶文化逐步融入人们生活,也逐步衍生出合适当代人茶道精神“清、静、和、真”使平心静气,自悟自省的精神内涵。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

大学人才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支柱力量,高校也是我国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精纯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高校有着极具文化气息的良好精神氛围,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

现在高校大学生,从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独生子女较多,使其心理健康有着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的个性化和自我化。强烈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学习上或是生活上都有着敢于质疑,不盲从,不跟风,彰显个性的思想和行为。这虽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但更多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人际交流与沟通方面有所欠缺,在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方面产生巨大的偏差。过度的务实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较强的功利心,导致过于追求物质,拜金思想的产生。其次,大学时期学生刚刚走出父母的羽翼,处于半步踏入社会的阶段,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影响下,对大学生二次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等有着极其大的影响。致使很多人出现各种价值观人生观不明确的情况,产生迷茫状态,从而做出错误选择。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在高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极其重要。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

在着重精神素质教育的当代高校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完全走入高校课堂,走入大学生生活中。虽然如此。但大学生心理教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内容政治性强,过于形式化。主要体现在多数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通篇贯彻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缺乏贴近实际的思想与实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完全照本宣科,虽有好的理论,但学生对思想的吸收情况不容乐观,使得教育目的落实得不理想,教育效果不明显。在心理教育上,虽开设相应课程,且以考试形式检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教育情况,以强制性条件要求学生修习心理健康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年保持同一教学模式,没有创新,更没有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形式主义,心理健康状况得不到一个质的改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变得刻不容缓。将茶文化融入课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生本质的变化,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新方向。

5加入茶文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步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的提高,茶文化也由此开始走入高校课堂,应用于教育中,并在高校心理健康方面得到一定的肯定。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在高校中,除去以专业课程形式全方位研究茶文化以外,还被作为选修课程,以茶道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种茶、采茶、泡茶等物质文化到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层次,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千年文化的历史魅力,让他们对茶文化有更多了解,使传统中国美德深植心底,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多高校在上心理健康课的同时,穿插茶文化课程,请茶艺老师讲授专业的茶文化,并进行茶艺表演,同时邀请部分同学亲手泡制一杯香茗,感受茶文化的魅力,体会茶道思想。有部分高校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或开展“以茶会友”“茶知我心”等交流活动,以茶为媒介,让同学们谈谈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难以忘怀的事情等,由心理教师给予解答与辅导。

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茶文化在对大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上具有值得肯定的作用,甚至是在审美方面及健康观念上都有一定的作用。在高校心理健康课堂加入茶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同时茶文化回归自然的核心思想,及茶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阶段起到引导作用。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来说,经由上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茶文化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缩影。从构建大学生道德修养体系来说,茶文化中的茶艺及茶文化礼仪可以引导学生懂得尊师重道,文明守礼,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从修身养性上来说,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其中心思想可以使大学生在当代大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沉心静气,保持本心,做到不骄不躁,从而调节大学生心理,从根本上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

6总结

总之,高校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学,增加茶文化教学内容,使两者完美结合,将茶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层次地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体会茶文化回归自然的意境,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推动高校教育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淑慧。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时代背景现状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0-134.

[2]周洋。高校课堂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03:260-261.

[3]郭仰东。浅谈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10:259-26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四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代人的心理适应也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对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其心理健康将受到更大威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学习能力良好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能给大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而学习压力过重,学习方式、目标不当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则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具体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合适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效率,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2.情绪健康

大学生大多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表达复杂多样、波动较大。情绪起伏大往往是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先兆。情绪健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情绪控制良好、情绪积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是大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指在自觉、坚持、果断、自制力、勇敢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能迅速根据实际作出决断,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

4.自我意识完善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个体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完善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既独立有主见,又善于合作;确立自我同一性;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交往是个体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实现理想的必备能力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它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其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喜欢交往、交际广泛,又有三五知己;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端正交往动机。

6.适应能力强

适应能力指个体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学生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强一般表现为能主动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年龄阶段不同,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相符合才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與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反应灵敏、百折不挠、勤学好问。如出现所谓的少年老成、无精打采、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高 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J].华夏医学,,24(5):586-589.

[2]魏 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6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