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师模范事迹材料(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16977

【导言】此例“教师模范事迹材料(优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模范事迹材料范文【第一篇】

一、 爱洒学生,滋润心灵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刘朋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点点滴滴。班里的晓晓同学,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家庭状况可见一斑。刘朋从一年级接手这个班的班主任以来,一直用教师博大的胸怀关爱着这个瘦弱的孩子。每次学校有帮助贫困学生的名额,他总是挂着这个最需要帮助的小姑娘。由于晓晓的奶奶年纪大,文化水平低,一系列的材料上交他总是帮晓晓整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看着孩子可怜,咱能帮一点就帮一点,让孩子快乐度过小学时光。"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面对晓晓同学的家庭状况,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晓晓同学买文具,给她买衣服。只为孩子能够在他的帮助下更快乐一些,在他的无私关爱下,晓晓同学从自卑的阴影下走了出来,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他的感染下,班里的同学自发对晓晓同学更多些关爱,她的笔坏了,总是有同学善意地借她用……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他把爱洒给他的学生们,在他乐于助人的情感的感召下,他们班里的孩子也变得微笑待人、热心助人了。

二、 热心服务,微笑待人

刘朋热心助人,乐于助人获得同事和朋友们的喜爱,也得到广大家长们的认可。他平时对同事、对朋友都能以诚相待,友好相处,不论是谁,遇到什么困难,只有他碰到或是只要找到他,他都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帮助和安慰。他也常说:"同事相聚一起工作,一种缘分,多做一些好事情,大家的关系就肯定会和谐,工作起来也更有劲。"

在办公室里,不管谁的电脑出现问题,总会看到他的身影,重装系统、敲击键盘、埋头插线,从无怨言,总会拍拍手说道:好了,没问题了。在学校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哪个班里的多媒体坏了,他总是积极去维护,谁有困难找到他,他总是笑着说:"交给我吧。"中午在学校值班,不管谁有事情脱不开身,只要找到他,他总会笑着说:"放心吧,我值班,你忙去吧。"不求回报,热心服务,这就是石麟小学乐于助人的刘朋。

三、参与公益,关注社会

他常说:"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最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于是,他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一头扎进社会公益活动中。他曾参与腾讯公益,在网络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别人。虽然工资微薄,但他仍然定期存一定数额的钱款,帮助山区的小朋友,以及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前段时间,电视广播中倡议广大市民积极行动到义务献血的行列中,血库用血紧张。听到这个消息,他提前两天做好准备,不吃油腻、注重饮食,既然要献血,也要献健康的血。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足以见得他是多么细心,热心了。

模范教师材料【第二篇】

1.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该课程作为考试课,期末一张试卷,即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考核方式直接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把理论考试作为最终考核方式,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核,那么学生学习的重点自然就在理论学习上了,对实践就不加重视,由此最多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不符。

2.教学方法落后目前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讲台上教师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该门课程的特点本身就是知识体系比较零散,概念多,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因此有些知识仅凭课堂理论只能是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既然该门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在编排课程内容体系时就要淡化理论教学,对理论知识应做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而在实践教学上强化技能培养,一定要使学生学会“怎么做”。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结合我院示范建设成果,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行整个教学在实验室完成,课程学习不进教室,即把课堂搬到实验室来。学习时针对具体材料,在材料展示室先让学生观看材料实体,然后结合学生所了解的知识讨论该材料在工程中的主要用途以及主要技术性质,教师加以总结,针对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质,重点就是学习材料主要技术性能的检测方法,对材料性能检测时教师先是对基本的理论进行讲解,紧接着就是教师现场示范,示范过程中详细讲解每个仪器的操作步骤、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之后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完全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学习“水泥”一章,显然学生对水泥的用途都很清楚,对水泥基本物理性能检测学习时,教师先针对实物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就是动手演示,比如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教师先对其概念、用途和测定方法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就开始示范操作,操作完之后,学生提问,没有问题,就是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达到了高职教学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教材滞后的现象,我院结合示范建设的成果,课程教学团队重新编写了《建筑材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在教材的初稿上就选用了最新的规范,并且根据目前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以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同时为了跟上新规范的要求,我们联系出版社定期对教材进行修改,以适应新规范的要求。教师通过网站、协会等各种渠道及时获取新的规范,并贯穿于平常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内容的时效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一张试卷考核模式,很难体现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筑材料》课程考核就要采用以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考核是全面考核,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包括学生平时上课态度、作业、试验过程表现情况等。最终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我们在考核时不仅有理论试卷的考试,还有实践操作考试,实践操作考试时编写了25套实操试题,随机抽取,抽完了即自行操作,根据学生操作规范程度评分。学生最终成绩是各模块考核分数按权重汇总的结果。这种全程性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操作学习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其他方面

为了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我院每年都开展混凝土配合比竞赛,通过近两年的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建材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另外,建筑材料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跟其他后续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每学期都有各种项目的技能鉴定。比如坝工混凝土试验工,通过这些技能鉴定工作的辅导和考核,也使学生的检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模范教师材料范文【第三篇】

一、严于律己,追求工作、学习的高境界。

1. 努力提高个人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了能更优秀地担当这一重任,工作之余,我积极进修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培训。1999年参加了第一届普通话水平培训,我认真学习,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顺利通过了当时严格的普通话测试,并获得了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的好成绩,并且优于很多的年轻人。XX年,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我参加了当年的成人高考,进入株洲师专学习。虽然当时我的身体很差,差到有种自己活不到第二天的感觉,但我从不缺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认真参与各科考试,并于XX年顺利毕业。XX年,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考试的培训,因为家里没有电脑,平常又很少接触电脑,所以学起来非常困难。一节课下来,我几乎没听懂什么,但我不服输,课后不停地向年轻教师请教。回到学校,一有时间就练习操作,甚至晚上请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留在学校指导自己上机操作。最后,我顺利通过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考试。

2. 服从学校安排,认真搞好教学工作。

从教多年来,我从未拒绝学校领导安排给我的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能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经常有人这样说:“你这人也太老实了吧!”其实,我这样做只是愿意换位思考,愿意替他人着想。上期开学时,我认为自己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就主动提出负责学校报刊收发工作。每一天课余,我会把每一份报刊杂志及时送到每一个办公室,送到每一个教师手中。我想:大家都在辛苦着,我也应该多做一点。也许有人会想,这人真傻!那我就做一个“傻瓜”吧。

也许是父辈遗传给我做事踏实认真的缘故吧,我每一年、每一期,都认认真真工作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日子平淡充实。学校教学常规考核中,有这么一条:教师批阅学生作业时,不允许替学生改作业。这种现象从不会在我身上发现。因为,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我会严格要求学生更正。哪怕是一个小标点,我也会让学生补上。我这样做,不是怕学校检查时被扣分,而是我历来就认为,教师不应该替学生改作业。教师批阅作业时,替学生改下错题,批阅速度确实快些,但学生没有经历更正作业的过程,以后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工作中,经常有同事对我说:“这么认真做什么呢?又没有谁发你奖金。”有时候,我发现,我确实太认真,让自己太辛苦。但这些想法,并没有改变我,因为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的良心。

因为工作过于认真,身体欠佳的我每天回家吃过晚餐,便不知不觉地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很少有精力来关心我女儿的学习,以致学习能力欠佳的女儿,成绩一直赶不上来。我总认为,我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我觉得我亏欠了我的女儿,这也将是我心里永远的痛。但我从不曾后悔,我觉得我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付出心血,就得努力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崇高的称谓。我热爱我的工作。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永远是。

二、从爱出发,甘心奉献,取得教育教学最好成绩。

“德为师之本”,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修养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都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化人,把我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面对课堂上爱插嘴,但语言能力很强的学生,我没“怒吼”,也不曾采取粗暴强硬手段,而是尽量让他们在课堂发言,并针对他们的优点进行鼓励、表扬,让这些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课后我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部分学生已有了良好的习惯。课堂上,他们心理有什么想法要说,一定会先举起手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在他们的带动下,课堂上很多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同学,也积极举手发言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整体成绩稳步上升。

我的工作格言是:我愿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我是这样想的,我也是这样做的。课堂上、课余间,我都会关心每个学生,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而另眼相待。我相信,老师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倾注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才是真正的成功。

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做合格人民教师。

模范教师材料【第四篇】

一、多模态语料库研究现状

语料库指的是按照一定采样标准采集而来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电子文本集。多模态语料库是语料库的一种形式,除了传统的文本,多模态语料库具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模态存在的信息,为语言教学及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基于语料库而进行的语言学研究,即语料库语言学,从20世纪中叶起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几乎从语料库问世之日起,人们就意识到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经过半个世纪与计算机、互联网等电脑技术和媒介的协同高速发展后,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语料库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有联系,但却是完全独立的一门学科。语料库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并行发展,二者共享某些经验、技术和资源,但哲学基础不同,工作目标也不同。多模态语料库从语言学的意义来讲使用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自古有之,如诗歌配上图画、说话时打手势做鬼脸、使用不同口气和腔调等。但话语的多模态性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到了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人们才开始从非语言特征和语言特征的角度研究它,不过只是作为一种语言的辅助表达系统,没有作为意义表达模态来研究。随着多媒体话语的产生,人们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即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语料库相对于传统意义的语料库而言,创建的难度更大,相关的理论问题还有待解决。这是目前我国语言研究与教学的热点之一,其相关的系统实证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其研究空间很大,值得关注。目前国内将语料库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尝试的研究主要有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从1997年至今建设的《中国外语教育语料库》及相关研究,其中多模态教学课段共118段,授课对象包括国内外学龄前幼儿到成人学习者的群体。与之相比,本研究的多模态教学语料库具有目标群稳定的优点。

二、多模态教学语料库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过程

第一步:收集素材。想提高教学能力,就要知道自己“教得怎么样”,因此必须搞清楚自己是“怎样教的”。修完了部分教学法课程的学生首先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备课任务,准备上课。上课的过程要在微格试验室录像。录像将成为原始素材,为教研教改的下一步展开打下基础。

第二步:建立多模态语料库。设计好语料库的取样和构成模式后,上述原始素材即可按语料库建库要求进行构建,并随着素材的不断增加而扩大。当语料库的词频达到一定数量时,运用检索工具对其进行检索和调试,为下一步的使用作准备。

第三步:指导学生反思。指导学生从多模态语料库的信息中捕捉那些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因素,弄清自己课堂行为中真正有意义的部分。在这一阶段,要寻找自己潜在的教学原则、理论依据,把行为上升为理论。方法可以是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学探讨,以加深认识,挖掘自己教学行为中的不足,进行质疑,并横向对比。

第四步:反思性教学。将对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结果应用于下一轮的教学实践中,以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反思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考从现象入手,上升到理论,然后寻找解决办法,再回到实践。经过多次反复,最后达到能力的提高,甚至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方法。Barlet(t1990)提出,反思性教学包括五大组成要素,即策划(mapping)+提供信息(informing)+争鸣(contesting)+评估(appraising)+行动(acting)。五大要素连环,按顺时针运行。策划是自我观察,收集教学资料;提供信息是寻找自己教学行为的原则和教学理论依据,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先前的想法提出质疑;争鸣就是寻找自己想法和行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评估就是寻找不同的行为方式方法,以适应自己新的理解;行动就是把新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在语料标注系统方面,拟以刘芹、潘鸣威(2010)的多模态语料标注系统为基础。

“多模态教学语料库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硬件基础为惠州学院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培训中心。该中心于2005年12月成立,整合了师范教育实验实践资源,达到了综合利用、资源共享、培养优质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学院先后投入了3700多万元建设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该“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7260多平方米,建有配套的计算机技能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格实验室、教育技术综合技能训练室等。本研究使用的微格试验室具有依托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情景化、实验管理信息化、数据处理数字化的优点,很好地体现了微格教学的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实训模式。

三、结语

模范教师材料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材料学科;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12-04

材料学科是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既有不断提升的科学积累,又有巨大的产业背景,既有高精尖的纵向发展,又与相关学科日趋交叉、相互渗透,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大量物质基础。一方面,伴随材料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需要培养人才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在目前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急需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又极度缺乏。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集散地和创造源的高等院校,亟需培养具有更开阔的学科视野、更宽广的知识背景、更活跃的创新思维、更坚实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结合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经验,阐述了优化课程体系、创建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与教学一体化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成效,以期对目前正在进行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概况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定位层次较高,是研究型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其中“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金属材料工程”为第三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金属产品工艺、性能优化与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有“材料综合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冶金工程材料”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

几十年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学术人才,此外,学院还十分重视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强国际问的学术交流。目前,学院共有51名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为45人(含博士生导师33人),具有国外学习、深造及工作经历的为33人,占%,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44人,占%。

学院教师具有丰富科研经验,近5年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各行各业的科学研究及开发项目1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4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申报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在开展科研的同时,教师能够以学科为平台积极承担专业领域课程教学,实现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学院现有“材料学”部级教学团队1个、部级模范教师1名、被授予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3人次,学院教师作为主编、参编累计出版教材40余部(其中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

2 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完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学院在制定08版本科教学计划时,对04版教学计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压缩了10%的学分,即由04版200学分压缩为08版的180学分,并设定了专业方向模块。例如“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又划分为“热处理方向”和“焊接方向”两个模块,并设置了与模块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求;其次,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各个专业都设定了45学分左右的学位课,学生修读这些课程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取学位;另外,学院还积极探索实践“四小学期制”,每门专业课程基本都能在10周以内结课,利于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所学新知识,部分专业课程甚至增大了实验课时的权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每个专业都遴选了2门课程参与改革,目的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革落后的授课方式,在授课中引入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新知识,重新构建新的教学授课体系,目前各项教学改革活动进展顺利,备受好评。

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中国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组织结构多为院、系、专业教研室,把课程看成是课堂、教材、单向的讲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单一的考试,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未能养成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建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至关重要。

以“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结合“金属产品工艺、性能优化与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学院成立了包括金属材料(含热处理方向、焊接方向)、无机材料(含硅酸盐方向、超硬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及材料物理在内,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开放的多层次、多学科的材料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教育部首次启动了材料类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全国首批共建6个,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自材料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建以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立足于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所有实验课程进行统一管理,根据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材料物理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设计、构建合理的材料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更新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材料类实验教学任务。目前,为满足开设小组实验的要求,“示范中心”已配备了各种小型的高科技实验设备,并充分利用这些高科技实验设备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在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方面,“示范中心”采取减少单科性、验证型实验,增加了综合型、研究型实验。数据表明,自“示范中心”创建以来,每年约接待本科生教学实验超过3000次,毕业生180余人,硕士生300余人,博士生100余人。此外,对于每批新来的研究生,“示范中心”都要对其进行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工作,开设大型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课程实验,达到每个研究生都能够独立操作SEM、TEM、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等大型设备的程度,极大

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提高创新能力

1)以科研带动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材料学科隶属于理工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而该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实现科研与教学一体化。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研究型学院,在科研、教学之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科学发展的新路,取得了良好成效。之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反映只听闻学院学术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仪器设备昂贵,却少有机会得见“庐山真面目”,或者只是在开学伊始的相关活动中偶尔才能领略到高水平专家、博导的风采,但在以后的公共基础课中就很少有机会看到。为此,学院充分发掘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科生教学服务,从师资队伍中选出学术水平突出的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博导)开设“材料科学前沿与展望”系列学术讲座以及“博士生导师联名授课”特色课程,并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最具挑战性的创新课题举行学术讲座,极大地开拓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授课或学术讲座过程中,教师尽量避免使用抽象、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学院又分专业增开了博导联讲课程,既可以深入地讲解学科各专业的前沿成果,又能够避免学生因专业不同而听不懂,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院的研究方向、材料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更多的专业信息,拓宽知识面。此外,学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立足于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将部分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到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例如,大塑性纳米材料制备、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等不少实验内容,都是由学院教师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来的,这对培养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2)突出实践教学,发挥科研创新作用。作为研究型学院,教师科研力量较强,多数教师承担了部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故而可以充分利用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便利条件,提升实践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与其它学院相比,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首先,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师编制人员51名,其中教授、副教授为45人(含博士生导师33人),具有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雄厚师资基础;其次,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学院严格限制招生规模,本科生规模和研究生规模向1:1比例靠近,每一届仅招收180名左右本科生,指导教师与本科学生的比例始终维持在1:4左右。由于学生人数少,因而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名学生身上付出较多精力,提高了指导效果;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采取双向选择形式配备导师。学院一直坚持实施并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为大一、大二的本科生配备班级导师(每个班级2名导师),为大三学生配备个人导师(每个导师平均带3~4名学生)。这样,学生在刚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能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中,较早阶段就与专业、实际课题项目接触,能够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培养并筛选有潜质的学生从事更深层次的科学训练。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不仅自己要从事科研活动,更要带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将学生在大学近四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毕业论文中,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条件。学院还充分利用近些年的科研积累多、课题多、经费充足、研究生多的优势,将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保证了一生一题,无重复,并且都是指导教师实际承担科研项目的一部分,通过将毕业论文与研究课题挂钩,使本科生或研究生直接参与到国家课题、大型应用开发课题的研究中,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1)作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自2008年起燕山大学实施了三期面向优秀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质量工程立项工作。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首先,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在学生中形成了崇尚学习、崇尚思考、崇尚创新的气氛;其次,参与计划的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了对创新的理解,增强了探索真知的动力和信心,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学生共获批了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9项,校级一、二、三类项目20余项。

2)开展院级材料科技创新实验计划和创新大赛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充分利用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科研力量强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资源优势,积极营造不同学科交叉复合研究的氛围,从2011年开始,学院全面筹划,特别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材料科技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并开展各种专业基本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业和团队合作精神。希望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促进具有竞争力的材料学科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该计划要求学院正式编制教职工结合自己科研方向或研究兴趣,提出若干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面向积极要求进步的大三学生集中,鼓励大二、大四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选择所擅长或感兴趣的课题,可以个人申报,也可以组队申报,一般每个团队3~5人,要求在科技立项实验中有机协同,分工明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团队需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试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处理数据等工作。同时,学院还完善了相关的运行管理机制,从“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中,划拨出专项经费对学生项目进行资助。第一批学院共资助了24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院的部级材料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面向所有项目进行开放,在场地、设备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为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供了保证。学院期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在更高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81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