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对外汉语教师的推选信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63205

【导言】此例“对外汉语教师的推选信通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第一篇】

小李今年大学毕业,准备去加拿大留学,签证办理完,需要准备外币现金、汇款等。目前多家银行都可办理因私购汇,按照相关规定,境内个人每人每年购汇额度为等值5万美元(含),超出部分只需向银行提交国外学校所提供的学费、生活费清单等相关材料即可办理。现在银行已能提供多种渠道让资金顺利合规到达国外。招行理财师介绍说,目前主要方法有携带现金、境外电汇、网上境外汇款、国际借记卡、国际信用卡等几种。

现在不少银行都开通了境外电汇服务,汇款人可委托银行进行汇出汇款。只需到银行网点填写《境外汇款申请书》便可办理,有的银行如招行也开通了网上自助汇款,只需登录网上银行专业版就能在家把资金汇出国。也可以通过国际借记卡和国际信用卡。通常国际卡都具备人民币和美元两个结算账户,境内外通用,有的还提供主附属卡功能。

荷兰看病“三步走”

马伟要赴荷兰留学了,买个医疗保险方便看病,通常价格在30到70欧元,赔付额最高达数十万欧元。荷兰的医疗系统和中国不同。如果生病了,必须按如下步骤就医: 第一步,找家庭医生。荷兰的家庭医生诊室是医疗系统的基础,一般设立在住宅区或办公楼内,不分科,要先电话预约,可查询电话簿打到附近的诊所。如果很急就直接到诊所排队,医生有空时可立即安排就诊。一定记住要携带保险单,医生会明确告诉你哪些费用可以免除(一般诊断费用都能全免)。第二步,拿着处方到药店买药。诊所一般不卖药,不过附近肯定会有药店。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只有医生的证明才能购买。医生或者售药处会明确告知你的保险可以负责哪些费用。第三步,如果有复杂的全面检查、手术、理疗或者需要观察、住院、急救等,都要拿着家庭医生的诊断书或推荐信去医院。医院不负责初期的诊断。

第一次去澳州人家做客要注意礼仪

第一次去澳大利亚人家里做客,有几点要注意。首先要守时,其次最好要准备礼物。澳大利亚人比较随和,对礼物要求不是太高。但是,一般来讲,酒、鲜花、巧克力是比较常见的。你事先可以问清楚要参加的是什么类型的聚会,需要你准备些什么。有时候,一些聚餐需要大家一起准备,比如,有的准备面包,有的准备酒。第三,要注意餐桌礼仪。澳大利亚人不会计较你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只要用刀叉时不要与盘子发出猛烈的声音、吃东西时不发出咀嚼声就可以了。

谈话是餐桌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澳大利亚人热衷于政治,也崇拜政治明星,但是最好避免聊政治话题和宗教话题。餐桌上聊天最好话题是旅游、饮食和娱乐。而询问有关澳大利亚旅游和饮食方面的问题,也能引起主人和其他朋友的聊天兴致。

最后,澳大利亚人请客吃饭不像中国人这么讲究,做许多菜,生怕客人不够吃。澳大利亚餐桌上的种类比较简单,但是量大。通常菜会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旁边是一个公用的餐具,方便客人再次添菜。切记,不要用自己的勺子或叉子去夹菜,另外最好将自己盘里的食物吃完。

走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告诉主人,自己今天过得很好,感谢主人提供了一顿丰富的食物。

留日别做宅男宅女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在日中国留学生周萍曾经描述过这类同学―――他们喜欢窝在家里,每天的生活基本限于“上课、打工、回家”这个路线,学校组织的活动,无论是中国留学生学友会的,还是日本同学社团的,基本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如果不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必须要外出打工的话,他们可整日不出门,甚至连学校都不去。在家里干什么呢?主要就是闷头上网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上网打游戏,或者看看动漫。

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随着中国人家庭富裕程度的增长,能够为孩子提供所有在国外生活费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一些留学生索性就躺在父母远程准备好的温床上度日。这样的留学生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语言不过关,就拿在日本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样的留学生日语水平仅限于从语言学校毕业时的水平,应付日常生活交流尚可,但更深层的文化交流则比较有限;第二个特点就是这些学生的个人自立能力都不强,有父母在后面支撑,当初出国前抱定的“打造自己”的雄心壮志已经消磨在个人蜗居里;第三个特征是他们都比较害怕与外界交流,缺乏沟通能力;第四个特征就是虽然经历几年的留学生活,但思维方式和办事方式却几乎是原地踏步,没有什么长进,无法融入自己所处的海外社会。

在法国要注意手势

旅居法国,除了学习法语以外也应注意手部语言。看起来全无二致的手势,或许包涵着迥然不同的意义。华人小张跟随一名法国教授学习专业课程,教授的话很少,惜字如金。某天,教授布置作业:建立一份语料库,限期一周。当学生问及具体需要几个资料库的时候,教授只张开他的左手,同时伸出拇指和食指,华人学生误解为制作八个语料库。等到递交作业之时,华人学生才从教授处得知,那个手势在法国表示“二”。而当法国人摆出OK的手势,代表的其实是不赞成、不值一提。

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去外国工作与游玩时,一定要注意手势文化,切勿弄巧成拙。

在西欧做汉语教师年薪7万欧元

在美国,汉语已成为第二大外语;英国泰晤士报头版刊登汉字、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带头说汉语更使其成为第一大外语、李光耀号召让普通话在两代人后成为新加坡母语、而在加拿大汉语一跃成为第三大官方语言;另外在韩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国汉语狂潮一路高飙,讲汉语已成为一种时尚。

近几年,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长,汉语成为国际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语言。2010年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达1亿。专家预测,到2013年底海外学汉语的人数将达亿。

汉语热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师需求量激增。在新加坡,汉语教师的月收入为万元至3万元人民币;在美国,汉语教师的年收入已达到万美元至10万美元;在西欧,年薪达7万欧元左右。即使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师工资也已达80-300元/课时,月薪过万元是普遍现象。如今,做汉语外教,能在国外赚到高薪。

海外求职广结善缘能收获意外帮助

澳洲留学的学子,几乎是一到澳洲就面临求职打工的问题。关于求职,小张的第一条经验就是“社交网络”。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的小姑娘,有时小张也会去教堂走走,抱着了解当地民风的意愿,意外的是,结识了不少淳朴、爱帮人的“老年朋友”。

星期天花两个小时在教堂里,小张所得到的远远超过这两个小时的精力付出。从此,小张的大学作业,有热心人替小张修修改改;小张搬家时,有人伸出援手;有人教小张“说话”、有人请小张吃饭、有人找小张聊天,还有人给小张揽些翻译的活,让小张补贴学费,甚至在小张家被偷后,还有人出面联系警察找当地的社区办公室;当小张有法律纠纷时,有人会打电话来说:“我是你律师,让你对面的人听电话”……

不少澳洲人就是这么淳朴,而小张所做的,不过就是在他们生日时,给他们写张贺卡;母亲节、父亲节时,给他们买盆花;圣诞节时,写封长信汇报自己一年的成果。小张深深体会到,在海外求职可以广结善缘,能收获意外帮助。而且在澳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点点滴滴,不仅能汇聚成涓涓细流,甚至可以变成滔滔江河。小张随波逐浪竟也能前进到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地方。而小张慢慢悟出的经验是,平日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广结善缘,日后就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澳洲求职可利用求职网

据澳大利亚新快网报道,赵岑的妹妹2012年要在澳大利亚硕士毕业,开始找工作了,她听同学介绍,在澳大利亚也有类似中国的“51job”或者智联招聘这样的网站。

澳大利亚的求职网站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比如等网站,不管是菜鸟还是精英,不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处于迷茫状态还是有清晰的规划,不论想找兼职还是正式踏入职场,不论计划跳槽还是憧憬新的职业挑战,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各类求职网站,帮助获取个人职业发展指导和最新招聘信息。

在校生或毕业生可在学校的职业中心获得免费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包括简历修改、推荐信、面试指南、职业规划咨询等。各学校的职业中心不仅定期举办讲座,还有专门的网站,各类招聘信息。不过,学校的求职网站一般仅对内部开放,学生需凭学生证号才能登录。

日本交通业吸纳华人员工常驻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日本国内经济低迷及居民消费的谨慎令很多商家将目光转移到了海外游客身上。尤其是出手阔绰、购物欲望强烈的中国大陆游客,成为日本各地各商家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自今年1月开始,大阪开始组织商家举办类似的游客接待研讨会,迄今为止,已经在商店街、购物中心及百货店等7个地方举办了12次。主办者向与会人员发放商店中经常使用会话的中文和日文对照原创教材,并通过播放DVD来介绍接待游客过程中的重点。而今后还计划在5个地方举办7次类似的研讨会。

对外汉语教师的推荐信【第二篇】

尊敬的xx:

您好!

我是,是xx同学的对外汉语老师,xx同学是我最欣赏的学生。她最吸引我的是她的学习天赋与上进心,她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卓著,日常表现与考试成绩同样突出。更为难得的是她从不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依旧刻苦地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力争成为整个团队中的最佳。体现了她对自己和爱她的人负责的态度,这是我很看着她的原因。

**有句俗话:“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她持之以恒地付出,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的**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研究能力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对英语,她具有天生的天赋与逐渐培养起的热情,而我知道,她的对外汉语成绩非常高,并在我校举办的各项竞赛中都有不俗表现。能在贵公司工作,是她的'目标,为此她早已经作好了十足的准备。

录取他将是您的正确选择!请相信,给她一个机会,结果远远比我所说的好。

此致

敬礼

推荐人:

x年x月x日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第三篇】

“其实我本人不太想当公务员,但家人让我当。我本来想去一家大公司,收入不错。”国际经济学专业的M博士当场就填了我发的“博士就业调查表”。他的求职比较顺利,开始找工作的时间是在毕业前一年,先后投了10份简历,而且都是发电子邮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制作厚若砖头装帧如书的精美简历,一趟一趟地把简历送到不同的用人单位。他只参加了4次面试,这在求职博士中算轻松的(在调查的50位博士中,只投1份简历就找到工作的仅有两人,投10份以上的占半数,投20份以上的有10人)。看好公务员这一职业的不仅是博士生,许多社会公众也持这种观点。

在调查中,三分之一的博士考过公务员。多一次考试,就多一次机会,何况,公务员考试时间在毕业前。博士们如是说。

有报道称,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

近年来,公务员热再度升温,不仅考公务员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许多硕士,博士生也趋之若鹜。这固然与大学盲目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府占有大部分社会资源,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人才资源,比如收入稳定,事业有预期,各种福利待遇比一般企事业单位优越。问题是,博士生当公务员是不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是不是一种人才浪费。

在调查中,80%的人攻读博士的原因是“学术追求,导师吸引”,只有不到20%的人出于“学历要求”或“找工作需要”。有人指出,虽然,高学历人才报考公务员,可以有效推进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公务员的整体队伍建设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此衍生的问题也值得警惕:国家机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过大,不利于人才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一线单位,不利于人才流动到基层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博士就业新动向”,不过是强势政府对人才进行“抽水”的表征。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也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而公务员职位,根本不需要集纳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朱成钢曾在“两会”上发出呼吁:“人才要留给企业。”事实很清楚,许多博士公务员干的活,本科生照样可以干好。

据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透露,中国的博士培养速度过快,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有本科授予权的高校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万人,我国培养的博士已达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人数已超过5万人;今年博士人数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杨玉良说:“博士速度增长过快已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15年前一个高校岗位招聘,只会来3~5位博士,现在1个岗位至少会有百余位博士来应聘,以前95%的博士毕业后都会留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现在半数以上都进入政府部门,当了公务员。”

屈尊还是自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S博士是一所名牌大学语言学专业的博士。从本科到博士,他在这里一共读了11年。到今年6月份为止,他仍然没有找到工作。他原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找一所像样的高校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现在感觉自己错了。最后,他不得不联系读博士后,然而选择读博士后的人也不在少数!直到6月中旬他还在等候消息。

“一开始,我比较自信,求职简历从京城最牛的两所学校投起。等了一段时间没回音,我就投了几个二流高校,后来打电话问,人家说也已经定人了。这时,我感觉情况不妙。”S博士苦笑着说。再往下那些学校,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科研条件,他从内心里都不太满意,然而挤在那里的人也很多。读博士后跟读博士一样竞争激烈。“我联系过一所大学,他们要求两年内在他们规定的核心期刊发表4、篇文章,鬼都知道这些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1年。”

博士求职是不断面对现实的过程,大多数博士求职者最后的去向与开始的选择都有偏差。想去大学,偏偏去了公司,想作研究,却考上了公务员;学的是文学史,却教了对外汉语;想留北京,却没落实户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很多人哭笑不得。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的一个调查显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博士,都面临着就业面狭窄这一问题。特别是文史类专业的博士生,大多表示出就业信心不足。“愿意到高校去当老师”的约占%,而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博士仅为%。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博士生,由于自身领域狭窄的限制,除了到研究所、高校,或考公务员外,感觉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了。

想去高校而不能,这是京城博士求职的普遍心态。B博士在谈到他的求职经历时说:“根本没有你希望的教师岗位在等你,求职几乎等于央求。”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者,高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你的到来熟视无睹,“噢,求职呀,把简历放下吧,有消息会通知你的”,然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种是热情接待,但管事领导往往会对你说一句话:“你很优秀,但我们没有岗位。”B博士先后到过十几个高校求职,“当你到了一家单位的人事部门,将你简历稍稍一瞟,人家就会带着‘那种’眼光挑战性地问你:你来工作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的情况你了解多少?然后就是步步深入的提问。最后你才明白,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一见钟情的事情完全是水中花,你需要长期、认真、执着地追求。你了解人家有多少老师吗?他们的研究方向或教学专长是什么?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你读过多少?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要命的是,他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不能说不合理,但是,对于一个要投递二三十份简历的博士来说,他不可能把这些问题弄得一清二楚。很多人求职前会抱这样的心态:有一个博士文凭,有几篇核心刊物的论文,有导师的推荐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有一部前沿性质的博士论文,到一个不太起眼的高校求职应该有吸引力。但是。你错了,错就错在不切合北京就业实际。”

B博士的说法可能只是一面之词,但却点出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对此,网上出现了大量分析和教导性的说法。比如总结出影响博士就业的错误观念:“一步到位的观念,专业对口的观念,收入第一的观念,户口至上的观念,干部身份的观念,创业太难的观念,―开始就想大事的观念,找一个稳定工作的观念。”还有调查说,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招聘时更看重求

职者的综合素质。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还认为,一些博士有很强的优越感,人际关系不容易处理好,动不动就跳槽。所以还不如选择那些学历虽然不特别高,但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求职者。

社会认为博士期望过高,博士们自己觉得有些失落,两厢看法谁是谁非,恐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学历追查:无理要求还是水涨船高

到很多用人单位求职,不光要看你的博士学历,还要追查学历“三代”,看你的本、硕学历是不是“211”或“985”。本,硕、博都在北大就读的学生有一个雅号叫“三北人员”,比起那些硕士或博士才来北大的学生,他们更有优越感。对此不少“后来博士”无可奈何。据社科前沿网的一条消息,北京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到吉林省一所高校求职,刚接触时高校对他很有兴趣,但一查“第一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据了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在很多用人单位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校”,那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连人带文凭一起都会打折扣。

这家网站还透露了北京物质学院招聘教师的细节。2007年12月26日,北京物资学院将要进行一场特殊的博士生选拔会,据该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学校将要面向社会招聘30名博士生,凡被录取的博士生进校就可获得两居室的住房。优厚的条件一下吸引了300名博士投递简历。据介绍,由于前来应聘者过多,北京物资学院也在选拔上提高了条件,首先将优先考虑国家认定的“211”重点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其次,学校选拔的博士必须是本、硕、博连读的,如果中间有工作之后再读博的也将先被淘汰掉,“这主要考虑到一个年龄的问题,我们规定,被招上的博士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最后,学校还将专门为此次选拔组成一个由10位专家组成的对博士生进行现场考核的评审团。“我是1996年毕业的博士生,那会儿的博士生真是一个顶一个的,非常抢手,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物资学院邢老师感叹道。

一个岗位10名博士争。在名校如林的北京,北京物资学院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但如果你想成为幸运者,就要和另外9名博士激烈拼杀。对许多博士来说,这种激烈的应聘PK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我投了不下100份简历”

“延期”和“读博后”是近两年北京高校毕业的博士们常用的口头语。之所以要延期毕业或读博士后,主要是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T博士是我认识的少数几个往届毕业生,他在两年的求职中,投递了上百份简历。这个数目的确惊人,其中的付出和煎熬常人很难想象。平时见他总是独来独往,说话慢条斯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没有想到,他的求职经历如此艰难。

2007年初,他的导师帮他联系了一家出版社。“一个部主任是我导师的同学,他说要人,我就把简历递过去了。但我的女朋友想让我去高校,我有点动摇。我跟导师说了一下,他又给我推荐了高校。不知导师跟人家出版社说了没有,反正人家没有再通知我面试。后来才知道,部主任并非唯一管事的人,他们的社长也推荐了一个人。”他3月份给那家大学投了简历,“大概是4月21日左右,我参加了他们系里的面试,面试完出来。走在楼梯处,教研室主任出来叫住我,说可以。我当时很高兴。没过几天,系里领导又约我见了一次面,安排我的教学工作,并提及出国的机会。他们还让我把别的单位推掉。我一看这边形势不错,就把别的单位都推掉了。5月8日以后,我迫不及待地打电话问他们结果如何。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次面试以后正好是五一长假。刚接通电话,对方就告诉我,他们学校人事处不同意接收我,因为我的硕士就读学校不是“211”,发表的文章也不够多。我当时在各类期刊只发了4篇。但到底多少是个多,很难判定。我知道这是个借口,但也没有办法。后来,导师给我做工作,就办了延期手续导师对这件事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劝我,我能理解,知道他也很为难。”

有了这样的教训,T博士今年积极主动了许多,他不敢再相信任何口头承诺,对面试的含金量也抱有了戒心。高校、出版社、研究院,只要稍与所学专业沾边,他都投简历。后来,他联系了一家不错的出版社,还在那里实习了几个月。“副社长说要人,让我先做一些审稿的工作。”但是,到5月份出版社里定人的时候,他又一次被淘汰了。之后是接连不断的简历投递、初试和面试,他还投了不少京外单位,比如广东、湖南的一些高校,但最后都没有成功。“有一段时间我都到了这样的程度,只要北京有个单位愿意要我,我可以马上签约。”

谈薪:欲说还休的话题

要不要“谈薪”?这个问题困扰着大部分求职心切的博士。不主动问,你根本不了解对方给你开的“价”,等到合同签完才发现,薪水实在跟自己的预期目标差太多,甚至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水平;主动提出,又忐忑不安,担心用人单位认为你太功利,甚至有可能因此失去即将到手的机会。

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博士明知道工资并不高,但为了争取到一个专业对口、有发展前途的平台,甘愿放弃待遇较好的高校,接受低工资岗位。一位有海外学术背景的北大博士,一心想做学术研究。他曾经当过10年的外语专业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除了年龄,他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他本人联系了好几所高校,都不满意。这些高校不是教公共外语,就是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几经考虑,他最后选择了一家研究院,而每月工资不到两千元。“我就想老老实实做点研究。”

不要以为他最“惨”,别的博士连这样的选择权都没有。大多数人只能任人“宰割”,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能进去就不错了!对于待遇的问题,更多的做法是侧面打听。事先了解。对于想进高校的博士来说,京城几十所院校的待遇已经被前任师兄师姐摸得差不多了,留给他们的任务是想办法挤进去。

因此,谈薪主要是那些想到公司和企业求职的博士要做的。而相当一部分一心想做研究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只好“望钱兴叹”了。

痛上加痛:遭遇性别歧视的女博士

2004年3月27日,天涯社区网站一个署名“北大又一博士”的网友发出《北大博士征婚,抗议就业性别歧视》的贴子,痛陈自己的求职遭遇。

“从去年开始找工作,有3家单位以不招收女生为由在递简历后拒绝了我;另有一家单位告知我今年不招收我的专业,但是却通知了我专业一个男生面试。另有4家单位在面试之后由于不招收女生拒绝了我,其中有两家单位明确提出性别问题。两家明确以我是女生拒绝的

单位中,一家认为自己单位的女人已经太多,需要男生调节,一家认为自己单位去年刚刚进去一个女生,评职称、发奖金怕发生矛盾、影响团结。”

女博士不仅要忍受性别歧视,还要忍受那漫长而令人疲惫的应聘马拉松。L博士说,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条件不仅越来越苛刻,应聘过程也越来越漫长。

“这简直是对应聘者心理承受极限的挑战”。她向我详细描述了她的面试过程:我去北京的一家学院面试,第一轮试讲后,我和另一位男生进入了第二轮的面试。第二轮仍然是试讲,不同的是,第一次面对的是领导、老师和人事处的工作人员,讲15分钟;第二次面对一个班40多个学生以及系里的几位领导和老师,讲一小节课,45分钟。第二次试讲结束后,系里的领导和我们谈话,主管领导明显表现出了对我女性身份的种种担心。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一致认为我表现不错,因此仍然无法最后决定,说要把我们同时推荐到学校,让校领导去拍板。于是我又参加了第三轮面试,这一次是面对学校领导和各院系领导作自我介绍,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我自己感觉还可以,结果在这一轮还是被刷了下来。我最后去了一所北京之外的大学,那里的求职过程一点都不比北京简单。先是试讲,试讲通过后学院以1:3的比例上报学校,然后是参加人事处组织的心理测试,最后是校领导亲自面试。而这三次面试都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因此我从北京到那里往返跑了三次“虽然结果还可以,但其中漫长的等待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让人时刻都无法放松,那种焦虑和煎熬真是一言难尽。”

高学历就业冷思考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现象:职场同学遭遇战;令人疲惫的应聘马拉松,神秘莫测的人际关系;千差万别的家庭压力;要户口还是要单位等等,几乎每一个难题都令人头痛。学生头痛,导师头痛。他们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学生被就业问题碰得头破血流。

高学历就业引出的是对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思考。

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如此热爱首都?L博士或许道出了一个重要原因。他去年分配到重庆一所大学当教师,工资待遇不错,有两室一厅的过渡房,而且当年就评了副教授,这在北京绝对是神话。然而,他对我说,这里缺少学术氛围,缺少可以交流的朋友,信息不畅,资料缺乏,感觉像与世隔绝,每天在混日子,非常枯燥。

人不单单需要物质,还要有精神。

留在北京,尽管住房紧张,消费水平高,生活节奏快,但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走到了学术顶尖的博士。他们有些骑虎难下,既然进了学术殿堂的门,就想一直走下去。有关部门一再提倡大学生到边远地区,但在就业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还是首选留下。北京有好的人文环境、学术环境,以名校和科研单位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发达的信息网络,功能齐全的资料设施和优良的人员素质。这些条件是博士们最需要的。

国外许多名牌大学并不都集中在首都,比如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在波士顿,耶鲁大学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在剑桥小镇,城以大学名,而不是相反。德国的几所世界知名大学,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市)、图宾根大学(图宾根市)、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市),都不在首都。不少博士曾表示,如果在中国边远小城有很好的大学、图书资料、信息资源等条件,那些地方也愿意去的,而且不少边远地区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要好于大城市。而现状是,绝大部分的名牌大学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北京。

学科设置和专业改革。现在许多学科,特别是一些传统学科是在五六十年代设立的,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实行的是计划体制,国家包分配,很多专业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比如文史哲等学科和专业。但是今天,市场需要是最大的现实。许多教授和学者以保存国粹、反对功利等理由来呼吁全社会对这些“务虚”的学科的重视,然而残酷的就业现实使这些学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有一位老教授表示,近几年不想再招收博士生了,原因是,看到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招他们来读书,于心不忍。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第四篇】

民办高校就业状况对策研究

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就业生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201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与2002年大学毕业生145万人相比,毕业生数量增加超过4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就更加艰难。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民办高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并存。随着高校扩招,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余波影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严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亦是如此。学校每年组织的校园招聘会签约率很低,用人单位来校要人情况很少,学生就业层次比较低,专业对口率更低。笔者所带的2011届毕业生有对外汉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影视编导)三个专业,学生更多的是从事文秘、行政助理、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学生费用相对公办学校较高,学生的生源更多的是来自普通工薪家庭,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健康稳定地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中国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一基本矛盾仍然存在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2003年提高到17%,2004年高校在校生超过2000万,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这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有可能在将来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2012年高校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凸显,在目前就业制度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形势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2.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需提高,学科设置未能很好地立足社会的需要、立足民办高校特色设置

1999年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没有能够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同步增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培养的民办学生不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少社会的实践能力。不可否认,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相对公办院校来说,需要一些时间的磨练和成长。专职教师更多的是硕士刚毕业不久,学术上学校难以提供梯队带领,生活上正处于组建家庭,为人父母阶段,精力不是很够。民办高校的另一特殊情况是兼职老师较多,但是兼职老师给予民办高校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很多,来民办高校授课更多的是从经济收入的角度考虑。目前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公办院系一样存在问题,未能立足于社会的需要,未能立足于民办院校的师资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素质进行专业设置。例如笔者所带的对外汉语专业53名学生的就业相对较难,市场需求的是可以用英文直接交外国人中文的学生,这是民办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素养难以到达到的,真正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屈指可数。

3.学校就业指导认识不到位

民办高校的办学费用是自己筹集用学生的学费办起来的,没有国家的办学补助,所以从事就业指导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少,基本模式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院系毕业生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受日常事务性工作所牵绊,影响了他们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更谈不去搞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信息,但能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多,更多的是通过QQ传到院系,院系辅导员QQ或者飞信给毕业生而已,而非有针对性地信息,并跟踪落实。同时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并且更多的是年轻人,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学校没有注重对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职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成效就大打折扣,学校更多的是通过几次讲座专题报告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几年内的就业指导。

4.民办高校学生缺乏方向感,不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就业过程中依赖心理较大、缺少拼搏精神

依据笔者在民办高校工作近10年的了解,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的方向感不强,学习盲目性较大,当初填写高考志愿更多的是只要高考分能被差不多的学校录取就行,专业也是填写服从,更多是第二、第三志愿录取。相对公办高校学生文化底子较弱,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自学能力较差,导致学校的学风不是很浓。学生更多地是盲目地按照课表上下课,无事先事后的学习,课外的学习甚少。盲目考证,盲目考研,把大学几年的时间盲目地度过,不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另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公办学校来说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就业就是靠家长人脉关系的,不太重视知识的积累,缺少拼搏意识,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差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5.社会用人单位观念滞后

民办高校入学门槛相对同层次的公办高校较低,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社会用人单位选聘员工偏向公办高校,冷淡民办高校,对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社会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知识素养不高,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较差,使得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歧视,有的在招聘信息上直接提出招聘本一、本二的毕业生。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对策

1.明确办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调整学科设置

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并非为研究性大学,而是为社会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人才,让学生能做到“强能力、重创新、有理论、会实践”,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立足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和学生生源的现实状态,多鼓励专职教师进修学习,尽量聘请一些学术带头人到院系,构建科研梯队。对于科研和学生专业实践指导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政策和经费鼓励,从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给专职老师下任务、压担子。同时结合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相对年轻,科研和生活双重压力相对较大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政策关怀,使得专职老师对学校有感情,有归属感,用政策和感情留人,留住得力人才。对于民办学校聘请的兼职老师要有所筛选,不但看重老师的学术水平,更要看重教师的人品和人格魅力,使兼职老师给民办院校输入的是一股正力量,可以适量地带领专职老师前行,教给学生更高质量的知识。

对于学科的设置,民办高校不但要考虑学科发展、市场的导向,同时还要考虑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生源基础,做到开设的专业不但市场需要,而且民办高校完全有能力深入培养,学生有条件接受培养,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坚实的技能基础。

2.转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观念,使其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民办高校要转变就业指导的观念,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不能浮于表面,要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了,不但给学生建立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就业观念和思路,同时也是学校就业工作得以很好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院系辅导员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进行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等等。同时要让这些就业指导第一线的老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与择业技巧等就业指导课程,充分利用他们的所学,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3.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

我国最早开展的创业教育在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由、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承办了第一、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虽然差一点,但是思想活跃,形象思维、动手能力较强,乐于交际,善结人缘,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民办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举办创业大赛、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给学生开设一些创业方面的讲座和选修课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目前已经有了相应的政策鼓励,民办高校也可以对于创业的学生给予经济和政策方面的鼓励,让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并有勇气付诸于行动。

4.立足民办高校阵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民办高校要以为社会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尤其目前民营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的主要招聘单位,对于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需求更加明显。学校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例如,笔者所在院系的新闻学20位学生与南京现代快报实行合作教学,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很好的结合,这批学生实习期间得到合作单位的帮助和肯定,大三下学期部分同学就受到社会企业内刊的欢迎,就业相对轻松。鉴此,笔者目前所带的2011级新闻学(现代快报强化班)学生大一大二在学校上课,大三和大四第一学期在现代快报为期一年半的实习,学生的报名很是火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很高,充分说明了校企合作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不但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5.政府加强对民办高校宏观把控与相关政策的支持

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宏观把控,对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的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中一些已经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系给予取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以提升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的声誉度。

在政策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情况,例如,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从八个方面对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要求。这些政策对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同样是受益的,但是如果政府对于民办学校办学经费能够给予一定的补助,对于民办高校办学给予更多的政策的帮助,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会起到更好促进的作用。

6.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增强职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更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达到社会的需求,这才是确保顺利就业的关键。首先借助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辅导员的力量,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树立学习的信心。大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跟踪辅导至学生毕业。通过讲座和专业介绍的等方式改变民办高校部门学生的求职依赖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规划好大学生生活,增强拼搏意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应聘技巧、制作简历和推荐信的技巧、解读招聘信息等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求职心态调整的能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补充性的实践性职业知识辅导,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7.加强大众媒体对民办高校办学的正向宣传,改变社会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偏见

随着民办高校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聘用。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利用正向的对外宣传,借助大众媒体塑造自身的形象,打造自己的品牌。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部门的作用,进行对外的有利宣传,完善校园网这一对外网络窗口,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宣传,及时进行正面新闻的更新。建立和外在大众媒体加强交流和有好合作的意识,对于学校的大事好事,要求社会大众媒体走进校园,进行正面报道,从而逐渐改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给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民办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得以解决的,需要民办高校、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和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从而确保民办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周大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了吗[J].瞭望新闻周刊,2004,(7).

[2]戴伶俐。高校国有民办生的就业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3]秦倩倩。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现在及其改革方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4]李源。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马发生。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1).

[6]喻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06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