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国外文学论文(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828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国外文学论文(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外文学论文1

一、构建微通讯软件学习平台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将成为一种趋势[1]。通过移动互联网,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得到实时解决,提高了学习效率。根据柴阳丽[2]的研究,拥有智能设备的学生中有89%的人使用微信,并且学生普遍比较愿意接受微信的方式接受英语学习资料。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微信学习平台,教师运用微信客户端创建微信组,将课前准备的和教学相关的信息,利用客户端实现资料传送,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加入“雨课堂”应用软件,学生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加入老师的在线班级。老师通过设置一些单选题,填空题等随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用手机提交答案后,软件能自动统计出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而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灵活实施下一步的授课计划。同时,学生可下载英语翻译APP,辅助课堂的英语学习。在课后,师生可以通过微信实施远程教育,老师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亦可以下载各高校的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源,利用课下零星时间学习,实现碎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统计学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的选取应具备典型性和权威性,让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在国外专业发展动态,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工作后再深造打下基础。所以,案例应该选取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统计学专业中具有比较典型分析方法的英文文献。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文的形式特点,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形式以及在进行翻译时如何做到准确规范,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在学专业英语的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国际上各领域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而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专业软件情景教学

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四本科生中开设32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短暂的学习之后很难做到熟练掌握专业英语的听、说、读、译、写。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推广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3]。如在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安装英文版的专业软件,SPSS,EVIEWS,SAS,R等。通过专业软件的情景教学,帮助学生熟悉一些英文命名规则,了解建模方法和基本步骤,掌握专业术语表达,为之后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翻译实践教学

翻译教学是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在英译汉的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协调合作找权威刊物收录的与统计相关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并要求小组以报告形式展示汇报。小组成员依次用PPT讲解翻译的理论、方法、结论,且对教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通过精读、翻译外文,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一般步骤思路和方法。同时,在这种讨论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汇报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本校要求统计学专业大三本科生必须独立完成1篇学年论文,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翻译学年论文的中文摘要,增强学生中译英的能力,为毕业论文英文摘要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些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结束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的教学环境,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却在不断提高。本论文提出了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案例教学,专业软件情景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对翻译部分采用实践教学。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探索研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为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刘艳萍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玮。“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130-132.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国外文学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国外文学论文2

萧三同志1896年10月10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少年时代,他曾和同志在湘乡县东山小学同学,之后一起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他和、蔡和森等同志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并为同志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此后,他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与赵世炎等同志一同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参加了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的组织工作,加入了赵世炎、等同志组织的“少年共产党”(即“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经胡志明同志介绍和王若飞等五位同志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协助陈乔年、邓小平等同志出版刊物《少年》1923年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同志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参加了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书记等职。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组织工作,同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解放后,先后出席了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萧三同志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以及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28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期间,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他作为中国左翼作家常驻代表,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见了高尔基,并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了大会发言。经我党组织批准他参加过苏联共产党,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在苏期间,他与鲁迅保持着密切的通讯联系,并通过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写了、等同志的传略,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一些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被译为俄、保、英、德、法、西、日、捷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萧三同志的作品,充满高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歌颂党和党的领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映了国内外人民的革命斗争。他坚持文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力求使文艺和革命血肉一体。他的《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一直在我国人民中广泛流传,同时也受到国外读者的重视和欢迎。由他主编《革命烈士诗抄》及其续集,成为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操教育的宝贵教材。他坚持诗歌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努力探索革命文艺的道路,积极宣传、实践文艺思想,为中国新文学和新诗歌的成长、繁荣,付出了毕生的辛勤劳动。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歌》、《友谊之路》、《萧三诗选》、《伏枥集》,俄文诗集《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萧三诗选》等。萧三同志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广为流传的《国际歌》歌词的主要译者之一。为了密切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他翻译了剧本《马门教授》、《新木马计》、《光荣》和影响广泛的剧本《前线》以及《列宁论文化与艺术》等名著。

萧三同志对我国文学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长期担任文艺界各种领导职务,做了大量的工作。1939年春回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并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和《新诗歌》等杂志。1946年任华北文协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顾问、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和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萧三同志又是一位著名的国际文化活动家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战士。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书记处中国书记,并常驻书记处工作两年。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战士和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参加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萧三同志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时刻以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组织,关心群众。1962年他把自己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全部编辑费上缴。1981年又把《萧三诗选》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四川灾区人民。

在十年内乱中,萧三同志受到、、康生一伙的诬陷和迫害,被非法关押七年多,他和“”及其爪牙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无情地揭露和谴责了“”和康生的阴谋活动。恢复自由以后,他虽然已是八十高龄,体弱多病,但始终以老骥伏枥的精神顽强工作,还尽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晚年,他写了大量的革命回忆录和诗歌。他在辛勤劳动和与疾病顽强斗争中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病危期间,他还认真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表示完全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十二大的决议,他念念不忘未竟的事业。去年12月4日他口授了一封给同志的信,再次表达了这位老革命家对党的无限忠诚。他写道“……我是无限感激也无限惭愧:我要为党做的事都没有做完。我的诗文集,特别是延安以来的日记还没有头绪,命在旦夕时,我不曾想到死。开始清醒时,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也是这批资料,我一定要把它贡献给党,决不能‘带走’。我为此同疾病奋战,坚持自己的誓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趁我还有余力,还有记忆,请求再帮助我一次:组成几个人的班子,加速完成上述资料整理工作,一旦此事告终,我死也瞑目。”

国外文学论文3

关键词:学术能力;外语学科;构建;创新发展

2016年启动的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和2017年由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正在经历着由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1]。学科是以知识为中心,专业是以问题为导向,课程随着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进行重组,这种重组是专业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变化的要求。作为课程和专业的实施者,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使命内涵,教师亦面临着重组[2]。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教师研究历经外语教师地位的变换、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教师专业的理论发展到教师研究型、教师行动研究和教师共同体的建构等[3]。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同时,关注和加强行动研究[4]。国内外针对外语学科重要性的争论亦十分激烈,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身份认同、跨学科教学、学科相关理论等。胡开宝,王琴(2019)认为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表现为三大要素,即学术要素、人才要素和机制要素。其中,人才要素是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涉及具体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要素是基础,机制要素是保障[5]。而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科研水平主要反映在“科研成果”“科研获奖”和“科研项目”三个方面。第四轮学科评估在一级指标“科学研究水平”板块注重学术质量,强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强调期刊论文的他引次数[1]。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要求由“量”升华到了“质”,只有教师学术水平高、科研强,学科方能强。

二、研究路线

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辅以Excel统计,拟从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近三年发表情况中探索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实践效果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打造名语特色学科(characteristicdisciplinary)提供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参与和借鉴。(一)研究手段。1.研究问题。本文旨在研究下面几个主要问题:(1)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如何?(2)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学研究焦点及实践效果如何?(3)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发展趋势及对外语学科建设的影响、制约因素是什么?2.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中国知网(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作为样本数据库,研究检索的论文作者为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师,具体指高校里从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教师,这里涵盖了高校从事外语教学的所有教师(包含读博教师),也涵盖了单位为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和在河南高校外语学科读博的学生。3.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文献量、作者数和词汇数(分类)三个指标,分析总结河南高校外语教师一定时期内科研的发展趋势、作者聚焦、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分类。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为基础,聚焦科学文献的外部特征,采用数学与统计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6]。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作者数(个人集体或团数)、词汇数(各种文献标识)。(二)数据采集。1.数据采集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国内重要的11种外语专业期刊,主要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中国翻译》《外国语》《当代语言学》《外国文学研究》和《国外文学》。本研究采集的时间是2020年6月10日,研究主要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采集2017.1.1—2019.12.31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以上11种期刊上的数据和文献的引文量并进行分析,探讨河南高校外语教师主要关注的外语学科领域的焦点。三年期间这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4246篇,这些文章反映了国内外语界的主流研究。梳理出含有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的文献,对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发表的论文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一步筛查和分析,探讨河南高校外语教师近三年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对河南高校外语学科发展的影响。2.数据筛查原则。根据上述方法,在4246篇文献中,根据作者单位判断为河南高校外语教师、高校专业研究机构或相关人员在读博的,视为有效数据。统计文献有独著和合著。合著作者单位中含河南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亦视为有效数据。共采集到65篇文献。根据外语学科的属性和分类,把采集到的文献数据分为下面7类:(1)文学研究及评论;(2)语言学研究;(3)二语研究及应用;(4)翻译研究;(5)外语教育;(6)语料库应用及研究;(7)书刊评介。

三、数据结果分析

(一)趋势。2017.1.1—2019.12.31期间,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比重大约分别为1.4%、1%和1.4%;在《现代外语》比重分别为0.4%、2.4%和0;在《外语与外语教学》比重分别为0.4%、%和%;在《外语界》比重分别为0.4%、0.4%和0;在《外语教学》比重分别为1.6%、1.1%和%;在《外语学刊》比重分别为1.0%、%和0.3%;在《中国翻译》比重分别为0.2%、0.2%和1.3%;在《外国语》比重分别为0.4%、0.9%和0.4%;在《当代语言学》比重分别为0.7%、0.7%和0;在《外国文学研究》比重分别为%、0.6%和0.6%和《国外文学》比重分别为0.5%、0.5%和0.9%。(二)指标统计。论文研究内容统计方面,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这11种期刊上发表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学研究(58%)上。文学研究及评论(15%)、翻译研究(14%)、外语教育(3%)、二语研究及应用(3%)、语料库应用及研究(3%)及书刊评介(3%)。论文引用统计方面,65篇论文中论文引文量最高为15次,下载最高次数为2781次,反映出高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论文作者排行统计方面,2017—2019年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国内11种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较多的前6位作者(均来自河南大学,含合著):徐盛桓(6篇)、刘泽权(5篇)、牛保义(3篇)、刘辰诞(2篇)、刘存伟(2篇)和张克定(2篇)。三年中河南大学教师在这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发表数量约占河南省高校外语教师的43%,郑州大学约占18%。(三)方法应用分析。研究方法以非材料性研究方法为主,实证性研究为辅。实证性研究仅为0篇,远远少于非材料性研究。常见的外语研究方法有两大类: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实证性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实证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系统地、有计划地、客观地搜集材料信息和分析,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而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的行为,是从事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有效的科学工具,是进一步推动理论和学术发展的动力。

四、外语教师学术能力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对河南高校外语教师近三年在外语类专业期刊上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河南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情况如下。(一)研究结论。1.发表趋势。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这11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发表量同比增长幅度不大,与全国同行相比,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数量比重偏低,说明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水平比较滞后。2.研究内容。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学研究焦点侧重于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及评论,缺乏一定的原创性和特色性研究,原创性成果较少。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有影响的论文较少,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较少,体现出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及服务值较低。与大多数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相对较少,部分高水平的研究与目前融于信息化技术的外语教学和评估等实践结合不够密切,实用性不强,权威性的学术论文针对外语教师的思政研究相对关注不够。3.采纳的研究方法。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国际国内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反映出教师没有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国际国内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缺乏相关资源,无法及时了解相关研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导致所选的题目或所做的研究毫无价值、重复研究或意义甚微;或者选准了研究题目但却不具备研究条件和研究方法等,导致难以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无法与国际国内研究主流保持一致,无法与国际接轨,缺乏创新性研究。4.其他从我省论文引用次数反映出学术论文质量相对较低,论文他引次数反映出论文影响力较低;从论文作者排行侧面反映出河南省高校外语教师普遍缺乏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二)制约因素分析。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高校师资水平,我省的科研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河南高校外语学科大多处于“边缘学科”,学科建设无法体现当地特色建设。综合以上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可能制约或阻滞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可简要归纳如下。1.学科专业定位不准。大多数高校外语学科专业定位目标模糊,整体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不突出,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缺乏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特色研究。一流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好的团队,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学科内部人财物分散,缺乏沟通和交流,严重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学科缺乏专业的带头人,没有学科梯队核心和灵魂,在学术上起不到带头和指导作用。2.科研时间难以保障。外语涵盖面非常广,要求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以及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和风土人情,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听、说、读、写水平,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但大多数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繁重的,占用了教师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超负荷工作状态下,外语教师能投入到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不能够在科研上进行深度的研究,专业发展和学术提升之间的矛盾阻碍了教师学术水平的发展。3.教学与科研方向不一致。扩招带来了外语教师的需求增加,但大学对外语教师学历要求都在硕士以上,教育类学院培养的教师是有限的,这样造成大多数外语教师出自非教育学院,多以学语言应用为主,从事的教学工作与自己的学习专业不一致。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对语言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不熟悉,再加上教学与科研的方向问题,限制了专业研究的发展。4.科研环境欠佳。外语教师作为特殊的群体,女教师的比例大约80%,加上社会分工的不同,由于家务多而分散了精力,在整个学校都属于重教学轻科研的大环境下,缺少学科带头人,整体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是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思想者,由“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知识的生产者”的最佳途径,但学校给外语的科研条件也有限,外语学术期刊有限,发表文章难度大,搞科研困难重重。好多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做科研,否则就不做科研,科研经验和方法的欠缺及科研成果少影响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科研水平。

五、外语教师学术能力构建策略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和“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基于以上种种制约因素,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学科创新发展方面应该构建自己的学术能力。(一)立德树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承担“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仅仅完成语言教学目标这是远远不够的。提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工作。作为高校外语教师,要采纳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于教学目标,并且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中西文化教学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吸收大量的案例,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时代感、吸引力、思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加强教师科研创新观念的培养。在大数据和新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在混合式教学风靡全球的大背景下,高校科研创新不仅体现在管理机制、机构或组织,更加体现在创新的主体———教师方面。作为高校教师,外语教师个人首先应该界定自己的身份认同,明确自己的教学身份和科研身份,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具有创新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教师要发挥自主能动性,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善于运用大数据和新技术,善于结合语料库和各种云平台,结合地方经济和特色研究,结合目前“以评促学”“混合教学”“素养”“大数据”等研究热点为契机,明确个人科研研究的方向。陈麦池和戴俊霞(2012)提出教师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需要掌握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切实重视实践性环节,从而持续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7]。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政和思辨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和“行动”能力,及时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及时有效的收集和分析数据,并且结合发现的问题,做出与教学研究相关的“选择”,采取相应的“行动”,构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道路,有效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三)加强平台建设,推进教师学术能力发展。学科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和氛围的支持,学校要通过创造学习氛围及建立平台推动教师学习。首先高等院校应加强外语学科资源库建设,推进智库建设;其次外语院系应该科学制订外语学科发展规划、建立学科梯队培育体系、加快外语类线上线下教师培训平台建设等。亓明俊,王雪梅(2017)建议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专业认同的模型[8],教师个体可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培训、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和Mooc学习,参加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9]等形式或者参加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基础教育之间、高校与企业或者科学研究机构之间展开行动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从资源库平台建设、培训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平台的完善等方面综合推进教师学术能力的发展。(五)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是为了共同目标组成的一个群体,团队中的个体具有各自的技能并相互协作。孟亚茹等(2019)等研究跨校外语学术共同体中发现所形成的集合型专家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10]。教师团队的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本校教师,应当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并与企业或者其他研究机构和学校联手,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究以及示范教学的形式,相互学习并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我们要找准研究点,积极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团队精神的学科梯队,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加强队员的学术能力培养,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外向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实基础、强能力、多方向”的教学模式。(六)做好外语教育学科属性定位。学科属性是指学科的本质性质和特点,阐述本学科所解决的根本问题。就外语教育而言,我国外语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外语学科的定位众说纷纭,学界对外语教育的学科属性仍不明晰,对其独立学科地位仍然存疑,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对相关问题深入探讨,准确定位定位外语教育的学科属性。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对外语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会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外语科研的研究领域(从外国语言与语言学研究、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发展研究到语言和经济相结合的研究、翻译相关研究、跨学科研究和特色研究等)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或者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进行特色研究。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定位了学科归属,才能把语言教育研究纳入正常的学术研究范畴,外语教师才可能更加理直气壮地加大教学投入,积极从事与外语教育相关的研究,才能够加强结构调整而实现自我革新,在语言教育的宏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使外语教育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六、结束语

总结河南高校外语教师近三年在外语类专业期刊上情况,及时掌握探索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实践效果及发展趋势,不但可以为外语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外语学科的特色建设提供参考。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关系密切,在争创“一流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同时,如何正确地引领高校外语教师在本领域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提升河南高校外语学科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术能力素养的提高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彭青龙.论学科评估新趋势和外语学科内涵建设新路径[J].外语界,2016(3):34-41.

[2]蔡基刚.一流本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重组新概念:以外语学科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2.

[3]王天晓.校长专业化建设:教师共同体管理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1):42-44.

[4]束定芳.社会需求与外语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2017,14(1):22-25.

[5]胡开宝,王琴.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构建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为例[J].中国外语,2019,16(4):4-11.

[6]金胜昔,林正军.国内翻译认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外语教学,2016,37(5):96-101.

[7]陈麦池,戴俊霞.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1):27-31.

[8]亓明俊,王雪梅.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内涵、模型与路径[J].外语界,2017(6):70-78.

[9]李维屏,王雪梅.构建学科联盟平台,促进一流学科发展[J].外语界,2019(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