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小学课改论文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6036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课改论文优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课改论文【第一篇】

所谓的教学管理就是指学校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规律及特点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性行为或举措。教学管理首先所涉及的就是对于教学过程的管理,同时这也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而言,涵盖了对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特色及制度的管理,其中核心内容就是对于教师教学的管理,比如针对于教师授课方式或是备课质量以及考评模式等教学环节的管理成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并且对于学生学习的管理也是围绕着教学所开展的,因此教学管理就是围绕着教师教学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良好的教学管理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2当下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就教学管理理念而言,相对落后

新课改推行后,笔者发现当前在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管理者其思想理念相对落后,一时难以转变,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尽管有的教师参与了新课改理念培训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依旧是拘泥于传统理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就教学管理实效性而言,相对不足

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长时间来形成了一整套相对齐全的教学管理体制,然而该体制却是为应试教育所服务的,同新课改所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且,笔者发现,当前依旧有部分小学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承袭于传统模式,新课改的推行流于形式,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实效性堪忧。

就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而言,有待提升

新课改的推行对于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诸多要求,教学方式上应当形成符合自身认知的教学体系,并且体现出教学的创新精神;教学能力方面,要积极发展多项教学技能;基础素养方面,强化知识领域学习,实现自我提升。然而,就当前小学教师的整体素养而言,同新课改要求差异甚大,导致了教学管理难以进一步增加。

3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小学教学管理优化的路径

采用开放式的新型管理方式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就是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提升,所谓的开放式就是不能够拘泥于固定的管理体制,将单一形式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化管理方式转变,逐渐转变传统以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坚持人本管理理念,构建起以人为本、尊师重教、解放并鼓励教师教学的正向管理体系,充分认可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才能,对其教学技能予以肯定并深度挖掘,推动教师教学及管理工作水平的显著提升。就管理方式而言,彻底摒弃传统的单一式监管模式,就控制方向予以准确定位,根据教学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合理人性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强化对于教师团队的考评机制改善,确立更为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考评体系,在促使教师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有效协调同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实现校方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实现小学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单一化的教学考核体制容易造成校方同教师群体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实现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理念的转变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间实现换位思考,切身感受彼此的境况,从而能够为制定更好的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础,并针对于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制定出长远的教学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代课实践的方式实现教学任务的科学分工,教学管理小组能够根据教师所擅长的科目实现分工化教学,实践小组要深入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来,了解教师教学的现状并能够及时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实现教学工作的改善与提升;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思想管理工作,实践小组通过同教师聊天、谈心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满足其合理需求,从而使教师产生信任感与亲切感,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面施行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所谓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教师的角度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情感心理需求,从而缓冲在常规管理模式下由于较为生硬的管理方式所导致的诸多弊端与不足,主要方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就是以教师与学生为本,依托教学需求设置科学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人性化管理。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是首先要开展的工作,对于教师教学的考核体制中既要包含相应的处罚机制,同时对于表现出色的教师也要予以奖励,在整个教学考核制度中奖励制度作为核心部分,通过积极动机因素来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毕竟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奖励制度具体内容的制定上,其重点内容我教师个人的教学职责履行情况,要全方位、多角度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予以客观公正考评,由传统的定量考核逐步过渡到更为科学的定性考核模式,这对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升以及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认可也是大有裨益的,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强化。

小学课改论文【第二篇】

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小学生虽小,但是却有着鲜明个性与巨大的潜能,为此,我们要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期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体现教学的民主,让课堂上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使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轻松,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其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二、开展互动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传统教学,学生是教学的附属,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着经由教师传递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教师眼中的成功课堂是学生没有疑问,取得高分。这忽视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只重书面成绩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弊端。在新课改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而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者。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探究,形成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成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宽的互动平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出数,多大的数都可以,只要学生说出来,我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发现我总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而他们在判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费时费力不说,结果还一定准确。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有没有简便算法,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规律呢?这样学生便会以此问题为主线来认真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从而透过表象,达到对深层次的内在规律性认识。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教师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达到的规律性认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这将会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掌握了知识,更能够感受到数学探究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更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正确认识,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灵活评价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一个特殊的过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能够指挥并激励着学生努力刻苦的学习。在传统教学形势下,考试几乎就是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为核心的试卷考试形式,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就必须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考核及评价制度,建立起以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我认为在考试中可以采取闭卷和开卷两种方式,在试卷中设置知识考查题、能力考查题以及素质考查题,运用更加灵活的习题形式来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满足学生表现欲望的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促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更为全面的更高要求。这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以观念为向导,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改革,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富有活力而高效的魅力数学课堂,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达到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小学课改论文【第三篇】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超级秘书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小学课改论文【第四篇】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老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去除,若像教材上一样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人一样,如此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找到自己辩论的观点,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课改论文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语文;课改;关系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2、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3、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9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