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数据库教学论文【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86660

【导言】此例“数据库教学论文【汇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原理;绪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吴岩(1980-),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数据库系统原理省级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35-02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已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实践应用。[1]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备受关注。

作为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第一堂课,绪论课教学对本课程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堂课常常是学生产生课程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关键教学环节。[2]数据库系统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抽象概念多,相关知识面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如何讲授好该课程的绪论课,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是教学工作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绪论课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根据选定的教材,直接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讲起,描述数据库系统的特征、数据模型的类型和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1]讲解过程如图1所示。单纯理论知识的介绍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而乏味,部分概念理解难度较大,从而造成学生一开始接触数据库课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数据库在现实领域应用的认识

在绪论课中,仅仅对以上知识点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述,学生生硬被动地接受,没有体验到数据库技术在信息化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够认识数据库技术在解决应用问题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从而容易导致学生认为数据库课程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缺乏对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围绕数据库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组织、管理及应用,讲述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教师缺乏对课程知识体系的介绍,或者只是简单地列出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不足以使学生理解各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没有全面的把握。

3.部分知识点难以真正理解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数据库知识,部分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如概念模型、逻辑模型、模式等基本概念;另外,学生只对应用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并不熟悉其系统结构,所以在理解三级体系结构及二级映像知识点时,不能把握其本质,只停留在表面特征的记忆上,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对绪论课教学过程的探讨和实践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兴趣,切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本文对绪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用促学”的教学思路,[3,4]“启发式推进”的教学过程,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据库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教学场景如图2所示。

1.内容导入

首先由教师提问:请同学列举5个以上的由计算机管理并涉及大量数据的应用系统。[3]教师可先示例“图书管理系统”以供举一反三。这样做使学生首先感受数据库技术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体会数据库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应用领域,列举很多的应用实例,如学籍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电信业务管理系统、火车/飞机售票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等等。

教师可将提前准备好的应用系统在课堂上演示,如小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也可请学生动手操作某应用系统,如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有直观的感受。

2.共性分析

教师通过对几个应用系统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这类系统都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有效组织和管理,都具有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存储和检索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功能有初步认识。

3.列举问题

分析出数据库具有的基本功能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应用系统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哪些技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可列举出如下问题:[3]系统如何描述数据?系统如何组织数据?系统如何操作这些数据?应用程序如何访问这些数据?如何提高大量数据的访问效率?系统允许哪些人可以操作哪些数据?多人同时对同一数据进行访问,系统如何处理?系统若出现故障,如何保障数据不丢失?

4.内容介绍

针对以上提出的各个问题,教师初步阐述在数据库领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引出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表1所示。[3]在讲解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介绍,使学生对应用系统开发、使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能深刻体会到数据库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使学生能较全面地理解数据库课程的知识体系、本课程和专业相关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在绪论课教学中,教师从应用系统出发,通过引入和分析贴近生活的多个数据库应用实例,让学生感知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总结这些实例的共性,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功能;通过提出使用中会遇到的问题来简要介绍数据库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各个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始,对本课程产生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启发式推进”的讲授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而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文涛。数据库系统与应用[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巨福,程远胜,王迎。专业课程教学中上好绪论课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7):154.

[3]胡旺。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从应用到原理[J].计算机教育,2009,(17):128-129.

中教数据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教育教学研究 国际论文 引文影响

教育与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2-2011年收录的13817篇教育与教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通过论文和引文的数据分析,探究该领域国际论文的分布规律和引文影响,并对中国作者的相关论文以及管理类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具体讨论和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美国Thomson Reuters公司的Web of Science (WoS) 数据库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 期刊引证报告。选取JCR中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 Education Research)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为研究对象,下载1992-2011年该20种期刊在WoS (SCI,SSCI,A&HCI) 中收录的所有13817篇论文,并分析其论文分布及相关引文特征。所研究的20种期刊刊名及影响因子展示在表1中。

2.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分布特征及引文影响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的时间分布

1992-2011年20年间,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呈持续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论文数量呈线性增长,特别是2008-2009年论文数量显著提升,直至2010-2010年论文数量增速减缓(见图1)。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的国家分布及引文影响分析

对下载的13817篇论文作者地址进行分析,其中来自美国的论文共6840篇,占所有论文的近50%,远远超出排名第二的英格兰(%)。在论文份额高于1%的前15位的国家,中国排名第11位,共发表197篇论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台湾地区在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较为突出,共发文数量442篇,排名第6位。除了传统的欧美科研强国之外,以色列在该领域论文数量的排名(第8)也是值得关注的。

论文的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发文能力的大小,而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则可揭示该国论文的整体影响力。图2展示了发文数排名前15位国家的篇均被引次数。对比图2可见,在论文的平均被引率方面,美国仍位居第一,两个欧洲国家,荷兰和德国分别跃居至第2位和第4位。与之相反,在图2中论文数量排名第2的英格兰在论文影响力排序中则降至第13位,其论文篇均被引仅次,不及美国篇均被引次数(次)的一半。中东国家以色列不仅以较高的论文数量在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其论文的篇均影响力则更为突出(排名第5)。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高影响论文分析

在13817篇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篇于1992年,题目是‘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1], 该论文是1篇综述性论文(Review),截止2012年12月22日已被引687次。在被引最多的前100篇论文中,1/3(33篇)的论文都是发表于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上的综述性论文。综述性论文由于涵盖信息较为广泛,一般被引次数较高。在研究型论文(article)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篇论文题目为‘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由英国作者Ghoshal 2005年发表在管理教育类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上[2]。相对其它高被引论文而言,该论文发文时间较新,被引次数482次,排名第三,是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特别是管理类教育领域的高影响论文。

3.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中国论文分布与引文影响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中国论文机构分布

在研究的13817篇论文中,署名含中国(Peoples R China)地址的论文共有197篇。进一步考察论文的署名机构发现,中国论文的机构分布十分集中,绝大多数论文来自香港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表2列出了发文超过5篇的前8所机构英文名称和论文数量,分别为,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在研究的SCI/SSCI国际论文中,香港地区的机构,特别是香港大学,在我国的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我国大陆只有两所师范大学跻身前8位。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中国论文期刊分布

分析数据表明,中国作者在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刊文期刊也相对较为集中。超过半数的在Computers Education和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两种期刊上,由此可见,中国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兴趣集中于计算机教育与教育技术等相关课题,在其它方面的课题涉足相对较少。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中国论文的国际合作分布

在论文地址包含中国的197篇论文中,有72篇为国际合著论文,占所有论文的%,其余125篇为中国作者的独著或国内合著论文。在中国的国际合著论文中,46%(共33篇)是与美国作者的合著论文。中美作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高于中国全部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次,见图3)。由此可见,美国是中国在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合作伙伴,且其合著论文整体影响力相对较高。除了美国之外,中国和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合著论文也相对较多,分别为11篇和7篇。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北美和澳洲国家为主导,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合作相对较少。对比中国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和非国际合著论文可知,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次,而非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仅为。可见,国际合作研究大大提高了中国在该领域的论文整体影响力。

4.管理类教育教学研究国际论文的分布与影响

在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中,只有一种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是隶属于管理类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该期刊在1992-2011年间共623篇,篇均被引次。其中美国作者的论文占据了主导地位(474篇,占所有论文的76%)。中国作者在该刊仅发表了6篇论文,绝大多数来自香港地区。在该刊发表的论文中,被引次数排名前5位的论文分别是: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2005年,被引482次),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 Less Success Than Meets the Eye(2002年,被引254次)[3],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paces: Enhanc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5年,被引145次)[4],When Knowledge Wins: Transcending 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Academic Rankings(2009年,被引93次)[5],Reinventing Business Schools: The Contribution of Critical Management Education(2004年,被引74次)[6]。

5.研究结论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的13817篇代表性国际论文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引文影响,美国都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中国台湾地区在该领域的发文表现较为突出。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虽然在数量上跻身前15位国家,但绝大多数论文来自香港地区,大陆论文数量很少。美国是中国在该领域最大的合作研究伙伴,借助于国际合作,中国作者论文的引文影响力有较大的提升,但高引文影响论文相对很少。对高引文影响论文的分析揭示了该领域当前的国际前沿研究方向。此外,在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内部,中国作者的研究兴趣并不广泛,集中于计算机教育与教育技术等相关课题,其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Pajares MF.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2,62 (3): 307-332.

[2]Beatson R, McLennan, J. 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5,4(1):75-91.

[3]Pfeffer J, Fong CT. 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 Less Success Than Meets the Ey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2, 1(1):78-95.

[4]Kolb AY, Kolb DA.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paces: Enhanc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5, 4(2): 193-212.

[5]Adler NJ, Harzing AW. When Knowledge Wins: Transcending 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Academic Rankings [J].2009, 8(1):72-95.

中教数据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Access 数据库;论文选题;动态交互指导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517-02

Research of Choosing Topics and Instruction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Theses Based on .NET Terrace

WANG Bang-yuan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Anhui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Anhui Economy Management Institute,Hefei 230059)

Abstract: Has been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can't attain complete match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rrently most college's graduation theses to choose and instruc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choosing topics and instruction be lowly etc. This papercombine with and Access database, and adopt control development technique,designed a system of choosing topics on network, release information, student primary election, the tutor choose the student , spread on the thesis and the dynamic state hand over with each other instruction etc.

Key words: ; access database; choosing topics; the dynamic state hand over with each other instruction

1 引言

高校毕业生论文选题和指导是一项相对繁杂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论文题目的过程包括论文题目的收集、题目的、学生选题、调整选题和公布选题结果等过程。在传统人工选题方式中,这一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信息的流通和反馈速度较慢,而且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论文选题的效果以及质量;二是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师生之间兴趣、爱好、研究方向和理论观点相契合的过程,这需要师生之间在选题之前进行沟通和了解,以便在教师公布论文题目之后,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选题和导师。因此,论文选题的过程也是师生互选的过程。但是,由于目前多数高校为人工选题,师生间的信息沟通较少,对彼此的研究方向不够了解,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不能达到完全匹配,指导工作效率低下。

针对我国高校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部分高校对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研究,选用设计并开发了具有普遍性的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系统,对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率很有必要。系统不仅能够实现网上选题,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搭建一个有序的交流平台。

2 Web系统技术选择

本系统采用B/S模式实现,的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用Web服务器来运行程序,保留数据,使用标准的浏览器作为客户端,不需安装其它程序,从而实现了客户端的跨平台性。对于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ACCESS2003构建。在中使用C#语言编程。采用全新的Visual 2005开发环境。

3 系统功能模块

经过系统需求分析,得出该选题系统的用户有学生、教师、管理员三类,从选题、学生预选到教师确定选题(正选)以及论文上传下载、指导交流,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项目系统分析的特点,系统功能模块可分为管理员模块、学生模块和教师模块三大部分(如图3)。

管理员模块

可以通过网络论文要求,通知、通告;可以管理论文题目,对论文题目可以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信息;查看学生的选题结果、调整选题、可以指定指导教师;输出报表等。

学生模块

学生登录后,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了解论文题目,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预选论文题目;学生选题后,等待教师的确认,再填写、提交论文的开题报告(提纲)。学生可以按照毕业设计文件的要求,至少上传三次论文稿,让指导教师评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教师对于自己提交的论文稿的指导意见,并就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详细讨论。

教师模块

可以确认学生选题(正选);可以下载不同学生上传的论文稿,评阅后提出指导意见,供学生及时查看;可以查看学校公告、结题时间和通知等信息;可以分别回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问题与学生进行详细讨论。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设置了一些制约条件:每个学生最多可以预选3个题目;每个选题做多可以被选15次;每个教师可以正选学生人数不能超过限定人数;学生被正选后,已经预选的选题被自动设为退选或删除掉。

选题主要流程

选题可分为学生预选和教师正选两个过程,其主要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4 主要技术的实现

访问数据库

系统采用ACCESS2003设计数据库(),主要有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论文题目表、学生选题表,留言表等。具有断开式数据结构,能够与XML紧密集成,具有与数据库交互而优化的功能。为了使数据访问和数据操纵分离开,使用了两个组件,即DataSet(数据集,断开式结构核心组件)和。NET Data Providers(.NET数据提供者)。在系统中,使用对数据库的操作是通过DataSet和。NET Data Providers交互实现的。其基本步骤如下:

1) 创建一个数据连接;

2) 请求一个记录集;

3) 把记录集合暂存到DataSet;

4) 关闭数据库连接;

5) 在DataSet上做需要的操作。

在使用的数据库功能之前,必须先引用相应的命名空间,中关于数据库的命名空间如表1所示。

具体引用方法是:

中教数据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建构;教学研究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是知识发现的有效手段。[[1]姚家奕。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P119)数据挖掘是一门面向应用的新兴学科分支,在过去的几年中,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成功。[[2]胡可云,田凤占等。 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 ][2]从当前,乃至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视角,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以问题逻辑的方式,构建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使之成为教学体系的技术支撑和内容载体,有助于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成功转换。

一、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建构逻辑

问题是属于认知方面——认知科学或认识论的概念。[[3]宋文淦。问题逻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3]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释疑解惑是高校 “思政课”的重要价值取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要让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什么”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对“为什么”的认知、态度和情感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首席专家吴树青曾经指出:“《概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的理论层面上。”[[4]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2007,(9):31-33.][4]问题逻辑是专门研究问题的一门应用思维科学,其中心任务是揭示问题之间及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个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5]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5]根据高校“思政课”从主要讲“是什么”向主要讲“为什么”的转换,其问题逻辑的性质决定了既不是将教材演绎式的体系逻辑呈现方式等同于教学方式,也不仅仅是在原有教材体系逻辑下进行形式逻辑的论证,而是要通过建立问题逻辑体系来构建“问—答”情景的分析系统作为求解问题的方式和机制。[[6]李梁。构建教学体系的问题逻辑系统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关于“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58-63.][6]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是问题逻辑体系、“问—答”情景分析系统的技术支撑和内容载体。

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以下简称“数据中心系统”)是以教育技术学领域提出的积件思想为导向,数据挖掘技术理论为支撑的,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围绕问题体系的逻辑结构及“问—答”的情景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软件系统。“数据中心系统”在逻辑上有三个层次,即平台层、核心层和操作层。平台层由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和学生问题体系的数据集合库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归纳、整合而形成的,以文本形式(doc、txt)呈现的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二是教师通过收集学生问题,对其进行梳理、归纳、整合而成的,以文本形式(doc、txt)呈现的来自学生问题的问题体系数据集合库。核心层由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和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组成,合称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数据库,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是在对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实施细分、解答并进行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把“问—答”内容转换成图片(gif、jpg)、声音(mp3、wav)、视频(avi、mpg)等多媒体格式,或与学生问题体系的数据集合库进行逻辑关联,以形成的实施教学的问题体系库系统;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是借助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基础上,通过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和理论阐述形象化等方式,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理论问题或学生学习某个教学重点的积件式课件群。操作层,即多媒体综合操作平台(以下简称“数据操作平台”)是供师生教与学使用的软件环境,也是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的技术支撑。通过开发“数据操作平台”,即利用动态网站技术,.net网站编程方式,实现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和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的静态、动态调用,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操作体系。“数据中心系统”不仅是教学的问题体系和“问—答”情景分析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课程内容载体,也是“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的技术支撑(教学媒体)和数据仓库(教学内容)。[[7]李梁。问题逻辑型数据中心系统:一种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进路——关于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9-10):125-129. ][7]

二、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和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技术支撑

数据挖掘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访问、传播、决策、应用的技术方法。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告诉我们,从早期的数据处理手段到数据挖掘的出现经过了一个进化过程。其进化阶段可以表述为:数据收集(20世纪60年代)——数据访问(20世纪80年代)——数据仓库、决策支持(20世纪90年代)和数据挖掘(正在流行)。[1](p15)数据挖掘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领域,正在各行各业的以信息分析为基础的决策系统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p13)为此,研究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对于构建基于问题逻辑的“数据中心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挖掘技术早先表现为数据收集——即通过计算机、磁带和磁盘等技术支持,提供历史性的、静态的数据信息。数据收集是学习和进行教学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基础。

“数据中心系统”内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建设,实质上是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思政课”数据收集的路径可以指向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方面。柯林伍德把历史视为一条充满了问题与回答的河流。[[8]陈静,章建刚。“问答逻辑”的问题与逻辑[J].思想战线,1990(3):13-16. ][8]从历时性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建国60多年来“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沿革历程,找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课程内容中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的方式,形成若干个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沿革主要历经了五个主要阶段。通过历时性数据的收集,我们会发现:不同时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等。通过对上述问题及其解答的纸质媒体、磁带、磁盘、数据库、网络媒体等历时性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存储,并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就形成了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的基本内容。

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表明,由数据收集后获得的数据可以作为数据访问(在记录级提供历史性的、动态数据信息)和数据仓库、决策支持——即在各种层次上提供回溯的、动态的数据信息,[1](p15)“数据中心系统”的建设就是基于上述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即构成平台层的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来自学生问题的问题体系数据集合库和核心层的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可以“在记录级提供历史性的、动态数据信息”,并“在各种层次上提供回溯的、动态的数据信息”;由于“数据操作平台”简易,尤其适用于“思政课”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借助“数据中心系统”,教师和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教与学,也可以不依赖网络进行单机课堂的教与学。“数据中心系统”不仅适用于教师“课内教学模式”,而且适用于学生“课外学习模式”。 三、数据挖掘技术的步骤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运行机制

数据挖掘技术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数据挖掘的步骤可粗略地分为问题定义、数据准备和数据挖掘以及结果的解释和评估。[1](p131)就“思政课”教学来说,问题定义阶段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通过确定问题类型、问题层次细化、分析和逻辑关联,建立问题逻辑体系(在“数据中心系统”内表现为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通过上述顶层、中层和基础类型问题的确定,针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教学,我们可以理出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两条线索: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二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二,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第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基本问题可以细化为四个层次的小问题,即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其中“军事侵略”又可以细化为三个微型问题: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9]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29.

][9]这样,把一个基本问题细化为四个层次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又包含若干微型问题,并进行逻辑关联,形成一个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

数据准备和数据挖掘阶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军事侵略”中的“抢掠财富”为例,教学设计可以调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中的问题逻辑体系,并“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相关数据,这种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估,反映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步骤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运行机制的逻辑关系。

四、数据挖掘技术的方法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

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研究、开发和应用最活跃的分支之一,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一方面,“数据中心系统”的建构方法,借鉴了数据挖掘技术中使用的决策树法,即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代表某一特定问题群,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代表对这一特定问题可供选择的回答方式,用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代表选择回答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通过多媒体积件式课件,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理论问题提供解答依据。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数据信息,既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在教学中,随时收集来自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把学生的问题与教师设计的问题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并进行集成,可以不断丰富问题体系,实现“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本文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对“数据中心系统”建构问题的探讨,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其价值不在于探索的结论或结果,而在于在探索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姚家奕。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胡可云,田凤占等。 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

[3]宋文淦。问题逻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4]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2007,(9):31-33.

[5]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

[6]李梁。构建教学体系的问题逻辑系统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关于“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58-63.

[7]李梁。问题逻辑型数据中心系统:一种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进路——关于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9-10):125-129.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18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