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4篇】
【导言】此例“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第一篇】
在现代教学当中,许多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在全方位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地体会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使得学生的眼界不断开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失去的价值,传统教具仍有现代多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自制教具不仅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同时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制教具也成为教学体系中一种重要教学资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和探究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阶段就会比较明显地感受到高考的压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应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是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更加形象,构建出地理知识的模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地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用教具展示更加生动和形象,下面就以具体事例来进行相关介绍。
一、在地形知识教学过程中自制教具的应用
关于地形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尽管在生活和旅游等社会实际中接触过山地、平原、高原等地形,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地形很难通过肉眼去辨识和记忆,因此还需要一些教学期间来给学生进行形象化的展示。因此,自制的地理教具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形象记忆的机会。对于山顶、山谷、鞍部、陡崖等这些地形等能够用生活中的许多材料来展现。比如我们现)山草香○(在能够见到的橡皮泥或者小时候用的叫你等都可以用来表现各种地形。用这些泥质材料制作的教具在颜色上与地形的颜色相近,而且泥质教具所展示的各种地形更加立体和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止在头脑中记住了这些知识,更让身体记住了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像地理学这一学科来讲,具体形象的资质教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更具体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相较于多媒体中展现的与学生相距甚远的图片和音像资料来说,自制教具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对于学生也更具吸引力,更好地展现事物的本质,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中的对于操作和实践的重视。
二、地球运动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应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入门课,也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的难点,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为许多教师尤为重视。例如在对于地球的公转、紫砖所产生的季节和昼夜的变化的原理,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太阳直射点围绕回归线运动等,学生仅通过课本上所展示的图片很难理解和想象,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解答时很容易出错。因此通过自制的地理教具来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课堂展示,使学生自己尝试进行操作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将硬度较小的铜线弯成椭圆形设置成地球的公转轨道,同时可以将我们地理课上常用的现成的地球仪分别放置到地球公转轨道的二分而至位置,并按照黄赤交角的角度设置地球仪角度,同时用红外线仪进行照射,让学生体会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样所进行的试验性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去体会所展示的地理知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初高中教育对于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并且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应用学科,因此自制教具的应用能够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叫雪儿模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地理教具的制作,也可以进行教具制作的比赛,评选出优秀的教具作品进行嘉奖,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教师所制作的地理教具在某种程度上要尽量保证质量,要能够形象地展现出原有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客观上的印象,尽量忠于课本,并以动态的、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已达到教学目的。总之,作为传统教学手段之一的自制教具与新技术,新方法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自制教具的应用依然受到教师的青睐和支持,只要教师用心去完善,去创新,自制教具仍然可以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为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注入动力。实践证明,地理自制教具的应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对自制教具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为学生展现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第二篇】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具体的情境和活动而来的。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深入地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学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创设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组织小组的讨论探究活动,由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小品、一段视频、一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一定是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真实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时,直接讲解比较抽象,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现在几点起床?那时天有没有亮?”“那冬天这个时间起床时天亮了吗?”“夏天放暑假时呢?”“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样带着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学生们都感觉地理知识离他们很近,产和亲切的感觉,学习的热情高涨。
二、引领生活探究,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体验是第一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罗杰斯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构建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去观察、分析身边的现实问题,并进一步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他们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的探究问题应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经过思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各种方式进行实践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应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能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是探究活动的合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耐心倾听。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通过引入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让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分析这诗句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否合理。学生们在激裂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后得出结论:只有在赤道上地球的周长才是8万里,所以只有在赤道上才可以实现。又如在教学自然灾害地震知识时,组织学生围绕四川汶川地震进行讨论,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地震产生原因,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抗震救灾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认知的迁移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熟练应用。例如在教学地图三要素后,让学生自主观察学校校园环境及构成,并根据记录内容画出平面图,引导学生注意用纸的大小和比例的选择、分配,如何规划校园内建筑的位置、比例、方向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地图三要素并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将地理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地理回归生活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地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例如地表形态、土质水文、风力风向、气压气候等。所以高中地理的教学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生产生活动中去探究,将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经纬度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水质状况,采集用水标本,针对水的颜色、杂志含量等展开分析讨论,从而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五、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第三篇】
每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操作规程与操作逻辑,规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每步教学过程的时间与操作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按步骤行事。如某校为了推广某一课堂教学模式,规定了每个学科每节课教学进程的时间分配:20%为教师指导、点拨、答疑,60%为学生自学、讨论、展示,其余20%为学生检测巩固。该校对课堂上讲解时间超过10分钟的教师进行严肃批评,并要求限时改正。该模式2014年在该校强制推行,但弊端很快就出现:不同学科及不同教学内容在该模式下并不能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特别是理科教学根本无法适应当年的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通过学生自我学习与互助学习打破了程式化的教学过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的差异,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预设目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有些教学内容,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中也不能只讲9分钟,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这些很理性的内容只凭学生自我领悟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对抽象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地理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讲解才能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模型,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与地理认知。人文地理相关知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教师的“精讲”提高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分组合作学习不适应我国目前学情
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是实现教学效果高效的前提。目前推广的教学模式都是模仿国外的小组合作学习,该课堂模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受我国学校课堂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影响,很难组织形成有序的课堂教学进程。其原因是:我国中学班级规模庞大。教改力度较大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区域学校的班级少则50多人,多则近百人,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班级规模是20~30人以下。2014年9月,网易“数读”栏目数据表明,我国班级规模世界第一,教育部2010年统计的全国平均班级规模是人,而同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班级规模都在30人以下,有些甚至在20人以下。笔者曾到我们县学习了一节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示范课,该班共65人,每小组6人,共11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本来已经很拥挤的教室,经过这样的重新组合,教师根本无法指导一些学习小组。因此参加听课的教师都发现这种课堂模式根本无法让教师进行高覆盖率的差异性指导,如果再加上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参与度不强,这样的小组讨论式“高效课堂”岂能高效?
三、教学进度难以推进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第四篇】
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涉及到很多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读图才能探寻出真正的答案,要是学生在图形分析方面缺乏能力,就会对其地理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制约了地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展开教学过程,读学生需要加强读图方面的指导,将图形分析方法与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各种题型中对图形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对图形表达的地理信息做到正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解题。以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对世界水稻分布图加以利用,第一、让学生对水稻分布的主要地区观察,接下来让学生对气候图进行查阅,对水稻主要分布地区的主要气候做到一定的掌握。第二、教师让学生对土壤分布图进行查阅,对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土壤做到掌握,也可以让学生就水稻种植区的光照条件、降水量等展开分析,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容量,也提高了学生对水稻种植区地图的理解,能够对更多和这一图形存在一定联系的知识做到有效的掌握。第三、教师可以积极推广这样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对别的作物种植区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等状况展开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顺其自然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读图,促进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使应用图文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在图文转换方面加强训练,促进学生解题能力实现提高
同其他课程比较,高中地理课程显现出很大的差别,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考虑题目中涉及的图形展开思考,这样就会使解题思路的正确性有所保障。把图形表达向文字信息转化,在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训练学生的图文转化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对解题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做到充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文字、地图、数据信息相互转化能力加强引导,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大幅度提升,使学生对视图解题技巧做到熟练掌握。以“风频示意图”为例,可以把这个图改写成很多其他相关题目,在题型中,这个图既可以对某地区各月份的降水量表示,也可以对温度变化量、光照时间表示。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训练学生对这种图形的分析技巧做大掌握,结合图形对相关的数据分析,之后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对当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对问题的答案确定。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筛选能力大力提高,以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部、东部、西部1990年、2000年人口分布图认真观察。但就这两个图而言,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之多,学生必须紧密结合教师的问题,有效筛选信息,这样有利于使答案的准确性有保障,也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重视训练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