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英语教学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33197

【导言】此例“英语教学论文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英语教学的论文1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鉴于此,为了有效对初中英语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初中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应摆脱教材束缚,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初中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获得学生的认可才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最佳方法。其次,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第一,教师可以迎合学生爱好,对教育教学进行安排;

第二,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同学生做朋友,通过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自身的魅力,进而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第三,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

二、加强教师管理,促进素质提升

虽然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已经从课堂的主导者逐渐变成课堂的辅助者,但是无论教师位置怎样变化,其都肩负着对学生的引导及教育作用。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应是各级学校关注的重点。就初中英语教学而言,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一定弊端。首先,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认识不足。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展开的必然途径,但是一些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初中英语教师,在面对新的教学方法时,经常会产生潜意识的排斥,使得初中英语课堂出现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其次,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缺乏应有责任感。教师被认最光荣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任。因此,如果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对学生进行敷衍教学,懈怠教学任务,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并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特殊位置,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国初中学校应从以下几个反面入手,对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把握。

首先,初中学校应加强对初中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初中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应注重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对初中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提升,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初中英语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以提升专业素质;

第二则是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应从转变教师教学思想的角度入手,让其形成现代教育观念。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参观学习,以方便初中英语教师汲取更多创新经验。其次,初中学校应加大对初中英语教师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应从制定考核制度、完善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通过内部测评、外部监督的方式,使得初中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有效地减少教师不负责任现象的出现。

三、革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路径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单一性弊端,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不断降低。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手段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英语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英语教学是一门实用性语言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掌握,进而将英语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但是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过分以考试为目的,进而忽视了初中英语教学的本质,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掌握仅存在于书本中,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连基本的交际用语都难以应用。

第二,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初中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有效掌握,一般在课堂教学上会采取汉语化的英语教学。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英语朗读外,师生间的交流均以汉语进行,这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环境受到破坏,使得学生失去进行实际应用的机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摆脱功利式的教学方式,回归英语教学的本真,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提升。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革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路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应积极地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初中英语课堂之中,通过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带领学生进行英语短片的观看、英语知识的学习,以此帮助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还应将英语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英语介绍自己是如何来学校的,选择了怎样的交通工具?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交通工具?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英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单词的积累、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口语交流。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积极地对初中英语教学进行优化,以促进英语教学目的的达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这5篇英语教学论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英语教学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语教学教育论文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摘要: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文化教育 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民族的文化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好文化教育,就必须充分地了解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文化教育的内涵,在进行文化教育时的方式方法等。

一、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二)文化教育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多样

(一)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二)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

(三)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四)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五)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

三、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英语教学的论文3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也早已由原先的教会学生学会语言过渡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应用型人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束定芳、庄智象,2001:144—145),如果对文化背景、文化的模式和标准不甚了解,那就不是所谓的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教师应该通过所教授的语言了解其文化,使所有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语文化均有所了解”。

2、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tura,意为“耕作、教育、培养、发展”,文化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Tylor,2010)。语言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根据语言学家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则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本国及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学、音乐、艺术及教育等文化概念的了解和认识;

②对本民族和英语民族行为文化所包含的事实的了解和所体现的信念、价值观等的认识;

③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精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相互融合;

④通过本民族文化和英语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形成正确的价值、人生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3、中职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交往与合作的迅猛增多,企业的对外交往已属常态,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应用性是中职生鲜明的职业特色,中职生若要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站稳脚跟,能够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是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也特别提出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求“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中等职校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输入,忽视文化输入。其实,英语教学不只是停留于语言教学层面,同时也是跨文化输入的过程。通过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点滴渗透,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深刻理解英语所蕴藏或承载的思想内涵。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推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4、跨文化意识培养与渗透的方法原则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堂课中、每一次活动中,本着“增进融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原则,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知识,联系活动,创设情境,形成文化氛围,以此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跨文化的适应能力。概括说来,跨文化意识培养及渗透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四种:

(1)展示法

实物展示往往具有直观、直截了当的效果。针对所学内容,教师利用地图、照片、图片或视频短片等辅助材料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与理解异国文化。例如,在教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英语》第二册Unit 3 Section C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Answers一文时,展示法的运用不仅具有直观生动、一目了然的优点,而且也达到了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教学目标。该课文主要讲述了如果你到了国外,向当地人问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每当你问“去车站的路怎么走”这一问题时,你总能发现在不同的国家,指路方式各不相同。随后,文章以美国、日本、希腊、墨西哥四个国家作为典型,用实例证实针对同一问题,四个国家的人们会给出截然不同的四种风格的回答。本章本身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首先四个国家位于不同的大洲,通过I’m good at reading maps这一环节,教师运用直观的地图,让学生首先对这四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形成直观的认识。然后,老师通过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深挖其背后隐含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人文景观和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形象和标志,如美国的Hollywood、日本的Mount Fuji、希腊的Akropoli以及墨西哥的Independent Monument。总之,借助地图、照片、图片或视频短片等,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2)对比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体会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教师可以通过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存在,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5、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当前中职课改的要求,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中西文化差异相关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英语教学之中,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教育论文4

《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

摘要: 语言和文化联系密切,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内涵。因此外语知识的传授应与文化知识教育紧密结合。本文主要论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差异,以及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文化教育 文化差异教学方法

语言和文化联系密切,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内涵。外语教学不能单纯只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知识的讲解紧密结合。例如,英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 see men as trees,walking.”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它的真实意义,这实际上是《新约?马可福音》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用来比喻重见光明。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育。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就会出现歧义、误解和语用失误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却不知道这是一句冒昧的问话,会因为侵犯别人隐私而引起对方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如果中国人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答,就会让对方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而用“Where? Where?”来回答,则会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作为语言学习者,不学习这个民族的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文化差异

人类生活的世界、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有共通之处,各种文化和语言也表现出一定的相融性和共同点。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公正”英语为“fair and square”;“为……说句好话”英语为“put in a good word for...”;“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中西文化的这种融合现象,可以促进语言学习。

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了他们独特的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可以从英汉习语的差异上窥见一斑,因为习语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与文化传统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1.生存环境的差异方面。

习语的产生与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生存环境的不同,直接产生了不同的习语。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习俗差异方面。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中国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等等。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____,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外国人在召唤他人走近时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的)。

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方法

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讲解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例如在讲到单词lion时,就不能只翻译为“狮子”,而应该着重讲解单词所涵盖的文化内容:lion在英语中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 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除此之外,可以介绍一些英语中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同时需要注意lion译成汉语时,习惯上用“虎”代替“狮子”,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又如讲到“dragon”(龙)这个词,就应讲清它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英语中,如果把一个人叫做dragon,意思则是他很凶狠,令人讨厌。

2.课前练习。

在课前的几分钟做一个关于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练习或文化差异的练习,通过学生的讨论来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了解。例如:学到礼仪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对比中国和英语本族人的行为举止差异,以及饮食习惯的异同,来掌握相关的文化差异。

3.专门讲解。

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应的文化知识进行诠释。例如:讲到有关英国历史的知识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等文化知识。

4.对比讲解。

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讲解英美文化知识。例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称赞的不同反应;对比英汉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等,让学生既学习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掌握了本民族的习俗。

5.图片、实物展示。

用图片或实物来解释某一个“文化现象”。如教材中遇到的hamburger,pudding,sandwich,salad等均是西方文化所特有。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或照片,可以让学生对它们有一种感性认识,也可以采用实物展示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中西方习惯上的差异,如讲到信件、信封的格式、式样时,找一封英美国家的来信,直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确切的认识,以免在实际运用中出错。

6.分组讨论。

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语的联想意义和词的文化内涵不同。对此,可采用游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解landlord,owl,peasant,restroom等一些具有文化涵义的词汇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列出这些词在英语里的联想意义,让另一组列出这些词所对应的汉语词的联想意义,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7.大量阅读。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英美文学原著、英文报刊、杂志,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或者观看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影片、电视节目,感知和体会英美社会文化。

总之,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通过渗透在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

参考文献:

[1]叶红。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中国建设者,2005年第2期。

[2]刘润清。漫长的学习道路。外国语,2003年第4期。

[3]汪福洋。汉译英中的习语翻译。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1版。

[4]谢金良。英汉圣经名言。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2年10月第1版。

[5]刘海化。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五角星,

英语教学的论文5

内容摘要

传统的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在新的形势下,师范生更加注重实践的教学技能。PAD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PAD理论;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在新的形势下,师范生更加注重实践的教学技能。“对分课堂通过对教育学核心关系的巧妙调整,使课堂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就现实而言,PAD理论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在学生对此教学理论的切身体验之后,有利于以后PAD理论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一、PAD简介

大学教育除了给学生带来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值得大学教师深思。“对分课堂”根据其教学的特征也简称为PAD(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对分课堂”,也就是说课堂的时间一般教师用来讲授新的知识点,采取“精讲留白”的原则。教师精讲之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内化学习,同时完成“亮考帮”,然后一起讨论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对同伴提出挑战考一考,对自己不清楚的可以找同伴讨论寻求帮助;讨论之后仍然有不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再进行统一讲解和补充。

二、教学法课程简介

《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简称教学法,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两强一力”的特征。

(一)实用性强。该课程所涉及到的语言学习理论、学习原理、基本语言学知识等都是师范生未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必备的知识。关于具体的语言教学技能知识内容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基本的综合教学技能素养。

(二)实践性强。该课程要求学生理解有关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交际教学原则与任务型教学思想、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备课与编写教案、课堂管理知识、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教学等。该课程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影响力大。该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一直以来的传统“金牌”课程。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很高关注度;比如学校加大了此课程的教学课时,还匹配了教学设计时间、教材分析、英语基本功等实训课程。因此,该课程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要学习的课程,受重视程度极高。

三、PAD理论下的英语教学法教学模式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根据实践需求,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改革的心学习新的理论,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做法。

(一)以往的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以17级英语专业1705班为例。该班有38人,根据需要选择完成教材的前12章内容,每周一次课,连续两节,一小节50分钟,共上16周,最后一周复习,基本是15周完成教学内容和实践部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讲授英语学习、语言理论、教学方法等理论内容,然后学生进行实践讲课、完成教学设计等。教师采用传统的点名考查到课情况,总有学生常常因为各种理由缺课,而且学生总是说课程理论内容太难了不容易理解。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也比较死气沉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PAD理论下的教学法模式。PAD理论指导下,该课程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

1.线上对分易平台。将对分易线上平台的许多功能利用起来,考勤是在线30秒定时签到,学生不敢轻易迟到和缺席,迟到了就会错过;缺席了都在线上记录,也没有办法补救;还有线上测在线练习平台,定时完成,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如果学生缺席了,练习部分也会错过;“亮考帮”当堂对分需要当堂完成,如学生不来这部分平时成绩也得不到;因此,出勤率大大地提高,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坦言“感觉时刻有任务,不认真听课就不好完成亮考帮;不完成亮考帮就讨论不了;不讨论理解,测试就不能顺利完成;这些都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需要平时积累,不是考前可以突击的,需要时刻保持积极主动性”。线上的资源库也是非常好的帮手。教师在开学前就把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设计的案例、说课的案例、听课记录单、亮考帮表格等等都上传到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查看、下载、打印。对分平台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与微信关联,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平台联系教师,不需要加微信好友,随时随地、快捷方便地和学生取得联系和互动。

2.线下对分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倡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和探究,在对分课堂中都有实质的体现。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章节的具体内容灵活调整,采取了当堂对分、隔堂对分等不同形式。课堂讲授中采用了“精讲留白”,不会像以前那样讲得累死累活的,学生还不爱听。教师注重了“营养性”,即只给学生讲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在第一次上课就把PAD的特征和理念给学生讲清楚了,要是不仔细听,测试没法完成,亮考帮完成不好,这些都要自己承担后果。给学生留了足够的内化吸收学习时间,同时完成亮考帮,“亮闪闪”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课堂印象最深的地方;鼓励学生认真提问,因为期末的题目从学生的“考考你”中选择了一部分。“帮帮我”部分提出学生觉得有困难的地方,教师重点了解这一部分,必要时有些内容会再次解释。在亮考帮作业里,教师增加了“自我反思”栏目,学生可以对课程的内容、上课的状态、上课的表现、讨论的环节等等各项内容进行反思,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比如:学生的反思“上次小组讨论我没有怎么发言,我今天状态不错,讨论很有效希望下次继续努力”;“老师经常表扬我们,我们越来越自信了”;“老师今天让我们实践参与RUNNINGDICTATION,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教学技能的方法”等等。从这里教师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学生除了知识以外的其他信息,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改进。关于课程考核评价,采用了PAD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模式,增加了手绘板书、英语书法训练、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说课实践、说课稿、优秀教学视频感想、别的同学讲课时需要记录的“听课记录单”等;记录单的内容有三大块:该同学讲课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你有什么建议?记录单可以促进学生听别人讲课的投入度,也是在听课时做出一定的反思和学习,同时是听课时非常好的“支架”。

四、结语

总之,“对分课堂”是本土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师生对分课堂时间,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简称教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PAD理论指导下,该课程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线上利用对分易平台的多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线下课堂根据需要采取了当堂对分、隔堂对分等不同形式。亮考帮部分增加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考核评价采取了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对分课堂”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仍需要更多的人不断实践和逐步完善,最终使其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明媚。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高教论坛,2016,8

[2]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3]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43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