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中文系毕业论文范例【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630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文系毕业论文范例【精彩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文系毕业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问题 方法 策略 文本细读 对话

纵观高校文科学科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不由人不忧虑。忧思之后,不由人不追问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究其实,乃出于两大方面的缺失:一是缺乏问题意识,多数论文人云亦云,拾他人牙惠,甚至改头换面地剪贴、复制;二是缺乏方法论意识,在还不明白如何写专业论文时,就仓促动笔,信马由缰。这两大“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科论文与毕业论文没有多少自身的体悟,缺乏独立见解与思想,更谈不上创新;论文写作不讲方法,没有针对学科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更遑论理论性、逻辑性与思辨性。

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识的缺失

(一)高校文科专业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最大弊端是缺乏“问题意识”。“任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对任何学科的把握和深入,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回答。诘问和反诘,应当成为学习研究中的贯穿意识。”①著名文艺理论家饶子教授明确强调“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现象或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土壤,因此要把它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除了‘史’的概念,‘论’的意识同样应予以高度重视,即要发现关键问题和提出新问题,也就是说要有问题意识。”②这段话无疑有两层意思,面对文学与文化现象,一是要注重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任何1篇论文都要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周密严谨地分析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即便无法提供最终的解决方法,也会有一些自己的设想和建议。而目前的毕业论文恰恰缺乏这样的“问题意识”。

作为文科学生,他们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学术关注点,在论文选题这一写作论文的关键环节上,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没有围绕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广泛地搜集材料,进行甄别整理,从而寻找到自己的理论突破口,也就是缺乏饶教授提出的“史”的概念和“论”的意识。其具体表现就是:

1.选题的偶然性,缺少积淀与提炼

除了少数选题是经过了大学几年的不断思索和发现最终获得的以外,绝大多数选题带有很严重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有的学生自己甚至无法提炼出一个选题,需要老师的具体指导和“包办代替”。他们往往事先没有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也没有对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冷门进行实际考察,凭着一点感悟三分机缘就定下了自己论文的选题。有的学生拟定毕业论文选题时竟然只知道要选外国文学、古代文学或其他一些大致方向,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要研究的问题模糊不清、懵懂混沌。

2.选题的重复性,缺少开拓与创新

据了解,文科专业论文与毕业论文选题的重复性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单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学科论文与毕业论文来说,欧美文学一直是学生集中选题的聚焦点,更严峻的问题是学生选择的作家大多是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哈代、托尔斯泰、米兰・昆德拉等大家,近年对女性文学也多有关注。论文选题无非是形象塑造、思想意识、艺术独创等层面,论文探讨的问题相对狭窄陈旧。

据某高校2013年外国文学课程论文选题统计数据显示,48份论文选题中选择法国作家的有22位同学,其中选择巴尔扎克11人,福楼拜4人,莫泊桑3人,司汤达2人,小仲马2人;选择英国作家的有17位同学:其中选择狄更斯7人,哈代4人,艾米利・勃朗特3人,夏绿蒂・勃朗特2人,简・奥斯丁1人;选择俄国作家的有7位同学,其中选择契诃夫3人,果戈里1人,列夫・托尔斯泰2人,陀思妥耶夫斯基1人;选择美国作家的有2位同学,其中选择霍桑1人,马克・吐温1人。从选题视域看,图示显示出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高度集中,巴尔扎克、狄更斯、哈代、福楼拜等作家作品引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从论文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来看,虽然亦涉及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精神分析研究方法、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等,不少学生还显示出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不可否认,从总体上说,外国文学课程论文选题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现象,研究方法亦显得比较单一。有关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福楼拜等人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解读等论文往往少有新意。数据显示,有关巴尔扎克的研究论文如《人物形象分析》、《野心家成长历程――浅谈中拉斯蒂涅形象》《“谁弄脏了爱?”―浅析的父爱悲剧》、《活在金钱枷锁中的吝啬鬼――葛朗台》、《人物浅析》等等,选题既无多少新意,论述也粗疏浮泛。说到底,有些论文仅仅显示了作者具有一定的从材料归纳出观点的能力,离学术研究与创新还非常遥远。

(二)论文写作方法论意识的严重缺失。

有了问题意识,具有开拓与创新的勇气,却不能够将提出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依然是事倍功半、于事无补的。对那些中文系的学生而言,缺乏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方法的有效指导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拿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其具体表现就是:1.只是在一般的哲学-逻辑方法层面展开文学研究,缺乏学科特色。2.对一些传统的、现代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均知之甚少或不求甚解。3.缺乏整体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其实,所谓“方法”,来源于希腊文,由“沿着”和“道路”两个词组合而成,其意为沿着某条道路前行。现代意义上的“方法”,则是指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把握现实,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我们知道,对于文学研究来讲,固然离不开哲学――逻辑方法,更应该注重学科自身的批评模式的具体运用,体现文学研究的特殊个性,熟悉四个维度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策略与方法,即作家心理与创作过程研究(如文艺社会学研究法、传记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等);作品本体研究(如形式研究法、符号学研究法、新批评研究法等);读者接受研究(如解释学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读者反应批评法和现象学研究法等);社会文化研究(如新历史主义研究法、女权主义文学研究法、解构主义文学研究法等)。面对具体的文学现象、文艺思潮和作家作品,应该逐渐培养起方法论意识,讲究批评的策略与方法。

二。写作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目前学科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诸多弊端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本人以为有如下几点:

(一)商品经济大潮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急功近利已然成为时代特征,校园也不再是远离尘嚣的象牙塔。校园经商蔚然成风,学生潜心读书者少之又少,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阅读作品和钻研理论问题,自然造成阅读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基础薄弱的现实。

(二)“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中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人首先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要达到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③如果明确在学校里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完善、知识丰富、能力超强的人,就会“定”、“静”、“安”、“虑”,最后自然而然有所“得”,这“得”靠的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这种探究意识将是一个人走向自我完善之路的开端。目前高校大学生应该谨守的是:凡事应该有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判断,面对外界的种种困惑与纷扰,坚守内心的那份良知与价值评判标准。

(三)缺乏有效的操作实践。

不难发现,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生也经过了多方面的写作实践训练,完成了各个学科的多种课程论文,但其有效性值得怀疑。缺乏专业引导和自省意识是问题关键,更其重要的是,没有严格的规范的学术训练作为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坚实后盾。这种学术实践训练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从选题、语料、文本个案、具体研究方法入手,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地进行学术探索、解决学术问题,并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黄汉平教授论及文艺理论家饶子教授的学术研究时指出,她总是直面事实本身,从具体的文学(理论)现象和文本中开展研究(即通常所谓的“个案研究”),从而建构自己的言说和理论空间,因此也就推动了理论的发展,这也就是文学研究中的“创新意识”。④因此,大学生论文写作素质的提高,首先还是要从具体的个案研究起步,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达成对问题的深度考察与细致探究。

三。论文写作素质提升的应对策略

面对文科论文中既无问题意识又无方法论引导的严峻现实,我们的应对策略就是:

(一)强化问题意识,鼓励探究创新。

大学与高中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大学提供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大学老师的任务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导学生治学之道、为人之道,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学生应该在知识、情感、能力诸方面积极探索、培养、完善自身。导师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在治学中深思考、勤质疑、多探索。

(二)开出研读书目,整体引导督促。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理论著作,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学科阅读书目成为当务之急。大多数学生自身的学术储备、鉴别能力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引导他们走进知识和学术的殿堂。开出每个专业的必读书目,及时进行导读与督促,是目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认真研究经典,进行文本细读。

阅读的第一步永远是从文本本身开始,而不是先看人家的阅读体会与相关理解。据说郭沫若先生曾经告诫后生,写文章要做到先不去看别人写了些什么,这也就是强调自己的独到体悟。对于论文写作来说就是“潜入文本”,细读文本。新批评派强调研究文本不能陷入文本与世界关系的探究误区,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本身的精细、具体的研读,对文本的文体、语言、修辞、语法、结构、语义等层面进行爬梳、整理、研习,排除作者意图、读者理解的先入为主式的干扰。我们要求学生的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见证与发现文本展现的世界。

(四)个案解读示范,注重研究方法。

现代批评方法的实质“就是对文学生产、作品结构、读者接受这一总体过程各环节的精细的思维活动。”其内在结构包含四种连续的思维程序:准备-近视和环视-沉潜-会通。⑤就是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考察对象的整体图景,进而在中距离和近距离剖析对象,关注其外部联系和意义,然后沉潜到作品本身,细致思量考究,最后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达到对作品的完整认知与评判。利用个案分析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具体选择批评方法的能力,个案分析如杜隽的《乔治・爱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一书运用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朱铃《重读经典:双重隐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悲剧中的“弑父”与“杀婴”现象进行剖析,《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解读》、《安妮・勃朗特的女性主义写作立场》等论文的女性主义解读方法等等,让他们获得对某种批评方法的具体操作层面的认知与体会,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五)讨论对话交流,撞击智慧火花。

阅读了经典,感悟了经典的魅力,“深入”文本之后,还需要一个“跳出”经典,分析、鉴别、评判经典的工作,让学生以讨论课、读书报告会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检验。这些活动形成的“对话场”――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等同构出对经典的深度理解。如有关《神曲》、《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巴黎圣母院》等名著的讨论课和读书报告会,同学们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和争鸣,无疑体现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复调精神”,作为独立的个体。师与生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最终的结局正是我们希冀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我们达到一定的共识,同时我们保留了我们自身的独特的个体感受与领悟,文学的熏陶与感染力量正是这样深入学生的心灵。课程论文写作与交流不但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起到积极作用,无疑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演习”和“练兵”。

(六)分担导师选题,跟随导师研究

针对高校文科学科论文与毕业论文中的弊病,当前有的高校还有一项举措就是,明确规定毕业生选题应占导师研究课题的一定比例。这一举措的直接获益就是毕业论文质量会相应提高。以往的确存在学生选题偏离导师指导范围的弊端,造成导师的学术专长与学生的研究方向无法统一。如果学生的选题在导师的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其课题的一部分,则无疑导师会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生也会在导师精心到位的指导下获得更多更有学术价值的信息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毫无疑问,对高校是否应当要求大学生学科论文与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和悖论。假如高校不要求学生论文有所创新,那么,论文写作中的剪接拼凑、人云亦云,质量的逐年下滑和不堪检视就完全在情理之中;假如“要求”论文具有创新意识,又无异于揠苗助长,造成欲速则不达的严重后果。本人以为,“要求”高校文科学科与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意识,体现创新精神,是操之过急、难以胜任的,而正确的做法是“提倡”、“鼓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探索与研究氛围,在实践与理论上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能逐步靠近并最后达到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理想目标。

注 释

①朱维之。赵澧。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页。

②黄汉平。比较文学的创新与超越――饶子教授的比较诗学及其他〔J〕暨南学报2002年第4期,第83页。

③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Z〕北京:中华书局,2007(重印)版,第3页。

④黄汉平。比较文学的创新与超越――饶子教授的比较诗学及其他〔J〕暨南学报,2002年第4期,第83页。

⑤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页。

此文为2012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面上课题“国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调查与反思”(11A143)、2014年广州大学创新团队项目《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13C05)、2012年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

中文系毕业论文【第二篇】

摘要 2006年7月17号至10月23日这将近三个半月的实习期中,在大学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对现今旅行社管理怎样管理得到整体上的认识和提高。这次实习我非常荣幸的到潮州中国国际旅行社进行实习工作,期间的工作从前台的服务员到计调工作到导游中各项不同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及收获甚多。对于这次实习,是我继去年一个月酒店实习后的又一个长时间的实习工作,我的实习目的在于从实习中考察自己对专业知识所掌握的情况,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实习结束后我对导游的基本工作以及对旅行社中接待工作和计调工作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及对这次实习后总结了收获和体会。

对于现今突飞猛进的社会而言,企业的管理概念不仅仅在原有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有很多的创新而且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同而不断提高,随着外企的发展,国企的多方面情况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从基本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就有很多的突破,在实习中我观察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了我的整个知识体系。

关键词

实习内容 实习收获、体会 存在问题和不足 建议 学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 ···························1

目 录······························2

引 言······························3

一、前言···························3

(一)实习单位、实习时间···················3

(二)实习单位概况······················3

(三)实习内容(工作内容)··············3

二、实习主要收获和体会····················4

(一)实习收获 ······················4

(二)实习体会 ···················5

三、实习想法和建议······················5

(一)想法··························5

(二)建议··························5

(三)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6

四、结论···························6

引言

经过将近3个半月的实习,我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到很多课堂上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我们一直强调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次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我们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在带团实习过程中我不仅深刻了解了一名导游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有的工作,并在带团中吸取和总结经验,寻求适合自己以后工作的一套方法。而在旅行社的内部工作上,我不仅接触了前台服务员的接待工作也接触了旅行社内部运行工作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市场运作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学习。另外从我对旅行社日常的管理和计调上的观察,有助于对所学过的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科目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对现今这个需要专业技术和全方位能力人才的市场中认识到了自己需要,取长补短,弥补和进一步学习,对我以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前言

(一)实习单位和实习时间

我这次实习的单位是潮州中国国际旅行社,实习时间为2006年7月17日至2006年10月23日。

(二)实习单位概况

中文专业论文【第三篇】

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基础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课性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工具课性质,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很多非中文专业也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然而,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这些新增设的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整体上依然沿用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适合自身专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1.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等,此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中文专业(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根据其授课对象的特点,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讲授与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征,掌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这是专门为中文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专业课程,与其之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走向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很多高校的文学院、中文系都新增设了一些其他文科类专业,这些专业虽然隶属于中文学科,但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专业特点,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形成的专业,如影视戏剧、高级涉外文秘、文化产业、对外汉语等。这些新增设的非中文专业,与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依旧沿用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只在课时安排方面略作调整。至于教学计划、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并无太大变化,具体教学活动也与中文专业大同小异,甚至没有专门为非中文专业设计的相关教材和作品读本。可以说,目前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体系,只是现有中文专业的浓缩版本。由于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学生文学功底深浅不一,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譬如,对于讲求实用性的高级涉外文秘专业、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若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对文学观念、文学思潮的掌握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而忽视对学生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并不利于其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这种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会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非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发挥出其独特价值。

2.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

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向来都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系,但却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不足就更加显而易见了。较之中文专业的学生,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基础较为薄弱,文学阅读面相对较窄,对文学的热情与兴趣也十分有限。由于学生阅读量的不足,本身就容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产生生疏感与隔膜感,再加之当今社会紧迫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往往带有实用性与功利性的倾向,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其必修科目,但很多学生都认为此学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不高,大多抱着修学分的心态被动地进行学习。若教师在教学时,或继续沿用中文专业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模式,枯燥单调地传授文学专业知识;或脱离文学本身,将文学作品故事化处理讲些有趣的情节迎合学生;或在课堂上大讲文坛趣闻与文坛是非,只为博得学生课堂上的一乐。这不仅偏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宗旨,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还会让他们形成文学课程无用的错误认识,导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非中文专业学生边缘化。为了避免这一现状,除了要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能只注重学生文学专业知识的积累、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更应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此外,还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充分考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需要的同时,摸索出一套能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找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契合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借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向

目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多集中于高职高专或全日制高校的中文专业上,对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探讨相对较少。面对令人堪忧的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如何摸索出一套系统、可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下的非中文专业的教学要求,已成为该课程教学实践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鉴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1.教学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统一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建立自身文化底蕴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而职业技能训练则是学生顺利步入职场,开展职业生涯的前提。前者关乎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后者涉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成功与否与这两方面息息相关,而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机融合,对于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中国现当代课程学习来说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给学生传授文学知识,使其获得文学审美力,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比较欠缺。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的理论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并不能满足其专业研究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一方面,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审美熏陶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三个十年”或“十七年文学”、“文学”、“新时期文学”等的细分,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贯通性的宏观概括,在学生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和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将相关文学理论融入作品的分析与讲解之中,让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应结合不同非中文专业的专业特色,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学以致用的教学。对于文秘专业来说,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文学史和文本分析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实用性强的思考题和读写训练。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则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中心传授与此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通过文学观照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以介绍中国文化、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为主,并着重分析隐含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正如查尔斯•弗赖斯在其著作《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所说的那样:“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进行有专业针对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统一。

也惟有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才能被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所喜爱,并由此培养出顺应市场需求、不被社会淘汰的人才。

2.教学内容:明晰专业针对性与强化知识实用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社会对于文学研究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而非中文应用型人才反而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但目前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却无法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身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其实,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立足点,只有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才能够切实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现今,各大高校新增的非中文专业从业方向不同,专业立足点也各不相同。其中,文秘专业、文化产业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便将来能胜任文案写作、文艺创作、项目策划等工作。针对这两个专业的专业特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应在充分考虑课时的前提下,强化文本的阅读与分析训练,相对弱化史论部分的理论讲解,侧重对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鉴赏分析,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文献,撰写赏析文章和学术论文。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笔,加强了其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消化,还提高了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试题类型,引导和督促学生在课后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在期末学科考试的命题中,可以加入一些评论性的考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作品的作者和出处,还要通过具体的鉴赏和分析,完成1篇评论短文。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督促学生在平时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影视戏剧专业来说,文本与影像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因此在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时,应侧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鉴赏与对比分析,尤其应该重点讲解一些已被改编为影视戏剧的现当代著名文学作品,像《阿Q正传》《雷雨》《围城》《茶馆》《骆驼祥子》《红高粱》《白鹿原》《长恨歌》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采取集体观看的形式,也可以根据需要截取影视片段来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利用典型案例,让影视戏剧专业的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外,能够应用自己的专业方式感知文学作品。例如,在讲授老舍的《骆驼祥子》时,笔者就让学生们将小说、电影和戏剧的三个版本结合起来阅读、观看和比较,体会传播媒介之于作品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在表现力方面的区别,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加深了其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对外汉语专业属于实用性强的语用型专业,对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准确把握有益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对外汉语专业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在其交流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语用角度出发,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应是对外汉语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相关文学作品时,关注作品中的语用现象与文化现象,譬如:地域作家创作中方言的运用,以及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化风俗等,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分析和学习,领悟文化和语用的内在关联。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需要出发,使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具有明晰的专业针对性和知识实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教学方法:知识传授与实践运用的有机融合

面对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清楚地了解不同专业自身的需求,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践运用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对于课时有限,文学基础较薄弱,又希望提高实践能力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不适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打破一言堂的教学僵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因此在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文学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厘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结合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优长,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和进行相关的课堂专题讨论,还可以通过实践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等的理解,并借此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实践课可)差异网●(以根据专业特点选取多种形式,通过听、说、读、写、编、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例如:文秘人员的职责之一便是协助领导处理日常办公及行政事务,鉴于其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特殊需要,在针对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与作品赏析就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本、查阅资料、赏析具体内容,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其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同样,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做到知识传授与实践运用的结合。教师可以结合所讲授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文化策划方案,以此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相关作品时,可以让学生以“中国文学是怎样走向世界”为题,策划一个关于莫言的文化宣传方案。在完成此文案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巩固与中国当代文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莫言的生平简历、文学创作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又能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的特长与技能,将文学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结合在一起。影视戏剧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进行自编自演,完成文学原创与影视改编转换的审美训练,提高鉴赏的敏感度。例如,在讲授《雷雨》《茶馆》等经典话剧的同时,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以加深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剧本改编,既可以改编现有的剧本,也可以将小说等其他文体的作品改编为剧本,既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在文学课程与影视专业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的桥梁。总之,在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教学方法非常之多,最为重要的是要把实践内容渗透到课堂内外,以及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使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播放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以及借助网络课堂和微博等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下。让学生在具有延续性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彻底改变以往断裂式的被动学习模式,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如何使文学教育摆脱目前的窘境,更好地实现其教育目标,是当下教育者不断探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学科划分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将文学的专业教育与非中文专业的技能需要相结合,更是每一个现当代文学教育者需认真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结合非中文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建立一套兼具实用性、学术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教学体系,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详尽安排各个章节的基本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重点,并编写出适合非中文专业教学使用的讲义和教材,列出相应的教学参考书目,才能开拓多维的教学空间。对于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既立足文学本位,又放眼于实践运用,融学术研究与实践运用于一体,实现研究性教学与实用性教学的有机结合,即在传授文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培养出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兼而有之的新型文科人才,同时对构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多维空间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第四篇】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从画意与禅意两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2,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南宗画派主张诗的发想与画的发想是同一性的。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的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沧浪语)。

(一)、经营结构之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组诗的创作上,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片、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诧、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这二十首绝句大都清新自然,俨然入画,历历在目。若从单首的组织来看,基本上是运用焦点定视的方法,即有一个固定的审视范围并具有固定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切割出辋川园林别墅的某一角落入画的景象。如有的写诗人与来客泛舟到湖心亭饮酒赏荷:轻轻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的写诗人吹箫送友登岸而去的场景:吹箫临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有的写独坐幽竹深处,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还有的写秋山之夕照、柳浪之倒影,宫槐之荫径,茱萸之开花、芙蓉之落红等等,无一不是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把最入画的一景框定下来,使人口诵之而心生无限之向往。若从整体的联缀来看,又是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巧妙运用,即时时变动视点,不断变换视角,也就是我们在中国画中常见的面面观、步步看的观察方法,在运动中剪接不同视角所得的视觉印象,使之合为一个完整的、在总体视觉范围内的意象的大致形象基调。这二十首绝句就这样组合成一幅“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3的辋川别墅图,其园林之精巧别致,山水之清秀,境界之静美,真是爽心悦目。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在观赏王维的遗画《辋川图》时,多借助辋川集二十首所写内容来抒写赏玩画图之所得。如吴仲圭右丞辋川图诗4:

潇洒开元士,神图绘辋川。树深疑宅小,溪静见沙圆。

径竹分清霭,庭槐敛暮烟。此中有高卧。欹枕听飞泉。

画里诗仍好,萦回自一川。湖晴岚气爽,浪静柳阴圆。

赋咏成珠玉。经营起雾烟。当年满朝士,若个在林泉。

总之,这二十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绝伦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又是和谐的井然有序的园林全景,与我国古代的“通景画”十分相似,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绘画的构图格式,上述组诗二十首绝句的意象构筑在本质上与此是多么相近。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汉江临泛》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目力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首联状众水交汇,密不间发;颔联则苍茫寥阔,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由远及近,绘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更具浪漫主义的雄奇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飘逸流动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视错觉(动与静的错位)造成的美感:城郭宛若是在水中央的小舟,浪拍云天,恰似天空在翩然起舞。再如《终南山》全篇以虚实结合,“以少总多”(刘勰语)、移步换形的手法,仅寥寥四十个字就描绘出偌大一座终南山的奇峰广脉之雄伟,深壑云烟之幽秀,景象变幻之瑰丽。

(二)光色映衬之美

1、丰富多样中的倾向性。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5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6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的吸取了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婀娜迷人。经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其整体色调偏于暖。《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也与此仿佛,更妙的是诗人着一“染”与“然”(燃)字,就夸张化地浓敷出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其视觉感受是极为强烈的。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为原有的固有色加上了一个条件色,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还有像《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以及《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都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的巧妙处理,每句的意象虽单用一种色调,两句之间又有鲜明的反差,但是这样不同颜色的两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视觉“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复合效果”,7使意象色彩空间的构型更具张力。再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8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2、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王维在色彩的运用上并不拘泥于随类赋彩的传统法则,而率先走上了传情达意的道路,使色彩情调化。他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种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绿萍漫慢慢合拢,忽然又被垂杨扫开。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王维此诗中的满眼绿色,有如缕缕温馨的春风清新人的头脑,荡涤了心头的几多烦躁郁闷。为了表达恬静平和的生活环境,飘渺的意态和清朗、明净的境界,王维往往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白等色调,来营造一种幽静、澄澈、空明、冲淡的氛围。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及《竹里馆》《宫槐陌》《木兰柴》《欹湖》等都以青绿色为基调。

3、光影交织中的立体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比较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皓皓月光朗照下的森森松林、淙淙流泉、苍苍山石以及蓊蓊郁郁的树影,清流的折光组成一幅韵味幽远的山水画。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使人看到淡淡的斜晖投射在广阔的江面,汹涌的怒潮,仿佛使得天地也为之阴暗起来。“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间”(《泛前后》)一幅夕阳在地,微波荡漾,皓月临空,清辉照人的画面又呈现出来。类似的还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等,都是注意准确捕捉自然界景象瞬间的光线明暗变化,然后驱遣彩笔,绘出精美绝伦的画卷而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三)音声律动之美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集异记》曾称赞他“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乃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诵之。为楷式焉。”王世贞说他的诗“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他精通音乐,做过大乐臣,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而且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犬吠、暮鼓晨钟、莺歌燕语、猿啼蝉噪、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鼓瑟……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如“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秋思二首》)与“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再如《春中田园作》:

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伐之“坎坎”、锄觇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尽管整幅画面始终是淡淡的色调,然而有了鸣禽人声就变得热闹多了,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的人生哲理。这是借音响来突出渲染画面物象的动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状态。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则是声与色相映,一个“咽”字就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又与上一句“深山何处钟”所写的隐隐钟声呼应,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与僻静。还有的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田家》),“晓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待储光羲不至》),“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遇感化寺云兴上人山院》),“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高原》),“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东溪玩月》)等等,也都是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泊,恰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觉愈深。”9

(四)气韵生动之美

我国古典艺术特别是诗与画,从来强调“传神”,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与西方艺术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拟相比较,中国古代艺术更侧重于思想感情的表现。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认为“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基于气韵说的画论认为,一幅画若没有《画之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即使它在其它五法方面无可非议,也仍然不过是出自“众工”之手的死画,而不是活画、真画。正如元杨维桢认为,画贵于传神,而不在于传形。而气韵生动则正是传神(《图画宝鉴序》),它不单是视觉官能的怡情对象或装饰性的东西,它还是陶冶人们精神,给人们带来充实性,丰富性或圆熟性,从而给人以美的印象、美的感受的一种精神性力量。作为南宗山水画开山祖师的王维,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模山范水、描画田园佳景时多于简易闲淡之间寓深远无穷之味。看似随意而写,不事雕琢;然而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露斧凿之痕,却有精巧蕴藉之妙。如《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整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在意象的频闪(同时兼有隐性声象的叠加,如车马之辘辘、流水之浅浅、暮禽之鸣叫等)映现之间,我们恍然觉得这山水禽鸟,这秋山残照都刹那间活了起来,它们简直就附着了人的性情意绪与精神气质,而不仅仅是逼真酷似。尤其是“荒”、“落”、“暮”、“秋”、“古”等极具韵味的形容词的修饰,还有“临”、“满”两个动词的妙用,使以上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内蕴更具张力,这其中有凄清寥落,有安详从容,更有恬静澹泊。又如《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泉水、明月、青松、翠竹、青莲来写照个人的高洁情操,描绘浣女渔夫无忧无虑的淳朴生活的图景,蕴涵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憧憬。山中秋日夜晚的景色笼罩在一片薄纱似的月华下,透露出幽远清绝的气韵。

清代王士祯《艺苑卮言》中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以气韵来拟形模,遗貌而取神;常常在山光水色、松风月影中注入个人仰观宇宙、俯察人生、领悟生命所得的感触,堪谓“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值得人“细细熟玩”,获得审美愉悦。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着称,早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全唐文》卷一二九)。至宋代,有人明确指出,王维的写景作品,“岂直诗中有画哉”,认为他的诗中包孕着一种抽象的哲理。清人王士祯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予每叹绝,以为天然不可凑泊。”10今人刘大杰先生进一步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而朱光潜则说得明白:“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11这都说明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佛教信仰和修行有着密切联系的,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尤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一)禅意生成的因缘

1、家庭环境的熏染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环境极为清幽的蓝田辋川山居就是他为了方便母亲宴坐经行修道而购置、营建的。其弟王缙,《新唐书》记其“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甚至劝说代宗皇帝李豫信佛。他在《东京大敬寺大证禅师碑》中说“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王右丞集》中尚有《为舜赭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一文,可见王维与大照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加之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惟有到林泉中寻找精神寄托;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2、时代流风的渐染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可能与“寒士”阶层(中小地主、庶族地主)的崛起有关。禅宗比之与道教是较为悲观的,是美好理想幻灭的产物,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感觉。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正如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的:“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是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禅释放出那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机会的。”12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无不处在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疏异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极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的精神生活方式。正如唐代另一为禅宗吸引的典型代表——白居易所言“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序洛诗》)王维也是一样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屈从下来寻求感性生活之愉悦,寻求精神生活的幸福。寻求一个可怜的而有限的“自由身”。他在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森严、顽固的封建秩序相抗衡。何况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它所昭示的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与士大夫尚存的本能的自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合拍的。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来弥补。于是乎,他的山水田园诗便很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构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境。使其诗语言朴素而含义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令人读后满嘴余香、咀嚼不尽。

3、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性思想的蜕变王维的思想,以40岁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有“为苍生谋”的宏愿,这一阶段的诗作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歌颂游侠精神,抒发创建宏业的豪情壮志,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即使是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的,如《华岳》、《晓行巴峡》、《汉江临泛》等。以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接着杨国忠专权,朝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身心相离”而“理事”不能俱如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一直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虽然官位到底不很高,但也逐渐升迁;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他以“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的内疚心情,接受了责授太子中允的降职处分,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叹》)的感叹下决定皈依佛门,专以“以诵禅为事”。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描绘深山溪涧或寺院幽邃的作品更多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3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