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铅球教学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87001

【导言】此例“铅球教学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铅球教学【第一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92—01

利用密度的知识可以对市场上很多事物的真伪进行鉴别。因此,学好有关密度的知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例: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问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

分析:要知道铅球是否用铅制造,应先求出它的密度,再与金属铅这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来判定它是否是铅制造的。

解:已知m=4㎏,V==×10-3m3.

根据密度公式ρ=可以获得铅球的密度。把已知数据代入上面的公式中,可以得到

ρ=

=4㎏÷(×10-3m3)

=×103㎏/m3

由于铅物质的密度是×103㎏/m3,可知这个铅球不是纯铅制成的。由此可知利用密度知识可以对某些物质的真伪进行鉴别。

另外,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即m=ρV或V=m/ρ,可对物质的质量或体积进行计算,进而对物质进行鉴别。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利用假设的方法来判定该铅球的真假。假设该铅球就是铅这种物质做的,利用题目中已知的体积和密度,计算出该铅球中所含铅的质量,再与题目中已知的铅球质量进行比较,来判定其真假。还可利用题目中已知的铅球质量与铅这种物质的密度比算出铅球的体积,再与题目中已知铅球的体积进行比较,来判定该铅球的真假。这样以来,通过运用密度知识,假冒伪劣产品不攻自破。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知该铅球密度×103㎏/m3,查密度表可知铁的密度×103㎏/m3,铅球的密度比铁的都小,看来该铅球也不是用纯铁做到。由此引导学生,这个“铅球”到底是什么材料做的?现在要判断铅球的成分,就要知道合金的概念和其他的科学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混合物密度的计算。

分析该铅球的组成,因为该“铅球”的密度是×103㎏/m3,纯铅的密度是×103㎏/m3,所以该“铅球”是一种假冒伪劣产品,它是由密度大于×103㎏/m3和密度小于×103㎏/m3两种材料组成或多种材料组成。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混合物密度的计算。将上面例题改为:

一个用铅和沙子组成的实心球质量为4㎏,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为则这个铅球中所含铅和沙的质量比是多少?二者的体积比又是多少?(已知ρ铅=×103㎏/m3,ρ沙=×103㎏/m3)

分析铅的质量加沙子的质量为4㎏,纯铅的体积加沙子的体积为×10-3m3,借助铅的密度和沙子的密度来表示二者的质量或表示二者的体积。然后通过解二元一次方程得出结果。

解:⑴设铅球含铅的质量为m1,含沙子的质量为m2.根据题意可知

m1+m2=4㎏ …………①

m1/ρ铅+m2/ρ2=×10-3m3………②

再将ρ铅=×103㎏/m3,ρ沙=×103㎏/m3代入上式得:

m1=㎏ m2=㎏

所以=729∶3271

(2)设铅的体积为V1,沙子的体积为V2,根据题意可知

V1+ V2=×10-3m3………①

ρ铅V1+ρ沙V2=4㎏………②

再将ρ铅=×103㎏/m3,ρ沙=×103㎏/m3代入上式得:

V1=×10-3m3

V2=×10-3m3

所以通过上面计算,学生可以对这个假铅球的制作过程有所了解。

铅球教学【第二篇】

[关键词]:程序教学法:背向滑步推铅球:小步子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101-02

1 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B・F・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建立操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并据此而提出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法的建立曾给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使教学或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该技术过程,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生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生向着教学目标迈进。

程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过程程序化,使学生按程序进行独立的、个别化的教学。简单地讲,就是把教材按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小步子,并编成一定程序,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小步子动作后,由教师、同学、自我进行评价,在掌握动作之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若未能通过评价,则需实施强化练习所学内容,直至完全掌握动作(如图1所示)。这种教学方法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同步,只要求最终达到同一个目标。

程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个别化教学,十分有利于照顾个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可以及时防止遗漏知识。

2 推铅球程序教学程序小步子编排

背向滑步推铅球是田径课教学和训练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特点是动作技术复杂,连贯性较强,在直径为米的圆内,经过滑步或旋转,以最快的速度力量将球推出,使球落在规定的区域内。推铅球技术主要是滑步和最后用力,根据铅球技术教学特点,采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有着特殊意义。

根据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原理结合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我们将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分成如下图所示的五个小步子(如图2所示)。

图2 推铅球程序教学模式“小步子”结构图(Y-通过评价,N-未通过评价)

建立完整概念

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观看录像、图片等手段,让学生了解背向滑步推铅球项目的技术和知识。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有概括的了解;并简要介绍推铅球的场地、器材规格和比赛规则以及国内、外推铅球项目的开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最后用力

在学习握、持球的方法,建立背向滑步推铅球正确的肌肉感觉以后,首先练习原地正面推铅球,之后练习原地侧向推铅球,最后练习原地背向推铅球。

在学习完最后用力之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如果学生通过本次评价,即可进入第三步的学习。否则,继续强化练习,直到通过,方可进入下一段学习。

学习背向滑步

学习背向滑步单元又可以分成以下4个小步子:①摆动腿的摆动练习,②摆动腿摆动落地练习,③投掷圈外徒手背向滑步练习。④持球滑步练习。

学习滑步推铅球

滑步技术掌握以后,即可进入第四步内容的学习。该部分内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学习:①徒手模仿背向推铅球技术,②投掷圈外背向滑步推轻铅球练习,③投掷圈内背向滑步推轻铅球练习,④投掷圈内背向滑步推铅球练习。

改进和提高

前四步学习进行完以后,进入对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阶段,对完整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①投掷圈内用不同重量的铅球进行练习进行完整技术练习,②采用各种专门练习进行分解技术及完整技术练习,③进行不同形式的比赛和测验。

在学生通过第五部分的评价后,教师可以启动最后的技评和达标测验程序。通过技评。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技术动作给予客观评价,并结合达标测验,发现学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解决办法,促进技术的日臻完善。

3 教学原则

由于程序教学是一种较为严紧的方法,在编制教学程序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

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小步子原则

程序教学是将教材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基础上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乏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生的学习容易得到成功,并能很快建立起自信。

即时反馈原则

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让学生即刻知道自己的技术状况,这是树立信心、保持练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学生能对前一步内容熟练掌握,便可立即呈示下一步内容的学习,这本身也是一种反馈。

4 运用程序教学法的优点

(1) 程序教学法是根据逻辑学的顺序原则选择教材,并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能严格控制教学过程,任务具体明确,有利于区别对待。

(2) 程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宜的速度进行,掌握快的学生可提前进入下一步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3) 程序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条件,采用不同的学习速度,灵活进行学习。在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通过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重复学习,教师辅导和开展相互讨论、帮助等形式得以解决,这样能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同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思维活动求得新知识、新技能。由于这种迁移作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积极学习的情绪,能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4) 分组教学时,在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本人条件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过程程序化,使学生按程序进行独立的、个化的教学。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背向滑步推铅球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运动技术,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使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将教学和训练过程合理化分为五个小步子,分段教学,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该项技术的各个环节,有效缩短运动技术形成过程中的泛化、分化过程,及早进入自动化的阶段。形成稳定的动力定性,进而提高教学和训练效果。

建议

程序教学是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控制过程,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程序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程序教学的步子设计当然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进行,既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把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

(2) 程序教学法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按编成的程序进行学习。但是,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有些教学内容都需要两人的配合,在运用程序教学法时,尽可能不要出现一个人在练习的状况,一个人进行练习也不利于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如果出现某个单元只剩下个别学生时,教师应当重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跟上下一步子的学习小组。

铅球教学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铅球技术;教学方法;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引言:

铅球技术是一项技术项很强的项目,需要一定的力量和速度,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其次让学生对这个项目产生一定的兴趣,往往在教学中忽略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从开始学习就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教学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了解教学的对象,其次要合理科学安排好教学的设计,同时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铅球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根据教材内容了解教学的对象,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设计中突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作为重点,确保体育与健康的乐趣。

2.在教师的诱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实心球)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趣味性练习和游戏,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练、练与乐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有关原推铅球运动技能,愉悦了身心,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避免铅球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科学合理

1.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在铅球技术教学初期,通过理论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了解铅球技术发展的现状,加深对动作概念的深刻理解。如利用多媒体的录像、绘图、动画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完整的技术框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初步掌握基本的用力技术。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与技术动作的结合。如在学习原地推铅球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器械,利用不同的场地进行投准和掷远的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强调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强化练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既产生了兴趣又掌握了基本的动作。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动作之后,再利用同样的方法去练习投准、掷远。学生就感到动作正确了,比原来投的准了,掷的远了,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在学生对各个技术环节掌握之后,要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利用比赛教学的方法,把整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这样大家就会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在比赛中教师可以设计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会到了自己提高的过程。

三利用组合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对于铅球的初学者来说,力量的素质至关重要。过去基本上在场地上用实心球、小铅球和标准的铅球练习,学生的力量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大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技术,但是在持标准铅球练习时出现了技术动作的变形。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力量差,持球练习时心理负担大所致。所以在课堂上要有一部分时间加强学生力量素质的练习。如俯卧撑练习,到力量房用杠铃做一些负重练习,以及一些专项力量练习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感到自身的力量提高了,自信心也就有了。再拿起标准的铅球练习,也就感到轻松自然。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一定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之前,教师轻松、熟练的示范动作,以及良好的运动成绩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教师在铅球技术示范中,只要轻轻一挥就能把铅球推得很远,此时学生就会很想尝试一下,看看自己能推多远,这对培养学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都是学生的兴趣受到理想和志向的调节。教师良好的运动能力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学生会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兴趣。

总之,铅球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专业运动能力的提高,以及课程的教学设计、教法的运用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铅球教案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还原;思维;习题教学;策略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习题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出错的原始思维过程。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讲过的、学生做过的,还是照样出错,让教师纠结不已。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解题出错的原因与教师原本的想法并非完全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系统。而教师喜欢按照自己预设的意愿去灌输给学生,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共鸣。

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轨迹和思维障碍自发或被诱发地暴露出来,教师及时善于发现捕捉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分析和难点突破,为此,教师有意识的把思维起点降格、倒退,回到学生思维的原始水平上,使师生的思维活动能够做到起点同步,发展同频,最终达成思维共振的最佳状态。笔者在日常的习题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三个环节。

例1 如图1所示,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错误情形简述:学生在初二年级学习时已经初步了解动能、势能的知识,但到了初三年级学了机械能间的相互转化后,很多学生在做这样类型的选择题时还是屡犯错误。笔者任教的两个班82人中,选择C项的有42人,选择D项的有25人。

出错思维还原:铅球离手后的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所以动能减小、重力势能随之增大。当铅球到最高点动能减少到零,此时势能最大,随后的过程正好相反。选择C项的学生之所以用这样的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主要是受荡秋千、滚摆、竖直上抛运动等影响。而选择D项的同学,受到铅球运动轨迹的干扰,忽视了题目本身的内涵。

纠错策略尝试:课堂教学中,笔者出示如下题目:(如图2)如果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离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笔者故意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流程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用上题突破错误的思维,投掷铅球时,铅球在最高点时速度并不为零,让学生通过两个类似题目的对比发现上一题思维中的漏洞,学生顿时豁然开朗。

例2 有一架直升飞机重×105N,停在空中时,螺旋桨产生向上的举力,这个力为___N;当它匀速下降时,举力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错误情形描述:初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很多学生第二空选填“变小”,而且反复出错,屡犯相同错误,而经过一段的时间学习矫正后,本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但在初三下学期的总复习初期,同样的错误,学生出错的又概率大大增加。

出错思维还原:飞机由静止到下降必须减少举力,原来举力与重力相等,现在举力小于重力。学生考虑的是飞机从静止到匀速下降的中间过程,是加速下降的过程,学生把该过程与匀速下降混为一团。

纠错策略尝试:教学过程中,笔者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走,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在分析时将整个过程还原:静止时,举力等于重力,飞机要下降,怎么办?减小举力,重力大于举力,飞机开始下降,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怎样才能匀速下降呢?增大举力,使举力再次与重力平衡。飞机下降瞬间举力确实小于重力,但匀速后大小又变为相等。学生的错误认识与正确答案之间找准了对接点,顺利完成知识的顺应。

例3 如图3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如图所示,物块仍从P点自由滑下,则( )

A.落不到地面 B.仍在Q点

C.在Q点右边 D.在Q点左边

错误情形描述:课堂测试中,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中,52位学生选D,8位同学选B。

出错思维还原: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以后,由于惯性,在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继续滑动到最右边仍然有初速度,所以落到地面上的Q点。如果传送带的皮带轮逆时针的情况下,皮带轮在原有的摩擦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导致物体受到的阻力增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变慢,所以,离开皮带轮时的水平速度比原来小,落地时比Q点近。

纠错策略尝试:运动物块的速度是否会减小,取决于物块受到的摩擦阻力是否改变,而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传送带的范围内,物块对传送带的压力没有变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也没有改变,所以阻力没变,同时摩擦力方向也不变,物块的速度就不会改变,传送静止或者不动对物块落点都没有影响,除非皮带运动时摩擦力发生变化或者皮带以快于物块的速度顺时针运动。

例4 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 )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错误情形描述:初学“功”时,很多学生选填“A”,而且屡犯相同错误(反复出错),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正确率明显提高,但理解还。

出错思维还原:粗糙表面,物体受到摩擦力,所以拉力比较大。根据W=FS功就比较大。他们考虑的是同一个物体在粗糙表面拉动,需要克服摩擦力,而在光滑表面拉动,不需要克服摩擦力。所以在粗糙表面所需拉力大于光滑表面所需拉力。

纠错策略尝试:教师讲解时,一般直接由条件入手:因为用同样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所以做功相等。笔者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走,将整个过程还原:拉动物体运动时,物体做什么运动。当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时,拉力和阻力什么关系?当拉力大于等于阻力时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也就是说,只要大于等于阻力就行。所以在两种表面上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拉力可以相等。这样,学生的错误认识与正确答案之间找准了对接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08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