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优推4篇
【导言】此例“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优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第一篇】
关键词:魅力 态度 文学素养 应变能力
在唐山参加了“魅力教师,经典课堂”研讨会,享受了支玉恒等几位特级语文教师的精彩演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那么语文教师应有什么样的“魅力”?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粗浅的认识:
魅力之一——态度
语文教师的魅力,体现在“态度”上:
1.对文本的态度。这是对学生负责,只有认真分析了师生互动的媒介——文本,才能在交流中知道哪些是重点谈的内容,哪些是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内容,哪些是能培养孩子们能力的内容,哪些是升华学生情感的内容,只有认真对待了文本,认真对待了教材,才能和学生“有话可说”,才能说得更好,学生才爱听、爱说、爱想、爱做。把握住文本,也就把握住学生。在支老师讲《最珍贵的礼物》这一课时,分析到“爱情”这一段时,我想他会怎么去和学生讲呢?学生没有这个体验啊。可支老师并没有讲什么,只是指导学生读,引导学生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词语,“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读了再读,因为文本已经说清了,那还用说什么呢?
2.对待学生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爱。支老师年近古稀,喝口水还向学生“请示”,一声声亲切真诚地“孩子们”,叫得每个学生心里热乎乎的,于永正老师亲切地摸着学生的双肩,那就是温暖,那就是爱啊。我想我们也要这样去爱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和他们去培养这种情感,去和他们平等沟通交流,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把真诚和温暖送给他们。永远的真理,“爱其师,亲其道”。
魅力之二——素质
学生喜欢有本事的老师,“本事”就是魅力:
1.板书。于永正老师的板书让我可望而不可即了,那是示范,是学生的标杆,如今多媒体方便了,字打出来也正规,板书是不是要被淘汰了呢?至少现在不敢说吧。那我们的青年教师的板书功底都如何呢?于老师的板书可以说是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感受中国方块字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也是老师的魅力吗?
2.朗读。支玉恒老师那随着感情节奏而抑扬顿挫的朗读,将文本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虞大明老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看到了文中“老板”那张丑恶的嘴脸。高超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3.文学素养。成语的来历、作家的背景、写作的功底……几位语文老师的博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需要我们要博览群书、多思多写,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一点不用展开,我想我们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其重要性。
4.应变能力。如何应变,说不清楚,但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学生说出来的,我们没有预设,如果有价值,那就顺着他走,如果意义不大,那就往我们预设思路上引,或轻轻拨过。别让学生带进“沟”里,这也许就是应变吧。应变能力,就是教师的引导能力,学生主体不忽视,教师的引导更关键。
魅力之三——“刺激”
学生喜欢能带给他“刺激”的老师。“刺激”学生,那就是教学技巧、手段的问题了。
1.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课件声情并茂,直观形象。不会做就慢慢学,学不会就上网搜。关键是我们要会利用,虞大明老师那张沙皮狗的图片,谁都能找到,可虞老师用得恰到好处。一张沙皮狗的图片与托德的笑进行比较,让学生看到托德笑得是多么丑陋。于永正老师的“逛公园”视频对作文指导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所以课件能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他们爱看,爱听,爱上课,爱老师。
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第二篇】
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变“废”为“宝”
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前进,不出轨。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诸多原因,课上总会出现“不和谐音符”。而事实上,这些不和谐因素,总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此,教师要冷静地分析,合理地运用,巧妙地解决,这样看起来会“影响”教学进程的“不利”因素,就可变“废”为“宝”,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不仅如此,冷静地处理、科学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还可以避免许多尴尬,使课堂教学始终前行在“健康和谐”的轨道上,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展。请看下面的案例:
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节时,一学生在朗读“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时,把“做梦”读成了“做美梦”,不少同学听后哈哈大笑,那学生显得非常局促,但很快便纠正了过来。
老师见了,立即板着脸说:“你们笑什么?谁能保证不读错课文呢?我相信,只要他读课文时做到字字入目,是一定能读正确的。”然后老师要求那个学生再读一遍。这次,学生读正确了。
“读得很好。请来点掌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掌声不是热烈的)
看起来,老师对“朗读出错”的处理,是表示了“克制”和“耐心”,但无论是读错的同学,还是其他同学,此刻的心情肯定难以言状。
无独有偶,另一位老师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面对“喜形于色”的多数学生,面对那读错的感到“无地自容”的学生,老师笑着问:“同学们,这位同学要小鸟做个美梦,这希望多么美好啊!大家想一想,‘做梦’与‘做美梦’有什么不同呢?”
思考片刻,一学生说:“‘做美梦’指做的梦是美好的,令人高兴的。而‘做梦’就不一定了,也许做的梦不一定是好的。”
老师点点头:“你说出了不同点,真好!那你能说说,小珍珠鸟此时如果真的在做梦的话,是做的美好的梦呢,还是不好的梦?请联系第4、6两节的内容谈谈,要以理服人啊!”
学生纷纷朗读第4、6两小节,一会儿工夫就找到了依据:
“小鸟落到作者的小桌上,作者不去伤害它,它便一点点挨近,后来竟然蹦到作者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可作者仍‘无动于衷’,没有驱赶它。小鸟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应该做美梦。”
“是啊,小鸟用红嘴啄作者正在写字的笔尖,作者轻轻抚摸它的绒毛,后来小鸟‘放肆’地啄作者的手指,作者还是不伤害它。小鸟的生活该多么快乐呀!我也觉得它在做美梦。”
“还有,小鸟居然把作者的肩当作自己的安乐窝,睡起觉来。看来,小鸟非常信任作者,它感到在作者肩上,就像在自己父母的怀抱中一样安全。小鸟过着这样美好的生活,怎么会不做美梦呢!”
……
“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能想象一下,小鸟做的是什么美梦呢?”
“我想,应该是小鸟梦见主人在给它美食吃,它吃得津津有味,不时咂咂嘴:‘啊,好香啊!’”
“我认为,恐怕是小鸟梦见自己啄主人的笔尖,主人仿佛是小珍珠鸟的玩伴,便停止写作,用笔尖逗小鸟玩。小鸟的嘴巴不停地在动,也许在说:‘真有意思,真有意思!’”
“我觉得,可能是小珍珠鸟在喝作者杯子里的茶的时候,作者不但没有驱赶它,反而把杯子倾斜,让小鸟痛快地喝。小鸟舔舔嘴:‘真好喝!’”
……
老师再次微笑着点点头:“看来,小鸟真的在做美梦。小鸟和作者其乐融融,我们呢,也乐在其中。我们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让我们从文中体会到很多美好的东西。”
这时,教室里的嘲笑声全都变成赞叹的掌声……
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这位老师变“废”为“宝”,抓住“落红”,巧妙地引导学生“护花”――“谈美梦”“做美梦”。学生呢,与文本“对话”,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魅力――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样的教学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显然是有效的。
二、 良言一句三冬暖――拨“乱”反“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说,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而且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的言语训练,还要考虑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二者不能偏颇,必须统一于同一过程之中。一位老师教学《成语故事三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口语交际”:假如你遇到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什么?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位老师充当“南郭先生”。
面对垂头丧气的“南郭先生”,学生们一个个叉腰指责:
“南郭先生,谁叫你不学无术的,这下你可丢人现眼了吧!”
“南郭先生,你拿国王给你的白银,却不为国王吹竽,你真是太混账了!”
“南郭先生,往日你在国王面前装腔作势,今天你夹着尾巴逃出来了,你这是自作自受啊!”
“哈哈哈……”
“……”
听着学生“精彩”的发言,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得真好!这下,南郭先生该受到教育了吧?”
另一位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同学们,现在南郭先生落到这个地步,情绪非常低落。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
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往日你拿俸禄时神气活现,你好日子过到头了。这能怨谁呢?谁叫你自欺欺人的?”
老师听了,立即打住:“同学们,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我们能落井下石吗?我想,南郭先生听了这些话,心里一定冰凉冰凉的。你们说是吗?”
学生点点头。
“那怎么说,才能让南郭先生有所醒悟,使得我们对他的帮助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不要用责怪的语气。”
“不要说带刺的话。”
“可以用一些名人名言教育他。”
老师竖起大拇指说:“这个主意好,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这下,这些名言警句该有用武之地了。”
“南郭先生,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犯错误不要紧,只要知错就改,还是好的。”
“对呀,南郭先生,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从现在起,你应该努力学习吹竽的本领,这样以后你还是可以进吹竽队的。那样拿点儿俸禄,多心安理得呀!”
“是啊,南郭先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能吹得很熟练的。”
“南郭先生,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肯努力,以后的生活,一定充满阳光。相信自己!”
“南郭先生,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相信自己能行!”
“南郭先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今往后,希望你足不出户,在家静下心来练吹竽,要不了多久,你一定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吹竽高手。”
“……”
听着学生充满温馨的话语,老师频频点头:“我想,南郭先生听了你们的忠告,心里一定暖洋洋的。他一定会谢谢大家的教诲。那么,请想一想,南郭先生会怎么感谢你们呢?”
“听了你们的话,我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再也不能不劳而获了。谢谢!”
“以前,我执迷不悟,混在吹竽队里装腔作势,还常常为自己以假乱真的行为沾沾自喜。今天,我可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应该迷途知返。谢谢大家对我的真诚帮助。”
“……”
第一位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们面对情绪低落的南郭先生,一个个“横眉冷对”,恨不得要一棍子把南郭先生打死!这是不是雪上加霜呢?这样的教学还谈什么“和谐”呢?而在第二位老师的课堂里,老师要求学生使用几句“良言”,让南郭先生听了心里感到暖洋洋的,但要求必须“对症下药”,力求“药到病除”。学生在与“南郭先生”对话的过程中,盘活了自己的库存,使积累的语言有“用武之地”,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谁能说,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仅仅是语言训练呢,学生对事理的理解是更深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也一定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可以想见,在此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犯了错误的人,学生也一定会“耐心细致”地开导,“心平气和”地劝说。
三、 登山则情满于山――加“油”添“醋”
课堂的和谐,还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渲染,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让学生在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中,感受现实生活的和谐和语言情感的真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享受知识学习和心智拓展的快乐。由于学生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总可能就事论事;对语言情感的感悟,总可能浮于表面。为此,教者要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处理,对课堂进行高屋建瓴的驾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引领,不断地为学生走进教材,走近人物加“油”添“醋”,创造条件。
《海天骄子》(苏教版第10册)第6节具体描写了柏耀平真诚帮助水兵洪长辉的事,一老师这样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圈画重点词语,然后要求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教者没有引导学生去拨动柏耀平与洪长辉之间的那根情弦,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学生总感到虽然柏耀平是真诚帮助洪长辉的,但洪长辉却“不敢亲近”他。
而另一位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的文字,并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然后在重点词语“信心不足”上做足文章:想象柏耀平与洪长辉的对话。开始,学生想象的“对话”几乎都是照搬文本中的语言,没有自己掏心掏肺的话语,于是老师便这样引导“对话”(老师扮演洪长辉):
“舰长,面对闪烁的雷达荧光屏,我感到眼花缭乱。看来,我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请您把我调换到技术简单的岗位上去吧。”(老师做出一副乞求的样子)
(学生拍拍老师的肩,显然已进入角色)“小洪啊,在现代化的战舰上不存在技术简单的岗位。你不会可以学嘛!”
“舰长,可我怕学不会呀!”
“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持之以恒,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能滴穿顽石。记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样吧,从明天起,我和你一起学!”(学生无话可说时,老师则提供了一些成语、名言警句: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让学生做“有米之炊”)
“谢谢柏舰长给了我信心,我一定会努力的!”
“不用谢!明天我们就是同班同学啦!哈哈哈……”
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第三篇】
关键词习作;评语;爱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于作文教学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也就是说,小学生作文不但是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
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在几年作文指导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作文评语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默默地进行着文字交流,思想的交流甚至心理辅导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尝试着用多情而火热的评语打动学生,评中含情,评中生情,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来调整自己的态度。
一、作文评语拉近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都有着渴望被理解,被注意,被爱护的心理。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蹲下来,你就能看到孩子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蹲下来,把学生当作朋友。在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中,我一直运用爱的效应,给学生以良好的期待和真诚的爱心,创设了良好的评价氛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在教学《老师,我想对你说》的作文中,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老师,我大胆的向你提一个建议:有时你太偏心了,只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根本不管我们差生,要知道我们也很难过。看到这些句子,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我拿起笔,在旁边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有时忽略了你,但并不是偏心,老师无意间的让你难过了,老师向你道歉,原谅老师,好吗?请相信,在老师心中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样的。你应当相信自己和老师,一定能够成为班上的佼佼者。在发下作文本的以后,这位学生又恢复了自信,不但热衷于写作,而且上课也变得很爱提问题了。每当作文本发下来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本子阅读评语,同学们拿到作文本子后那种眉飞色舞,逐个相告的神态让人历历在目。那长长的惊叹号就像一根通向知识殿堂的绳索引导学生前进,那一份喜悦和自我勉励不胜言表,作文水平也一次比一次出色。以前不看老师的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了。 在我 的教学生涯中, 我有这样的体会:作文评语往往是与那些难教育的孩子进行交流的窗口,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我们都能有意外的收获。跳出作文这一固定的模式,把作文当作沟通师生情感的通道,那么,我们会意识到,要求学生作文,不如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达到以情促文的目的,真正让作文具有作文味。
二、作文评语是“善意的谎言”,是学生写作的“发动机”
可能不少语文老师有这样一个同感,那就是:上作文课难,上好作文课更难,让学生自主写好作文更是难上加难,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老师上作文课交差,学生写作文应付。
其实,我们不妨当一回“骗子”,把以往实话实说作文评语变成“善意的谎言”。班上一位学生,一直是班上的作文“冷门”,他的作文除了应付就是交差,没有得过一次“优”。翻开他以前的作文本,尽是诸如“中心不突出、句子不通顺、牛头不对马嘴”等一些评语。在我认为,这是他作文课失去信心的根本原因。对此,在他以后的作文中,我先不看他的全文,而是在文中尽量找一些好句子,进行批注式评价(当然得先夸夸他),然后在评语中也写到那些句子写得非常好,例如“你的×句话让我感到如何如何”,最后再写一些鼓励的评语。慢慢地,我发现的这个孩子的作文中,好的句子越来越多,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对他的作文要求越来越高,当然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这个活动中,我扮演了一名“骗子”,向孩子们说了“善意的谎言”,就是这些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感觉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因为这也是老师对他们的爱,学习越发有兴趣。
如果说学生的作文离不开情,那么教师的评语更离不开爱。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兴趣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老师对他的赞扬鼓励。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重要的人”,他的鼓励和赞扬会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时,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对自身持肯定、相信的态度。当学生把作文当作向老师表露情感的舞台时,教师的评语就是展开教师对学生寄寓深情的天地。
三、作文评语是指引学生远航方向的 “指南针”
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此后之实践,乃为有效。要实现这些要求,要使评语能用之此后之实践,就必须注意评语的启发性和鼓励性。
孩子们的认识是片面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到位的,有时甚至是扭曲的。由于是小学生,因此在他们的作文中会经常看到一些不健康的想法。如果不及时给他们引导一下,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位学生,从她的作文中得知,她自小父母双亡,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她的忧郁、敏感、自闭的性格。在写有关父母的作文时,她在文中写到:我没有父母,我恨有父母的同学。为了让她树立生活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感受围绕在她的身边快乐和幸福,我又为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每个人的幸福是因为有亲人的存在,幸福着能住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经历风雨,幸福着能共同呼吸清鲜的空气……当这一切消失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孤单和痛苦呀!你虽然没有父母,但你有很多亲人,因为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你的朋友都是你的亲人,试着敞开心胸接纳并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你会发现原来幸福是这么的简单。老师希望你能以微笑面对生活的每一天,而且,老师愿做你最亲的亲人。
这位同学看过评语后,因为在评语中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心中的郁闷便渐渐消除了,笑容渐渐多起来了,学习也越来越带劲了,不懂的地方都来请教老师和同学们,又和班级融在一起了。
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第四篇】
于老师执教的作文课《考试》就是一个经典课例。课堂中,他始终“蹲下来”与学生交流,用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从“儿童的语文”视域出发,诠释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与佐藤学先生倡导的“交响乐团式的学习”一脉相承,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激荡、共鸣中向纵深处漫溯。
一、对话中润“情”
课堂不是无情物。于老师的课堂更是情意浓浓,暖意融融。这都源于他对学生全身心地尊重、鼓励与宽容,学生畅所欲言,乐此不疲,深刻感受到以长者为师、与智者同行的无限快意。
“考试”对学生来讲,司空见惯。而于老师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地创设“另类考试”的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考前,学生充分发表对考试的看法;考中,亲身感受“入陷”的过程;考后,尽情抒写考试感言。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体验感受、积淀情感、生成语言的过程,达到了“言为心声、文为心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佳境。
当于老师问学生对考试有什么看法时,他非常珍视学生的见解,鼓励他们表达不同的看法,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用温情的评价语,做善意的启发:“多会分析问题,头脑多冷静!我听了你们的发言,觉得你们都很好。你们对考试的看法,对考试的分析,对于老师都有很大的启发。我可以断定,你们会考好,你们的知识都是渊博的。”试想,如果没有老师热情的鼓励,积极的赞赏,怎会有学生:“重要的不在于成绩,而在于参与,所以,我愿意考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如果现在知识已经比较渊博,也要继续学习;如果不渊博,今后就要更加努力学习”的精辟见解和辩证思想?
对话中,一名学生抱歉地说:“老师,我的结尾写得有点潦草。”于老师则体谅地说:“草稿可以潦草,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学生进一步坦言:“是作文写得潦草,不是字写得潦草。”老师则体谅地说:“如果说潦草的话,那不能怪你,因为时间来不及让你思考。多可爱的孩子,非常懂事!”多么智慧的语言,多么可敬的老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于老师的宽容与理解,更感受到师生敞开心扉、彼此接纳的心灵悟语,是润物无声、悄无声息的情感交融、思想汇聚,实在感人至深!
课堂对话中,于老师的“加分策略”更令人大加赞赏:“同学们很安全,很放心地掉进我挖的不浅的陷阱,这句话多富有诗意,写得好,加5分。”“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个歇后语很生动,因为这个歇后语加5分。”“停下来,这里有一个词用得好――‘居然’这词最能表达当时的心情,加5分,用词准确。”“神话发生在她的身边,题目好不好?加上5分。”
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场景,课堂中比比皆是,读来,让人心中升腾起股股暖流,直沁心田,直入肺腑。这是什么?这是情,是爱,是人格魅力。于老师的眼睛永远盯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句精辟的话语,一个精彩的题目,甚至一个精当的词语,都逃不过于老师的火眼金睛。怪不得他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但是‘高帽子’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给学生戴的,要戴得合适,要讲求戴的艺术。”
这一个个“嘉奖”,一次次鼓励,是对学生的认同,更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一种唤醒。因为,它的“光环”背后是学生对习作的喜爱,对文学的向往,对生命成长的期盼。
二、对话中悟“礼”
于老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不仅动之以情,还晓之以理。他身体力行,身正为范,让学生“知礼”“懂礼”,从而“亲之”“信之”。
课堂中,当于老师面对学生的直率之言“其我们都不愿意考试,是尊敬您,为了给您面子,所以我们才说愿意考试”时,他顺水推舟,谅解地说:“是为了给我面子才说愿意考试。真好!有时候,是要给别人面子的。”当学生说“我不想考试,考试太多不好”,于老师又说:“嗯!她讨厌考试给她带来很大的负担。”当学生修改好习作,于老师引导说:“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学会倾听。因为,任何人的作文,只要你听了,都会对你有帮助,有启发。学会倾听,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于老师在学生感悟到考试要细心后,补充道:“不仅考试要按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要求,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要求和规则。”当学生批评中国的教育死板,易让学生养成考前不审题的坏习惯时,老师又诚恳地接受“他人的批评”。
可见,学生在如此轻松、惬意、自由的对话氛围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塑造。从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学生读懂了“尊重他人”的意义,感受了“善解人意”的快慰,增强了“遵守规则”的意识,领会了“倾听的真谛”。这些“为人之礼”“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对话中碰撞思想,培养情商,让他们的学习更有潜力,更有内涵。这样的对话,也更有感召力,更具生命力。也许,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文即做人”的意义吧!
三、对话中得“法”
于老师的对话课堂,有识有情,有理有趣。同时,他还善于引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在深刻感受中习得写法,悟到门径,使“方法”成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产物”。
课堂中,于老师问学生对考试有什么看法,愿不愿意测试时,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不同的心声,并且对考试的利弊作了详细分析。于老师欣喜地说道:“握握手,说了真话。大家对考试作了认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于老师还说:“真正好的作文不在于字数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可见,一个正面的引导、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明确了“说真话,说实话”是习作的灵魂。当学生说“喜欢的是另类的考试,即考课外知识不是课内知识时”,老师马上引导道:“这位同学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作为老师一定要思考你的意见。但是课内的知识该记的还是要记。知识的获取,特别是学语文,更主要的是读课外书。”老师循循善诱的话语,道出了学习语文的最佳路径――“内外兼修”,但更重要的是“功夫在课外”。
课堂中,于老师简约有效的点拨随处可见,为精彩的对话课堂锦上添花:“如果你想写这次所谓考试的过程那是记叙文;如果把这件事简单说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那就是议论文。”“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说,好题文一半,什么意思呢?有个好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写完了的同学,我送给你们一句话:‘再念,再念,再念。’这是修改作文的方法。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