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审计职业化论文【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9366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审计职业化论文【热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审计职业化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内审制度从1983年建立起与国家审计一样,经历过初期的“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进而到“积极发展,稳步提高”和“加强、改进、发展、提高”的几个发展阶段。在新时期下,内部审计已经由一种零散的组织活动向一种职业发展趋势。文章提出四种对策以适应这种发晨趋势:更新观念、法制建设、理论研究、提高素质。

现阶段,我国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不可忽视。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这意味着传统内部审计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转换,而借鉴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职业化将在企业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必然性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内部审计只是一些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在组织内部独自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1941年,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审计的奠基年,该年在美国成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使内部审计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发展至今,西方内部审计已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推行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资格考试)和授证制度,全球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考试。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技术、管理控制和信息技术、审计。同时,内部审计已从一种单纯的实践活动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完成了由“术”到“学的转变。实践证明,参加CIA资格考试,有利于促进我国内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的专业人才显现出来,向国际同行证明我们的实力;有利于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地位。但随着CIA考试工作的拓展,取得CIA资格的人数将不断增加,解决我国CIA的注册和执业问题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IIA签订的CIA协议,我们应该尽快制定CIA的注册办法以解决好CIA的法津地位、执业、管理以及后续等问题。注册办法尚未出台,表明我们还有职责没有完成。

二、强化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措施

1、更新观念

职业化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必须要搞,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不断创新,按企业管理层的意图,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行使审计职能,努力实现从监督导向型内审向服务导向型内审的转变,为领导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同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主导和对社会审计执业质量的监督,逐步形成社会审计监督企业、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的监督链,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才能集中企业审计的力量,确保“突出重点”。

2、法制建设

作为构成审计体系的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依据,民间审计以《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在我国,内部审计却缺乏高级的法律规范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审计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法规。当前,伴随轰轰烈烈的“审计风暴”,国家审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众将其视为反腐倡廉的利器,而民间审计的建设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而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并颁布《内部审计准则》,从实务上具体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

3、理论研究

为加强对内部学术活动的组织,审计学会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学会的分会。这些分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学术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也为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后奠定了组织的基础。此外,为了提供一个学术探讨的阵地,中国内部审计学会要多创办一些刊物,宣传内部审计工作,探讨内部。比如在2000年,为了适应学会改建为协会的要求,正式出版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学术及实务刊物《中国内部审计》,从而在宣传与探讨内部审计理论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

4、提高素质

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原来旧的审计方法显然不满足要求,应力求在审计方法上 断创新。与此相应,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种专业和综合知识及、综合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商业、技术、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使他们知道何处查找评估风险的技术依靠,同时能理解相关控制目标和能辨别测试控制、评估测试并做出适当建议。审计人员还能理解和使用审计系统,并被包括进评估实施管理有效性和系统使用者的角色中去,即他们既是系统审计者,又是使用者。

审计职业化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职业化 评价指标

一、引言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探索建立审计职业保障制度”的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职业化建设已成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化,目前暂还没有一个定型的定义,更多的是从不同的关注角度来解释职业化。本人认为,所谓职业化,应该是一种工作状态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说合适的话。简言之,职业化就是职业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技能、从业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都要符合职业要求的规范和标准。顺此思路,在对职业化的理解基础上,内部审计职业化应当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看待,它界定了职业化的范围,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从企业当中相对地“脱离”出来,使之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于社会中,无论是内部审计组织、人员资格认定、审计业务的取得、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证据搜集、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中,都必须按职业化标准来加以要求。

因此,研究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将是全面推进审计职业化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依托供某城商行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借助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二、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原则、标准和构建

(一)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评价工作应由评价工作组独立完成,评价工作组成员由各专业团队人员抽选组成,应相对独立于各评审项目,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

2.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事实为基础,以内部审计相关准则,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3.全面性原则。评价范围应当涵盖有关内部审计的全面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所有确认和咨询业务进行评价。

4.一致性原则。开展评价时,应制定评价方案,按方案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中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适用应统一,消除分歧,以保证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5.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根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重点,关注重点业务,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

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评价工作可以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但是评价方法和技术的选定应当由评价小组讨论后统一确定。

7.保密性原则。评价人员对评价过程中获取或知悉的工作秘密应当保密,不得对外泄漏取得的资料、数据及文件。评价的结果在确定公开前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

(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主要内容

1.项目评价内容。按照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从审计项目计划入手,确定了10个环节和评价要点:

P1项目审计计划和工作方案:审计前了解情况、基本内容,审计工作方案基本内容,审前培训基本内容。

P2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基本内容和送达。

P3项目管理:按项目计划完成、档案管理和保管机制。

P4审计证据(工作底稿、事实认定书等):审计证据获取,工作底稿、事实认定书复核、需要考虑因素、应载明事项,与审计对象的反馈意见进一步落实。

P5计报告:应实事求是反映审计事项,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评价恰当;定性准确;征求意见,然后及时发文。

P6质量控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操作规程;适当运用咨询手段;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

P7关系管理:沟通途径、协作。

P8审计风险:基本审计风险要求和检查。

P9审计抽样:需考虑因素、抽样方案。

P10审计发现:重大审计发现。

2.项目角色评价内容。按照内部审计项目的人员安排,从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中从事的工作,把审计人员分为主审人、专业组长和组员三个不同的角色,并分别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P1主审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工作思路、风险分析和判断、组织沟通协调和业务的全面监管的能力。

P2专业组长:审计思路、独立处理问题、沟通协调、某一专业审计技能的能力。

P3组员:审计思路、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审计发现的能力。

3.综合评价指标。在项目评价和项目角色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人中参加审计项目的类别,如出差时间、重大审计发现等因素,综合评价出具体审计人员的评价结果,详细综合评价指标及其说明如下:

项目类别:本项主要是对审计项目分类。

01-专业项目;02-总行部门、一级分支行负责人任期项目;03-二级分支行行长任期;04-外调项目。

指标1:本项根据审计人员参加项目的角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

指标:取于项目角色评价分。

指标: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2:本项根据审计人员参加项目和项目评价指标具体评价。

指标:取于评价组评价分。

指标: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3:本项体现不同类别项目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等。目的在于对参加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给予公平的评价。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资源投入的统计后确定。

指标:01--嵌套项目;02--否

指标:1、专业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倍;2、任期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倍;3、嵌套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倍。嵌套开展项目,以投入审计时间长的为主项目,其它为嵌套项目。

指标: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4:本项体现审计人员出差情况。设计本指标主要在于引导审计人员对出差事项的工作态度。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1、审计对角涉及省外、地州的,取;

2、审计对象是总行或市区,不发生出差的情况:

审计对象为市区二级行行长任期,取;

审计对象为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副行长、总监的任期,取;

专项项目只涉及总行和市区的,取

3、同一时间进、出审计现场的多个项目,出差天数只计算在其中一个项目里,不重复计算;

4、嵌套项目若能单独计算出差天数的,在总项目中要减去嵌套项目出差天数,若不能单独计算的,在主项目中整体计算出差天数。

指标:01--是;02--否。

指标:出差天数。

指标:01--需出差项目;02--二级行长任期;03--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等;04--专业项目涉及总行或市区。

指标:设计本指标目的在于引导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如果不折,有可能是否会引导审计人员不愿做不出差的项目。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01--需出差项目,取。

02--昆明市区二级行长任期,取。

03--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副行长、总监任期项目,取。

04--专项只涉及总行及市区,取。

05-嵌套项目不折算。

指标: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5:指标1-4的合计数,得出该项目的评价得分。

指标6:项目内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调节。

指标:调节系数

指标:调节理由说明

指标7:项目折算。1、专业项目,取20%;2、总行部门负责人、一级行行长等,取10%;3、二级行行长任期,取5%;4、外调项目,取10%。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指标8:对同时开展项目的取值。

指标9:对嵌套项目的取值

指标10:审计人员年度评价合计。

指标11:附加分值。

指标:附加分值。

指标:附加分值理由。

指标12:个人最后综合得分。

以上指标的选定,充分考虑了评价工作对审计人员工作的引导。因为在评价结果正式公布后,将会引导审计人员抓住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工作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评价指标将成为一个工作的指挥棒,给审计人员指出工作的方向。

三、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测试

2015年末,应用指标体系对某城商行18名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测试,以此验证指标体系的可用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和直观反映审计人员综合评价结果,把综合评价表中的指标赋予了不同权值,期望把最终结果折算在100分以内。

从本次评价结果来看,审计项目的开展基本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展开,审计过程中按分级管理机制逐级负责,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项目质量,整体上专项项目按照审计流程准则执行,在审计方案、项目计划、项目培训、审计指导等方面优于任期审计项目,参加专项项目多的审计人员的评价分数相对较高,而参加任期审计较多的则会相对较低。主要发现是对审计事实的进一步确定存在不足之处,事实认定书中标为“部分属实”、“不属实”的存在没有进一步落实的情况;审计档案不完整;事实认定未统一编号;调阅清单未有审计对象签字、盖章等情况。评价分值在90分以上为3人,占%,与内部审计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一致;70分以下人员主要是在2014年新加入审计人员,这部份人员存在没有完整参加审计项目的情况,审计经验需要进一步结累。总体上说,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客观。

四、结束语

(一)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

一是在测试过程中存在需要进一步考虑之处,对于一些与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的事实,在审计项目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所有项目都同共存在,本次评价测试没有做相应扣分,但是作为评价建议提出,涉及建议7条,待今后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以后的评价工作中执行。二是评价标准的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主要是个别标准不够具体,而个别标准又过于细化,在定量时不便于操作。今后在研究标准版本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本文研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化推进工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事项,而作为职业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标准本文暂没有进行研究。只有把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组织共同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体系才能更加的完整,今后,本人将在这一领域持续做一些研究工作,力争在推进审计职业化进程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肖兵。内部审计职业化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56.

[2]胡敏珊。职业化―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0):10.

审计职业化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专业  人才培养规格  课程结构体系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我院会计系2006年开办的一个新专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确立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是关键。如何构建一个体现高职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就成了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探索。

一、会计与审计专业环境现状

首先,会计、审计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院校都开办了会计或相近专业。从绝对数来看,似乎供大于求。但由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一般来说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单纯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高职人才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而中小企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能独当一面的财务主管或财务骨干,却由于本科生的“看不上”,中专生的“拿不起”而形成短缺;在审计人才方面,2004年的审计风暴,人们看到了审计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从这场震惊全国的审计风暴中,人们更加清晰地感知审计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所肩负的特殊使命,看到了审计的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根据国家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2001年中国的银广厦和美国的安然事件,导致社会开始反思社会审计的弊端和不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

其次,现有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经济越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新的会计业务层出不穷,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是一个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我们国家以前的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个国际通行商业语言。国家目前真正能够面向国际,懂得国际商业规则,精通中英文、具有较强的会计电算化分析、设计与实施技能,持有国内或国际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熟知会计业务和西方管理文化的财务会计人员还是极其缺乏。审计人才尤其是国家机关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也存在普遍素质低的问题,执业审计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

会计与审计专业环境的现状在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认真考虑自身教育资源特点与社会经济需求,结合会计与审计专业环境,以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会计与审计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务实、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管理及审计监督、鉴证、评价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规格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四方面。(1)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2)专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审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会计、审计专业素质;(3)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会计与审计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4)能力素质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素质包括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及财会软件应用能力、账务处理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编制会计报表能力、财务报表审计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分析能力及法律运用能力等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国际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高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

人才规格的具体化就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承载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

1、结合社会需求,合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不应闭门造车,不能根据以往教学模式经验以及对高职的主观臆断来完成,应因地就宜、因时就宜,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第一,把社会需求转化到高职课程设计中来。21世纪经济科学的发展特点是,各学科的分化与学科间的融合成为时代趋势。这就需要将多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信息处理机制的变化,财务报告内容的扩充,新的金融环境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增加,要求财会专业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成本核算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产品的工艺技术及生产流程方面的知识;管理会计方面,需要学生掌握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需要学生具备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的知识;入世后,进出口总量扩大,需要学生具备外经外贸知识及熟练的外语水平;财务软件的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应根据市场要求作好课程设置,使学生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参与课程设计方应多元化。课程设计应邀请相关部门,如企业总会计师、上级教育部门等共同制定,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在课程设计中,应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应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限,应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造成劳动力的需求标准日益提高,亦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方向。在会计信息失真日趋严重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应是会计教育的核心,这亦是日后学生立足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基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结合高职会计、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专才”式的教育,它注重人才技能的“专才”化培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既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又是某门学科的“专才”,即在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这是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的一个崭新课题。日本在通才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倡导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即培养在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和外语于一身,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从我院往届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德才兼备、知识宽广、视野开阔、一专多能、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有更大的适应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加强受教育者的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加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的是应用型人才,要实现此目标,就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自始至终要坚持“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第一,系统性。设计的会计、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系统、完整,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并且要符合学习记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第二,实践性。技能训练中的各种方法的应用,应是会计实务、审计实务中发生的典型业务,经过理论加工而设计的;第三,超前性。技能训练中,要增设代表将来会计、审计工作方向的成分。此外,我们还应进一步探索建立以电算化为代表的会计、审计实践教学体系,以训练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各项主要会计信息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有了量的积累,才能使实践能力有质的突破,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二) 课程结构体系设定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专业技能课四大模块。具体内容设置如下页附图所示。

四、构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教材建设应适应课程设置

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教育部将高职高专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高专类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标,以及检验其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目前,高职院校在教材选用上比较混乱, 基本上是任教师自由选取,不考虑本科、专科和中专层次,不区分成教、高职、普通高等教育性质。近年来,虽然高职高专类院校编写和出版了许多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材,但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教材有名无实,与其他教材没有实质性区别,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教材建设应适应课程设置。在教材选用上,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发展后劲。

(二)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

高职教育突出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计、审计教学若能在具备实践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构建一个良性的会计与审计课程结构体系,就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在修满必需的学时或学分的前提下,学生可选择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可边工作边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亦应有的放矢,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和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实行分层教学。目前,高职学生来源有普高生、对口生、成高生,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学生,我们应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保证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如对有会计基础的成高生和对口生,《基础会计》课应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双管齐下;而对首次接触会计的普高生,则应侧重理论讲授并辅之于实践操作。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定位及特色决定了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但目前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难以保证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质量。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不断完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提倡教师考证,尽快取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证书,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准。笔者认为,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也应进行开放式建设,如让专业课教师一边实践工作、一边理论教学,通过实践完善理论,以理论来指导、促进实践。

审计职业化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审计文化,部队审计文化,建设方向

审计文化对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现役部队长远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好的审计文化不仅能够培育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激发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为现役审计创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为部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引、智力支持和精神激励。加强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研究,是部队内部审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内涵

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是公安现役部队在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体,是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包括审计理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等。

服务大局是审计文化的主要表现。服务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审计监督的重要工作方针,也是构建审计文化的起点和基石。审计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公安现役部队中心任务,始终强化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服从服务于部队中心任务为导向,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监督与服务、原则和变通的关系,始终将工作思路与部队中心任务保持一致,加强形势研判,科学谋划实施,保障部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方面。形式上的独立性体现为审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尤其是组织、人员配置、经费保证上的利害关系。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思想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保持超然性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依赖、屈从于内外压力和影响的精神状态。

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操守,也是审计文化的重要元素。遵循规范作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求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理性,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始终遵循规范程序的约束,这样才能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另外,在审计文化中,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保证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基石,奉献是整个审计价值体系和审计职业荣誉的道德基础,是审计工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还有就是进取,进取包括审计事业的进取及审计人员的进取。审计事业的进取是指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公安现役部队建设发展步伐,积极承担新使命,发挥新作用。审计人员的进取是指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始终保持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胜任审计岗位需要。

二、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审计文化源于审计实践,是审计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好的审计文化能够培育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激发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为审计人员自身建设提供动力和指导

首先,能够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审计文化能够把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人员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上下同心、和谐一致的团队,创造出良好的气氛,使审计人员提升组织凝聚力。其次,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创新力。审计文化能够从观念、精神和意识层次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价值观念的革新和变化,培养审计人员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及责任感,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展现审计工作蓬勃生命力。再次,能够发挥引导和矫正作用。审计文化建立在审计群体价值目标之上,集中反映了审计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念,具有道德、精神层面的“软约束”, 这种无形的引导作用能够促使审计人员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矫正自身存在的偏差,树立起良好的审计形象。

(二)为审计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理念和支撑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推进审计工作实践的文化,实质目标是为审计事业发展服务。审计文化渗透于审计的各项活动之中,对树立先进的审计理念、培育优良的审计作风、增强审计集体凝聚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具有很强的软性感染力。良好的审计文化能够构建出积极上进的审计氛围,促进审计人员依法严审、务实勤审、创新强审、文明从审,不断提高审计实践创新发展水平,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审计文化能够为审计事业提供理论保证

审计理论是审计活动中遵循的依据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属于审计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通过约束和规范审计行为,体现独特的审计文化。公安现役审计成立以来,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办法、审计指南及操作流程,在审计制度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也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理基础,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理论保证。

(四)审计文化能够为审计事业创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文化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审计文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公安现役审计系统人员、制度、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审计工作紧紧围绕三支部队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和谐警营”,努力主动作为,强化监督,维护部队的财经秩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及大量的、有效的、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使上级党委和广大官兵理解、支持、信任审计,提高对审计的认识 ,从“要我审计”到“我要审计”,积极为审计工作造桥铺路,无论是在审计硬环境(办公设施、配套设备、各类库室、审计文化场所),还是软环境(技术手段运用、审计软件建设、党委首长重视)上都能够给予便利,使审计工作在和谐环境中顺利开展,更好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三、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建设方向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培育过程。目前,公安现役部队对审计文化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审计文化体系框架尚未形成,审计价值体现还须进一步提升。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取得实效,必须要立足于公安现役部队发展实际,着眼于科学长远建设,将审计文化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事业蓬勃发展。

(一)把握大局科学定位,提升审计工作价值

公安现役部队审计监督的服务内向性要求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将审计工作放在部队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准确定位审计部门的职责使命,着眼于部队中心任务及官兵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坚持原则,尊重科学,讲求效率,认真履行职责。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充分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注重发挥服务和咨询作用,关注公安现役部队行政效能, 拓展审计视角,逐步实现从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从单纯的监督检查向促进改善部队风险管理转变,努力提升审计服务建设价值。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审计人才战略,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二)树立务实审计的理念,培育公安现役审计文化价值体系

要注重实效,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建立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公安现役审计制度体系。审计法律法规,为公安现役审计工作设立了准绳,是规范公安现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底线。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起系统、民主、科学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并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清理和修订,同时,要通过宣传典型、督导检查、奖惩机制等,确保制度执行和落实到位。同时要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公安现役审计文化的内涵。公安现役审计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现实的反映,还应是未来的导向。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和单位的公安审计先进文化成果,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公安审计理念、公安现役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最终实现以公安现役审计文化的“软实力”促进现役部队的“硬发展”,更好地为推动公安现役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审计工作发展,推动审计制度文化建设

近几年,随着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公安现役部队的组织建设及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工作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和公安现役部队的发展需求,及时转变审计目标职能,更新审计理念,拓展审计职能,推进审计战略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机关作为审计项目管理主体的作用更加的明显。紧密结合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更贴近实际、更具有 活力的审计体制文化既是公安现役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以完善法规制度为基础,建设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制度文化。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制度文化包括审计管理、机关管理、人事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就必须加快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审计文化发展规范化进程。通过相关制度明确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内涵和内容,规范审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式和程序。要及时补充更新切合审计文化发展实际的政策法规,加强审计质量和审计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相关审计纪律、廉政风险防控等办法措施,努力做到按章办事。

(四)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氛围

审计宣传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转换审计成果、服务领导决策、扩大审计影响、塑造审计形象等有重要作用。但在调研中发现,公安现役部队学习审计、了解审计、宣传审计的氛围并不浓厚,部分人员不清楚审计的职能任务。对此,审计机构和人员要紧扣部队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彰显审计特色。在宣传内容上,突出宣传重点,大力宣传审计监督在维护部队财经法纪、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成效,发挥审计监督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在宣传方式上,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建立审计网页或开设专栏,创建审计业务交流阵地,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和重要活动,提高审计监督的辐射力和感染力。要进一步推进审计公开,提高审计监督的公信力,营造审计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宫军。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文化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

[2]王爱国。中国审计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会计研究,2011(0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09366